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如实生活如是禅(一个禅者的处世智慧)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林谷芳//孙小宁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对话体的禅者生活心语,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一问一答,问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扰,答的却不是一个既定答案,而是一种思维——是一面镜子,照见你思维僵住的那个点。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应答,心结解开,烦恼放下,安然顿生。

内容推荐

考虑到书名的直观性,最终将书名确定为《如实生活如是禅》,是因为,通过渐渐深入的采访,我才知道禅与生活是如此绵密相关,它给我最大的启迪是禅的核心智慧:“临界点”。我无数次从林老师口中听到这个词汇,理解其深意后,我发现,它应该成为人生抉择的一个标尺——智慧就在于你晓不晓得你的临界点在哪里。

目录

如实的生活,如实的禅

把心放下,随处安然

我生

 人际

一、位子摆对了,人家才看得对

二、朋友之间相知相谅,不溺最好

三、孤独是一种美感

四、整个社会都谈人际,反而没有真实的人际可言

 友谊

一、朋友的前提是单纯,你看他对你做错事,也知道他不是出于恶意

二、纯粹的异性友谊,是否是我们的妄想?

三、社会落差中的相处之道——总经理与科长理论

四、别人的成就是说食不饱

 财富

一、有应对才有意义,金钱一样有它的价值递减效应

二、盯死了股市,就把生命盯死了

三、有过钱的人才能看淡钱吗?

四、没有理财智慧,不代表没有生命智慧

五、简单地谈发展,人就容易活在统计数字里

六、感恩与仇富:当代人的一对难题

 命运

一、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规划

二、人生四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于艺、志于道

三、算命与看星相,谦卑还是亵渎?

四、人的命运是上帝安排?但上帝如何安排我不信上帝?

 加减的世界

一、扩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价值

二、禅者如何做减法

三、最适当的时机做最适当的事

 超越惯性

一、吃食物还是被食物吃?

二、票友的心灵,专家的技巧

三、当“健康”变成流行

 资讯社会

一、资讯经验不能替代生命经验

二、网络虚拟世界:是想象力释放还是另一种脑空白?

三、因为网络,我们面临另一种失序

四、博客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宫

五、资讯社会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我爱

 爱情

一、没有谁永远年轻,没有谁感情不受挫

二、真的是年轻时代爽透了,老了才不留遗憾?照样有遗憾

三、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真正懂了为何又难投入?

四、夫妻间的事情,没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五、假如爱情是盲目的,禅者如何了了分明?

六、出家众以戒律为重,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孩子

一、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图

二、四种老师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种?

三、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样的参照系

四、孩子不需要全副盔甲应对社会

五、照见自己残缺,才不会为难孩子

 旅行

一、旅行是为照见自己

二、年轻时的流浪叫浪漫,年老时的流浪叫流落街头

三、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四、旅行如果没有跟生命相应,所写的文字就是一种职业书写

 艺术

一、做艺术教育,先要想清为什么?

二、艺术和人格为什么不完全统一

三、当代艺术呈现了生命的困境,之后呢?

四、谢德庆与印度苦行僧:一个东西还需要秀,又能深刻到哪里去?

五、艺术如果可以做不同诠释,就意味着没有判准

六、懂与不懂之间,我们要持什么态度?

七、永恒之当机:作为个体生命,我们选择什么?

 美与岁月

一、拒绝长大与童心未泯有何区别?

二、不服老与临老人花丛

三、女人如何在岁月里安然

我死

 宗教

一、痛苦的人才学佛?

二、我不确定这件事,为什么要信它?

三、我们可以把佛教当科学吗?

四、晓得终点在哪里,才会选择怎么活

五、死若乌有,生又何欢?

六、好死不如赖活着?

 修行是生活,生活也是修行

一、宗教感不能代替修行

二、大法小法如何检验?

三、修行是否意味着对恶退让?

四、修行与日常生活会矛盾吗?

五、修行的实证缘自生命的另一套观念

六、有人说这是末法时代,我们怎么办?

附录

 且按这台榨汁机

 手掌上的修行——关于生命困境的一场对话

试读章节

1 朋友的前提是单纯,你看他对

你做错事,也知道他不是出于恶意

孙:丘吉尔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当然是针对政治关系来说,但我知道,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许多人会私下认可这句话,您怎么看?

林:朋友的关系不能这么简单地看成一个适者生存的法则。你刚才也说它是放到政治层面上讲的,政治是众人之事,当然得有妥协,也会有所牺牲。个人之事不同,完全可以操之在我。所以即使一个朋友与你越走越远,甚至有矛盾在,基于一种过去的情分,一些美丽的回忆,在危难时挺身而出,也是一种可贵的情操。

我读历史,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总让我神往动容,说明永远的朋友是我们生命中内在的希冀,尽管形式上永远的朋友不可能存在。

孙:古代人的友谊是生死相托、肝胆相照。但回到当代人切身的体验,朋友间微妙的地方又很多。比如彼此的空间感受、个人隐私能分享到何种程度,都挺难拿捏。美国有部电影叫《丑闻笔记》,内容介绍上有句话:女人间的秘密,可以成为杀伤彼此的武器,揭示了人性中幽暗隐微的一面。

林:朋友也像人际关系一样,是两个活体间的关系,当然有无限模式。当我们设定永远的朋友是一种错误时,设定朋友必然要是什么样子也是一种错误。环境在变,对朋友的定义要求也不同。举例来讲,过去生活环境恶劣,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比较单纯。

你帮我几袋子面粉就已经算雪中送炭了。若要共同成就某项大业与理想,要帮忙我就两肋插刀。现代社会机制已经渗透到生命各个层次,代为解决许多的个人问题,也就没有那么多生死相托之事了,反而显出彼此交往最细微的一面。

孙:是啊,我的身体意外受伤时,我都觉得多少让朋友有些为难。因为要关心总要有所表达,但是有些表达方式未必为我喜欢,难免彼此揣度又折磨。

林:朋友的前提就是要单纯。你看他对你做错事,都晓得他不是在害你。这样就容易化繁为简。我为什么强调相知的重要,就是如此。你知道他做事的用心。有这个前提,就不会徒增烦恼。你受伤时那些朋友处理的方式尽管不一样——有人怕触到你的痛处而不说,是体贴;有人一直关心你天天的康复与进展,也是体贴。这样看就有了处朋友的智慧,否则会觉得自己一辈子在交朋友,又一辈子被朋友所误所伤。

孙:那种伤害坦率讲还蛮大的,比被敌人所伤还厉害。

林:有些事情要看自己的敏感度。你处在特殊情况下,希望朋友为你营造一个舒适的情感环境,是人之常情。但从另外角度,也是智慧不够。朋友的前提并非投你所好。你受伤,心理希望朋友关心,又不希望人家问得太具体,这都不该是决定他是否是你好朋友的关键。

有时问是关心,不问也是,是因他们每个人的做事方式决定的。即使手足无措,也是一种体贴。他要是不在乎你,他才不会这样呢,反而会津津乐道也难说。

2 纯粹的异性友谊,是否是我们的妄想?

孙:谈到朋友,不免涉及到异性之间的友谊。网上这样的讨论特别多,我也有这方面的困惑。年轻时候真的相信它的存在,生命越成熟则越怀疑。

林:异性之间的朋友,一种是没有性的连接而相知的朋友,另一些是带有性的吸引的朋友。不过吸引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得到,那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相知,也许是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

孙:真有那种发乎情止乎礼的朋友吗?  林:在这里重要的是:可以有而不是一定没有。我常说“不要把生命说死”,就是要看到生命种种的可能性,不要限在哪个地方。有性的吸引的相知,与没有性的吸引的相知,都是一种很美的相知。发乎情止乎礼看起来很难,其实不然,许多事物都可以欣赏却不一定要拥有,对异性也一样,尤其年龄益长,就越容易感受事物存在就让它存在,不一定要有人为改变的道理。“他在那里”,就如此了。更何况,人在“能不拥有”中,也会有另一种超越的成就在。老实说,这件事情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已先认定不可能有纯粹的异性朋友在。

孙:不管我们信也好,不信也好,话说回来,我们离不开异性之间的这种关系。因为我们会发现,有些不愿和伴侣一方谈的话题,我们可以和异性朋友谈论。甚至家庭间矛盾了,也会对异性朋友说。他们代表你没有的另一边思维,正如您在《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中所说的:男女相交,是自然之事。

林:朋友,你真想给朋友下个定义,都很困难,何况什么异性朋友、同性朋友。当我们谈论什么叫纯粹的异性朋友时,搞不好就是一种假想的概念。我的意思是说当我们把一个概念提出时,这概念并不代表它对生命有真实意义,也可能是庸人自扰。其实生命有多少可能,朋友间就有多少可能,认定这种可能另外一种就不可能,只会把人性单面化。要我说,这个问题其实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孙:为什么年轻时相信有,现在开始怀疑,是因为经历了一些事,发现这种关系太过微妙与脆弱,一不小心就断掉。如您所说的缺乏智慧也可以,因为总觉得相处双方需求不同,如果一方要求多,另一方又不能给予,麻烦就来了。比如对性的要求。

林:男女相交,当然不排除有慢慢发酵转化的可能。但我们不能因为有这个变化,就认定对方原来就有这个意思,与你交往的目的不纯。佛家谈情感,第一个前提是生命意识是处于不断改变中的,当我们探讨一个所谓的纯粹时,要问问自己追寻的这种概念上的纯粹是不是也是种妄想,是否没有充分观照到爱情的缘起性。不理解这个,你就无法理解许多离婚后的男女会变成朋友,那真的是没有性的吸引了吧!例子还很多。

孙:我还是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假设两人的交往发生需求性的改变,我们又怎样智慧应对,使它更持久呢?我是说在尽量不伤及对方的感受的前提下。

林:有原则有方法就不叫智慧。智慧永远是对应于一个事件当下的反应与处理。我的意思是,当我们问有没有一种纯粹的男女友谊并打算很好地维持它时,其实问题的本身就蛮多余的。因为正是问了这个问题,你就开始起疑,到底有没有?本来人关系蛮纯粹的,一问之后就怪怪的。

孙:是这样。(笑)

林:其实男女关系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其他关系一样,可以有很多种。何况朋友本来就是后天建立的,不像父母、儿女那样先天,可能性也更多。我们尽可放宽心,一切就看你怎么选择。要说智慧也就是选择的智慧,而非限制的智慧,不必用概念将自己限死。

孙:不过至少在相当一部分人心中,异性友谊纯不纯粹,还是有个明确界限,那就是性。突破了就变得暧昧,或者说就应该叫情人了。

林:那我们能不能再从另一方面想,有没有离开性的男女吸引呢?比如过了一定年纪之后,性在生命中比例会越来越低,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还是会有男女之间的相互欣赏存在。可见友谊一定程度是可以跟性做分割的。因为你不能说一个五六十岁的人,当他有一个异性朋友时,真是把对方当同性看待,这个逻辑显然不成立,对不对?再往宽里说,女性之所以是女性,男性之所以是男性,差别不只是性,它还有一些性别特质,是站在我们这个性别上恰好缺乏的。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非常多阳刚、粗犷的男性,对于一个弱女子百:般呵护,甚至因为爱慕这个异性,惟恐破坏她的美,而不敢与她有任何性关系。再有像文学作品中的钟楼怪人,他对美女爱丝美拉达的爱,你会认为与性有关吗?不会嘛!有时候,我们对生命中所没有的品质的欣羡、向往、崇拜与欣赏,都有可能超越性这个层次。

孙:道理我能认同,但又确实觉得,性是一个关口,尤其对于两个互有好感的年轻男女,跨不跨界,分寸非常难拿。

林:我承认,年轻人的性冲动不容易抑制,也因此可以这样说,年轻时的纯粹友谊不容易突显出来。年轻时的错位反而是:当一群子女孩子愿意和一个男孩子交往时,是不把他当男人看待的。

孙:(笑)有些女孩子也是啊。你看她和男孩子玩在一起,谁都不会想到什么是非。这种女孩常被称为假小子。

林:的确得等生命变得成熟了,彼此相互欣赏的质地才能渐渐显现出来。但即使这样说,我还是不希望我们将这个命题看得太严肃,因为狭义的爱情在生命中的比例就被放大了。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追问这个问题,就像追问世间有没有绝对永恒的爱情一样荒谬,因为是在一个本质变化的事情当中追寻一个不变的答案。

孙:那您个人就不被这种问题困扰吗?

林:我是不想把单纯关系复杂化的人,因为人生本来已够复杂。但我也不反对有些人就此去发展,搞不好还成就一段真挚的爱情,都不一定。这种事没有答案,只能就个案论个案。

孙:我的朋友曾经想用一句话做他一本书的书名,叫“有些事你把它当事它就是事儿,有些事你不把它当事它就不是事儿”。最后当然没当成,因为太长了。但意思是好的,我们大多数人活得不放松,就是看不开这个,处处起疑。

林:起疑是因为不踏实,想得到终极答案,忽视了事物的变化才是本质。回到佛家说的无常,你就不会较真一些事。佛家讲“法如是”,“如是法”,意思是“法就是这样”,体会了天地无亲,就知道事情的本质是什么,你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面对无常,也就不会追寻所谓的永久与纯粹,就不会庸人自扰。P14-19

序言

如实的生活,如实的禅

禅是不离生活的,但我却不曾想过要写一本生活禅的书。

不写,不因为它无法体现孤轮独照的绝待、两刃相交的截然。

不写,也不因它缺乏机关不露的绵密、兵法严厉的森然。

不写,是因写的人太多,可依文解义的结果却只能让人死于句下。

不写,还因写的人多非行者,无有境界现前的勘验。

先前的不写,为的正是这禅者的如实;如今的写,却也缘于同样的如实。

这本书,只有如实的提问、如实的回答,但若能因此触动你如实的观照,则那不离生活、超越生活却又回归生活的种种也就离你不远了。

书评(媒体评论)

把心放下,随处安然,影帝濮存昕·灵隐寺主持释光秀联袂推荐。

林老师这本书直指现代人生活的实处,告诉我们,禅悟便在实际生活中,你可以不假外求,当下安然。

——濮存昕

一个禅者的处世智慧,把心放下,随处安然。

我是读《十年去来》认识林谷芳老师的。当时我正扮演弘一,林老师的书晓通佛理禅道,自然帮我不小。

能否“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地认识我们生活的外观内相,关系生命的安顿与幸福,林老师这本书直指现代人生活的实处,告诉我们,禅悟便在实际生活中,你可以不假外求,当下安然。

著名演员 濮存昕

胜教东来,两千余年,魏晋以降,终成大现。尤以禅宗一脉,绵延至今,宗分七叶,代有高僧。各以手段,引领一方。虽有法难,逾是昌盛。时至今日,释教传扬。禅宗普世,各领风骚。

林谷芳先生,台湾新竹人氏,弱冠之年,偶见“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句,而省。遂人无生法门。八十年代后叶,乃至大陆,证其所学,遍历诸方,终成自家说教。

吾与先生相识,源于“海峡两岸佛教音乐”,一来二去,成方外之交,每每聆听先生高论,为之动容。见地与众不同。其近作《如实生活如是禅》,实乃禅者生活之如实直抒。因为之荐。

灵隐寺住持 释光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