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系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本书将全部内容分成上下两册,共十卷,为历代笔记名著丛书之一。
清人评《徐霞客游记》“当为古今游记之最”。这部通俗的日记体游记,以大手笔描述了数十年间游历江河湖海、名山大川的观览与考察探险,同时对各地山川风物、民俗生活、墟场市贸、矿产资源与所经见的寺庙碑刻、佛道文化遗存,以及西南各族边民纷争、归属变迁等各种地理人文资料,亦多所叙录,大大丰富了山水游记的内容。既是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画卷,又是披览山川地理的报告,是霞客游记与众不同之处。作为游记文学,其规模宏大而又独具一格,虽排日而记,文笔生动而多异彩。尤其是作者广袤视野里的山川自然风光,瑰丽多姿,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游记》在地理学方面,通过实地探索山川走势、江河源流,驳正了包括儒家经典《禹贡》在内的古代舆地图志的许多错误记载。特别是对湘、桂、黔、滇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岩溶地貌、石灰岩洞及温泉的系统考察记述,具有很高的地理、地质科学文献价值,领先于当时欧洲人的岩溶地貌研究,是值得中国地理、地质学界引以为荣的成就。因此,清代学者称《游记》为地理学上的“舆地之外篇”。新中国建国前后的地理学界更加肯定了徐霞客及其《游记》在地理学上的贡献和地位。毛泽东同志也曾赞许过徐霞客徒步探索的精神。
游天台山日记 浙江台州府
癸丑之三月晦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饭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晔晔。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瓮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进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 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食,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流下坠,雷轰河障,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每下_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壁、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围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蓊苁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日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崖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峻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临无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反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初七日 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人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有馆日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 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P1-4
中国古代笔记著作源远流长,典藏宏富,在传统文史古籍中被视为“稗官”,占有一席之地。
笔记章法灵活,不受约束;驳杂广记,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凡古代军机国政、典章制度、宫廷秘闻、文人轶事、庙堂宏论、街谈巷议、金石文字、碑版书画、天文地理、民俗风物、贸易市卖、物华矿产、宗谱世系、氏族图腾、岁时节历、易卜星算、经史百家,无不涉及,可谓百科荟萃,包罗万有,折射出五光十色的中国古代社会面貌。其中有治乱得失、文史考评,有访察探索、大千博览,有宦海风波、人生感悟,是知识与智慧的总结,具有广博的人文、自然与古代科技研究参考价值。今天仍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在近年来笔记著作广受欢迎的读书氛围中,我们组织编选出版这套《历代笔记名著丛书》,着眼于历代广有影响的名家名著。本辑自魏晋至明清精选10种,使用较好的版本校点整理,与前已出版的《历代笔记小说丛书》为姊妹编,意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古代笔记精品读本,便于借鉴其中的精华,同时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对于丛书编校中的疏误与不足,敬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齐鲁书社
2007年1月
我国古代伟大的旅游地理学家徐霞客,历经数十年艰辛的山川自然考察所完成的地理游记名著《徐霞客游记》,自从问世起即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被时人誉为“霞客千古奇人,游记乃千古奇书”(钱谦益《嘱毛子晋刻游记书》)。
徐霞客(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明末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人,出身于“布衣”耕织家庭。自幼博览山经图志,早年“蓄五岳志”,离家出游,“问奇于名山大川”,历经艰苦跋涉,“手攀星岳,足蹑遐荒”(陈函焯《徐霞客墓志铭》),遍游各地山河湖海。至其晚年,尚“欲为昆仑海外之游”,惜病残返乡,愿望未能实现。作者所游之处,必详察山形地貌,“燃松拾穗,走笔为记”(钱谦益《徐霞客传》)。但由于明末兵燹浩劫,造成原稿失损严重,虽经多家辑补,终未能成完璧。今存《游记》主要是游豫皖、江浙、闽粤、湖广、黔滇、川陕之作。
清人评《徐霞客游记》“当为古今游记之最”。这部通俗的日记体游记,以大手笔描述了数十年间游历江河湖海、名山大川的观览与考察探险,同时对各地山川风物、民俗生活、墟场市贸、矿产资源与所经见的寺庙碑刻、佛道文化遗存,以及西南各族边民纷争、归属变迁等各种地理人文资料,亦多所叙录,大大丰富了山水游记的内容。既是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画卷,又是披览山川地理的报告,是霞客游记与众不同之处。作为游记文学,其规模宏大而又独具一格,虽排日而记,文笔生动而多异彩。尤其是作者广袤视野里的山川自然风光,瑰丽多姿,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游记》在地理学方面,通过实地探索山川走势、江河源流,驳正了包括儒家经典《禹贡》在内的古代舆地图志的许多错误记载。特别是对湘、桂、黔、滇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岩溶地貌、石灰岩洞及温泉的系统考察记述,具有很高的地理、地质科学文献价值,领先于当时欧洲人的岩溶地貌研究,是值得中国地理、地质学界引以为荣的成就。因此,清代学者称《游记》为地理学上的“舆地之外篇”。新中国建国前后的地理学界更加肯定了徐霞客及其《游记》在地理学上的贡献和地位。毛泽东同志也曾赞许过徐霞客徒步探索的精神。
本书稿最早是由徐霞客师友季梦良(字会明)、王忠纫受作者生前之托而整理辑录成集,后经明末兵火劫难造成严重缺落,损失《滇游》之一,又经季梦良重加整理。近年发现的馆藏抄本《徐霞客西游记》,经专家认定即为季梦良整理本。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徐霞客第四子李寄(随母姓氏,字介立)菟集别家抄本,订补季本所缺《游太华山》、《盘江考》等若干篇而成的李介立抄补本,被称为《游记》“诸本之祖”。后又有康熙至乾隆间杨名时、陈泓(字体静)校订本为时所重(杨本后被著录入《四库全书》),但仍为抄校本。直至作者去世135年之后的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最终由其族孙徐镇(字筠峪)依据杨、陈等名家抄本重新校理后付梓,才使这部名著得以正式刊行问世,有了传世的乾隆刻本。民国年间印行的《徐霞客游记》,包括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丁文江标点整理本,多属于乾隆刊本增补编外诗文而来。虽然《游记》版本源流繁杂,近年来的整理与研究多所发明,但比较而言仍以乾隆本脉络清晰,最为完整。今次整理,仍依据乾隆本,参校四库全书、万有文库和丁文江标点本进行整理。对于乾隆本文字简约或缺略的地方,并适当参补别家吸纳抄本的成果,包括被后刊本删削的,如《楚游日记》二十二日认为不宜刻入的作者原引张江陵《游衡岳记》“夜观天垣诸宿”一节优美的星象描写文字,亦酌加补入。原本虚缺字空,参照抄校本添补。择善而从,使本书成为便于大众阅读的相对完整版本。
《游记》后半部自黔滇游以下文字,与抄本几乎无差异(近年版抄校本亦同),我们对这部分的整理完全遵依乾隆刊本,个别文字缺空,亦依原保留,不加校补。全书的校勘,凡底本文字为优者,即慎于校改,尽量保留原貌。卷末滇游十三补录的《溯江纪源》一篇,或题作《江源考》,而作者自撰文中称《溯江纪源》,故以之为正题。另外,此文前有冯士仁序,原出自崇祯《江阴县志》和康熙徐建极抄本,各本多缺载。今据上古本和云南朱惠荣先生校注本补入,一并敬谢。
本书卷次,各本分卷不一。亦有不分卷者。四库著录采用康熙间杨名时本分为十二卷,今依照乾隆版本系统的本子分为十卷。原书中由季梦良、李介立、陈泓于不同时期辑补的编外纪游、山志、江源考等篇,整理本分别标加“补录”题头,以别于原编文字,依原附载于滇游一、十一、十三之后。唯《盘江考》一篇,原为李介立与《游太华山记》、《游颜洞记》,一起辑录于他本残卷中,且应为同一时期所作,似不应另附于滇游三,今移于滇游一,与上述诸篇归为一卷。整理本又于正文之后,据商务版1928年丁文江标点本附录钱谦益《徐霞客传》、靖江县令陈函焯《徐霞客墓志铭》和《四库总目》徐霞客游记提要,有助于了解作者与本书。徐氏,族孙徐镇编订乾隆本的校勘《辩讹》颇有参订价值,也一并附录于后。底本中作者原注文仍以小号字排出,季梦良、陈泓、徐镇等人有关本书的校勘说明则排仿体,易于区分。书中明显的刻误径加改正,异体、同音、古今、通假字,依照古籍整理通例作规范处理,如乾隆本粤西游二的“菜邕江”、“菜邕桥”等人名、地名别字,均据四库本更正为“蔡邕江”、“蔡邕桥”。个别不宜改动的如“马(码)头”、“迷(弥)漫”、“驼(驮)物”、“萝葡(卜)”、“窗檑(棂)”、“莺(罂)粟”、“火镳(炉)”、“书叶(页)”、“望(往)南行”、“止(只)一里”等,则适当酌加保留。
闫昭典
2007年5月26日
于济南青龙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