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我国知名记者艾丰传奇经历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我国过去的风云激荡的三十年中许多重要事件的台前幕后、许多重要政策的出台过程以及社会的发展进程。本书以真实生动的笔触,充分展现了一个卓有成就的知识分子的开拓意识与创新精神。本书还得到《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海尔集团CEO张瑞敏专门写序推荐。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著名作家徐惟诚写道:“读了艾丰的评传,你不能不承认,记者的生涯中也可以有创造,也可以充满着创造,甚至于也可以使记者的生涯成为创造的生涯。”该书出版后,一些媒体工作者还将该书当作自己的“从业指南”。
他是知名报人,历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编委和《经济日报》总编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亲历许多重要经济事件,采写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报道;他写作的新闻学入门教程是中国大学新闻系最流行的教材, 盛行十年不衰。
他是“中国质量万里行”第一任组委会主任,策划、发起了这一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延续至今的活动。
他是中国第一个名牌组织——中国驰名商标组织主任,被誉为”中国名牌之父”。
他是企业界的良师益友,曾为海尔、长虹、青岛啤酒、鄂尔多斯、郎酒等众多著名企业提供战略与文化咨询。
他是颇有建树的经济学者和哲学家,他提出的关于农业产业化、名牌战略、资本运营等重要观点,屡为中央决策层重视和采纳,其著作《中介论》在哲学圈内外激起波澜。
作为著名报人、品牌专家、策划大家与经济学者,艾丰经历之丰、成就之繁、风格之异,在中国新闻传媒界恐怕绝无仅有。奉书既可说是传媒人物传记,也可说是财经人物传记。艾丰对经济学界、企业界影响甚深,被称为“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人”。
过去的三十年,是中国崛起巨变的时代,艾丰始终站在风口浪尖,以开放的心态和实践的精神,推动着时代的变革,引领着潮流的方向。艾丰是改革开放之后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敏于思而笃于行,生性狂放率真,多年来,风雨褒贬始终交织其身。本书以他的丰富经历为切人口,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展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过渡态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和心路历程。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刚刚过去的风云激荡的三十年中许多重要事件的台前幕后、许多重要政策的出台过程以及社会的发展进程。尤为可贵的是,本书以真实生动的笔触,充分展现了一个卓有成就的知识分子的开拓意识与创新精神。
“资本运营”这一概念,最早由艾丰在中央大报提出并推广开来。
1994年,首都新闻界组织了一个采访团到江苏春兰集团公司调查研究,并召开了“春兰之谜”研讨会,艾丰主持了这次会议。他一开始就向春兰集团老总陶建幸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1990年春兰的产值是一个亿,1993年年底达到了50亿元。产值增加了50倍。不错,春兰空调卖得不错,但是如果只靠卖空调和卖空调赚的钱扩大再生产,4年就翻了50倍,我们有理由怀疑你是暴利。希望你作出解释。”
陶建幸掰着手指头就算起了经济账:“为了把企业做大做强,我们也想了好多办法。我们的空调卖得多了,原来的空调厂不适应,就需要建第二个空调厂。建这个空调厂需要1亿元的投资,但我们公司的自有资金当时只有1000万元,还差9000万。于是,我们就把资产投资当做一种经营方式来运作了。我们提出这样的条件:谁投资3000万,三年之后不仅把投资还清,企业还给他10%的股份。这种办法很有吸引力,很快有三家愿意投资,这样就凑了1亿元,把第二个厂建好了。由于当时春兰空调的市场很好,三年之后,三家投资如期还清,并把30%的股份给了他们。从春兰的角度看,三年前投资1000万,三年后握有1亿资产企业70%的股份,也就是变成了7000万……”
陶建幸胸有成竹、滔滔不绝地说了两个小时,中间还夹杂着一些讨论。
艾丰倾听着,更深入地思考着。陶建幸的回答可以说用事实澄清了大家心中的问题,但怎样把春兰的经验凝练起来呢?
艾丰后来回忆说,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思考过程。从不了解情况,到掌握情况;从掌握情况,到理出条理;从理出条理,再到把握其中的内涵;从把握其中的内涵,再到凝练出恰当的理论概念。这一切要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内完成,谈何容易!思维在紧张地运行着,猛然间,他奇想突发,不知道怎么脑中就蹦出一个词来——“资本运营”。对!就是它了。想出这么一个词,连他自己都有些激动了。
到最后总结的时候,艾丰抛出了自己的观点,讲起话来也越发神采飞扬:
“依我看,陶总管理企业的确是有独到之处,春兰的成功经验,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认为,就是资本运营。”
资本运营?这是一个当时还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词。因为很长时间以来,资本是一个带有某种禁忌的词汇,它几乎是剥削的同义语,资本主义要打倒,资本当然就应该列入被消灭范畴。现在居然用它来概括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经验?!
“企业当然要搞产品,要经营资产,要涉及金融,要打造品牌,但这一切,在陶总的头脑里,都在资本运营这个总的理念下进行。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接着,艾丰根据春兰的具体实践,概括出了资本运营的五种形态:第一种形态叫产品经营。企业不是为了搞产品而搞产品,搞产品是为了赚钱。第二种形态叫做资产经营。企业不仅要经营产品,还要把资产当做产品来经营。上面说的建第二个空调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资产经营的成功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快的发展。第三种形态叫做房地产经营。地方支持春兰的发展,批给它很多的地。这个地随着发展就增值了,地产增值就等于资本增值,之后再和人家合作,就有了更多的资本。第四种形态叫做金融经营。金融经营包括在金融机构中投资,还有股票、期权、债券等。第五种形态叫做无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包括商誉、网络、专利、品牌等。
研讨会结束以后,艾丰把春兰的经验以资本运营为主题写成了新闻报道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文章发表之后,他还是觉得不过瘾,总觉得这件事不能到此为止,“资本运营”既然作为一个理论性的概念提出来,就需要从理论上做进一步的阐述。于是他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对中国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的进步轨迹作了分析。这个轨迹大概是:从产品生产到产品经营一从产品经营到资产经营一从资产经营到资本运营。既然资本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只有抓住这个核心,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才有可能抓住企业管理的核心。说穿了,企业是资本运营的主体,企业体制改革的目标,企业管理的提升方向,其实都是为了企业更好地运营资本,抓住了资本运营才算抓住了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牛鼻子。基于这样的考虑,艾丰又提笔写了题为《谈企业管理的改革和提升》的理论文章,作为内参发表。
这篇文章立刻引起了时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王忠禹的注意。他在文章上做了批示: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建议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上公开发表。很快这篇文章放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上发表了。
文章发表以后反响很好,好多企业负责人打电话询问。“艾丰同志你还有这方面的专著吗?你的这个文章写得很好,就是太简单了,我们企业觉得很重要,所以想多了解一些。”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的党委书记看了以后自认为没完全看明白。就专门拿着这篇稿子坐飞机到了北京找艾丰探讨。
1997年,艾丰担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之后,又组织了武汉运用资本运营搞活国有企业经验的系列报道,提出“资本运营是搞活国有企业的一把金钥匙”,又从宏观和中观层面阐述了资本运营的内涵。
现在,资本运营已经成了经济学中一个使用很普遍的词汇了,后来又写进了中央文件。其实,在艾丰那里,诸如“资本运营”这样的研究成果还有不少。他在1993年最早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中心环节”;他在1995年全面阐述了“农业产业化”;他从1993年开始,始终坚持不懈地阐述和宣传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和名牌战略的内涵;他根据“中国质量万里行”的实践经验,提出要建立质量的市场保证体系,在法律上解决“上溯一级责任”的问题;他提出“特色经济”、“中观经济”的概念;提出加快我国城镇化和重视小城镇建设的问题;提出用东中西一体化促进西部大开发的问题……这些见解不仅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而且先后进入了中央决策范畴。
我们要思考的是,身居新闻岗位,并非职业经济学家,艾丰为什么能够首先提出这些前瞻性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战略的概念呢?(P3-5)
记者和创造性这两个概念奸像历来不容易联系在一起。记者是新闻工作者,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记者的任务只是记录、反映,事实才是第一性的。记者即使有生花妙笔,也只能是记录和反映别人的创造。
可是,读了艾丰的评传,你不能不承认,记者的生涯中也可以有创造,也可以充满着创造,甚至于记者的生涯也可以成为创造性的生涯。
这当然不是偶然的。艾丰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是伟大的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时代,是新事物层出不穷、突飞猛进的时代,是不断发生着深刻变革的时代,是充满着汗水碰撞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有多少新事物需要发现,需要推广,需要鼓吹,需要跟踪,需要扶持。在这样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情感、思想方式,人们的相互关系,人们的生存方式,社会各个层次大大小小的机制,无不发生着或者巨大或者细微而深刻的变化。现实和需要,加上相对宽松的环境,呼唤着新闻工作者的创新,也为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但是,要成功,还需要新闻工作者自身的努力。
艾丰是努力的。
他勤奋,勤于面向实际。他始终在到处跑,特别是跑基层,一处跑了又跑另一处,找这个人谈了又找那个人谈。他就不是一个只会发表现成新闻稿的记者。实际,实际中的人,这才是创造的源泉。眼睛盯着这个源泉,创造的活力就取之不尽了。
他勤奋,勤于思考。他比较善于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考,比较善于把事物在不同阶段的表现联系起来思考,比较善于把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消费者和管理者的情况、感受和愿望联系起来思考。正是在这种联系之中,事物就活起来了,矛盾、症结就突显出来了,新的视角、新的主题、新的概念和观念就冒出来了。他写的新闻,或者说他组织的报道,就新了,就有了厚重的历史感。人们常说,新闻是活的历史。事实上,只有不断创新的新闻,与历史同行的新闻,才真正是活的历史。
艾丰给人的印象之一是比较胆大。要说新话、做新事,没有一点胆量是不行的。胆来源于识。对实际有真切的了解,对自己的认识有相当的把握,才会有相当的胆量。胆更来源于责任感。想到人民的需要、企业的需要、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而某些问题又是当前条件下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犹豫和顾虑就比较少了,决心就比较好下了。
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来组织社会活动,是艾丰创新生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当然不是艾丰同志的发明。但是,自觉地做,把组织社会活动放到新闻工作部门的重要位置上来做,倾注心力来做,做得如此有声有色,在社会上产生持久而巨大的影响,艾丰创新之功不可没。这是新闻工作的一个新局面,其中值得探讨研究的实践和理论问题甚多。希望有识者能继续有所推进。
我和艾丰同志相识多年,但过去却甚少长谈的机会。读了他的评传,收获良多,写下这一点感想,也算是一次交流,就正于艾丰同志和本书的读者。
2007年3月
思想,是一切思想者的自由;
责任,是真正思想家的追求。
我坚信,把这两句话与艾丰联系在一起,是恰当的。
我知道中国之有艾丰,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文人英雄的时代,优秀的作家层出不穷,他们推出了一部又一部力作,引发着一个又一个轰动效应。传媒人更因其直接干预生活的职责和使命而处于生机与活力的巅峰。《人民日报》的发行量创造了历史纪录,报社负责人不禁担心印力难以为继。《光明日报》因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风头甚至一度盖过《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的读者堵住报社的大门,为的是打出“中国青年报万岁”的横幅。其时,我还是南方大山旮旯里的一名乡村教师,当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读到艾丰的作品,立即为之倾倒。他的文字中透射出的独特气质,使我十分迷恋,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我不止一次兴“大丈夫当如是”之叹。
怀抱着成为中央大报记者的梦想,几年后,我考上南方一所名校攻读研究生。在这里,我遇见了那么多的志同道合者。我们深呼吸在思想的海洋中,倾听、沉思、热议、交锋,目既往返,心亦吐纳。那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日子,大有王蒙笔下“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的豪情。就是在这时,因了新疆《当代传播》主编任怀义先生约请,在这家杂志开艾丰研究专栏,我北上京城拜谒艾丰,开始与艾丰相识、相交。细读艾丰,成了我撰写毕业论文之外的第一功课。在专栏完成之后,我于默默间准备着艾丰传记的写作。
研究生毕业,我未能做成中央大报记者,因为,这时的媒体早已强调,新招的记者必须是善跑的年轻人,如艾丰四十出头还能分配进《人民日报》的事,已成昨曰童话。这,似乎反而更坚定了我为艾丰这样一位名记者作传的信念。余生而拙,在不断求学、变换工作的艰难竭蹶中,断断续续地写,见缝插针地写,辛苦坚持地写,待完成最后一个段落时,惊回首,从神交艾丰算起,十余年弹指一挥间矣。
因为是孤独而漫长的写作,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或者说我素所看重的思想价值之有无,并无自信,遂将书稿分别寄给昔日同窗、今日活跃在思想文化界的A、B、C君求教。
A君久无反馈,去电问之,答曰:“老同学,实在对不起,最近忙于给几家大企业做文化形象传播策划,你寄来的写张老的书我正在读着,不错,不错……”
B君亦久无回音,因有前车之鉴,不敢自己去电话,托旁人问,回话说,B君正忙于写汉代赵飞燕发型研究的书,顾不上读你的大作。
C君新从国外访学归来,回话倒挺快:“一口气读完了老兄的大作。此书的看点,无它,就是艾丰常说的一句话‘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所以,这是一个御用文人的功德簿,而不是一位真正思想家的传记……”
闻听此语,我当时确是心中一颤,默默无语间挂断了电话。深思后,我给C君发去一封电子邮件:
“思想的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任何强权也无以剥夺的自由。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思想是有责任的。卢卡契在《理性的毀灭》中,将二战的责任追诉到叔本华、尼采等人的非理性思想,提出‘没有清白无辜的世界观’,在东方和西方,都得到广泛的认同。至于思想家对社会变革之积极意义,则史不绝书,不证自明。思想家之尽责,首先是对给予其思想能力的生身大地尽责;尽责之最佳途径,莫过:厂通过公共权力把自己的意志付诸实现。这似乎也无需证明。就艾丰而言,为思想之不泯灭而求为‘御’用,实则有之,若说为升官保官而攀龙附凤,实则无之,这有书中事实为证……” C君迅速回电:“前日所谈,特相戏耳!哈耶克有言,每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感是自由社会的道德基础的核心。今日中国,不独是思想界要大倡责任,全社会都要大倡责任。我期待老兄这本责任主题的艾丰传记畅销于市,也祝贺你以多年之功尽了一位研究者的责任!”
我闻而大笑,既为传记主题的阐明,也为受恭维的舒坦。十余年间,助我者众,不敢贪人之功,于书稿正式杀青之际,深谢白润生、钟华友、唐开彬、郭晓明、纪雅林、赵媛、符冰、王建军、卜利民、刘水根、姜明峰、曾励、陈玉桃、梁桦、常本瑞、赵玉兰、高金萍、王佳航、张春丽、张春平、李雪萍等老师和朋友对采访工作及书稿写作的大力帮助。特别感谢郭晓明、赵媛、纪雅林分别与我合作完成本书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的采写。
深谢我的妻子、岳母及远在老家的父亲、母亲、妹妹对本书写作无私的亲情支持;深谢刘世英先生为书的出版和方希、玉晶莹女士为编辑工作所做的重要贡献。特别感谢徐惟诚、范敬宜、张瑞敏、魏杰先生为本书作序,他们精彩的序言为本书增添了光彩。
2007年2月于北京
读了艾丰的评传,你不能不承认,记者的生涯中也可以有创造,也可以充满着创造,甚至于也可以使记者的生涯成为创造性的生涯。
——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著名作家 徐惟诚
“想总理想的事情”,敢于这样“夫子自道”,而且能够真正这样去实践的,可能只有艾丰。这正是艾丰的可贵之处、可爱之处。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范敬宜
我想引《菜根谭》上的一句话作为对艾丰的印象: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海尔集团CEO 张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