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我们为何无聊》是一部突破之作,它开创性地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解剖无聊这种定义模糊的感觉。 无聊是什么?怠惰、茫然,还是焦躁、不安? 是哪些外部和内部因素让我们感到无聊? 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 无聊已变成新时代的流行病了吗? 无聊倾向和体重超重、抑郁、犯罪之间有没有关系? 如果说无聊是一个信号,那么它在提醒我们什么?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反应,才能不掉进恶性循环? 从无聊的历史和含义,到无聊在不同年龄层、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再到无聊的成因与机制、无聊的反义词和流行化,本书为我们提供关于无聊的科学认知,然后给出无聊的解法。 在渐趋短平快的时代,社交媒体的信息流与短视频并非驱散无聊的解药,相反,它们更容易让我们困在一个永不停歇、没有目的的仓鼠轮中。无聊是对意义、投入感和能动性的召唤,如何回应这一召唤,才是良方所在。 从正确认识外部环境与内部动机,到如何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里,创造意义、建立心流,本书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温和而不说教,带领我们科学应对无聊。 目录 序 言 第①章 无聊的别名 第二章 “刚刚好”原则 第三章 改变的动力 第四章 人生阶段 第五章 间接经验 第六章 极端环境中的无聊 第七章 找寻意义 第八章 正在形成的流行病 第九章 顺其自然 结 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导语 1、先锋心理学家15年研究心血之作,中文版还未面世就已得到高度关注。詹姆斯·丹克特实验室专研无聊心理学已15年,是该领域Z活跃的研究者之一。本书英文版出版后即得到国内关注,《三联生活周刊》、果壳、利维坦等都进行了专题报道或介绍。2021年9月,詹姆斯·丹克特还登上一席讲台,成为第869位讲者,讲述无聊的秘密。 2、怪趣心理学实验,闻所未闻的数据,颠覆认知的发现。一名工人的无聊时刻,带来了蒸汽机的重大进步?更容易无聊的人也更容易自恋?无聊,并不是彻头彻尾的坏事?各种Z新的心理学实验与统计数据,揭开无聊的真相与本质,打破我们关于无聊的陈旧认知。 3、一部集成之作,一场科学发现与人文思想的自由对话。横跨心理学各个分支,兼论哲学、文学与艺术,通俗易懂,简明易读。 4、既是轻松的科学读本,又是深刻的生活指南。解决无聊,从认识无聊开始,以权威的科学数据,再加哲学思索与心理学方法,本书教给我们应对无聊的组合方案。每个被手机围困、被科技催生出信息焦虑的现代人,都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倾听无聊背后的声音,与无聊断舍离。 后记 序言 当我们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当我们想要做点什么, 但又不想去做手头正需要我们做的事情时,无聊就会找 上门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怠惰或者萎靡不振的感觉 。抑或与此相反,是一种“坐立难安”的感觉,焦躁地 想做一件事,却不知道该做什么。虽然无聊有各种各样 的表现方式,但我们都曾体会过它。我们认为,我们应 该注意到它,并去理解它。在我们看来,无聊状态很让 人着迷,也许(仅仅是也许),它还有它的好处。 数年来,无数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都探讨过 无聊这一课题。然而,尽管无聊无处不在,但迄今为止 ,它在科学领域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本书试图改变这 一趋势。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与行为的学科,可以为 研究无聊这一人类经验提供思路。作为心理学家,我们 的专业领域涵盖神经科学和临床心理学,在过去十五年 里,我们一直在发表有关无聊的研究成果。我们对无聊 做出了一套阐释,这套阐释强调两个关键概念,即投入 (engagement)和能动性(agency)。我们的研究路 径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以研究无聊。这种路径所具备 的优势是,它能够解释众多不同的科研发现。 但是,我们虽然确信无聊对你而言意味着某种信息 ,却并不会贸然告诉你应该如何生活。无聊本身也并不 能告诉你该怎么做。在某种意义上,你只能靠你自己。 这正是无聊带来的关键信息之一,进一步说,这也是本 书的一个核心主题。作为人类,我们需要与世界建立自 主的、有效的联结。我们需要投入,需要从精神上投入 ,表达自己的渴望,将我们的技能和天赋付诸实践。简 而言之,我们需要能动性。若这个需求被满足,我们会 感到满足和幸福。若这个需求受阻,我们就会感到无聊 ,感到漫无目的。 在这一点上,无聊揭示了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有一种强烈的需要,想要跟周遭世界建立密切的 联结。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许多东西可以替代真正的投 入,它们可能很诱人,甚至可能在短期内击退无聊。但 是,这种短暂的安慰从不长久,无聊会卷土重来。之后 ,要不要拥抱能动性,就看我们自己了。 无聊是个难以把握的课题,它的触角伸展到人类研 究的广泛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一点使它如此令 人着迷,但也是这一点让它如此折磨人。在刘易斯·卡 罗尔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一书中,矮胖子和爱丽丝 之间曾有一段对话,我们来听一听。矮胖子“轻蔑地” 断言道:“我用一个词的时候,它的意思只代表我想要 的那个意思,不多也不少。”爱丽丝言之有理地回复: “问题是你怎么能造出一些词,它可以包含许多不同的 意思呢?” 爱丽丝和矮胖子的沟通失败正是如今许多对无聊的 研究的象征。虽然我们认为,关于无聊并不存在正确或 不正确的定义,但我们相信更准确一些是有必要的。在 本书中,我们致力于运用心理学方法来界定这个难以捉 摸的主题,因为我们认为无聊是一种心理层面的经验。 我们还试图为这个分散破碎的领域提供一个组织框架。 我们希望它能成为广大读者和学者讨论交流的共同出发 点。我们以一个问题开始我们的旅程:“什么是无聊? ”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很了解无聊这种最日常的体验, 但要给无聊下定义,那就难了。我们探索得越深入,无 聊就越是神秘有趣。接下来,我们会问另一个问题:“ 无聊的好处是什么?”为什么进化的力量将我们塑造成 了会被这样一种负面体验所影响的生物?我们将会看到 ,感到无聊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是有益的。当无 聊袭来时,我们不必害怕。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无聊。 接着,我们关注下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我们无聊 ?”答案并不简单。无聊,就像美一样,在不同人的眼 中是完全不一样的。让甲感到欢愉的事可能对乙来说无 聊透顶。然而,有一些关键因素存在于我们自身以及我 们所处的环境中,这些因素增加了我们被无聊压垮的风 险。进而我们研究,无聊是怎样发挥影响,使我们切断 与他人的联系,脱离我们创造意义和找寻目的的根本需 求。接下来,我们仔细思考无聊的反面是什么,这会加 深我们对这一体验的理解,并为找到应对无聊的最佳策 略铺平道路。 无聊是对行动的召唤,它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需 要更加投入。它将我们推向有意义的、令人满足的行动 。它迫使你问出那个重要的问题:“我该怎么办?”本 书并不是要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部指南,帮助你更透 彻地理解无聊的含义。 书评(媒体评论) 读完这本书,你会对什么是无聊,以及我们可 以如何应对无聊有更深刻的理解。最重要的是,本 书告诉我们,与其和无聊做斗争,不如倾听无聊背 后的声音。 ——《华盛顿月刊》 这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无聊,引人入胜, 而且极具启发性。 ——《卫报》 一部简洁又充满趣味的无聊小史。 ——《泰晤士报》 (本书)完成了一个让科学发现和人文思想自 由对话的叙述。 ——《三联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