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昕长在千年风雅的古城杭州,常年在首都的名牌大学授业解惑,更游历国家无数。南北文化的交融和中西语言的冲撞,加之异常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职业经历,使其落笔处永远无空洞无物之虞,故事或段子信手拈来。他的专栏文字是那种质朴无华型的:脉络清晰,疏朗亲和,起承转合流畅而不露痕迹,有时不吝来些懵懂少年的小小自嘲。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来自其万花筒一般纷繁呈现的旅途,让人莞尔之余,隐隐觉有谦谦君子之风拂面。他用一种真诚的热情去观照我们的生活,又以一种放松的姿态度去轻轻化解周遭世界的种种麻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在服务区--一个涉外导游的飞行笔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昕 |
出版社 | 杭州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昕长在千年风雅的古城杭州,常年在首都的名牌大学授业解惑,更游历国家无数。南北文化的交融和中西语言的冲撞,加之异常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职业经历,使其落笔处永远无空洞无物之虞,故事或段子信手拈来。他的专栏文字是那种质朴无华型的:脉络清晰,疏朗亲和,起承转合流畅而不露痕迹,有时不吝来些懵懂少年的小小自嘲。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来自其万花筒一般纷繁呈现的旅途,让人莞尔之余,隐隐觉有谦谦君子之风拂面。他用一种真诚的热情去观照我们的生活,又以一种放松的姿态度去轻轻化解周遭世界的种种麻烦。 内容推荐 在印象里,导游可能是世界上最精神分裂的一种人。摇着小旗,举着喇叭,完全放弃自己的作息习惯,一路上讲着说过上千遍的民间传说,若无其事地把客人带进各种各样的杀猪店……如果这个导游偏偏还拿到了迄今为止我国瑞典语专业的最高学历,又经常给报纸写些不着四六的专栏文章,那他内心的挣扎,该有多么精彩。 是的,徐昕就是这么一个很有“文化”的导游;白天在路上为别人的生活奔忙,晚上枯坐电脑前召唤自由的心灵。本书不仅是对导游这个职业的准确描述,也是对徐昕生活状态的完美诠释。在朋友圈里,徐昕以超级的效率和绝对的体贴著称。他召集各种饭局,他抢着埋单,他把你交待的每件小事做到尽善尽美,他还会开着汽车把所有朋友一个个送到家门。可以想象,夜深人静,当他终于暂时告别“服务状态”,那颗被压抑了一整天的小心灵,该会怎样跳将出来对他进行生命的拷问。 目录 第一部分 导游笔记 1 幸福终点站 2 请勿吸烟 3 K歌之王 4 不期而遇 5 生日会 6 借我一生 7 乱编乱有理 8 吃饭的秘密 9 苦肉计 10 不走寻常路 11 酒店是我家 12 讨价还价 13 三人行必有我师 14 导游不是万事通 15 我把青春献给旅游 16 左右为难 17 带好牙刷,上路 18 一张有用的证 19 旅游就要放轻松 20 摆谱 21 救命的手机 22 我在服务区 23 庭院里的琴声 24 足浴 25 一本导游书 26 淡季 27 旺季 28 大团小团 29 君子之交淡如水 30 健忘症 31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32 旅游顾问 33 风雨无阻 34 慢一点,再慢一点 35 在北京坐车 36 打从湖上经过 37 婚礼 38 乞一堑,长一智 39 错过的西街 40 让你一次看个够 41 晨练 42 下一站哪里 43 让旅途娱乐起来 44 找个名义去旅游 45 明星 46 看图识城市 47 不爱旅游 48 一人一世界 49 爱情之都的故事 50 大排档 51 导游的钱包 52 城里的酒吧 53 快走 54 过去的过去 55 莫尼卡 56 一对母子 57 吐着吐着就习惯了 58 不怕黑 59 名字 60 一对情侣 61 接机 62 丢人事件 63 投诉 64 投诉有什么可怕 65 关键时刻掉链子 66 礼物物 67 说出你的意见 68 软卧 69 寻找兵马俑 70 求证 71 谁动了他的牙齿 72 工作的好处 73 懒人 74 飘在网上 75 回头客 76 穿帮 77 空中飞人 78 早上好 79 早点回家 80 大家都来说英语 81 事故 82 物到用时方恨少 83 答应你的事 84 工作照 85 等 86 耗时间与赶时间 87 带病工作 88 老师VS导游 89 同学少年都不变 90 新导上路 91 你的旅行箱里有什么 92 活着的文物 93 旅游不问年纪 94 虎坊桥的夜晚 95 不要对她说 96 煽情效果 97 我的眼里没有风景 98 走马观花 99 做比游客还贪玩的导游 100 跟着导游入戏 101 西部后遗症 102 一道应用题 103 请给我写信 104 不要再问我了 105 有口无心 106 怪人 107 第一次 108 南郭先生 109 开裆裤和硬板床 110 休闲是什么 111 额外服务 112 坏脾气 113 谁的错 114 纸币的故事 115 吃饭是件大事 116 天气预报 117 隔行如隔山 118 常回家看看 119 信任 120 误解 第二部分 域外杂记 1 去巴黎 2 胡同游 3 今朝有酒今朝醉 4 心痛的美丽 5 问路 6 自助餐 7 吃在瑞典 8 怀念瑞典美食 9 吃 10 方便面 11 远观奥运 12 一个人的课堂 13 步行者的城市 14 样板城市 15 白天不懂夜的黑 16 一个人的圣诞节 17 忽然之间 18 北欧的冬天 19 拼字游戏 20 道拉木马 21 瑞典制造 22 狮子山下 23 辛国电影 24 一路走来一路拍 25 其实不想走 26 差点错过的风景 27 点名 28 在瑞典考试 29 莫西干头 30 只许看不许吃 31 一成不变的生活 32 老火车 33 月票 34 女性何止半边天 35 去芬兰 36 人人都像植物学家 37 错过的诺贝尔奖盛典 38 北方以北 后记 试读章节 13 三人行必有我师 旺季的旅游团规模往往很大,动辄上百人,这时就得把一个大团分成多个小团,安排多辆大巴,由多个导游分头带领,我们把这样的团称为ABC团。我最怕的就是带这种大团,因为几个导游齐上阵,讲解水平、服务质量高下立判,很是叫人紧张。 每年5月我都要接待一组这样的大团,团员足足有150人,分乘3辆大巴。要命的是,另外两辆车上的导游,都是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与两位老师同行,心理压力自然就更大了。 那天我一进颐和园大门,就很不幸撞见了赵老师的那个团。原本我们说好要互相错开一刻钟的,可偏偏还是碰上了。赵老师带着一个扩音器,用一口流利的外语在仁寿殿门口滔滔不绝地解说着,我一见这架势,赶紧带着我的客人悄悄地潜到大殿的侧面,跟赵老师离得越远越好,远到几乎连大殿的正门都看不见了,生怕他的声浪传到我客人的耳朵里。可尽管如此,我因为没带扩音器,还是不得不扯着嗓子大声喊话,用尽力气把赵老师的声音盖过去。原本五六分钟的讲解,我硬是给拖成20分钟。等我好不容易讲完,在一旁早已休息多时的赵老师走过来问我:“你怎么讲了这么久?”我回答说:“您讲得那么精彩生动,我是怕我的声音一停下来,客人就会被你吸引过去了,所以连一个磕巴都不敢打。” 遇到忙碌的季节,我常常是一个团带到一半,就被派了新的任务,必须找另一个导游替我完成下一半的行程。找谁来替我呢?这还真是一个问题。我通常会放着同事、老师不找,而是去请我的学生来帮忙。理由很简单,因为学生们才刚刚涉足旅游圈,经验还不是很丰富,讲解水平也往往比我差那么一点——这样,就比较能够突出我的优秀。当然,为了保证质量,也不能差得太多。所以,找那些只比我差一点点的学生,这是我处心积虑的一个小小伎俩。 三人行,必有我师,要想创造优质服务,光靠自己做好是不够的。要想当一名好导游真是很难啊。 14 导游不是万事通 读书的时候老师说,学外语的人,一定要成为“杂家”,什么领域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这句话,直到工作以后才真正有所体会,可是已经有点晚了。 早几年带团,我还煞有介事地在书包里带个笔记本,遇到老外提问回答不上来的,就记下来,回家再去查字典翻资料。可慢慢地,工作日渐辛苦,每天回到家倒在床上就想睡觉,那个笔记本早就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 比如,我最不擅长的就是记植物的名字,连中文都搞不清楚,更不要提外文了。偏偏我所接待的瑞典游客大都精通植物学,只要一看树叶,就能说出植物的门纲目科属种来。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卡尔·冯·林奈就是瑞典人,看来这个国家真是有热爱自然的传统。每到春天,北京的公园百花盛开,光是桃花、樱花和海棠这几种花,就已经让我头痛不已了,面对一帮对植物学颇有研究的客人,也不敢胡乱编造。再比如玉兰,几乎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问我这是什么花,我带团整整5年了,却硬是没把这个单同给记下来,说出来真是惭愧啊! 后来向一个哥们儿请教这个词,他说:“我也不知道,有客人来问,我就直接告诉他们,‘我又不是卡尔·冯·林奈’。” 前不久带一个团去胡同里的居民家做客。这家主人是一位退休的老太太,客人们问了许多关于老北京生活的问题,她都很热心地做了回答。后来我说:“您要是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问问他们。”老太太想了想,说:“不知道他们国家的糖尿病人多不多?”没想到这一问,居然问到了点子上——那个团里碰巧就有好几位医生,接下来的时间,他们就糖尿病的话题足足聊了半个多小时,我在一旁翻译得满头大汗。幸好以前曾经笔译过一篇中医方面的文章,稍稍学了一些医学方面的词汇,要不然,那一次可就真的把我难倒了。 都说学无止境,可是等我们真正决定要学点东西的时候,却是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想坐下来读点书的工夫都很难得了。 15 我把青春献给旅游 于是,真的有很多导游离开了。工作了三五年,攒够了一笔钱,便辞了职去国外读书;有的则是跟客人擦出火花,娶个洋妞太太或是嫁个老外先生,漂洋过海去了地球的另一端;还有的干脆脱离了这个圈子,涉足别的领域。即便是留下来的那些导游,也都有点蠢蠢欲动心猿意马了。 带团时常听老司机说,那个谁谁谁,本来是某旅行社的导游,去国外读书回来,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外方社的组团人。还有那个足浴店的老板,原来也是一个导游,后来改行自己做生意了,现在经常去旅行社联系业务。慢慢地我就听明白了,很多人绕了一大圈,最后还是没有离开旅游这个大方向。比如以前是酒店的门童,后来成了旅游车司机;以前是景点的照相员,现在自己开了随团服务的摄像公司;以前是一线导游,现在变成了旅行社的老板…… 据说那位70岁的老教授,已经在这个行业里浸淫了几十年,他刚开始接触外国旅游团的时候,对外开放还远没有开始呢,所有的客人都是VIP贵宾——这一晃,多少年过去了?所以,我总是对我的学生们说:只要一踏进旅游这个圈子,就要做好把青春献给她的准备。 16 左右为难 在带团的过程中,有时候工作明明已经做得很到位了,可还是会闹出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来。比如客人之间发生了矛盾,请导游出面仲裁,遇到这种尴尬的局面总是让我们感到非常棘手。 上个月我带一个团去八达岭玩,跟客人说好中午11:00在长城脚下的咖啡馆集合,如果有人不想爬得太远,可以先回山下喝会儿咖啡,或是在路边摊上逛一逛。不到10:30,就陆陆续续有人下山了,早到的客人聚在咖啡馆里聊天。11:00,我清点人数,却才刚刚到了一半。这时有个客人气冲冲地对我说:“不是说好11:00集合吗,为什么其他人还没有回来?”我赶紧解释说:“可能是因为正好赶上我们中国人的‘黄金周’,长城上人比较多的缘故吧,我们再稍微等几分钟。”可是那位老外却不依不饶,说:“既然已经说好了时间,就该准时出发,你赶紧给司机打电话吧!” 我只好掏出手机,一边假装给司机打电话,一边挥着小旗一路小跑沿下山的路线寻找客人。直到11:20,全团的人才终于到齐。早到的客人与迟到的客人一见面,立刻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执。有个老头说:“我是一个军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求非常守时。像你们这样散漫,早就被敌人活捉好几回了!”反方阵营的一位女士立刻反驳道:“我们是来中国度假的,又不是来服兵役!”双方争执不下,这个时候,我赶紧偷偷躲到一边喝了壶茶,生怕被他们拽过去评理。等大伙儿都吵累了,前来接我们的大巴也正好开到面前,我对他们说:“算了算了,都是我不好,大家赶紧上车吧!” 还有一次,有一队客人从第一天开始就闹起了别扭。事情的起因是在餐馆吃饭,分成两桌,一桌人吃得快一桌人吃得慢,出发的时间老达不成一致。一路上,他们就跟赌气似地你让我等我让你等,互相较着劲。客人之间闹别扭,最惨的莫过于导游,那个团我带了整整两个星期,每天都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工作,回北京的时候人都瘦了一圈。 P26-33 序言 道路就是生活 邵双平 与徐昕的交往是一种令人愉快的经验。无论是做他的学生,做他的游客,做他的读者,还是做他的朋友。 在这个善良、温和、谦逊而充满热情的年轻人身上,有着令人吃惊的才华和似乎永不言倦的精力,他既是大学老师,也是涉外导游,同时还在北京上海的主流报纸开设专栏。当然,他还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好朋友。 因为精通外语,所以他成了涉外导游。因为经常带着外国朋友行走在祖国的大好河山,所以就在报纸上开设了有关导游生活的专栏。因为经常替报纸写稿,于是就和在媒体工作的我们成了朋友。生活有时候就这样环环相扣,充满难以言传的玄机和奥妙。 像我这样一个几乎足不出户的人,阅读一个涉外导游的飞行笔记,其实是一种略显残酷的事情。徐昕的文章展示的是道路上的生活,道路有多宽广多漫长多精彩,生活就有多宽广多漫长多精彩。而我所过的却是生活中的道路,它通常仅限于家与工作场所之间,在十公里的半径之内。许多时候,我就像那只井里的青蛙,只能抬头仰望头顶的天空,而徐昕却经常在我所仰望的天空之中飞行。 除了现实中地理意义上的道路,徐昕还有一条更重要的道路,那就是语言的道路。他拿到了迄今为止我国瑞典语专业的最高学历。曾有一年时间,他应邀访问瑞典,并自由自在地在欧洲各处游历。瑞典的报纸还专门采访了他并刊登了配加照片的专访:《他在中国学会了瑞典语》。我相信每一种语言都是一条道路,拥有多条道路的人,人生的道路也必然更加宽广,必然拥有令人羡慕的更多的可能性。 我现在生活的城市杭州,是徐昕的故乡。而徐昕生活的城市北京,是伟大祖国的首都。每年的暑假和寒假,他都要从北京回到杭州,于是我们常常有机会见面,在西湖边青山绿水的某间茶室或者餐厅里,听他神采飞扬地讲述他走过的道路,和令人心驰神往的道路上的生活。而在更多的时间里,我都通过网络阅读他的专栏文章,获悉他不断变幻的行踪和消息。在北京的京华时报和上海的新闻晨报,乃至远在新疆的乌鲁木齐晚报,都开有他的专栏。 那些专栏文章,现在终于集结在了一起,也把徐昕数千个日子里那些在道路上值得回味的片断集结在了一起。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我想徐昕在整理这些文章的时候,也无异于再活了一次,完成一次了自己与自己跨时间的约会。而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进入他的往昔生活,那里面是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故事,是从一条道路到另一条道路的故事,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相遇的故事,是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交流的故事。 在一些人那里,道路就是生活。而在另一些人那里,生活就是道路。现在,一个以生活为道路的人,为一个以道路为生活的人写下了这篇序言,内心的百感交集是可想而知的。 后记 当我的朋友们得知我要出一本关于导游生活的书时,大家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什么?!你是打算揭露我们这一行的秘密吗? 我笑着说,是“揭密”,不过揭的不是行业的秘密,而是属于我自己的“内幕”。 当年我决定要在报纸上开这样一个专栏的时候,真的是抱着破罐破摔豁出去的心态——因为我知道,要想吸引读者的眼球,最好的办法就是抖点“猛料”,而我的“猛料”,就是我在带团时经历的种种尴尬事: 第一次带团,因为外语不佳,在老外面前出尽了洋相,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坐针毡;自己从没去过的地方,还要硬着头皮给客人讲解,每一步都走得心惊肉跳;到了公园门口,突然发现没带门票钱;进了餐馆,才发现带错了地方…… 除此之外,我的很多小伎俩小手段,也被我拿到太阳底下晾晒,曝光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为了让客人觉得导游劳苦功高,不惜运用苦肉计;为了摆脱冷场的尴尬局面,经常充当K歌之王在客人面前引吭高歌;跟其他资深导游一起带团,一路上小心翼翼避开他们的干扰,因为深谙“当导游,光靠自己做好是不够的”这个道理…… 当我重新翻看这些文章的时候,发现自己居然会被自己逗乐,有时甚至很惊讶:这些事,真的在我身上发生过吗?带团路上那些形形色色的经历,又一幕幕地在我眼前重新闪现——现在,这些“导游笔记”集辑到了一起,居然有那么厚厚的一本,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感动。 这本书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谢我的好友岑嵘兄,因为他的鼓励,才让我有了把这些小文集辑成书的想法;感谢著名作家叶倾城,作为报纸专栏的编辑,她是我这些文章的第一位读者,向我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感谢上海的陈屹、新疆的袁玲、杭州的邹滢颖;感谢双平兄为本书做了热情洋溢的序;感谢我的家人和女友给我的鼓励和支持。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徐鸿根、母亲王一之。 徐昕 2007年12月6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