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故事经由这本小说的渲染已深入国人的心中,很多人都把小说情节等同于历史事实。然则,小说与历史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章学诚评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这样的比例对不对?作者在构思小说时为什么要“虚”?又究竟是“虚“在何处?哪些地方“虚”得好?好在何处?哪些地方“虚”得不好,为何不好?在“虚”之外,又有哪些地方是“实”的,是从陈志和裴注中取材的?这些材料又有哪些张冠李戴了?所有这些问题,都将在本书中得到一一解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闲话三分(精) |
分类 | |
作者 | 陈迩冬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故事经由这本小说的渲染已深入国人的心中,很多人都把小说情节等同于历史事实。然则,小说与历史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章学诚评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这样的比例对不对?作者在构思小说时为什么要“虚”?又究竟是“虚“在何处?哪些地方“虚”得好?好在何处?哪些地方“虚”得不好,为何不好?在“虚”之外,又有哪些地方是“实”的,是从陈志和裴注中取材的?这些材料又有哪些张冠李戴了?所有这些问题,都将在本书中得到一一解答。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关于《三国演义》的小说情节与三国时代历史事实的略带考证性质的随笔。全书共39篇,外加顾学颉和端木蕻良的序两篇,大约8万字。本书作者陈迩冬(1913-1990)是我国著名学者,古典文学评论家。1954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苏轼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苏轼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普及读物《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另有《闲话三分》等论著行世。 目录 看完《闲话三分》的闲话 外行话《三分》 闲话开头 “桃园结义”与“怒鞭督邮” 蔡邕与董卓 苏东坡和曹雪芹的观点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董昭教打“皇帝牌” “衣带诏”之疑 小霸王孙策 再谈孙策 建业与武昌 孙权与台湾 为周郎叫屈 隆中对与出师表 初出茅庐第一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 “周瑜打黄盖”及其他 铜雀春深何关二乔 赤壁之战的尾声 刘备与孙夫人 曹操的女婿 曹娥碑·曹操·杨修 关于《杨修之死》 关羽爱戴高帽子 张飞妻女与夏侯渊父子 替赵子龙抱不平 魏王杀识魏王者及假魏王 曹丕的武术 再谈曹丕 蒲留仙笔下的《甄后》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质疑 从马谡说到王平 司马懿装病 托孤比较篇 吴蜀相互讥嘲 由魏延说到子午谷 杨仪魏延的冲突 魏延的冤案 姜维“九伐中原”前后 刘禅与孙皓 后记 试读章节 隆中对与出师表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拟定夺取根据地的战略决策,时在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0七),他才二十七岁。 《出师表》是他对刘禅“鞠躬尽瘁”之言,蜀汉建兴五年(公元二二七)写的,他已是“两朝开济”的老臣了。 这一篇谈话记录和一封表章,都已成为千几百年来的传诵之文,诸葛亮又是贤哲,似乎无可非议的了。 “隆中对”主要是教刘备抢地盘——哪些地盘能抢和怎样抢:先取荆州,后取益州。曹操的,您目前动不得;孙权呢,可与联合。三言两语,可以尽之。 说起来荆州牧刘表和益州牧刘璋都是汉宗室,刘备的本家;刘表是汉末的名士,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三国志》引《零陵先贤传》:“刘牧托汉室肺腑,处牧伯之任。”《后汉书》说他是“鲁恭王之后”,不是冒充皇亲的。刘璋是刘焉的儿子,江夏竟陵(今湖北潜江)人,《三国志·刘二牧传》说也是“汉鲁恭王之后裔”,这是可靠的。然则诸葛亮是教唆刘备去夺同宗的“基业”吗?不然!刘备是枭雄,当时就在荆州作客,未尝不有觊觎之心。得荆望蜀,势所必然,因为不能北上(曹操强大).不能东下(孙权是联合的对象),只有向西发展一途。客观上形势如此,就是诸葛亮不说,刘备乃至于换了张备、李备来,也会按照这个红格去描写,至于描得好坏,那是另一回事。 更有进者,枭雄是不回避夺取同宗基业之恶名的。何况诸葛亮更有“天与人归”之说:荆州是“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那些人也是望将军您。您取荆、益,是“应天顺人”嘛! 隐居隆中的诸葛亮,原是第一流人才,第一等策士,他要估计他的言辞让听者觉得“正中下怀”。 说到得了荆、益,坐稳之后,“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州。……”这是诸葛亮的想法,刘备未必如此。所以也就说得弹性些,等“天下有变”,才怎么怎么样,天下无变呢,他没有说。让刘备自己去琢磨。 但究竟是名言,也是明言,没有太多弯弯拐拐的话。 《出师表》当然也是名言,但却非明言,许多隐隐藏藏的话,不知那位阿斗皇帝,看得懂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当时谁是贤臣?当然指的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以及“将军向宠”,还有“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谁是小人?诸葛亮没有说。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是谁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他也没有点名。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此人非别,就是阿斗。他是皇帝,先搞特殊,他的“宫中”,偏不同于丞相“府中”,宫中有“作奸犯科”的人,而处理有“偏私”。那末,上面所谓“小人”、“妄自菲薄”的人,也都是阿斗亲近的人。诸葛亮决不是心存厚道,扬善隐恶;分明是不能明说,不敢直说。似乎另有一股势力存在于当时的蜀都。由“先帝痛恨于桓、灵”来说,桓灵之世,无非是外戚之患和宦官之祸。阿斗之朝,没有擅政的外戚,他母亲甘夫人早死,甘家没有什么人;他妻子父亲是张飞,张家那时也没有人在朝;后来有个夏侯霸,是张皇后的从舅,那是由魏投降过来的,在蜀没有什么势力。所以,外戚这一层,用不着怀疑。那末,所指的是宦官了。“引喻失义”的当然是文人、史家。诸葛亮这番话,伏以后黄皓乱政,谯周劝降。但是,他给刘禅打的预防针,却未生效。 “隆中对”是纵横家之言;《出师表》是儒家谆谆之教。诸葛亮仅仅是法家吗? P46-49 后记 陈迩冬先生的《闲话三分》一书问世二十年后,现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再版,作为陈迩冬的子女,我们心里自然很高兴。趁此机会,我们想把先父写作《闲话三分》时的情况和背景故实,向读者作点介绍,或可为您阅读此书时增加些许兴趣。 陈迩冬先生的爱好虽然很广泛,但他毕生用力最勤的是研究我国的诗词文化。在《闲话三分》之前,他除写过有关曹操诗文的文章外,没有写过一篇有关“三国”的作品。他之所以写《闲话三分》,大约有两个外在因素。一是我国改革开放伊始,人们追求文化知识的热情极高,各种学术团体纷纷成立,其中便有《三国演义》学会,并且聘他为学会顾问,使他不得不予关注。二是人民大学中文系教师吴小林先生为四川文艺出版社校注《三国演义》,恳请陈先生审订,促使他再读该书。但更重要的还在其内在因素。《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这类小说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将历史实录与文学虚构结合在一起的?一部好的历史小说其审美价值何在?陈迩冬不是文学理论家,这些问题他回答不了,却不妨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和事作具体的分析比较,让读者得到一点儿感性认识,这是他写《闲话三分》的初衷,亦即作者《闲话开头》所说的想“循‘虚’人‘实’,化‘腐’为新”的含义。 《闲话三分》的写作原有一个大致的计划。最早得知这一计划的是《光明日报》副刊主编黎丁先生,并约定在“东风”副刊上发表。既如此,篇幅就不能过长,也基于陈迩冬先生的健康原因,每周发一篇,还是可以应付的。没想到发表数篇后,读者反映颇好,《团结报》副刊主编王奇先生也来组稿,于是又有了该报上的“三分支话”。同时也就有出版社前来相约最后集拢成册,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一九八六年六月出了第一版。 有读者曾表示遗憾,嫌篇目过少,不够过瘾。作者原计划就是如此吗?非也。之所以才写了四十来篇,实因身体不再允许。十年动乱,先父被诬为现行反革命,在成宁“五七干校”期间,即多次心肌梗塞,幸得抢救。粉碎“四人帮”后,获得平反,劫后余生,拖着病弱的身躯,又开始辛勤劳作,出版了《韩愈诗选》、《宋词纵谈》等著述,修订了《苏轼诗选》、《苏轼词选》并再版,又为香港《文汇报》撰写专栏“它山室诗话”。《闲话三分》只是他想写的课目之一,原打算写百篇,最好能成一百零八篇,因他还有再写“闲话水浒”的心愿。无奈年逾七旬,又患了脑血栓.手脚麻木,字都写得歪歪扭扭,难以相认。迫不得已,停止了笔耕,也为《闲话三分》留下了一些遗憾。所幸已成篇目,大体贯穿了三国时代。 陈迩冬先生一九九。年去世,他有个遗愿,爱好《闲话三分》的读者,大家都不妨来闲话,各抒己见,繁荣祖国的优秀文化。 陈殿 二0O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