中国园林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本书从历史角度出发,将中国古典园林这幅长卷展现于读者面前,以各个名园为例,从地域特色、园林类型、造园手法、文化构成等角度分别阐述,对中国古典园林所蕴含的建筑学、美学、生态学、社会学、文化学内涵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介绍,让读者对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图解中国园林/图解建筑史系列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王其钧//丁山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园林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本书从历史角度出发,将中国古典园林这幅长卷展现于读者面前,以各个名园为例,从地域特色、园林类型、造园手法、文化构成等角度分别阐述,对中国古典园林所蕴含的建筑学、美学、生态学、社会学、文化学内涵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介绍,让读者对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内容推荐 《图解中国园林》是图解建筑史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以图配文的形式,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知识,其中包括园林的发展历史、现存园林分布状况、地域特色以及园林中的建筑、布局、叠山、理水、植物配置、装饰装修、文化意蕴等方面的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书中所选实例及相应的图片都十分具有代表性,是一本十分实用的园林理论著作。其目的是在轻松阅读的状态下,使读者能够对中国园林有一个更客观、更系统的认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园林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 园林的起源与生成 第二节 园林发展的转折期 第三节 园林发展的成熟期 第四节 园林发展的高峰 第二章 中国园林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皇家园林 第二节 私家园林 第三节 民间景观园林 第三章 中国园林的地域特色 第一节 北方园林 第二节 江南园林 第三节 岭南园林 第四节 其他地区园林 第四章 中国园林建筑的类型及特点 第一节 实用性建筑 第二节 观赏性建筑 第三节 沟通园景的建筑 第四节 园林建筑小品 第五章 中国园林的装饰装修 第一节 外檐装修 第二节 内檐装修 第三节 园林装饰装修的意义及作用 第六章 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 第一节 园林叠山 第二节 园林理水 第三节 园林布局 第四节 园林植物配置 第七章 中国园林的文化构成 第一节 园林与文学 第二节 园林与绘画 第三节 园林的意境 第四节 园林中的历史文化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类型的划分,因标准不同而有不同的划分形式。一种是按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顺序,如先秦园林、秦汉园林、魏晋园林、宋辽金园林、隋唐园林、元明园林、清代园林以及晚清民国时期的园林,即纵向的划分。横向的划分通常以园林主人的身份地位为标准,概括地讲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民间景观园林(民间景观园林又可分为宗教祭祀园林和自然景观园林两类)。如果按园林所处的地理位置分,又有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其他地区园林。在这几种划分形式中以第二种使用最多,本书此章节也以此类分法将中国古典园林予以概括介绍。 皇家园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园林类型,也是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园林形式。 皇家园林的分布情况 皇家园林虽然在历史上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因年代的久远、战争的破坏以及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自身的弊端,使得大多数的皇家园林没有得以保留下来。现存的皇家园林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分布地点以北京及其近郊为主,如颐和园、北海、香山静宜园等,另在河北省的承德市还保存有清代最大的离宫苑囿——避暑山庄。也有一些皇家园林,园林建筑基本已毁,只留有断垣残瓦,仍作为历史的见证,如北京圆明园。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历史上有名的园林古迹已被考察印证,并按照当时的面貌进行想象复原,如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南郊骊山脚下的华清池,原为唐代的离宫苑囿,是专供唐玄宗和杨贵妃洗温泉的地方,现已改建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古迹园林。 总体来看,皇家园林的分布相对集中,不像私家园林遍布全国各地,地域特征和民族风俗差异比较明显,也正因为如此才使皇家园林具有了许多统一的风格和特征。 皇家园林的特点概述 皇家园林由于其拥有者特殊的地位和权力而具有与其他园林不同的特点。 首先,皇家园林的隶属者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历代的帝王都被认为是奉上天的命令来统治寰宇的。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绝对的财富。凡是与皇帝有关的建筑从整体布局到具体形象无不显示着皇家的权威和气势。皇家园林也不例外,在遵循风景式规划布局的情况下尽量体现皇家的气派。填山移海,囊山括水在皇家园林的营建中都是经常出现的情况。 其次,皇家园林同其他皇家建筑如宫殿、坛庙一样都是以国家的财力和物力为基础而营建的,这样其建筑形式、用料、结构规模都不是一般官员、社区或富人的营造能力所能比拟的。 最后,皇家园林历史悠久,其发展历程贯穿中国建筑艺术发展的全过程,是最早登上中国园林历史舞台的先行者。 由此可知,规模浩大、布局完整、功能齐全、堂皇壮丽、历史悠久是皇家园林的主要特点。 皇家园林的艺术成就 皇家园林代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宏大的规模 园林的规模首先由业主的经济实力决定,皇帝是皇家园林的直接承建者,他掌握着整个国家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并对其有支配权,可以说皇家园林是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上营建而成。因此,皇家园林的规模都十分宏大,也显示了皇家园林的特有气势。 从园林规模上讲,一座皇家园林的建筑面积几乎相当于几十个中型尺度的私家园林。比如,清代最晚建成的颐和园,占地287公顷,相当于70个拙政园,而颐和园在历史上还算较小的皇家园林。 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汉代的上林苑,苑内筑有宫殿建筑群12处,每组建筑又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如位于长安城西南角的未央宫,由外宫、后宫、苑林区三部分组成,既有百官大朝的场所,又有帝后居住的地方,还附建皇家图书馆、内廷衙署以及凌室、织室、暴室、六厩等供应机构,几乎每组宫殿建筑群都自成体系,满足皇室人员的多种需求。 苑景区中的昆明池方圆40里,同时兼有多种功能:模拟天象、训练水军、水上游览、养鱼供厨等。上林苑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苑内不仅有梨、桑、麻等植被供建造宫殿之用,土山上还出产玉石、金、银、铜、铁等矿物,为此在苑内设置作坊,调集能工巧匠制造各种工艺品和日常生活用品。池中出产的鱼龟、姜芋为宫廷日常饮食提供了足够的生活资枓。可见此时的上林苑娱乐休息的区域只是园林总面积中的一小部分,同时还包括居住、朝会、狩猎、祭祀、生产、军训等各种活动需要的场所,此外苑内还设有帝王的陵墓。 唐长安城东北的大明宫宫城周长7628米,总面积约3.27平方公里。北宋徽宗的艮岳“山周十余里”,其北侧的景龙江“长波远岸,弥十余里”,浩瀚无垠;清代的避暑山庄外围由周长10千米的城墙环绕,墙内湖光山色,占地560多公顷;有“万园之园”之称的清圆明园三园总占地350公顷。由此,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是显而易见的。园林规模的大小与园林的功能也息息相关,皇家园林之所以拥有如此广阔的面积、宏大的气势在某种程度上也由其功能性质决定。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皇家苑囿的规模呈逐渐缩小的趋势,功能也随之变化。 目前可看到的皇家园林实例,基本为清代所营建,皇家园林的功能分区在这一时期基本成为定制。通常包括宫殿区、苑景区和宗教建筑区三大部分,每一大部分又有更具体、更详细的分支,如宫殿区细分下去又有处理朝政的场所、皇帝的寝室、后妃的寝室、帝王读书的地方、看戏的戏台、甚至赏月、听琴的场所以及一系列的朝房、配殿等,并根据建筑的不同功能采用不同的建筑形式(或者说不同的建筑形式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从而创造出殿堂林立,建筑形式丰富多样但又主次分明、宾主有序的皇家园林空间序列。P18-22 序言 “园林”字作为一个既定的词语出现大概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这是出现在西晋张翰笔下的园林。稍晚一些的东晋陶渊明更是以诗歌的形式把园林作为歌颂赞美的对象:“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然,这并不代表“园林”这一具体的空间形式才初现其容。此前先秦及秦汉时期帝王的“囿”、“苑”、“园囿”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初级形式是没有理由被忽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审美观的改变,园林这一概念正逐步扩展。但狭义的,或者说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园林仍然是指运用传统造园技术营造的具有古典韵味的园林空间,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概念与欧美国家的园林营造观念不尽相同。欧美国家对园林的称谓很多如garden(花园)、park(公园)、landscape(景观)等,它们的性质不完全一样,也没有一种形式与中国古典园林这一概念完全契合。从字面上看,中国古典园林似乎囊括了欧美国家园林的这几种设计形式,在中国园林构成要素中有山水,有花木,有建筑,也有这三者共同组成的风景(scenery);但从园林的性质来看,两者却截然不同。欧美国家的公园、山水融入了太多人工技艺,对称的几何布局显示着极强的理性与管理内涵,即便是19世纪末风靡一时的田园风格公园的规划设计也只是表达了对人类力量的崇敬而已。而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皆师法自然、尊重自然,在其创造过程中以人的审美情趣和兴趣爱好为主,融入到园林景观中的是中国文人雅士几千年的文化心态和关学观念。 与园林概念的渐次扩展一样,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发展也历经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从秦汉时期仙山楼阁般的苑囿、到魏晋南北朝野趣盎然的士人园、隋唐盛世的嘉园禁苑以及之后的宋、元、明园林直到精雅成熟的清代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贯穿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对园林历史的追述是对传统园林艺术和技术的一个再学习、再认识、再发掘的过程,因此《图解中国园林》这本书以“中国园林的发展简史”为开篇,开始了我们畅游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一站。 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名苑美园固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但终归已化为乌有,对现存古典园林的保护和研究则成为园林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和园林热爱者的聚集点,这就是著写《图解中国园林》的原因之一。本书的内容以遍布全国各地的园林实例为主,在具体的阐述过程中又以不同的划分标准对园林实例进行归类、总结,并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所蕴含的建筑学、芙学、生态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内涵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同时涉及到一些比较细节的方面,比如园林的地域特征、园林建筑的装饰装修、园林的叠山理水等。 在具体的章节安排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形式和由总体到局部的组织原则,准确地说,就是把概括性的内容安排在前面,其中包括中国园林的基本类型、地域特征、发展简史等,后面的章节中又涉及到园林建筑、造园手法、文化内涵等相对具体的内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希望读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能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2006年10月起,应中国电力出版社王海林编辑之邀,我带领几位中年学者和研究生开始编著图解建筑史系列丛书。《图解中国园林》作为丛书之一,与其他几本一样力求以图配文的形式对中国古典园林作概括介绍。关于著写园林方面的书籍,在这之前我佃也有过几次尝试,但每次涉及的内容都有所不同,主要是切入点各不相同。我们自认不属浅尝辙止之辈,所以在园艺界高手云集的环境中依然有勇气,对园林事业尽一点微薄之力。 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虽将多年的积识运用于此,但还是担心书中有缺漏之处,如是,我们真诚希望能得到同行及广大读者的及时纠正,这无疑是对我们辛苦劳动的最好褒奖。 后记 中国古典园林的包容量很大,从宏观上来说,有北方的皇家园林及江南的私家园林;从地域上说,有广东的岭南园林和四川峨嵋山的寺院园林;从微观上说,则有园林装饰装修、彩画、叠山、理水等许多构成要素。因而,要考虑在一本书中对园林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提及,写好这本《图解中国园林》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有人说,研究历史是老人的职业,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这主要是从资料及经验积累的角度来谈的。人往往很难对自己的将来作出准确预测,因此年轻时,人不可能对各方面的资料都予以积累。譬如,1996年我应日本朋友东端的邀请,去九州给他设计一个中国传统的院落住宅。籍此机会,东端带我参观了不少当地典型的传统建筑及当代建筑。由于所有的幻灯片都由东端出钱冲洗,我不好意思敞开量的拍摄,仅把重点放在了日本传统建筑方面。而像福冈县国际大厦当时刚建成的新建筑就没有收集任何照片资料。十年过去,我依然没有能力去研究日本传统建筑,但我反而开始了当代建筑的研究。可是我亲自参观过的由埃米利奥·阿姆伯兹设计的著名的福冈县国际大厦却连一张照片都没有,不能不让我感到遗憾。 还好,我很早就对园林产生兴趣。1994年5月我第一次去台湾时,就专门去台北县板桥市拍摄林家花园,其后1999至2000年在台湾工作时,又多次去那里做简单测绘和拍摄。因此现在做这本《图解中国园林》就少了一些遗憾。虽然自己已经开始“老化”,但手头掌握的资料却相当丰富,也算是对年龄越来越长的我的一种补偿吧! 此书的编写分工是由我做出总的大纲和体例及第一章的写作,由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丁山副教授负责二、三、四章的写作,由我的学生集体负责五、六、七章的写作。最后由我来统一文字,井加以修改,完成此书。 参加此书拍摄工作的还有我的太太王谢燕。早在1993年春天,我们两人在苏州园林里曾经连续拍摄了一个星期。拍摄广东番禺余荫山房的是我的老同学、建筑理论家邵松先生和他太太谈一评副教授。本书完成之际,还要感谢我的学生王晓芹的辛勤努力,她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一直帮助着我们。本书的插图是由我本人及刘景波、唐琼慧、胡永召、任正阳、王丽霞、薛乐、郝升飞、张鹤青、全园、马晓瑜、常飞、崔阅章、李仁、张栓彬、李平磊完成;扫描为张名萃、王雪辉、王乐乐、吕怀峰;拼图修图是陈奎、李秀云;版式设计由刘薇(刘桂华)完成。参加资料收集的有李文梅、张瑞清、卜艳明、张爽、刘永才、谢娟、刘萌璇。参加素材整理的有吴亚君、暴彦丽。参与本书后勤工作的有熊青云、王祥珍。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我要谢谢所有购买本书的读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