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过中学的人,没有谁不熟悉这么一段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通俗易懂、容量极大、哲理性极强的诗句,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全诗又是那么潇潇洒洒,句句都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追求真善美,以耐人寻味而深深“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耳熟能详。
这篇响遍神州大地的力作作者,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当代诗坛大师臧克家。2004年2月5日晚8点35分,他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正月十五的万家灯火伴诗人西行。
据了解,臧克家住院一年多,病危五次。生前,刘云山等中央领导、中国作协领导和贺敬之、魏巍、翟泰丰等许多老朋友曾去探望他。臧克家的四个子女都和他们的母亲、85岁的郑曼女士守候在病榻边,直到老人最后一息。
向阳湖,天将降大任于诗(斯)人
“文革”期间,文化部高级干部领导、著名作家、艺术家及家属6000余人的文化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笔者的家乡鄂南咸宁向阳湖这弹丸之地生息劳作,辛勤耕耘而接受“锻炼”。1969年11月,臧克家与夫人郑曼带着13岁的小女儿郑苏伊下放到咸宁。当时,诗人所属的中国作协被编在五连,在向阳湖造田;夫人所在的单位人民出版社是十三连,在汀泗桥烧石灰;小女儿在县城“共产主义学校”读初中。
荒凉的向阳湖,那时一下子“收容”了6000余名“五七”战士。可以说成了一大文化景观。从此,向阳湖涂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他们与野鸟、獐子比邻而居,改造思想,据说能“脱胎换骨,改观换魂”。臧克家一家分三处居住,只有过节才可聚会到一块。一开始,臧克家住在附近的农民家里,不久脱土坯,在荒野上建起了土墙瓦顶的平房。盖房、开荒、种地、喂猪、筑堤、犁田、插秧……他什么都干。拿惯了笔杆子的手,不得不拿起铁锨锄头。
干校的劳动生活异常艰苦,文化人的精神倍受压抑。但是,臧克家没有消沉、没有绝望,从中品味到了几多原汁原味的生活,铸造了几多坚定的信念与理想。臧克家一向认为:“我是乡下人,生性爱乡村。”到了农村。他如鱼得水,发现了劳动之乐、人性之美。
向阳湖畔的“五七”干校给臧克家提供了回归自然、回归农村的机会。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尽管向阳湖的生活条件艰苦,景色也并不优美,但那毕竟是不同于城市的乡野和田园。臧克家原本爱“带月荷锄归”,爱“柳梢上的月明”,胜过爱城市的高楼和霓虹灯。臧克家以前身体不好,长年生病,到干校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力劳动,大有好转,饭量增加了,失眠症没有了。他过去在作协工作时,来往只是几个领导,和同志们联系不多,到干校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其乐融融。于是,至今有人感叹:“臧老高寿,可能也得益于当年在向阳湖‘贴近田园’啊!”
他在向阳湖畔感受到的快乐之情,缘于他对农村的挚爱、偏爱,缘于他始终难舍的“乡村情结”。乃至在离开向阳湖后,诗人依然对那段生活有着深深的怀念之情。1972年10月,臧克家因在干校患了两次严重的心脏病。获准提前返京。不久,身在京城的臧克家陆续写下了《向阳湖》、《离别干校》、《老黄牛》等诗篇,其中“身离心不离,生死不相忘”的诗句感人至深。
臧克家将50多首有关干校生活的旧体诗辑成《忆向阳》,并油印了60本,准备送给一些朋友征求意见。刚送出20本,不知为何受到警告。于是,把已发的收回。直到1978年才由北京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忆向阳》出版后,一时引发诗坛波澜,争议多多。但毕竟这些诗是诗人在特定年代、特定环境下的真实情感的流露,无半点矫揉造作之感。正如他的老伴郑曼所言,“在咸宁的三年,他受益极大,有许多观感,所以这些诗并不是作出来的,确实是从心底流出来的”。在那场争议之中,臧克家没有公开发表过为自己辩解的文章,可见其宽大之胸襟与平和之气度。
在接受鄂南桂乡人采访时,臧克家无不动情,“我现在念及那段日子,心情总是难以平静”。是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但向阳湖永远年轻。这些历史的当事人、见证人将与向阳湖紧紧联系在一块,咸宁人的心坎上永远珍藏对每一位“五七”战士的深深情意。国家不幸诗家幸,历史选择了向阳湖,向阳湖将无悔于历史,鄂南人正在珍视“向阳湖”这一座精神宝库,铭记历史,弘扬文化。
“世纪诗翁”臧克家从事文学创作70余年。著作等身,共出版诗歌、散文、评论、小说等70余部,不少诗篇已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每每谈及个人的经历,从小受家庭文化熏陶、喜爱古典诗歌的臧克家思绪悠悠,总如是说:“没有当年的生活。便没有今天的我。”P2-4
(一)文坛骄傲
臧克家:文亦诗,人亦诗
1.向阳湖,天将降大任于诗(斯)人
2.生活,成就了诗人
3.大诗人给大传人改诗
4.不老的是诗心、童心与爱心
梅志:傲雪砺志伴风舞
1.一颗“流星”与一颗“恒星”的死心塌地
2.一份“三十万言书”的问世与一家老少的境遇
3.十个春秋的聚散与一生一世的守望
4.一半苦一半乐与一个难了的期盼
5.走出一堵厚厚的高墙与走不出一洼曾被打湿的心境
6.一个道讨回的清白和一个永恒的纪念
贺敬之:人生之诗因跌宕而动人
1.文坛伉俪原本患难知已
2.病痛缠身自陶然
3.诗芽与思想在流亡路上一同成长
4.岁月不改延安情
5.经典辉映成永恒
6.老青联的不老“青情”与难了乡情
李瑛:用真情颂歌时代最强音
1.生活给诗人以糖
2.学习给诗人以钙
3.军旅给诗人以铁
4.诗歌给诗人以火
文洁若:破译“天书”写真情
1.晚年开起“夫妻作坊”合译“天书”传佳话
2.捍卫《尤利西斯》力倡“鲁迅日”
3.“雪子”与“乐子”结为红颜知已
4.相差17岁的作家伉俪演绎相濡以沫45年的文坛传奇
5.生活不甚讲究的人视翻译和写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
陈早春:追寻《鲁迅全集》中一条注释的真相
1.儿子愧疚难以回报母亲,母亲抱歉对不住儿子
2.怕自家出个“老爷模样”的父亲,最大的愿望是儿子能“谋生”
3.因一篇好“导言”而被推荐读研的出版大家也是一位散文大家
4.“鸭司令”收文艺理论家为“徒”并结为“忘年交”
5.两度参与修订《鲁迅全休》成为人生中的一大亮点
6.一条小注释与一场“杜郭”大论战
7.治学严谨学养深厚的学者最终“弃”学“从”政
舒乙:众人称甲的“爱国者导弹”
1.奔波在胡同与四合院里的“政协委员”荣获“爱国者导弹(捣蛋)”绰号
2.不看他人脸色就是给自己“面子”
3.几个第一眼和几个最后一眼回首早年难忘的辗转岁月
4.不“认”父亲的孝子,半路出家研究“先生”的“空白”之谜
5.解密扑朔迷离的中国诺贝尔文学奖
6.完成一代宗师的“人生最后一件大事”
7.与一个好嗓子结缘的“滴溜溜转”的小男孩“大器晚成”
(二)学界泰斗
巴金:文比人更长寿
1.力透纸背,情溢心田
2.收获希望,回报人民
3.文坛老友,人生知己
4.青春不再,恋情不老
5.世纪老人,世纪梦想
6.以院为家,享受“惩罚”
文怀沙:文怀八斗的耄耋老寿星“活屈原”
1.“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确有屈原之神貌
2.以诗藏锋的“当代屈原”两次“死”里逃生
3.红学研究著作问世的策划者之艺苑轶事
4.让活着的国学大师听到“盖棺”之后的赞誉
5.不到50公岁的楚辞泰斗耄耋并年轻着
6.“最大的书”与“最短的文”闪烁文化的光芒
季羡林:以分钟计算厚重的生命尺度
1.“作家票友”更是一部人格的书
2.“故乡”常常出现在他的梦境和散文中
3.生命中深深依恋的三位女性
4.长寿没有秘诀的“秘诀”
王世襄:大玩家“玩”出一个文化最高奖
1.自称为“琴奴”的大玩家与另一半琴瑟甚笃
2.被称为“未知数”的怪才玩物不丧志
3.人人皆称的大学问家几经起落的历练
4.所称的“偏门”与“冷门”渐渐摸出门道
任继愈:一部大书与一座图书馆
1.与毛泽东的一次面对面成就了宗教所的诞生“凤毛麟角”挺身而出捍卫“儒教就是宗教”
2.远离启蒙老师的夙愿而成为哲学专业毕业生中的“廖若晨星”一次“小长征”奠定未来的人生和学术走向
3.一套藏经的“文化苦旅”牵动一位学者半个多世纪的心愿专注于“造福后人”的事业却感叹后继乏人
4.退休不赋闲,皓首赤心,养生有术“文保”代言人,淡泊人生,宁静致远
穆青:生活与作品同样朴实
1.生活从来没什么讲究。简朴而有规律
2.一手握着笔一手操相机。继续跋涉在世界各地
3.心中有群众、脚下踩热土,“十个共产党员”把名传
4.昨日做着文学梦,而今已成“新闻泰斗”
史树青:为国“淘”宝的“国宝”
1.真情献剑引发“真伪纷争”
2.为国“淘”宝捐宝是收藏的最高境界
3.“文物百科全书”坦言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4.历博馆的元老不老的鉴定人生
5.跟不上时代的“倔老头”以读书为养生良方
(三)艺苑名流
启功: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1.寿星启功:一身幽默细胞,一肚子笑料,随便一句话就能逗得你乐不可支
2.书家启功:外若飞仙,飘逸洒脱,内似硬汉,钢筋铁骨,一笔一画写出恒久的人格魅力
3.师长启功:我的主业是教师,其它只是爱好或副业而已;曾经是书生的我,今天依然是书生
4.仁者启功:知假说真难了人道情怀,学富才高而居室简陋有余,可爱的老人特有的魅力
华君武:画有风骨 人有风趣
1.嬉笑怒骂皆成画
2.漫漫艺术求索路
3.小本子大素材
4.道是无情恰有情
丁聪:年迈不年老、大名丁当响的小丁
1.天下谁人不识“丁”
2.与宋庆龄和周恩来曾是“忘年交”
3.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
4.在“揭丑”中求美
5.“肉食动物”与“高级保姆”的幸福生活
6.“山海居”里独享“风光”的业余爱好
方成:画面画外“忙”得没工夫生气
1.半路出家,70年前“赶鸭子上架”涉足漫坛,不悔初衷
2.矢志追求漫画的灵魂——幽默
3.生命中的四位女性,终究无可奈何离己而去
4.“忙”是独特的养生经.忙得连生气都没工夫
侯波:“红色摄影家”的红镜头和金色晚年
1.瞬间定格为永恒
2.改名换姓,不变的是追随革命
3.从枣园到中南海
4.作品亦传世,人生也载道
5.昨天固然珍贵,但明天更美好
黄永玉:狂人?鬼才?
1.无愁河上的浪荡仔
2.大狂人的十万年爱情
3.水与火交融的气质
4.用心刻画“水浒”之传神
5.女儿眼中“开夜车”的爸爸
6.映日荷花馨德艺
7.胆大妄为的“无胆英雄”
李滨声:手绘连战礼品的杂家
1.“没完没了”的老舍文化情缘
2.首博馆藏的两个神秘铁锔子背后
3.一幅画与长达20多年的厄运
4.杂而精的杂家是“20世纪的最后一位才子”
巴金、臧克家、贺敬之、李瑛、穆青、季羡林、文怀沙、舒乙……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一个个中国文坛的符号。他们的人生之诗因跌宕而动人,他们用真情颂歌时代最强者,他们文亦诗、人亦诗,他们文比人更长寿,他们的生活与作品同样朴实,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全书向你解密文坛符号背后,一串串让文化中国骄傲的惊叹号和引人深思的大问号。
巴金、臧克家、贺敬之、李瑛、穆青、季羡林、文怀沙、舒乙……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一个个中国文坛的符号。他们的人生之诗因跌宕而动人,他们用真情颂歌时代最强者,他们文亦诗、人亦诗,他们文比人更长寿,他们的生活与作品同样朴实,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全书向你解密文坛符号背后,一串串让文化中国骄傲的惊叹号和引人深思的大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