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春肖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韩)李文烈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部作品的文学成果,不仅在于叙述者意味深刻地揭示了贯穿始终的观念性的主题,而且展现了巧妙而有说服力的独特的叙述方法,即叙述者不仅将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分离开来,展示了二重性的视角,而且现在的“我”比过去的“我”更具优势地位,以带有各种感情色彩的语调,有趣地叙述着过去的故事,同时赋予其以新意。

小说通过立体的结构和绚烂的文采,给容易造成空虚和模糊的观念性主题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形象地构筑了深奥的逻辑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说,叙述者在叙述中表现出的“夸张”和“美化”,起到了有益的效果,使观念化的主题不仅得以“合理化”和“辩解”,而且以“反省”和“忏悔”等多种叙述角度体现了出来。

内容推荐

由《河口》、《我们快乐的青春》、《那年冬季》三个部分构成的《青春肖像》,在叙述者分阶段地展示自己走向中年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将过去自己经历的激烈的苦恼和持续的彷徨,与追求真实人生和真正艺术的一贯的探求精神相结合而揭示出来,从而赋予了作品以美学价值。

换句话说,如果说第一部《河口》的意义在于“我”为了摆脱现实的痛苦而激烈地努力的火花;第二部《我们快乐的青春》的意义是在对学问的热烈渴望和对“干什么”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切实的苦恼;《那年冬季》的文学价值在于为了寻找绝望的实体而走向大海的冒险精神和最后醒悟到了“绝望不是存在的结束,是真正的出发”。

目录

年轻时代的苦恼和彷徨的自画像(代序)

第一部分/河口

第二部分/我们快乐的青春

1.绝望之根

2.同路朋友们

3.做什么

4.哲格诺特酒店的回忆

5.爱情游戏

6.摘太阳

7.不亮之夜

8.夏日尽头

第三部分/那年冬季

试读章节

第一部分 河口

年龄往往是一个标准,我们有时指人生的某一部分,会特别称其为花季。但是世间之事总是如此,说如花一样,便意味着一开始凋谢了,就更加凄惨和荒芜。我度过了十九岁的在江尽的十来个月,便是如此。

江尽,正如其名,是位于洛东江尽头与海连接处的浦口,流过村庄前面的江,虽然宽阔却还有江河的形态,但是自此向上游六十里,河水已经是盐水了。江尽在行政区域上,属于当时刚刚成为直辖市的釜山,但是它作为大城市的标志,却仅仅是即将忘记时便会出现的城市公共汽车。

我去那里的原由和当时我的情况,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多少有些可怜。十天前,我在某个生疏的城市的廉价旅馆房间里,给哥哥写了封长而恳切的信。哥哥是在做了许多事都失败后,被迫去那里用小电动船做沙子买卖的。在这个世界上,哥哥对我来说跟父亲没什么区别。

在信里,我首先对我漫无目标的流浪生活的苦难和凄惨,进行了一番隐约的夸张,毫不隐瞒地吐露了我对年龄增大的焦躁和不安。我虽然确信我在努力生活,但是与我的确信不同,那时我什么都不是。虽然我模仿成年人留长发梳背头,穿成年人的衣服,学成年人喝酒抽烟之类的恶习,装模作样,甚至学他们的无聊的堕落,然而我的年龄却依然既非孩子也非成年人。我虽然不在学校正规地学习,却也没有完全脱离书本和知识,我既不能说是学生,也不能说是二流子。但是我当时最大的担心之一,是如此下去,我可能享受不到平均值的人生。我把这个也如实地写进了信里。

还有,我写了对随便跑出来后对哥哥庇荫的渴望,以及如果哥哥重新接受我的话,我要回复到过去,清理因为盲目的冲动而搅得一塌糊涂的生活的想法,虽然晚了,我说但我要在所有的方面重新开始,如果可能的话。

很快就来了哥哥的回信。很早以前就已经决定不再对我进行指责和忠告的哥哥,信写得极其淡然。他说,对我的将来不想再干涉了,但是无论如何,此时想重新清理人生是件好事,只是他现在的情况大不如前,对我新决定的事不能有多大帮助。他很高兴地允许我回去,但是即使到了那里,也要自己准备起码的东西。也许觉得对跑到外面的一母同胞太冷淡了,他莫名其妙地附上了背着我走了一百里路的“六·二五”时期的感伤回忆,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我是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亲人。

啊,想念的哥哥……读过信,我的鼻子突然发酸,我沉浸在后悔似的感伤里。在入学不到一年就被赶出高中之前,在因为盲目的冲动离家之后,在喜欢上了深渊似的流浪生活之前,我是那么被他爱护和期待的弟弟啊。

其实,那时我也非常疲倦了,给哥哥写信那一阵,在我的日记里能看到这样的写了一半的诗:

大地上所有的放浪者,

歌唱神圣的安息的傍晚,

我在黑暗而陌生的路上,

将疲劳当作悲哀来哭泣。

哥哥的回信出奇地让人感动,我的疲劳也分明助了一份力。

我到达江尽,是那年四月的某个阴暗已渐渐笼罩下来的傍晚。让我对那里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的,首先是雾和芦苇。虽然我不知道正在宽阔的河面升腾似的笼罩浦口的晚间的雾,几乎在一年四季里都升腾,一直温柔地笼罩着,它却立刻就使我感觉到了雾是那个地方的重要标志。同样,芦苇虽然眼下长得只有麦子那么高,但是除了巴掌大的农田之外,到处是无限延伸的芦苇荡和前一年没有割的高高的芦苇,它使人能充分猜测出不久之后的夏天时的茂盛。因此它们俩——雾和芦苇,成了我离开江尽后每当想到江尽时便最先浮现出的记忆的背景。

除此之外,作为江尽的印象,留给我的是那个地方的贫困。在码头一侧总共聚集着五十户人家,大部分是茅草屋,是盖着厚厚芦苇屋顶的格外低矮阴沉三间左右的一字型房屋。码头景色不错的地方,有几座颇讲究的洋房,似乎是为大都会的行乐客准备的酒家,它们反而强烈地反衬出了原住民的贫困,给人以异质感。

江尽的另一个特色——烧酒,在哥哥干活的沙场(卖沙子的地方)才能感觉得到。不论是采沙船上卸沙子的人,还是往卡车上装沙子的装卸工,就连那天给我指点哥哥的移动哨所似的办公室的那个中年男子,嘴里都散发出浓烈的烧酒味。但是让我直接感受那里烧酒的,是刚才恶毒地叫骂和猛烈厮打的两个人。一个是接近五十的清秀的秃头,一个是看起来比他小几岁的黑乎乎的矮胖子。两个人你来我往地叫骂,含着原汁原味的烧酒味道。

“那么,说具体点,你要干什么?怎么干?”

哥哥似乎在做某种不大对得上号的计算,在不到一坪的不大的移动式办公室里,对着厚厚的账簿聚精会神,他认出我后立刻问道。那好像是对早晨出去一阵儿后又返回来的兄弟说话似的。他的喘息里也含着微弱的烧酒味道。他那无意识的淡漠和直刺我痛处的问话,弄得我格外慌张。

“我参加一下检定考试……首先,还是要上大学。”

“那——能行吗?”

“我离开高中虽然时间已经不短了……但是,我并没有像纯粹的二流子那么闲晃。”

我回想着在过去一段飘荡时间里读过的随便碰到的几本书,犹犹豫豫地说。

“我说的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你干那个事期间,能不能默默地忍得住。”

“这是从盲乱的人生里逃脱出来的最后机会了,相信我吧。”

“当然,我不想多说了。不管怎么说,你来得很好。只是,你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执著地做下去,让人担心。你看,我一个人兼管卸沙船和卖沙子的活儿,你负责做一件事吧。弄一条船,做单独看管沙场的书记员。”

P3-6

序言

年轻时代的苦恼和彷徨的自画像

(代序)

文学博士金成玉

1

李文烈是韩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1979年作品《塞下曲》在《东亚日报》新春文艺获奖,从此活跃于文坛。先后发表《人之子》、《青春肖像》、《金翅鸟》、《为了皇帝》、《英雄时代》、《我们扭曲的英雄》、《九老啊里郎》、《边境》、《诗人》、《前夜或者时代的最后一夜》等众多令人注目的作品,先后获得今日作家奖、东仁文学奖、中央文化奖、李箱文化奖、大韩民国文学奖、现代文学奖、二十一世纪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被韩国人称之为“最高小说家”和“最受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与以往作家所体现出的小说倾向不同,追求带有浪漫色彩的观念性的东西,通过周详的描写和华丽的文体,接近其观念性的东西,因此他的小说固守着高雅文学的品位,同时受到大众的好评。

我第一次见到李文烈先生是在前年秋天。我参加韩国文学翻译院的“2004年秋季文学纪行”,与李文烈先生在他的故乡见了面。那是在他幼年时父亲去北朝鲜后,母亲为了医治奶奶的病而被迫廉价卖掉的,在他年幼时就发誓要找回的李家生活了九代的故居,如今李文烈先生不仅找回了故居,而且建起了具有传统风貌又豪华的八角瓦房。

在关于作家及作品的询问中,娓娓而谈的李文烈先生的率真和豪放,让我想起了他的自传体小说《青春肖像》。在贯穿着苦恼和彷徨的年轻时代,李文烈先生能想象到会有今天吗?也许可以说,如果没有那激情的青春岁月,就不会有今日的李文烈先生。

由此,我似乎理解了《青春肖像》的叙述主体即现在的“我”为什么对经验性的主体即过去的“我”进行夸张和美化,并且为过去的我进行了“合理化”和辩解。可以说这正是和李文烈先生对过去的自己的爱相通的。

李文烈先生在《青春肖像》的作者后记里写道:

如这本书这样与我的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也是少见的。虽然因为不可思议的感伤和爱,它带有戏剧性的夸张和美化的弊端,但是在它的每个地方,都有对伤寒似的我的年轻岁月的怀念和悔恨,并且在喘息。将来,无论我写出与这本书比较起来在文学上多么完美的作品,而且无论哪位评论家如何评论,我的最大爱惜都将停留在这部作品里。

那么好走吧,亲爱的我的精神的孩子,带着疤痕的我青春的肖像啊。

在由大约两年时间里发表的三个中篇构成的《青春肖像》中,叙述者所叙述的内容,正如李文烈先生的告白,与他的实际经历是基本吻合的。根据作家年谱,第一部《河口》和1965年在高中中途退学,过了三年浪荡生活,1967年患了大约六个月的肠伤寒,才有了上大学的念头,经过大学入学考试于1968年进入首尔大学师范学院相对应;第二部《我们快乐的青春》和1969年加入首尔大学师范学院文学会相对应;第三部《那年冬天》,与1970年在师范大学中途退学后的经历有点差异,但是作家在其某个作品中曾经谈到,《那年冬天》是以在首尔大学师范学院休学后漂荡一阵回到故乡在哥哥开的酒家兼旅馆的地方工作为原形写的,因此可以说同样和他的经历相关。

虽说这是自传体作品,但是既然是小说,就不能把作家的体验和小说的内容看作是完全同一的。作品的美学价值,理应从小说的形象化的记叙方式里寻找。

该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是在三部曲《河口》、《我们快乐的青春》、《那年冬季》中,通过“我”这个叙述者的典型的回忆式叙述方式,展示了叙述的一贯性,同时将作为叙述者的叙述对象,也就是经验的主体的过去的“我”,和作为叙述主体的现在的“我”俨然区分开来,表现了视角的二重性。

通常在第一人称小说里,一般只表露前者,即便是分离地显露,现在的“我”的立场基本上是掩藏的。但是在《青春肖像》中,后者公然展露自己的主张,展现着他的权威。当然,本作品叙述的焦点无疑是在前者,但是由于后者的不断干涉,读者可以通过多角度的视线,在多种情感的体验中思索许多东西。

通过年过三十的现在已经是成年人的“我”,和二十前后的“发热病似的走过来的”青年的“我”,读者可以从不同的位置更充分地理解人生,而且由于描绘出入人都会经历一次而且要经历一次的青春岁月,读者也可以与自己的人生进行比照,从而引起更大的感应。

2

第一部《河口》中,讲述了过去的“我”来到洛东江河口叫江尽的浦口,在准备参加检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的十个来月时间里,听到看到和经历过的事情。正如意味着河的尽头和大海交汇点“江尽”的地名和叫《河口》的题目所显示的,“我”那时处于“度过了十九岁的”时代,是即将进入成年的最激烈的变化时期。《河口》很好地描绘了主人公在这一人生阶段所受到的冲击和变化,以及所经历的痛苦和苦恼。

一边帮助经营小电动船做沙子买卖的哥哥,一边准备考试的“我”,认为这是“从盲乱的人生里摆脱出来的最后的机会”,重新开始了学习。但是“我”要经受抑制甜美的放浪的诱惑,经历劳苦和苦学带来的肉体的痛苦和磨练。“我”患上肠伤寒后,因为过度劳累和耽误治疗,甚至陷入昏迷状态,治疗后又经历了长期恢复的痛苦。

同时,“我”在以好奇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人的过程中,伴随着对未知世界的憧憬,开始初步认识了社会。认识别墅家黄氏兄妹、二流子金成久、大学生徐东浩及其父亲、沙子商崔光卓和朴勇七等等,从而有了对人的新认识,同时隐约地感知了社会生活的痛苦和艰难以及复杂性。

因此,“我”更加强烈地梦想着上作为能够摆脱这个痛苦的出路的大学,恢复健康后以绝死的努力准备考试,终于通过了检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

在《河口》中,叙述者处处流露升学学习的艰苦,隐秘地赞颂了克服了困难的“我”。比如对于我得病的事,说“从那时开始,我在江尽的生活就几乎变成了突然的无可奈何的流放”,“那时支配我的,是代替了黑暗房间里的烦恼和苦闷的,几乎要痛哭的彻底的孤独”,作品使用夸张的表现,提示了感伤的氛围,来代替对后来终于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我”的赞扬。

虽然“陷入对陌生而遥远的世界的憧憬和放浪的诱惑”,“在那样的夜晚,我记得有几次为了抑制出发的强烈冲动,放弃一切事情干喝烧酒而沉醉,然后早早进入梦乡”,作者对此也没有忘记辩解。

……

5

综上所述,由《河口》、《我们快乐的青春》、《那年冬季》三个部分构成的《青春肖像》,在叙述者分阶段地展示自己走向中年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将过去自己经历的激烈的苦恼和持续的彷徨,与追求真实人生和真正艺术的一贯的探求精神相结合而揭示出来,从而赋予了作品以美学价值。

换句话说,如果说第一部《河口》的意义在于“我”为了摆脱现实的痛苦而激烈地努力的火花;第二部《我们快乐的青春》的意义是在对学问的热烈渴望和对“干什么”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切实的苦恼;《那年冬季》的文学价值在于为了寻找绝望的实体而走向大海的冒险精神和最后醒悟到了“绝望不是存在的结束,是真正的出发”。

这部作品的文学成果,不仅在于叙述者意味深刻地揭示了贯穿始终的观念性的主题,而且展现了巧妙而有说服力的独特的叙述方法,即叙述者不仅将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分离开来,展示了二重性的视角,而且现在的“我”比过去的“我”更具优势地位,以带有各种感情色彩的语调,有趣地叙述着过去的故事,同时赋予其以新意。

小说通过立体的结构和绚烂的文采,给容易造成空虚和模糊的观念性主题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形象地构筑了深奥的逻辑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说,叙述者在叙述中表现出的“夸张”和“美化”,起到了有益的效果,使观念化的主题不仅得以“合理化”和“辩解”,而且以“反省”和“忏悔”等多种叙述角度体现了出来。

作品中出现的许多插叙,看上去像是散漫的罗列,从作品的整体结构来看没有特别的意义,但是它们其实在叙述的主体,即通过现在的“我”的不断介入,发掘着人的内心的美丽,强化着人生之真实这一主题。当然,它也存在固化于对人的信任,使作为小说要件的自我和世界的对立结构不够鲜明的局限性。

《青春肖像》所具有的普遍的感应力是毋庸置疑的,作品中主人公为了美好的人生和艺术而在漫长的苦恼和彷徨后终于得出“绝望不是存在的结束,是真正的出发”的结论,其实是不局限于某一个人,而给予所有的人以启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绝望的最后能够开启新的人生境界,这是通过作家李文烈先生的实际体验和文学成功所证明了的。当然,一切成功都不是轻易获得的,它是基于达到绝望的实体的切实的苦恼和努力才能实现的。

由此,对于作品一旦感受到作品中现在的“我”对于过去的“我”,还有李文烈先生对于作品的爱,便可以理解了。沿着那充满爱的字里行间走过,即将迎接青春岁月的人和如今处在这个阶段的人,以及已经走过了这个阶段的人,必将能够感受到感动和留下思索的空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