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06文化中国/年度中国读本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张柠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年度中国读本系列”之一,把零乱的历史感受、历史观察和历史经验,加以抽绎、剪裁和凝炼,用敏锐的眼光、透彻的见解、多维的视角,汇合、迭映、传导出该年度中国历史、文化、社会、时代的心理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科技信息、教育信息。图书性与杂志性糅合,新闻性与文献性互补,思想性与可读性统一;文本图片、背景链接、精当评点,进溅思想火花,引申思维灵感;大社会中的小事件、小细节中的大问题,大中寓小,小中见大。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点中要害,以凸显富于冲击力和辐射力的文化张力。

内容推荐

21世纪的中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文化相互交融,轰然滚动于中华大地的改革潮流,为世界提供了一部形象而具体、切实而生动、深刻而复杂的中国经济文化新形态的“当代史”。

面对这一异彩纷呈、气象万千的社会图景,人们迫切地想知道,中国到底发生着什么、蕴涵着什么、思考着什么、张扬着什么,而这一切又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鉴于此,我们广东省出版集团精心策划、组织出版了这套“年度中国读本系列”。

“年度中国读本系列”,以年度划分历史跨度,将该年度中国在人文、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重要文本、重大事件、热门话题、争论焦点、观念变化进行盘点、浓缩、解读,加以新闻图片、背景链接和专家点评,汇集成《人文中国》《教育中国》《科技中国》《经济中国》《文化中国》等系列图书。旨在以全球背景、本土品格,多视角、多层次地展示该年度的中国亮点,审视该年度的中国问题,年终盘点成书,次年年初与读者见面。

目录

代序:关于当代文化和“80后”一代答记者问

2006文化事件及其论争

2006电影

2006电视剧

2006电视娱乐节目

2006流行音乐

2006图书市场

2006儿童文化产业

2006博客和网络暴力话语

2006文学期刊与文学创作

试读章节

2006电影

相较于2005中国电影的潜流暗涌,波澜不惊,2006中国电影则是喧哗与骚动的一年。时方年末,即有《如果爱》、《无极》、《千里走单骑》、《情颠大圣》拥上银幕,《如果爱》与《无极》先就票房打了场口水战——当然与“馒头”引发的热潮相比,这次小小的口水战淹没在各种宣传炒作之中,很快就像众多花絮一样随时间而消失了。但它倒是像一个小小的预演,之后的一整年,在一部部电影的间隙里,填满了各种声音:在电影之外,还有网络、广告、新闻、杂志与聚会话题,将一个文本迅速地阐释、瓦解、颠覆,反刍。古装功夫大片在本年度最为繁荣,却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第六代艺术电影得到了一个A类电影节的最高奖,但没有在国内院线公映;最令人惊喜的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疯狂的石头》,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对电影语言与票房认可的新希望。2006年度是一个陈腐与新鲜并存的年份,众声喧哗之中,对于一份年度总结来说,能做的,也许只有依旧立足于一个美学的基本点,再从文化理论的角度,做一些申发。

古装功夫大片

所谓“古装功夫大片”是新世纪的一个产物,第一部作品是张艺谋的《英雄》。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在美国市场上获得1.2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对于张艺谋来说,这未始不是一个启示。当时中国院线电影处于最低迷的时期,张艺谋也处于事业的低谷之中:《英雄》的前一部作品《幸福时光》,几乎是他最失败的作品。国内电影的问题是多重的:从投资的角度说,小成本电影要盈利相当困难;从市场的角度说,没有成熟的商业类型片供应;从创作的角度说,现实题材的电影在意识形态的严格辖治下,直接有力的作品难以在院线电影中看到;从全球电影市场的角度说,中国电影受到好莱坞大片的强劲威胁,却难以在国际市场中立足。而“古装功夫大片”这一型态,却从不同角度应对了这些问题,成为一帖万应灵膏:“古装”规避了现实语境,并方便了在影片中添加各类传统文化元素,满足全球电影市场(实际上只针对北美与欧洲)对于“东方电影”的想象与期待;“功夫片”是中国电影类型片中发展最为成熟的,也是自李小龙、李连杰以来最为西方观众所熟悉与喜爱的电影类型;“大片”则意味着高投入、高回报——超过1亿的投资额度,国内票房难以收回成本,那么争取海外市场,就成为大片营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张艺谋有他对文化潮流与艺术形式的敏感,《英雄》成为他的转型之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功:国内票房2.5亿的纪录至今没有被打破,在美国市场也连续两周居票房榜首,海外总票房11亿人民币。但在票房成功的同时,《英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批评与嘲讽,就视觉效果言,这是中国电影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但情节与结尾所显示的叙事能力与思想能力的薄弱,已经埋下了“古装功夫大片”的重重危机。

然而《英雄》的票房成功还是使“古装功夫大片”迅速成为被效仿的样本。2006年,陈凯歌与冯小刚加入了这一行列:年初的《无极》、年中的《夜宴》与年末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使本年度成为大片的狂欢之年。在投资上,大片们仿佛展开了军备竞赛,《无极》3.4亿,《满城尽带黄金甲》3.8亿,《夜宴》2000万美元。除了制作费用与人员酬金外,宣传推广费用也是资金的重要部分。所有的大片,都采用的是地毯式轰炸宣传。从报刊杂志连篇累牍的报道,到每一个公交车站的大幅海报,它使得大片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文化事件,但当这些大片占据了如此之多的资源与空间,却无法提供一个较好的电影作品来满足观众的消费需求时,引起反感与恶评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在《无极》放映之前,应当说观众对陈凯歌还是有所期待的。作为第五代导演中最有知识分子气质的一个,陈凯歌的作品从《黄土地》、《孩子王》到《霸王别姬》,大都有一个较为广阔的视野与历史纵深感,他的长处在于对于历史与语境,有着80年代启蒙主义式的“人文关怀”,但这种关怀一旦与商业目的有了直接联系,就往往流于表层与形式——《风月》的失败是一个显著的例子。第五代的全盛时期结束后,陈凯歌在好莱坞寻求的发展显然不如人意,回国后的作品《和你在一起》也反映平平。《无极》应当是他寄托了大希望的一部大制作,但也是一次大失败。

这个电影的失败几乎是一目了然的,陈凯歌自己对这个影片的高度评价不但让人惊讶于他的水平,更有他的自满。从表面上看,《无极》满足了一个商业大片的所有要求:中日韩的一线明星,美术、音乐、摄影的最好班底,大场面,大制作。但这又不是一个合格的普通商业电影:它没有合情合理的故事,没有合情合理的人物,没有一个合乎大众观念的价值观与道德观——陈凯歌还在当他的艺术电影导演,但他却在一个商业电影体系里操作。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之间的分野很难用一个作品的艺术性来加以区分,贾樟柯用过一个简要的“目的论”的标准:为了获取票房与利润拍摄的电影是商业电影,为了表达创作者的感受与观点拍摄的电影是艺术电影。这二者,并没有类型上的好坏之分,它们可以分属于不同的评价体系, 《哈里·波特》、《指环王》是好的商业电影,而《小武》是好的艺术电影。而《无极》的问题,在于不论从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角度来说,它都有大问题,陈凯歌也许试图“双赢”——希望电影能又叫好又叫座,但脚踩两只船的方式却让电影迷失了方向。

从商业电影的角度来说,《无极》在商业上并不成功。国内票房只达到1.8亿元人民币,海外市场更是一败涂地,全美213家影院上映,上映10天后票房只有51万美元。轰动效应所造就的掠压性营销,是难有持久效应的,《英雄》因为是“第一部”大片所取得的票房业绩,在《十面埋伏》时就难以为继,而《无极》则更退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无极》没有提供一个好故事,与所有大片一样,影片中的人名都是非常抽象的——无欢、倾城、光明、昆仑、满神、鬼狼,这是一个用抽象概念来解说抽象观念的电影,视觉奇观与影片所试图阐释的主题完全失去了联系,人物一方面在行动上缺乏性格与情节的说服力,另一方面还必须在语言上充当导演观念的传声筒,在这种情况下,再“深刻”的台词也只能引起笑场。

如崔卫平所说,“陈凯歌仍然有他的宏观考虑。他在试图表现我们这个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历史负担以及眼下状况”。满神对倾城的预言,以爱为代价,来换取万千宠爱、荣华富贵,意味着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的终结,然后以倾城作为欲望的汇集点,各色人物登场:大将军光明的怯懦,北宫爵无欢的扭曲,叛徒鬼狼的痛苦,奴隶昆仑的无私——在这其中,满神与倾城是最为空洞的两个人物,满神是一个对时代的恶意的概括,而倾城则接受了时代的前提,出卖了爱来换取利益。但在剧中,浮士德式的协议并没有得到深入(倾城这个人物只是一条脆弱的线索),导演试图表达的观点还很多:他预言了大将军的失败,但在影片的视觉语言中,却有着对暴力与权力的赞美;他解释了无欢心态的起因,但“馒头”这个细节,未免是对弗洛伊德童年创伤理论太简单化的图解;奴隶昆仑的“无私”似乎只能解释为一种天性,在将这一至高美德赋予贱民的同时,他不存在对“自由”的任何向往,生存乃是第一要义。——陈凯歌所自恃的,是他的影片的“思想”,但正是将他电影中的“思想”加以拆解,却发现了这思想的陈旧与矛盾。

这几乎是所有大片的通病。《英雄》模仿《罗生门》,却能将《罗生门》丰富的叙事可能归结到“天下”,令人惊讶地变格为对集权的礼赞,陈凯歌的作品里,人文关怀与理想主义背后也同样隐藏着某种等级秩序与专制统治的痕迹。这是整个80年代的启蒙主义局限性:知识分子从现实中抽身而出的理论学习与形式探索,拉近了与全球理论潮流之间的距离,但却没有真正检讨历史留在自身的烙印,真正思考如何应对现实、现实中的人的问题。当满神所预言的时代来临,从光明到无欢都无法摆脱外在与内心的困境时,奴隶昆仑的奔跑能带来“时光倒流、重新开始”?——这个解决办法,未免过于单纯,过于便利了。影片中唯一动人的情节,是雪国人鬼狼的以死自赎,他以背叛换来了生存,又以死亡来挽救他人与自我,这是电影中唯一的灵光一现。

在一个神话叙事的框架里,陈凯歌也试图建构一个包罗万象的时代叙事,但这个电影又奇异地完全脱离了我们所身处的语境,而只能让种种概念在互相角力中扭曲变形,在“思想”的重压下,人消失了,现实消失了,一种掌控与解决一切矛盾的快感凌架于电影之上,无数的箴言从人物口中说出,但这个创作者,有没有怀着对人物与现实的感情,去思考这一时代的问题?是的,《无极》与《黄土地》、《孩子王》、《霸王别姬》不同的是,这部电影缺乏感情,它有一种自我与傲慢的气味,这种自我与傲慢不是面对权力与金钱所表达的抗议,而恰恰是拥有了权力与金钱的一种姿态。从这个角度说,它已经臣服于满神式的,以真爱来换取荣华富贵的逻辑。

陈凯歌在《无极》中齐集中日韩三地明星,是为了争取泛东亚地区的电影票房,而冯小刚的《夜宴》直接自《哈姆雷特》改编,则是为了尽量缩小与西方世界的对话障碍。与陈凯歌不同,冯小刚不是一个对宏观问题有自觉思考的导演,但他善于捕捉与概括普通人的普遍感受,并能通过一种喜剧方式来表达与渲泻“集体无意识”——他的作品本身不对现实语境进行分析,但通过对他作品的分析,往往能发现当代人思想情感的多重状况。《夜宴》的片头字幕虽然打出了“冯小刚作品”的名字,但这部作品并不从属于冯小刚的作品序列,它是一部彻底的“跟风之作”,一部临摹作品。

《夜宴》准确地临摹了张艺谋所开创的“古装功夫大片”的一切要素:明星阵容,国际班底,宣传攻势。在电影语言上,他也忠实地向《英雄》学习,竹林问穿梭的箭矢,马蹄处溅起的水花——这种视听效果在第一次让人惊艳,但全无创新的重复,不免让人“审美疲劳”。而从电影试图表达的主题来说,它像《无极》一样无所不包:权力、爱情、欲望、忠诚……但对于这些主题,提供的理解同样的陈腐与混乱。《夜宴》从《哈姆雷特》中借来了故事梗概,但把一个关于人的觉醒的内心悲剧,变成了一个三流宫闱传奇。人物的外部行动非常剧烈,但是却缺乏强大的内在逻辑,最为人诟病的情节是厉帝的自杀——他对婉后的占有式的爱情,能在瞬间转化为献身式的爱情?再比如婉后之死,“谁杀了婉后”,不是一个从故事出发的,能带来更深思考的问题,而是一个无法结束的结束,以一种貌似深刻的姿态,实则轻巧地完成了叙事。

P38-41

序言

21世纪的中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文化相互交融,轰然滚动于中华大地的改革潮流,为世界提供了一部形象而具体、切实而生动、深刻而复杂的中国经济文化新形态的“当代史”。

面对这一异彩纷呈、气象万千的社会图景,人们迫切地想知道,中国到底发生着什么、蕴涵着什么、思考着什么、张扬着什么,而这一切又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鉴于此,我们广东省出版集团精心策划、组织出版了这套“年度中国读本系列”。

“年度中国读本系列”,以年度划分历史跨度,将该年度中国在人文、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重要文本、重大事件、热门话题、争论焦点、观念变化进行盘点、浓缩、解读,加以新闻图片、背景链接和专家点评,汇集成《人文中国》《教育中国》《科技中国》《经济中国》《文化中国》等系列图书。旨在以全球背景、本土品格,多视角、多层次地展示该年度的中国亮点,审视该年度的中国问题,年终盘点成书,次年年初与读者见面。

我们力求做到:把零乱的历史感受、历史观察和历史经验,加以抽绎、剪裁和凝炼,用敏锐的眼光、透彻的见解、多维的视角,汇合、迭映、传导出该年度中国历史、文化、社会、时代的心理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科技信息、教育信息。

我们着力体现:图书性与杂志性糅合,新闻性与文献性互补,思想性与可读性统一;文本图片、背景链接、精当评点,进溅思想火花,引申思维灵感;大社会中的小事件、小细节中的大问题,大中寓小,小中见大。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点中要害,以凸显富于冲击力和辐射力的文化张力。

我们殷切期望“年度中国读本系列”能成为每年岁末年初奉献给国人的“贺岁图书”。

本书系编委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