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维是上世纪末美国最畅销、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一本收录了他的代表作的英译本销量达到了50万册,让所有诗坛明星望尘莫及。
该书是作者生平最重要的著作,这部哲理诗集在故事中寓有哲理,在哲理中赋予形象,内容极其丰富,给人们以深刻教育,被苏非主义者称为“波斯语的古兰经”,也被叫做“知识的海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玛斯纳维启示录/波斯经典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波斯)莫拉维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莫拉维是上世纪末美国最畅销、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一本收录了他的代表作的英译本销量达到了50万册,让所有诗坛明星望尘莫及。 该书是作者生平最重要的著作,这部哲理诗集在故事中寓有哲理,在哲理中赋予形象,内容极其丰富,给人们以深刻教育,被苏非主义者称为“波斯语的古兰经”,也被叫做“知识的海洋”。 内容推荐 《玛斯纳维》是莫拉维最重要的著作。它精辟地将宗教教义、教理融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中,在故事中寓有哲理,在哲理中赋予形象,内容极其丰富。因此长久以来被誉为“波斯语的《波斯的古兰经》”、“知识的海洋”,而他也屡屡被比喻为“冥想生活的夜莺”、“心灵的诗人”。 目录 译者前言 一、莫拉维的抒情诗轰动美国 二、莫拉维带有故事性的哲理诗歌 三、莫拉维的生平及所生活的时代 四、关于《莫拉维哲理故事》一书 序诗 净化心灵 赞美纯净的水 罗马人和中国人比赛画技的故事 一个盲人行乞的故事 如何做明智的法官 阿亚兹和他的小屋 据传马杰农的情人蕾丽并不漂亮 在道路中间种植荆棘者 一条蛇钻进某人的肚子 一个穷人看到漂亮的奴仆 一个得了不治之症的人 一个游方苏非的驴被盗卖 花剌子模国王相马 一个客人的故事 欧麦尔时代的一个老乐师 一个阿拉伯穷人 带给尤素福的礼物 穆斯塔法和一个异教徒 阿里以宽容之剑使对手屈服 被关进畜圈的小鹿 七头肥牛被七头瘦牛吃掉 一只牵着骆驼的老鼠的故事 战胜狮子的兔子 佯死的鹦鹉 品行道德 一个城里人和一个乡下人 货物被盗走后 求爱者 求爱者(续) 在香料集市上晕倒的一个鞣皮匠 偷情的妻子 被扣罚薪俸的仆役 玛赫穆德国王和印度奴隶 美发师 国王与宝珠 生命之树 教法学家的头巾 贪食幼象者 言不由衷的颂赞者 两个新来的奴隶 隐士的奇迹 瓦基尔甘冒生命危险觐见国王的故事 阿拉伯人与饿狗 腹中之犬狂吠的故事 一条冬眠的蟒蛇 野犬搭窝 懂得动物语言的青年 听到呼哨而受惊的马驹 掉进染缸的豺狗 狮子、狐狸和驴子的故事 对智勇的思考 修辞学家和船工 老人求医 杂货商和鹦鹉 马杰农和母驼 果园主的计谋 全副武装的骑士 一个伽兹温人文身的故事 鲁格曼被诬偷吃了苹果 智慧的鲁格曼 鲁格曼和铁匠达乌德 假装疯癫的智者 哲学家和袋中装沙子的阿拉伯人 国王的猎鹰 达乌德的判决 穆斯塔法让年轻人做统帅 易卜劣厮诱骗穆阿维叶 修士的试验 信仰的威力 狗攻击一个盲乞丐 为狮子狩猎效力的狼和狐狸 占据清泉的大象 渔夫和三条鱼 乌儿的三个忠告 仙鹤与乌鸦结伴的原因 孔雀为何拔掉美丽的羽毛 观察事物的方法 一个耳背的人探望病人 在黑暗中摸象 真理和谬误 假如 抓小偷 找骆驼 四个印度人的祈祷 哭泣的教民 朱哈和送丧的孩子 摇铃鼓的孩子 诗人和国王 求爱者 小学老师 穆斯塔法的靴子 偷吃秤砣 干渴者从墙头上往溪水里扔砖块 偷肉吃的女人 摸狮子 窃贼与毒蛇 骡子和骆驼 熊的忠诚 孤岛上的黄牛 鹦鹉学舌 抹香鲸、夜明珠和商人 蚂蚁的争论 社会生活 国王与婢女 因捉驴而产生的恐惧 阿米尔让奴仆买酒 为葡萄的不同叫法而争执不休的四个人 印度奴仆法拉吉 点不着的油灯 以一抵三十 盗走羊和衣服的窃贼 恋人在等待中昏睡过去 讨不到食物的乞丐 裁缝与突厥人 贫穷强于离别 混进夜盗团伙的国王 画像之堡 求得施舍的法学家 寻宝 宝物就在自家 一个宣礼员 引发战争的娇美婢女 朱哈和法官 王子和女巫 驴子和战马 蚊子状告风 骆驼、牛、羊争吃青草的故事 青蛙与老鼠因以绳相连而被老鹰捕获 试读章节 马杰农和母驼 在阿拉伯地区流传着一个类似《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动人的爱情故事,名字叫做《蕾丽和马杰农》。马杰农是个青年,痴心爱慕着美丽的蕾丽。一次他骑着一匹母骆驼去看望蕾丽。蕾丽的家在前方,而小骆驼走在母骆驼后面。当马杰农拉紧辔头时,母驼便顺从地往前走;但是每当马杰农陷入痴爱,以致失魂落魄,放松缰绳时,母驼便向后转,去照管它的那个小骆驼。有时母驼向相反的方向走了很长很长的路,马杰农也没有发觉,因而总也到不了蕾丽的家。本来路程只需要三天就够了,但他却花去好几年也没有走到。最后马杰农说:“骆驼啊!我们都在被爱所使。我的爱在前面,你的爱在后面,我和你的爱完全背道而驰。我们还是各走各的路吧!” 生命就这样毫无意义地在迷惘中度过, 像穆萨的族人年复一年地在旷野漂泊。 我这里距离心爱的人只有两步之遥。 却走了六十年之久也迟迟没有走到。 之后,马杰农便从骆驼的背上跳了下来,决心自己徒步走向蕾丽的家。 辽阔的旷野在他眼中已不再难以穿行, 他要用自己的双脚将眼前的坎坷踏平。 马杰农与母骆驼向前走还是向后走之间的较量,喻意着一种理智和欲望之间的较量。当马杰农理智占上风时,明确向前才是自己的目标,便能驾驭骆驼向前方走去。而当他想人非非、随心所欲任凭母驼带着他随便走向任何地方时,他便会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人若欲永远都向前进,而不后退,就要时刻都不放松努力。 马杰农不顾一切地在戈壁滩上向前走去,他那无畏的身躯被荆棘刺得遍体鳞伤。他手足并用,跌跌撞撞地走着,不小心把一条腿摔断。马杰农将腿绑好,心想:“我不如像马球那样,抱着全身缩成一团,滚动着前进。”理智使他满怀着对爱情的追求,即使变成了马球也无怨无悔,随着爱的曲棍的击打,不停地向前滚动。他说:“从今以后,我只接受爱的吸引,不需要骆驼驮载,完全依靠自己的两条腿,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通往爱的路途。” 果园主的计谋 苏非、圣裔和教法学家,三个人偷偷地潜人一座果园。果园主发现以后,心里想:“我单枪匹马如何对付得了他们三个人!我须想个办法先将他们三个人离间开,然后再个个击破。” 果园主对他们表现得十分友好。他对苏非客气地说:“请您去我的房间,将绒毯拿来给这些朋友们!”当苏非离开后,他低声对其余二人说:“您是教法学家,我们十分钦佩您博学的知识,都是依赖您来明断人们不解的是非。这位是穆斯塔法的子孙——我们所信奉的伟大的教主的后代。可那个苏非是什么东西!像他这样的卑劣之徒,如何同您二人称兄道弟!当他回来以后,不要理他,而要将他赶走。他离开后,你们就可以在我的美丽的果园随意徜徉了。其实,果园算什么?我的整个生命都是属于你们的。”果园主的甜言蜜语,迷惑了他们的心,使他们决意与自己的伙伴分开。 当苏非被赶走后,果园主立刻拿起大棒追赶上去,狠狠地揍了他一顿,将他赶出了果园。苏非心里愤愤不平地骂道:“你们这两位‘朋友’啊!等着瞧吧!很快就会得到和我一样的下场!” 果园主回来后,对圣裔说:“我为你们的午餐烤制了一些糕点和鹅。请您告诉我的仆人:让他将这些糕点和烤鹅拿到这里来!”当圣裔刚刚离开,果园主就对教法学家说:“他算什么圣裔?有人就是恬不知耻地称自己是穆圣或阿里的后裔。可谁知道他的母亲同谁发生了关系,才生下了他?”他无端的挑拨,使教法学家不再理睬圣裔。于是果园主又将圣裔赶出了果园。在将圣裔赶出果园前,同样把他打得皮开肉绽。 果园主拿着木棒返回后,对教法学家说:“你算是什么教法学家?你有什么权利私自进入他人的果园?按着教法,理当将你的手砍掉!你是不是也是在等挨一顿揍以后,才肯离开这里?” 教法学家赶紧悻悻地逃出了果园。 苏非、圣裔和教法学家三个人的力量远远超过果园主一个人,但当他以木棒来对付他们其中任何一个人时,就处于了绝对优势,于是将他们一个一个地驱逐出了果园:对于果园主来说,利用计谋,一个人战胜了三个人。而对于苏非、圣裔和教法学家来说,同道人之间各怀鬼胎,互相猜疑,终使他们产生裂隙,彼此分离,一个一个地被赶出果园。这是对他们在朋友之间不能彼此信任、相互谅解的惩罚。(P130-P133) 序言 一、莫拉维的抒情诗轰动美国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眼睛盯着的是信息,是市场。古代社会虽曾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但由于古代文明离我们愈来愈遥远,若欲将古代的经典重新在现代人中间制造轰动效应,是很难很难的。如果是小说或戏剧,如《三国演义》,或许还能依靠电视剧的推动掀起一个热潮,那么对于古典诗歌该怎么办呢?比如怎样才能掀起一个“杜甫热”或“李白热”呢?如果说对于自己民族的古典诗歌,由于我们毕竟还比较熟悉,还是有可能再次成为热点的话,那么对于异域诗歌,这种可能性就极微弱了。 然而,在20世纪末,中世纪的波斯诗人莫拉维(亦称作“鲁米”)的抒情诗歌《夏姆士集》(亦称《伟大诗集》),被选译成英文后,在美国读者中引起轰动,形成了一次“冲击波”。他的诗集竞发行50万册。以常规的思想来看待此事,简直不可思议,但的确是真的。请看2000年7月的一篇报道: 谁是上个世纪末在美国最畅销、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不是那些饮誉世界的当代大诗人,如希内、米沃什或者阿什伯里,也不是诗歌史上那些经典人物,而是一个对我们来说有点陌生的13世纪波斯诗人:鲁米(即莫拉维)。一本收录了他的代表作的英译本销量达到了50万册,让所有诗坛明星望尘莫及。而且他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一般文学的领域,激动的读者们组织沙龙和书友们朗诵他的作品,组织诗歌节或者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纪念他,有人专门为他拍摄了影片,收录了他的爱情诗歌的CD打上了billboard前20名榜单,其中朗诵他的诗歌的包括了麦当娜、黛米·摩尔这样的影视巨星。已经有人把他的诗作在美国的复活与纪伯伦的重新发现相提并论。 莫拉维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他的诗歌能在美国引起巨大的反响? 莫拉维(1207~1273),本是一位伊斯兰教领袖,信奉苏非主义。 他在宣讲《古兰经》教义时不是单纯的说教,而且往往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情,以激情来感染听众。 美国是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其道德观念、精神世界却十分空虚。而莫拉维的诗歌,却很好地填补了这种空虚—这便是莫拉维的诗歌能在美国引起轰动的内在原因。 二、莫拉维带有故事性的哲理诗歌 莫拉维最重要的著作是《玛斯纳维》。这部诗集一方面囊括了苏非主义理论的精华,精辟地阐述了苏非思想的精髓,被苏非主义者视为“波斯语的古兰经”,另一方面,它是将教义、教理,糅合进自己的所见所闻,乃至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中,再以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朗诵或演唱出来,给人们以教育。这是一部哲理故事诗集。这部诗集的诗歌特点是:在故事中寓有哲理,在哲理中赋予形象。由于该书内容极其丰富,因而被苏非主义者誉为“知识的海洋”。 先看他的“在故事中寓有哲理”的特点。我们不妨先举个“罗马人和中国人的故事”作为例子说明。书中写道:中国人善于绘画,罗马人谙熟哲理。两个人各有所长,进行舌战,难分伯仲。于是苏丹带他们来到一间大厅,用帷幕隔成两间,让罗马人和中国人各在一间展示自己的技艺。中国人每日作画,罗马人则不断摩擦墙壁。最后当掀开幕布时,中国人的绘画全部映在罗马人的墙壁上。这则故事是把罗马人比作苏非教民。接着写道: 苏丹带他们来到一间大厅,用帷幕隔成两间,让罗马人和中国人各在一间展示自己的技艺。 应当将心灵摩擦得明亮透彻, 磨掉一切仇恨、贪婪和吝啬。 心灵若能每天都清除掉污秽, 上面便能映照出真理的彩绘。 诗中往往有大段大段的劝诫内容或哲理论述。但这些论述并不枯燥、呆板。比如,在论述真理和谬别时说: 某人向善于辞令的人询问: 善辩者啊!真理和谬误如何区分? 他揪着耳朵说:这是谬误, 眼睛是真理,唯它才使人信服。 再如,在谈到必须分辨是非曲直,明确支持和反对时,写道: 思想如果不专,分散了方向, 其价值连一把韭菜也比不上。 若荆棘之根吸走了理智之水, 理智还怎能结出硕果累累? 啊!应该把坏的枝条剪掉, 并浇足水,以使好的枝条繁茂。 倘若这两种枝条都郁郁葱葱, 只有一种能结果实,另一种则完全无用。 水若只滋养此枝条,而不管彼枝条, 最后出现怎样的差别,你将会看到。 何谓公正?把水给予果树, 何谓暴虐?把水给予棘刺植物。 那么,把莫拉维的诗歌译介到中国来,有什么价值呢? 首先,莫拉维是波斯文学“四大支柱”之一,而波斯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又有崇高的地位,因而全面译介莫拉维诗歌的本身,就有重大意义。它必将对我国文学的发展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 其次,只要把我国儒家著作,同莫拉维的倡斯纳维》稍作比较就会发现:内容虽然都是说教,但是一个枯燥无味,一个生动盎然;一个是纯粹的理论,一个充满了故事、见闻,而且还有大量形象化的比喻。现在,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理论如何能够深入人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抛开《玛斯纳维》的宗教内容不说,仅仅就它议论问题的方式来看,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而对书中内容也应一分为二,其中有不少论述,仍会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呢! 一个民族,如果能既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又能借鉴与吸收异邦的文化,便必会创造出新的令世界瞩目的更加灿烂的文明! 大概正是这个原因吧,江泽民主席于2002年4月访问伊朗期间,曾将我国翻译出版的《玛斯纳维全集》六卷(合译)作为国礼赠送伊朗总统哈塔米,并在笔者所译的第五卷上签了字。 三、莫拉维的生平及所生活的时代 既然阅读莫拉维的作品,也就应当多少了解一些莫拉维的生平及其生活的时代,以便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莫拉维生于1207年,逝于1273年。他的父亲巴哈尔丁·瓦拉德(?~1231)是一位很有名望的苏非长老、教义学家,在霍拉桑一带传经布道。1220年蒙古人人侵霍拉桑时,他的父亲带着全家,还有300名忠实的教民一起迁徙。路过尼沙布尔时,带着莫拉维会见了著名苏非派长老阿塔尔。阿塔尔把自己阐述苏非教义的著作四怠秘之书》馈赠少年莫拉维。这件事对莫拉维产生很大影响。巴哈尔丁·瓦拉德带着这一行人,经过巴格达到麦加朝觐。之后,应小亚细亚朝廷之邀,来到科尼亚传道,并在那里建立了苏非教团。 巴哈尔丁·瓦拉德1231年死后,葬于科尼亚。当时莫拉维24岁,继承父业做了教长,但他对教义的理解尚不成熟。1232年,父亲的弟子赛义德·布尔汗诺丁·特尔玛兹从故乡千里迢迢来寻师,但到了科尼亚才知道恩师已故。他便留了下来,指导莫拉维的修行。他让莫拉维连续做了三个“闭门四十日”修行,使他体验到滤净心性的美妙,对经书的领悟达到新的境界。特尔玛兹死于1240年,此时莫拉维已经33岁,思想开始成熟,成为闻名遐迩的大苏非学者。 1244年,苏非游方僧夏姆士·大不里兹来到了科尼亚。他与莫拉维一见如故。这时莫拉维37岁,而夏姆士已60岁,然而年龄并没有成为他们之间交往的障碍,两人经常一起讨论苏非教义,吟诗弹唱,旋转舞蹈。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极大地激起莫拉维深入思考教义的热情,使他吟出大量苏非主义诗歌。然而,莫拉维的教民们对于自己的导师竟然拜倒在一个不知名的游方僧面前很不理解,开始对夏姆士造谣中伤,挑拨他与莫拉维的关系。这迫使夏姆士仅仅在与莫拉维交往了一年多以后,便悄悄地离开科尼亚,去了大马士革。莫拉维十分痛苦,写了大量激情澎湃的怀念夏姆士的诗歌,并且他让儿子专程去大马士革将夏姆士请了回来。但几年后(1249年),夏姆士又失踪了,莫拉维派人到处寻找,并亲自去大马士革探寻他的消息,均无结果。有人说他隐居了起来,也有人说他被暗害了。莫拉维因为夏姆士的失踪异常悲痛、忧伤,他将自己的这种思念感情,混杂着对真主虔诚的信仰写成诗歌,总计2500首,题名《夏姆士集》。 1260年著名的苏非长老霍萨姆尔丁·恰拉比来到莫拉维面前。两人结为知己,经常一起讨论苏非深奥的哲理。后来恰拉比建议莫拉维写一部阐释苏非教义的传世之作,莫拉维接受了他的建议,这部书就是《玛斯纳维》。“玛斯纳维”本是波斯诗歌的一种韵体,押韵规律是:aa,bb,cc,dd,ee……后来莫拉维便以此作为这部诗集的书名。这部诗集的创作,大都是采取莫拉维吟诵,霍萨姆尔丁记录,然后霍萨姆尔丁又将整理好的诗歌朗诵给莫拉维听,两人进行这项工作,经常通宵达旦。这部诗集于1264年完成。莫拉维十分感谢霍萨姆尔丁,称他是“真主之光”。 莫拉维于1273年12月去世,葬于科尼亚。在他埋葬的那天,全城的百姓都来为他送行,哭声响彻城市的上空,全城都笼罩在悲哀之中。 莫拉维是苏非长老。苏非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呢? 苏非主义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倭马亚王朝(661~750)末期,阿拉伯帝国内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斗争开始加剧。后来虽被阿拔斯王朝(750~1253)取代,但这些矛盾并未解决,引起虔诚的伊斯兰教民的不满和困惑。他们力图通过隐居和苦行来回避现实。他们蔑视尘世,在专注于与真主的沟通中得到解脱。于是在伊斯兰教内部,出现了以长时间祈祷、守贫、斋戒和冥想为特征的苦行主义运动,形成一种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派别—苏非主义。 苏非主义,于8世纪产生于阿拉伯地区。它源于阿拉伯文“苏夫”(suf),意粗织毛制品,由于该派成员习惯于穿一种用粗毛织成的衣服以示俭朴,便称其为“苏非” (穿粗织毛制品的人)了。苏非主义虽然产生于阿拉伯,却在仔霍拉桑取得了长足发展,并逐渐扩展到周围地区。这与谚区各种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以致因此发生了一系列起义关。而蒙古人人侵中亚后,使这些矛盾更加尖锐。这正是非主义为什么产生在阿拉伯,却发展在伊朗的时代背景。 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伊斯兰教中的苦行主义逐渐从单纯的苦行实践活动转而产生了思索的倾向,开始对自己的内在体验给予理性的反思,使之充满了神秘主义哲理。 苏非主义的盛行,使伊斯兰教从注重世俗改变为强出世,这不只是简单的宗教观念和宗教修持方式的改变,更促成了思维方式的变化,致使人们的整个人生观念和人生态度发生改变。这种思想为伊朗民众接受后,便明显映到诗人们的作品中。波斯早期的诗人,如菲尔多(940~1020),从其作品中所看到的是崇尚建立功业,移积极进取的人世思想,而其后诗人的作品则或多或少受到苏非的影响。苏非主义所反映出的则是逃避现实生活的出世思想,向往超尘绝俗、独处自省,崇尚清心寡欲,追求内心的安宁自在,力求在静思冥想中寻找对宇宙、人生的最根本的解释。特别是有些苏非长老也采用文学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阐述自己的思想,这样便形成了苏非文学。在非文学中,集大成者便是莫拉维。 四、关于《莫拉维哲理故事》一书 列宁在供青团的任务》一文中有一句名言: 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这是列宁对先进青年的要求。其实不仅仅是先进青年,就一般青年,一般欲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不也需要用人类创造的知识—尽可能地用“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吗? 这“全部知识财富”指什么呢?我想应当是指:努力去了解与掌握人类当代最先进的,以及人类发展历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知识。 波斯(伊朗)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伊朗中世纪(公元10~16世纪)的文学,是那个阶段世界文学的高峰,它远远地超过了当时的欧洲文学,这也就是为什么欧洲的文艺复兴受波斯文学影响较大的原因所在。 莫拉维的《玛斯纳维》正是属于在人类一定历史阶段中,较有代表性的知识。然而,《玛斯纳维》即使被译成了中文,读起来仍然十分困难。这是由于它是哲理内容,却以诗歌形式写出,而又是我国读者不熟悉的外国古代学者的作品,理解起来当然会有很多困难。何况它的部头还很大呢—共有六卷,三万多联句,即六万行!除专门的研究人员,一般读者哪能抽出大量时间去研读它?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读者如何吸取其中精华呢?于是笔者采取了当前这种形式—将《玛斯纳维》中的故事进行编译,其故事顺序并非按照原书,而是依据内容重新作归类排列。这种编译是以故事为主线,其中夹杂了一些诗句。这些诗句大多是编译者重译的。这种形式参考了波斯古典散文的特点。波斯古典散文往往是边叙、边歌、边议,因而编译者在每个故事后面亦添加了诗人的议论,这些议论当然会带有宗教色彩,尤其反映了诗人的苏非思想。这些议论对于读者来说,一方面可以了解当时人的思想,另一方面由于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亦可供现代人参考与借鉴。故事之后的议论,少量的亦掺杂了编译者的看法,以帮助读者从这些古老的故事中吸取有益的成分。 张晖 2006年2月 于北京香山月地云居 书评(媒体评论) 谁的诗集在二十世纪末的美国最畅销,谁是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不是那些饮誉世界的当代大诗人……也不是诗歌史上那些经典人物,而是一个对我们来说有点陌生的十三世纪波斯诗人:鲁米(莫拉维)。 ——徐辰亮《鲁米:神圣激情的复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