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浚县泥咕咕王学锋世家/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
分类
作者 冯骥才//白庚胜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玩具俗称:耍贷,既可供儿童游戏把玩,又可放在家里作摆设欣赏,还可作商品流通。因此,千百年来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历久不衰。在中国民间玩具中,泥玩具尤其令人喜爱和亲近,因为它的材质来自大地的泥土,它的造型出自乡土艺术家辛勤劳作,并带着劳动者的脉脉体温,它的神采则闪射着创造者的巧思妙想和智慧光华。

本书是民间工艺泥塑的简介。主要内容包括:活着的遗产——关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调查与认定、这些老人都已作古、王学峰一家、大师王兰田的作品、王学峰作品等。

内容推荐

浚县泥咕咕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北京民间文化杰出继承人丛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成果之一,“北京民间文化杰出继承人丛书”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继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项目成果。

本书是民间工艺泥塑的简介。主要内容包括:活着的遗产——关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调查与认定、这些老人都已作古、王学峰一家、大师王兰田的作品、王学峰作品等。

目录

开篇

 浚县泥咕咕名称的由来

泥咕咕的故乡

 浚县——黄河故道上的古城

 大坯山下的庙会

 东、西杨玘屯

硕果仅存的泥沽沽世家

 寻访泥咕咕世家

 拜访泥咕咕玩具专家倪宝诚

 这些老人都已作古

 王氏家族谱系与衍传

 王学峰一家

代代相传泥咕咕

 王青山仅存的作品

 大师王兰田的作品

 王学峰作品

 王宏瑞作品

泥塑技艺传承脉络

 王兰田的技艺

 王学峰的技艺

 王宏瑞的技艺

三代艺人口述史

 王兰田口述史

 王学峰口述史

 王宏瑞口述史

泥咕咕的传说与民谣

 传说

 民谣

杨玘屯的民间艺人们

泥咕咕的传统代表们

后记

试读章节

大■山下的庙会

大侄山位于浚县城东1公里处,南北长1.75公里,东西宽0.95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大■山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禹贡》:禹疏河,“东过洛讷,至于大■”。后曾名黎山、黎阳山、青坛山。大■山平地拔起,山势奇特,东瞰古黄河,西望太行;山上文物荟萃,古建筑星罗棋布,是浚县城最夺目的一道景观。

大■山每年正月十五有传统的古庙会,闻名数百里之外。春节后,各地百姓纷纷来这里观光,朝山进香。庙会是群众精神寄托之所,是求吉祥、求子嗣、行善积德的场合。庙会期间,游人香客人山人海,来赶会的老太太、老斋公、善男信女们,都会在庙会上捎回一些泥咕咕、泥娃娃或木制玩具,带给自己和邻居的孩子,一是给孩子做玩具,二是摆在桌上当欣赏品,还可以图个吉祥和喜庆。

在过去,一般是从卫河坐船回家,在卫河两岸处处可以看到一群群孩子随船奔跑,边跑边喊:“给个泥咕咕儿,生子又生孙儿。”于是,善男信女们便抓起一把泥咕咕撒出去,孩子们拾起泥咕咕连蹦带吹地跑了。

庙会成为乡土艺人大显身手的场所,庙会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乡土玩具。如:“杨圮屯的咕咕叽叽(泥玩具)、南毛村的刀枪剑戟(木制玩具)、张宋庄的筐箩簸箕(竹柳工艺品)、二郎庙的惊天动地(鞭炮工艺)。”在这几种乡土工艺中,最有特色的要算泥玩具“泥咕咕”啦!春节期间走进县城,便看见街道两旁摆满了五颜六色的泥玩具小摊,延续不断,一直到山下的庙会门口。这些泥玩具大多是骑马人、小战马、武戏人,还有形似海螺的斑鸠鸟和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大的有三四十公分,小的如拇指,色彩十分鲜艳,它是以黑锅烟为底色,并烤热加上松香发亮,再描以玫瑰红、鲜黄、粉绿或白色的花卉、草纹做装饰,色彩对比十分强烈,使人老远就被吸引住了。

根据浚县民间玩具研究会1987年《浚县正月庙会玩具调查》记载,20世纪80年伐中期,全国民间文化曾一度涌起热潮,浚县庙会的兴起亦带来了民间玩具的一度繁荣,兹将调查报告摘录如下:

……十年浩劫,民间玩具这一古老民间习俗,倍遭摧残,被视为迷信活动,民间艺术品,被视为迷信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文艺政策得以落实,浚县的民间习俗才得以恢复和健康发展。今年(1987年)整个庙会期间人次达150万,整个庙会上除了卖吃的,各种玩具几乎占领了整个庙会。玩具的种类有泥做的人物、动物、飞禽等;木制的娃娃头、花篮、摇头人、木刀、木枪等;竹制的有大小哩卢、嘀嘀水、竹画咪、竹蛇等,还有双头布娃娃、双头老虎枕、皮老虎;纸制的翻花、风车、风葫芦、纸龙等;各种面人、糖人;还有最时兴的现代塑料玩具大炮、坦克、飞机、汽车、机器人、电动玩具等等。

浚县庙会为时一个月时间,根据古碑文记载,最早的庙会起于明代嘉靖年间,在天启年间已形成可观的盛况。距今已有460年。正月初一至初五是群众欢度春节时期,但在这个时候,邻近群众有起早登高“散百病”的风俗。当地的谚语是:上山转,百病散,老奶奶显灵验(老奶奶指的是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老奶奶)。初六以后,外地群众和游人香客陆续上山。在整个庙会期间出现三个高峰,即是初九日、十六日、二十五日,初九为本县和外地部分玩会上东山(大伍山)朝山拜顶。玩会有:毛狮、武把、高跷、秧歌、花船、火龙、大头妮、大头小、抬老二、背阁、抬阁、八挂揪等等。人流随之上山,甚为壮观。正月十六各玩会上南山(浮丘山)朝山拜顶,传说泰山碧霞元君的娘家在淇县黄洞村,是黄飞虎的女儿,出嫁在山东泰安县,每逢正月十六日要回娘家探亲,路过浚县歇脚(现在浚县的碧霞宫,据传是专为碧霞元君修的行宫)。这一天朝山进香,就是敬泰山奶奶的。这一天上山人达30万之多,满山遍野,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第三个高峰是二十五日。传说泰山老奶奶的生日是五月二十五日,这天便是一个吉祥日,方圆数百里的善男信女和群众都要赶在这个日子来朝山进香,取个吉利,禳祸祈福。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选择了初六日、初九日、十六日、二十日、二十五日对整个庙会的各种玩具进行了一次调查,大小摊点一一过目, 对有代表性的摊点销售情况抽样调查,现将摊点调查列表如下:

从设摊点来看,民间玩具比现代玩具数字约多一倍。而实际上,现代玩具设摊大、数量多,一般设一张床,还有两张床的。可民间玩具大都是担挑、挎篮子、端筐子,设摊子小,数量较少。在销售金额上,抽样调查的情况:杨圮屯王连夫全家五口动手捏泥玩具的情况,以大狮子为主,收入600元;李永连三口捏泥玩具收入260元;前毛村杨颜勋做木枪、木刀,三人从种完麦下手制作,连批发带庙会上出售,收入达800元;曹中堂卖竹制玩具收入70元;布老虎以寺下头、山南头、城镇为主,南美李谢西卖布老虎收入50元。大会期间,还有外地如山东、江苏、河北和河南省的许昌、漯河等地来出售各种玩具的艺人。如江苏宿迁县桑树村佟道松,在今年庙会期间卖木玩具、竹玩具和现代玩具,收入800元;今年杨圮屯全村有400户生产泥咕咕,前后毛村生产木刀、木枪的有150户。其他有200余户。按20日的调查摊点共500余个,结合生产户750家,以中间数字600户计算,平均每户按偏低收入的数字计算150元,民间玩具大约收入近10万元。而现代玩具,调查了城镇关王鸿胜庙会销售额为5000元,王鸿文销售额为4000元。按20日摊点260个,取以200个,每户也按偏低数1400元计算,现代玩具收入近50万元。从经济角度看,现代玩具要比民间玩具几乎多三倍。

在这次初步调查中,我们发现并归纳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在新的物质基础上,新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变化,人们需要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在这种状况下,对民间玩具有着新的认识,由原来教孩子玩的民间玩具,已逐步变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中的艺术欣赏品。如一位老太太买了一些泥、木、塑料玩具的同时,特意买了一对大泥狮子,她说这对大泥狮子摆在家里好看,这说明对玩具的多功能需求和多元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其次是通过调查发现,市场上的民间玩具质量较差,品种单调,制作复杂与精致的传统玩具较少上市。如泥玩具中的活头骑马人、活头猪八戒、活头活尾的老鳖以及七孔七音哨在庙会上很少见。有的艺人认为:咋省力咋做,能换个钱就行,做得再好也不多卖钱,小孩一会儿就扔了,有啥好待的。

三是泥玩具易破碎,需要加固,应烧制成陶,以适应外运远销,扩大市场,同时又有保存价值。

四是农村经济政策得以落实,致富门路广开。艺人们只要能找到比做玩具更赚钱的门路,立马就改行。如捏泥玩具的李信兰改修水泵;苏文学改行烧砖,每年收入4000元以上;做旋木玩具的熊学仁改行拉脚卖豆;张林森的旋木玩具车床改旋各种刀把;还有人改行卖面条、卖凉粉等等,做民间玩具的艺人越来越少。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民间玩具的销路与生产,是两大关键,一方面要发动艺人做出精美对路的产品供应市场;另一方面要设法调动艺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关部门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加强领导和宣传,总结经验教训,给艺人们收徒传艺创作条件。有经济实力的地方,应给艺人们以资助。最现实的问题是解决销路,有关部门应给以方便,提供信息,加强联系,广开门路,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艺人们的生产、创作积极性,让民间玩具这一宝贵财富不至于消亡,并得以兴旺发展。

19年过去了,昔日的浚县和它的民间玩具又会有着怎样的变化?笔者曾怀着对民间泥玩具的浓厚兴趣,于1998年冬季,走访了浚县泥咕咕集中产地——杨圮屯。今年(2006年)盛夏,为采访泥咕咕传人——王学锋世家,我再次踏入浚县,看一看离别了8年的杨■屯。P10-17

序言

活着的遗产——关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调查与认定

冯骥才

人类一边前进,一边把它创造的精神财富留在遗产里。这种遗产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极其丰富和繁复,当代人共同认定的区分方式是两大类,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性的、静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以物为载体的,它首要的价值是对远去的历史文化做确凿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的;它依靠人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因此它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自觉地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就是传承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人、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于这一文化古朴的源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

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用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

有史以来,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就是凭仗着千千万万、无以数计的传承人的传衍。它们像无数雨丝般的线索,闪闪烁烁,延绵不断。如果其中一条线索断了,一种文化随即消失;如果它们大批地中断,就会大片地消亡。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可是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工业和商业文明要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一部分被工业文明淘汰掉,一部分被商业文明转化为商品。这是全球性的问题,无论多么古老迷人的文化也得不到豁免权。我们所面临的这种转型又与急转弯式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工业和商业文明几乎是横向地“杀人”到农耕社会中来。看上去,它更像一种文明的宰割。随着快速进行的乡镇农村的城市化、生活的现代化,原先固有的文化便被视为时代的弃物而撇在一边。在人们迟迟没有把农耕文明的创造当作遗产时,它们就已经支离破碎,大量地飘失与流散了。

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传承人的锐减。其原因,或是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或是无人承续,后继乏人;或是后人弃农经商,进城打工,改换身份等等,都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这是今天我们深感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原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

保护传承人的前提是认定传承人。对传承人全面、细致和快速的普查又是认定的前提。

此次展开的对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普查,得到中宣部的直接支持,定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该项目属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项重要与核心工作。起始于2005年3月。项目对象是杰出的民间文学、艺术、手工技艺和民俗技能传承者四大类。这些传承人应是技艺高超、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并为某一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优秀代表。

由于这项工作事关对历史的总结与今后的保护与传承,规范性、程序性、严格的学术鉴定和认定是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

对传承人的调查是在正在进行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性的田野普查中展开的。经过近两年有条不紊的工作,已产生第一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凡4大类166人,都是经过普查发现、申报推荐、专家鉴定、调查核实和网上公示等严格的程序才最终被认定的。他们是中国民间文化各个领域中杰出的传承人,是活着的历史精华。传承人得到了国家一级评定标准认定的同时,他们所传承的文化也被认定。中华文化的家底在他们身上被一件件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也被具体地锁定。

为了使这项关乎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得到更确凿的延伸,我们对所有认定的传承人生活的文化背景、地域特征、民俗习惯及其传承史、口述史、技艺过程、艺术特点和代表作,按照统一格式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与整理,建立完备的档案和数据库,并以图书方式加以表现。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

必须强调,尽快调查与认定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对传承人之所知十分有限,对其保护的力度,抵不上它消失的速度。

在这第一批传承人的调查中,就多次遇到过闻讯而去,却已人亡艺绝的憾事!这批传承人经过专家鉴定上网公示是166位,但在公示的过程中又有几位辞世,目前剩下的是164位。其中超过80岁的19位,年纪最大的是纳西族东巴舞者习阿牛(93岁)。一旦失去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存在。传人去后,只有遗存,遗产的非物质性也就转化为物质性。因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脆弱得多。它的关键是传人的脆弱。所以,抢救性地普查、科学认定以及切实有效地保护传承人,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我们留给后人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看我们查清、认定和保护住多少杰出的传承人。如果失去传人和传承,这些遗产就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一动不动地躺在博物馆里,并永远沉默着。

这是巨大又细致的工作,是不能绕过又十分艰难的工作,并且是必须亲临田野第一线的艰苦工作。但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工作。

这桩至关重要的工作刚刚开始,愿更多的人投入其中。

2007.3.28

后记

2006年去年春天,在北京21世纪饭店,我参加了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第一轮评选。会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提出编一套“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的设想,并委托我率先写其中一本。后来,我知道承担第一批书的怍者还有曹保明先生和冯莉女士。我当时就选定了河南浚县泥咕咕王学锋世家,不仅仅因为我特别喜爱浚县的泥玩具,也缘于我对泥塑大师王兰田老人的敬重,同时,也包括我与泥咕咕传人王学锋之问的一段情分。

20世纪的1998年冬天,我曾经为编辑一套《民间美术’绝活儿》丛书,专程到黄河故道上的浚县寻访过王兰田父子。那一次,以采访王兰田老人为主,老人的形象特别可爱,是那种典型的北方老农的造型。当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人精湛的绝活手艺和生动无比的泥咕咕儿。以后一有民间美术的表演活动,我就会想起王兰田父子。

这些年来,我多次邀请王兰田父子参加全国的一些大型表演和展卖活动。王兰田老人年事已高,每次都是王学锋出马。他扛着几太纸箱泥玩具参加展览,不声不响地守在他的摊位上表演,从不吆喝和声张,给人留下忠厚与诚实的印象。泥咕咕卖不了多少钱,他总是笑嘻嘻的。会后,将卖不完的泥咕咕分赠给有关的朋友。每次我们见面,他都会专门为我捎上一个小纸箱,里面是他的新作品。打开纸箱,散发出一种泥土的温暖.一直暖到我的心里。

去年盛夏,我再次踏上去杨圮屯的采访之路。这次去的感觉不一样,就有些像探亲访友。对我而言,学锋是一位踏踏实实、可亲可靠的兄长,与他一同在村里走门串户,拜访其他老艺人;还与他一道爬上大■山,瞻仰了距今1600余年的■山大佛;更与他促膝聊天,听他说王家的往事……

岁次丁亥,恰逢金猪之年,生肖属猪的我进入本命年。友人何相频在物色春节礼品时,独具慧眼看中了浚县泥咕咕——造型别致的可爱发财猪。于是,请王学锋从浚县寄来数百只泥玩小猪,并设计一个漂亮的小纸盒,作为新年礼物馈赠友邻与亲朋,受赠者无不感到新奇和喜爱。人们常常在不经意中,便成就了一件有意思且有意义的美事。

由此,我们联想到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在当代生活中的处境与出路。举国上下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抢救,给每一个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人都提出了一道新的课题。如何让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得以妥善保留与传承,又如何让这些民族民间精华在当代生活中赋予新的生机,发扬光大,这的确引人深思。

我明白,这本书的出版,好比是我对学习和研究民间艺术的又一份答卷。交出这份答卷时,我的心忐忑不安,不知对此书寄予厚望的冯骥才主席满意否?不知这份答卷能否及格?无论如何,我得感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给我这次田野考察的机会感谢王兰田老人一家给予我的深深教益;同时也得感谢民族出版社及罗焰女士为本书所做的大量工作。

此为后记。

左汉中

2007年5月于长沙雨花阁

书评(媒体评论)

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人、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革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一有的衍续上千年。

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于这一文化古朴的源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

——冯骥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13: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