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名为《纸上思量》的散文集,是朱以撒先生的第三本散文集了。本书注重一个“思”字的传递,思索大千世界的奥秘、社会人生的底蕴,思虑人在庸常生活中的应有姿态,思辨人在世俗包裹中的持守精神。行文轻松,思绪放飞,哲理深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纸上思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以撒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名为《纸上思量》的散文集,是朱以撒先生的第三本散文集了。本书注重一个“思”字的传递,思索大千世界的奥秘、社会人生的底蕴,思虑人在庸常生活中的应有姿态,思辨人在世俗包裹中的持守精神。行文轻松,思绪放飞,哲理深刻。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书法家朱以撒先生在书道之外写下的系列闲雅散文结集。全书注重一个“思”字的传递,思索大千世界的奥秘、社会人生的底蕴,思虑人在庸常生活中的应有姿态,思辨人在世俗包裹中的持守精神。行文轻松,思绪放飞,哲理深刻。 目录 在风中长大 无尽的手 这些忧郁的碎屑 穿过城市的尘埃 暗影 站着的和躺着的 淋漓 那饱满的,汁液的 逐渐轻盈 绝版的暮春 绵长的呼吸 藏匿 邂逅 纹路 伸出手来触摸 阴翳 纸上思量 如风吹过 夜晚里飞翔 窥探 收藏者 不移之物 持抱不放 坚持的钉子 怀抱 凝固的场景 底层的微粒 无序 隐约 坠落 烟水 前夜 天道 隐蔽 羽衣 眉批 渐渐 沉浸 背景 灯盏 视角 拐弯时节 向下 脆弱 随手 疏离 转头 遗风 巷变 低语 符咒般的皮毛 原味 牵挂 晚唐遗梦 走过残局 垂露 后记 试读章节 如果是一面古铜镜,对于我,恐怕要一日三拂拭了。 南方的冬日也有很冷的时候,走入教室,见学生们戴着手套,握着毛笔埋头写字,不由火冒三丈。细腻灵敏的五指,岂能隔着厚厚毛皮,如同穿着雨衣洗澡,不知冷暖。“脱掉,脱掉,”我吼着,看着一个个不太情愿地把手套摘下,心舒朗起来——一个不重视手感的人,手只是一种摆设。我注意到,润手的功夫做得越来越细了,十指纤纤挺立时,如十颗细腻的微型软象牙,抚摸的范围很有限,很胆怯,生怕受到伤害。手常在空中悬着,既无危险,也就没有感觉。我在一些荒郊野外,总是免不了逐一抚摸和抠动那些旧日石碑,从刻痕边缘的钝利,我觉出了年月的短长。我看过有痴迷者像拥抱亲爱者那般地疯狂拥抱一支刻字的石柱,十指颤抖着拂动并大叫。没有人嘲笑他,人们羡慕他手的快感,心想,这家伙的书艺又要大进一层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北京串联回来的红卫兵代表,在密不透风的车厢里待了几日,手掌黏腻却舍不得洗一下。他们下车后给予迎接的战友的最好礼物就是——握手。他们有幸在千万人中被选中,得以和伟人握手,其间不过三秒五秒,手感却沉积下来不能散去,带回来传给其他狂热者,手感说起来是无法界定缥缈无着,生理进度不一致,胖的瘦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加上职业各异,掌权的掏粪的扛枪的扶犁的,不在意时,握一下手如风吹过。有意传递伟人的手感,变得神圣庄重,以致那位传递者之手被众人揉捏得稍稍肿胀。它的滑稽是后来慢慢暴露出来的——精神上的兴奋终归抵不住生存的实际,尤其在穷乡僻壤过着穷困潦倒的插队生活,有力地看到了曾经的假象。有时到别人家中,主人与某位高层人士紧紧握手的玉照挂在大厅重要位置上。两只手如此紧密,让人想到关系坚固。主人陶醉地回忆:“你不知道,他的手有多么软。”后来,握手照片不见了,倒是一幅半裸的《抱罐少女》占尽风光。人们知道,这其间发生了可怕的变故。分手,意味切断相互的关系,趋利避害是生存固有的本能。我喜欢不即不离的关系,至今的全部生活让我相信,手的触摸是需要节制的。许多的欲望由手来进行,手的感觉成了体验的前锋。 一个人的手烧伤了,恢复后的手面长满了厚厚的疤,感觉十分迟钝,抚摸一把锉子和一张油光纸,几乎一致。所幸手还有劲儿,还有负重的功能。这样,的确改变了一些生活的部位,譬如,给女儿倒洗脸水,掀起自己的袖子,用肘探了探冷热。一个人对于生活总是有许多的办法,身体的其余部分将进步起来。在我住宅边有一个盲人院,出行时,竹竿成了延伸的手,抚摸前行的路面,间接的手感传递上来,知会路面此时的状态,平坦或者凹凸。他们对于人民币的辨识达到精确,四周黑暗、无声,所有的智慧集于手指头上,手的感觉成了生命的感觉,生存的每一个细节让手指头庄严地承接着。一个人生活在隐疾之中,在他人怜悯的阴影里,一些特长滋长起来。我想起儿童时期经常玩的一个游戏——把一个人的双眼蒙住,让他捕捉身边的小伙伴。世界变得昏暗了,不知天南地北,脚下的地板不平起来,内心充满惶恐,步子也踉跄起来。人性中渴望明亮,于是伸手向前扑打,希望触及对方。渴望的手感,当他触及对方,内心不禁狂喜,黑暗除去,光明到来。我一直觉得这个游戏是有含意在内。许多年过去了,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巨大空间,有多少手伸长挥舞,在寻找什么。 在水湄岩边,黄昏将最后的斜阳挂在色泽斑斓的天边,一切声音都远去。想到人不时地跑到外头,缘于对新鲜的喜好,停停走走,足以在陌生之处消磨掉一个宁静而漫长的下午。陌生,对眼也罢,对手也罢,都是一种诱惑。视线的巡回是虚无的,手则实在地摩挲着,比较着以往的不同。我又一次将手伸入清澹的溪流里,任水流跃过我的指缝向前,指尖里有一种时光流逝的味道。我把五指并紧,企图阻止它的流动,没有成功,天色暗了下来。倚靠着的岩石以刚硬出名,将题词刻于上者,绝对留名千古。抚一把石头表面,苔藓糊了一手,一种状态留下的生存证词居然选择了不动。似乎是为了改变行者颓废情趣设计的,想一想岩石,天底下还是有些可以称之为永恒之物存在。造物主把山与水放在一块,抚山抚水暗自吃惊,这种安排绝非无意。 更多的手感不像前面所示,有那么多的哲学意义、形而上的玄妙。生活万分琐碎平庸,手通常与那些不具含意之物触摸和碰撞着。庞大的超市,先到干鲜果处挑几件,捏捏桂圆干是不是返潮了、香蕉的亮泽是不是泡了药水;再上海鲜柜,动动带鱼的身体和螃蟹的脚,试探死活和弹性;未了买米买面,用掌铲一把米,搓搓,好,干爽;或者抓一把玉米揉揉,断其新老。这些形而下的手感,成了维持我的肉体生存最媚俗的触摸——不要忌讳这个词吧。 无数的手感里,无数的体验积攒着,心像一只行走的船,吃水日深。 P18-20 后记 一个对于写作有持续兴趣的人,对于每日身边所见所闻、远思冥想,凡有所感,都会找个时间抽笔记录下来。未必要有整块的时间,未必要正襟危坐。对于电脑不熟,也给我的书写带来很多随意性,找个地方坐下,掏出纸笔,就可以将此时涌出的一些念头,写上一节。 散文书写和我在大学课堂教学生写行草书如此相似,轻快点染,不动声色,骎骎而走。这也推进了我书写时笔迹的速度,不知不觉就连贯起来。对于阴柔之美,我这几年有了比较大的兴致,我一直记得清人姚鼐所描述的:“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现在回头看第一本散文集《古典幽梦》,发觉自己的审美情趣已经游移了很远。时间真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一个人的散文未必会写得越来越好。好是中性词,文辞通顺、文法不逆置即可称好。更贴切的是能写出自己的情调来。世间的事、物都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写尽了,却还有那么多人往上面写,就缘于视野不一,体验有别,还是能写出自己的感受。这就是写者最大的乐趣,不蹈袭他人,也不蹈袭故我。所谓文气,它是如此私有,滋养贯串。清人黄图珌说:“是气也,得之于造物,流之于文运,缭绕笔端,盘旋纸上,芳菲而无脂粉之俗,蕴藉而有麝兰之芳,出之于鲜花活卉,入之于绝响奇音也。”这真是让人向往的一种境界。 热衷于传统纸笔上的运动,比起键盘上的敲击,的确是慢了许多。慢带来了娴雅、从容、散漫之趣,有一种逆时代速度而行的朴素。我翻动积存下来的手稿,我看到了当时修改中情绪上的波动,那些涂抹之迹,印证着当时表达的踌躇、选择,如果没有手稿,这些吉光片羽的念想,已经了无踪影。 这本名为《纸上思量》的散文集,是东方出版中心为我出版的第三本散文集了。十年前,褚赣生先生在报刊上读到我的作品后,热情地向我约稿,使拙作得以结集出版。多年来褚先生对于编辑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对我散文写作的关心,都是我引为钦佩和感激的。同时,还要感谢我的两位研究生范叶斌、梅学味,他们为书稿的录入,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和时间。 兴致不泯,就会继续写。 朱以撒 2007年9月于福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