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共和国大使讲述》丛书是以外交官的视角忠实记录了中国外交的风云片断,本书是丛书之一的《我在印度当大使》,作者以亲历和见证视角,以纪实文学形式,以及生动的历史细节描述精彩的外交生涯,讲述了作者对印度问题的研究和驻印度大使任内的工作经历,概要地介绍人们关心的那几位对印度政坛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重要人物和大使工作的一些往事,零距离接触国际政坛风云人物,多角度反映新中国外交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在印度当大使(见证历史共和国大使讲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连庆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见证历史·共和国大使讲述》丛书是以外交官的视角忠实记录了中国外交的风云片断,本书是丛书之一的《我在印度当大使》,作者以亲历和见证视角,以纪实文学形式,以及生动的历史细节描述精彩的外交生涯,讲述了作者对印度问题的研究和驻印度大使任内的工作经历,概要地介绍人们关心的那几位对印度政坛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重要人物和大使工作的一些往事,零距离接触国际政坛风云人物,多角度反映新中国外交历程。 内容推荐 贝瓦哈拉尔尼赫鲁从一位剑桥大学的毕业生,变成坚定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士英迪拉甘地注定要踏上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她担任印度总理长达}5年,几度沉浮,最后却死于锡克卫士的暗杀;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接任总理,被刺身亡后;索妮娅甘地当选国大党主席,推荐曼莫汗辛格为总理,但大权掌握在国大党手中……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印两国恢复了睦邻友好关系,开始积极解决边界问题,作者作为历史的亲历者,用他的笔真实再现了当时谈判过程的细节,历史的帷幕被缓缓拉开。 目录 引子 一、决定印度政坛命运的人 圣雄甘地 尼赫鲁 英迪拉·甘地 拉吉夫·甘地和索尼娅·甘地 二、出使印度散记 与印度各界建立和保持联系 南印之行 走访果阿和孟买 印度第一大城市——加尔各答 首都新德里见闻 粉红色的城市斋浦尔 泰戈尔 纸人节纪事 比拉庙·烟草·辣椒 卡纳塔克人的风俗 印度泰姬陵 光辉夺目的印度古代石窟艺术 试读章节 英迪拉·甘地 肃穆的葬礼 正当我整装就绪,准备去印度赴任之际。1984年10月31日中午,我突然接到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英迪拉·甘地总理遇刺身亡。对于这个不幸的消息我感到震惊。一位名闻遐迩的印度女政治家、竞惨死在刺客的枪口之下,实在令人惋惜和气愤。不同政见可以辩论,诉诸舆论和民众,而不应采取恐怖手段。我立即打电话询问外交部我们是否如期动身。亚洲司的同志告诉我说,外交部正在研究此事,请我马上到部里参加讨论。 中央决定派姚依林副总理为特使前往新德里吊唁英迪拉·甘地。主要随行人员有外交部副部长姚广。我作为大使是当然的主要随行人员,并就此赴任。 11月2日上午九时,我们乘坐的专机从东郊机场起飞。, 专机越过喜马拉雅山,不久就进入印度境内。因为时差关系,在下午二时左右就抵达印度首都新德里机场了。全程只飞了六个多小时。古人称印度为西天,仿佛是在非常遥远的地方。《西游记》说唐僧到印度行程五万余里,走了三四年,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到达今天印度比哈尔邦的那烂陀寺,而今乘坐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只需几个小时。到机场迎接中国特使的有印度外交部国务部长拉姆.尼瓦斯·米尔达和外交部秘书纳塔瓦尔·辛格,以及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的主要外交官。 印度政府安排姚依林副总理、姚广副部长和其他随行人员住进印度政府的萨姆拉特旅馆,离使馆很近。我当然就住进自己的新家——一幢两层楼的相当宽大的大使官邸了。更重要的是我要走马上任,指挥使馆同志全力以赴做好接待代表团的工作。比如要及时研究形势、反映情况、安排日程和提供后勤供应等。 当日下午五时左右,我陪同姚依林、姚广同志到尼赫鲁纪念馆英迪拉·甘地停灵的地方吊唁志哀、敬献花圈和瞻仰遗容。姚依林同志在留言簿上写了一句话:“深切哀悼印度的政治家英迪拉·甘地。”据印度报纸记载,来参加吊唁和葬礼的有104个国家的领导人、国际组织的代表,其中有巴基斯坦总统哈克、斯里兰卡总统贾亚瓦德纳、孟加拉总统艾尔沙德等六七十个国家的元首、政治首脑和特使。 据说从11月1日上午七时就开始了吊唁和瞻仰遗容的活动。公众可以自由前往纪念馆门前等候,排队进入灵堂,用各自的民族和宗教仪式志哀。英迪拉.甘地的长子拉吉夫·甘地和内阁部长轮流守灵。两天内共有上万名印度人前往瞻仰。 11月3日是举行英迪拉·甘地葬礼的日子。那天碧空万里,风和日丽。按照印度传统风俗,火化时间由星相学家确定在下午三时五十七分。 下午二时,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乘车前往亚运村体育馆同各国代表团会合,然后乘坐印度准备的大客车来到火葬地等候。火葬地位于亚穆纳河边的夏卡地,在圣雄甘地墓和尼赫鲁墓之间。 中午十二时三十分起灵。英迪拉·甘地的遗体着红黄两色丝绸纱丽、覆盖白花,由三军参谋长抬上灵车。90名三军仪仗队员随即将灵车拉到门口,挂到牵引车上。在由3000名官兵组成的仪仗队的护送下,灵车启程向12公里开外的火葬场缓缓驶去。全部送殡人员乘坐印度自产的白色“大使牌”轿车紧随其后,依次排列为:拉吉夫·甘地及其家属、总统辛格、副总统文卡特拉曼、前总统雷迪、最高法院大法官求德、人民院议长贾卡尔、四位内阁部长、陆军元帅马内克夏等。沿途警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封锁了交通。据说为维持秩序和保证安全,动用了几万军警。几十万人怀着沉重的悲痛夹道向灵柩志哀。他们按照各自民族和宗教的传统方式,或双手合十,或叩头,或抛花瓣,或送花圈以示哀悼。 下午三时多,灵车抵达火葬场。数十万人早已等候在那里。场地四周哀乐缭绕,赞歌四起,笼罩着一片肃穆悲哀的气氛。火葬完全按照印度教的传统仪式进行,据说其规模与前总理尼赫鲁和夏斯特里的葬礼相当。英迪拉·甘地的遗体被缓缓地安放在砖台上。火化所用的是檀香木加奶油和香料(一般人只用普通木头和牛粪做燃料)。 三时五十七分,火化开始。拉吉夫·甘地手持火把绕遗体转七圈之后点火。此后,拉吉夫·甘地及其亲属不断添加檀香木和香料。印度祭司、佛教长老、基督教牧师、锡克教长老、伊斯兰教阿訇和拜火教教徒分别举行各种祈祷仪式,这象征英迪拉·甘地是全印度各民族的共同领袖。四时五十七分,举行最后的“卡巴尔喀利耶”仪式,由拉吉夫·甘地用铁棍打破一个象征性颅骨,以示死者从此与尘世隔绝。次日将按照印度教的习惯,英迪拉·甘地的骨灰由亲属收在铜罐内,再择黄道吉日由拉吉夫·甘地及其亲属送到英迪拉·甘地的出生地,抛散在恒河、亚穆纳河和神话中的悉罗湿伐底河的汇合处。火葬台则改建为墓地,成为永久性的纪念。 隆重的葬礼结束了,它标志着印度一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告别了政治舞台,离开了她所热爱的世界。P19-22 序言 1982年,我从广播电视部调回到外交部世界知识出版社。不到两年,外交部副部长宫达非同志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愿不愿意到印度工作。我说,可以考虑。不久,外交部于1984年正式通知我:中央任命你为驻印度特命全权大使。我是又高兴,又感到责任重大,心情很复杂。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是世界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灿烂。哲学、宗教、文学、戏剧、音乐、舞蹈都有着辉煌的历史。最著名的是三千多年前的两部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是世界上除了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公元前九世纪)以外最早面世的文学史诗巨著。我十分热爱文化尤其是文学,大半辈子同文学、艺术、新闻宣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考虑到这一点,到印度正好可以发挥我的特长优势。但是,尽管我从事外交工作几十年,曾长期在苏联、东欧地区、日本和部里工作,但对印度却是知之甚少。回想起来,我对印度的大概了解还是始于学校读书时,是从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的课程中和《西游记》里获得的,十分有限。我知道两国有着三千年的友好交往,在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上互有影响,互相促进。1950年中印建交后,两国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达到“印地一秦妮一巴依,,(即中印是兄弟)的水平。但是,自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以来,两国除了保留代办级外交关系,其他方面的交往几乎中断。1976年两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并且进行了中印四轮边界会谈,关系有所改善。然而,毕竟是经历过一场武装冲突,遗留下来的问题甚多,因此要使两国关系恢复到50年代的水平并非易事。 1965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发生第二次武装冲突。苏共中央就此事来信指责我国,称是由于我国支持巴基斯坦才导致了印巴冲突。中央决定加以批驳,外交部、中央联络部指定我约请几位同志负责起草复函。这时,我着手研究印巴关系以及印度内外政策,写了复信上报毛主席、周总理,毛、周批示“很好”,随即发出复函。这是我初次具体接触印度事务,也就此交差完事了。对印度的情况,并没有深入研究。现在中央任命我为驻印度大使,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恢复到50年代的水平,实在责任重大。为此,我写了一首诗: 西天出使信符签,如履薄冰利剑悬。 但得睦邻增友好,边疆万里月舒圆。 这首诗表达了我的复杂心情,但是我有信心,凭自己的能力和几十年的外交工作经验,一定可以把两国关系搞好,我有把握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的任务。 凭着我对印度问题的研究和驻印度大使任内的工作经历,我在这本书里概要地介绍人们关心的那几位对印度政坛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重要人物和大使工作的一些往事,祈望中印两国和人民友好关系不断得到发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