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孤独的科学之路(钱德拉塞卡传)/当代科技名家传记系列/哲人石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卡迈什瓦尔·C·瓦利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萨婆罗门扬·钱德拉塞卡,即科学界众所周知的钱德拉,是20世纪最出色的科学家之一。本书讲述了印度裔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钱德拉塞卡的故事。钱德拉塞卡毕生从事科学研究,其间遭遇种族歧视、讥笑嘲讽等,但都没有放弃,他的坚持令人动容。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印度裔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钱德拉塞卡(1910-1995)的故事。本书的写法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尽可能接近原貌的钱德拉。

传记作者卡迈什瓦尔·瓦利教授,同为印度裔,是钱德拉的后辈和崇拜者,他怀着钦佩的心情多次访问钱德拉。两人进行过广博而发人深思的对话,依据这些对话以及钱德拉的论文、信件,瓦利运用风趣流畅的手笔,追踪钱德拉一生各个时期的足迹和轶事,精彩内容层出不穷。传记介绍了钱德拉如何在其叔父、诺贝尔奖得主拉曼的影响下,从小立志献身科学。又详尽披露出钱德拉与导师爱丁顿就白矮星理论展开的激烈争论。因遭到爱丁顿的极力否定,“钱德拉塞卡极限”(白矮星的恒星质量上限)被认为是错误的而遭摒弃,直到多年后才得到公认,这是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记还讲述了钱德拉奖《天体物理学杂志》从一本校级刊物发展成世界著名学术刊物的经过,以及与拉莉莎经过6年飞鸿传情,虽有波折终成眷属的动人故事。

钱德拉毕生从事科学研究,期间遭遇种族歧视、讥笑嘲讽等种种困难,但这些都没有令他放弃,他的坚持令人动容,他是一位隐秘而才华横溢的科学家。

目录

中文版序

序言 追踪钱德拉塞卡的传奇

第一章 简单和真实

第二章 选择不落俗套:一个家族的特征

第三章 决心追求科学(拉合尔和马德拉斯,1910-1930年)

第四章 个人的科学发现(剑桥和哥本哈根,1930-1933年)

第五章 三一学院的研究员(剑桥,1933-1934年)

第六章 恒星的不合理行为:爱丁顿和白矮星(剑桥,1934-1935年)

第七章 “我必须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剑桥和哈佛,1935-1936年)

第八章 拉莉莎(马德拉斯,1936年)

第九章 政治动乱中的科学家(威斯康星州威廉斯贝,1937-1952年)

第十章 《物理学杂志》编辑部的独裁者(芝加哥,1952-1971年)

第十一章 孤独的科学之路(芝加哥,1972-1989年)

后记 与钱德拉的对话

注释

附录

致谢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简单是真实的标志。

美丽是真理的光辉。

钱德拉以上述两句话结束了他于1983年12月8日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会堂所作的诺贝尔演讲。会堂里挤满了学生、瑞典科学院院士、应邀的宾客、另两位当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即物理学奖共同获得者威廉·福勒(William A.Fowler,1911~1995)和化学奖获得者陶布(Henry A.Taube,1915~ )],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亲友们。当钱德拉的演讲一结束,会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打破了几近绝对的寂静。临近演讲的结尾,钱德拉描述着天文宇宙里的黑洞,解释着构成其基础的物理学的简单性和在爱因斯坦理论框架内其数学描述之美。钱德拉说:“它们是宇宙里最完美的宏观物体。”

诺贝尔奖把一个极不为公众所熟悉而有点羞怯的人带入众人注目的中心。对于新闻记者和广播采访人员来说,他们主要关心的既不是黑洞物理学的简单性,也不是其描述的数学上的美;他的全名——萨婆罗门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的发音本身自然而然地似乎呈现给他们一个天文学上的困难。而钱德拉天生的温文有礼和耐心,在回答他们所提出的某些问题中,也在向公众的关照致意中,经受了严峻考验。例如,费城一座寺庙的一名印度教士要钱德拉履行一个宗教(祈祷)仪式以庆祝他获得诺贝尔奖;在领事馆为他举行的祝贺宴会上,一位坐在他身旁的女士问他:“你被公认的工作显然是50年前做的。自此之后你一直在做什么?”当钱德拉回答:“仅仅站着等待的人也是在侍奉。”这位女士即说:“喔!整整这么些年,您一直等待着拿诺贝尔奖?”钱德拉心想聪明点还是保持沉默,因为显而易见这位女士并不熟悉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的诗。

钱德拉塞卡没有因为诺贝尔奖或其他成就像爱因斯坦那样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然而,在过去的50多年里,他在天体物理学、物理学和应用数学等领域作出了许多重大的贡献。他在这些领域颇为不同的各个方面所作出的多产贡献使他成为一个活着的传奇人物,至少在科学界是如此。他是几本已在各自领域成为经典论著的作者,同时也是所有令人羡慕的奖章、奖品和奖金的获得者。他获得了皇家天文学会的金质奖章、皇家学会的皇家奖章(经伊丽莎白女王批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由美国总统约翰逊授予)、帕德马·维布胡香勋章(由印度总统授予)和诺贝尔物理学奖,接着又获得了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作为一名教师和讲授者,他是以温文尔雅的风度和广博的学识令听众陶醉并持续着迷的大师。在他的指导下,来自世界各地的50多名学生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且其中有几位以杰出科学家著称。他又担任《天体物理学杂志》(Astrophysicl Journal)的唯一主编差不多有20年,在他的主持下,该杂志成为世界上同类期刊中的第一位刊物。

有着如此科学成就背景的钱德拉在其周围人群中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形象。在那些与他没有密切联系的人看来,他的几乎禁欲的、很有修养、很有条理和十分简朴的生活使他好像是完全不可接近的,是让人远远予以尊敬的人。例如,有一次一名学生告诉他:“大多数人认为你是一个魔鬼。”但是,那些曾同他紧密合作或曾努力了解他的人却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他如此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一切领域,”克罗宁James Cronin)说,“因而在人们的印象中以为他讨厌聊天。其实他并不是这样。他是一个充满热情和友情、充满深切的人道关怀的人。”

他总是无瑕疵地穿着做工考究的西装,其颜色在秋、冬季变化于深黑和深灰之间,而在夏季则变化于浅灰和棕黄色之间;他显得清秀、威严。戈德伯格(Marvin Goldberger)说:“无论从物理学还是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总有一种优雅的不凡气宇围绕着他。他是我遇见过的具有最儒雅仪表的人之一。”戈德伯格回忆起在洛斯阿拉莫斯准备作徒步旅行的情景,当时钱德拉穿着“做工精美的夏装”到场,显然不适宜于徒步旅行。“于是我借给他一套卡其布工装裤和一件短袖衬衫。我自己穿过这些衣服,但穿在他身上,它们便完全变了样。作为一个人,总有一些很难以相信的、优雅的不凡气宇围绕着他。”魏斯科普夫第一次遇见钱德拉时还是一名剑桥研究生,1932年在哥本哈根的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呆过一年。他说:“关于钱德拉的奇怪事便是他的变化很小。他长了白发,但除这点以外,在我看来他和那时候的样子完全相同。普拉切克(George Placzek)习惯于叫他‘生着一双鸽眼的年轻人’,这是因为他曾有一双天真的、几乎是动物的眼睛,而现在他依然如此。”魏斯科普夫以狂热的语气继续说:“正是从一开始,但后来更是这样,他可以说成为物理学上理想学者的最地道的典范……毫无虚荣心,什么也不强求,不谋求职位、出名和褒奖……他所受的深厚教育,他对待这些问题的人文主义态度,他所具有的世界文学特别是英国文学的知识都是出众的。我的意思是你简直不能找到(另一位)有如此好教养的物理学家或天文学家。”。

钱德拉的确对文学和古典音乐有着浓厚和持久的兴趣。他几乎以追求科学的同样彻底和强烈程度追求它们。“我对文学的兴趣以热衷的方式开始于1932年前后的剑桥,”钱德拉回忆道,“我惯常把学期之间两三个星期的大部分时问用于攻读文学。那时对我来说:真正的发现是那些俄国作家。我以英国翻译家加内特(Constanc Garnett,1862~1946)的译本系统地阅读了屠格涅夫(Ivan Sergeevich Turgenev,1818~1883)的全部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F.M.Dostoevski,1821~1881)的《罪与罚》(Crime and Punishment)、《卡拉马佐夫兄弟》(Brothers Karamazoy)和《占有》(Possessed)。对契诃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y,1860~1904),当然我阅读了他的全部小说和剧本。我没有阅读完托尔斯泰(Ley Nikolaevich Tolstoy,1828~1910)的全部小说,但当然阅读了《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在英国作家中,我开始阅读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埃利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1867~1933)和肖伯纳(Bernard Shaw,1856~1950)的小说和剧本。挪威剧作家易卜生(Henrik Ebsen,1828~1906)也是我特别喜爱的作家之一。由于我的母亲曾把《玩偶之家》(Etdukkenhjem)翻译成泰米尔文,所以我还在印度时早就知道易卜生了。后来,我阅读了他的全部剧本并看过几出戏剧的演出。我担心一旦来到英国,就不能阅读得如原本想要的那样多。起先,每年夏季我花一个月时间专注于文学,然后每隔一年花一个月时间,而最后全然减少到若干年花一个月时间,这是因为我能专注于文学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了。自从我来到美国以后,我已完成的认真的文学阅读只是莎士比亚的剧本。P15-18

序言

欣悉《孤独的科学之路——钱德拉塞卡传》有了中译本。感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将中译本带给大家,这样,中国以及全世界说中文的读者,都能够利用中文来赏阅一位杰出科学家的生平逸事。

萨婆罗门扬·钱德拉塞卡,即科学界众所周知的钱德拉,是20世纪最出色的科学家之一。由于在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应用数学领域内丰硕广博的贡献,他成为一位传奇人物。1930年,钱德拉在从印度住英国的漫长旅途中,作出了一项惊人的发现,这项发现如今以钱德拉塞卡极限(能演化成白矮星的恒星质量上限是1.44倍太阳质量)而著名。当时白矮里被认为是所有恒星演化的最终阶段,钱德拉的发现引申出一个有关更大质量恒星的基本问题。尽管当时有争议,但这还是导致了更大质量恒星最终将演化为中子星或黑洞的发现。

钱德拉集三种文化于一身——印度文化、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他成功地做到了浸润融洽其中。从1910年到1930年,他在印度出生、成长并接受早期的教育:这段时期正是印度为从英国殖民下争取独立而斗争的年代。1930年到1936年在英国剑桥,钱德拉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事业,这段时间既是钱德拉继承英国科学优势的年代,也是物理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年代。当钱德拉1937年到美国时,美国的科学正处于上升时期,欧洲的状况和迫近的战争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科学家的难民流。钱德拉立即承担起制定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生教育计划的任务。他的教师声誉、对研究的蓬勃朝气和积极热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著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和杨振宁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早期也曾是钱德拉的学生。

本书不是一部科学传记。对于专业文献,读者可以参考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钱德拉塞卡《论文选集》7卷本,或参考由世界科学出版公司出版的《追逐真知:钱德拉塞卡论文选》(A Quest for Perspectives:Selected Works of S.Chandrasekhar)。本书讲述的是一位杰出人物的故事,他将几乎无与伦比的科学成功与同样卓越的人格融为一体,这种人格体现在追求科学研究的完整、高雅及超乎一切的个人审美观的巨大付出和热情之中。作为一位科学家、学者、作者、人道主义者和唯理论者,钱德拉的一生因其对科学的非凡贡献、生命箴言的实践,以及在最可能接近的界限内对生命价值的实现而灿烂辉煌。

卡迈什瓦尔·C·瓦利

2006年11月

后记

1999年7月23日,一架以“钱德拉”命名的大型x射线空问望远镜被送上了太空,开始了它探索宇宙的历程。这是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包括哈勃空间望远镜、斯必泽红外望远镜、康普顿y射线望远镜在内的四大空间望远镜计划之一。

钱德拉是何方人士,为什么美国国家宇航局用他的姓名命名一架空间望远镜,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就是译者,也是在40多年前,因为时任上海天文台台长、前辈和先师李珩先生的关系第一次听到钱德拉的名字。李珩老师于1948年到1949年赴美观测研究时与钱德拉相识并成为挚友。后来在研究中,译者常常接触到钱德拉塞卡这个名词,它频繁地出现在恒星动力学、恒星大气、辐射转移、恒星结构和演化、白矮星和黑洞等领域的科学文献中,其中以钱德拉塞卡极限为最。不过,对钱德拉传奇般的生平的认识,还是在译完这本传记以后。钱德拉塞卡怎样从一名普通的印度青年成长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又如何献身于科学——不仅仅是天文学。更令人难忘的是钱德拉塞卡的个人魅力,他在受猜疑排挤、种族歧视的环境下,步人科学的光辉殿堂,并走上科学殿堂的最高荣誉奖台。

钱德拉塞卡出生于拉合尔(现属巴基斯坦),虽然他在40多岁时考虑到研究与生活的便利加入了美国籍,但他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处世为人明显表现出印度传统的深刻烙印。当他19岁离开家乡远赴英国求学时,印度的教育已经为他日后成为著名科学家奠定了基础,钱德拉塞卡极限的初步研究就是在赴英国的轮船上完成的。在20世纪,印度出了好几位世界顶级的科学家:拉马努金、拉曼、玻色、萨哈、钱德拉塞卡……,其中拉曼获得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钱德拉塞卡获得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样拥有源远流长文化,同样具有饱受帝国主义蹂躏的历史,又同样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为什么至今无人凭在国内所作出的重大科学成果而获诺贝尔奖呢?这值得我们深思!也许从这本传记特别是最后的“与钱德拉的对话”中,读者能够窥见蛛丝马迹,从中获得一些启迪与借鉴。

这本传记饶有趣味地介绍了某些科学家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科学界存在的陋习和弊病。多年来,争取诺贝尔奖的豪言壮语时有耳闻,甚至在会议上也聆听过“你们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发问。非常理解这种心情,但纵观一个多世纪的诺贝尔奖,有哪一个是“计划”出来的?有哪一个是“预期”的?当19岁的钱德拉航行在茫茫大海之中得到恒星的钱德拉塞卡极限时,他万万没有想到50年后会因此而获奖。相反,他遭到天文界大名鼎鼎的学术权威爱丁顿的压制,不得不为此进行持久的抗争。当时的钱德拉是个小人物,失败是多数小人物的共同遭遇。但愿“大人物”在读过这段历史案例之后能对“小人物”高抬贵手。钱德拉又是幸运的,毕竟他尚在世时得到了科学界的公认。然而,幸运不会光顾所有的人,宇宙学家伽莫夫、数学家伽罗华的例子就是明证。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和测量,已经获得1978年和2006年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作为提出宇宙大爆炸模型并成功预言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的伽莫夫却因为过早离开人世而与诺贝尔奖无缘。同样,1830年时,伽罗华创建群论的论文遭到了大数学家柯西的轻视而被摒弃,直到他逝世后多年,成就才得到公认。

钱德拉对科学的执著、对学问的严谨、对工作的热忱、对名利的淡泊、对人的谦逊热情,浸透在传记的自始至终。钱德拉在担任《天体物理学杂志》管理编辑的漫长19年里,除了将一本大学刊物变成了世界著名的学术刊物外,从未中断过研究和教学,不仅发表的论文数量没有减少,还培养了50多名博士生!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也曾是他的学生。毫不夸张地说,钱德拉是每个科学工作者的楷模,甚至是每个人做人的楷模,这也是当年先师李珩先生常常提及钱德拉的用意。

这本传记通过钱德拉的生涯还讲述了其他一些科学家如卢瑟福、狄拉克、费米、冯·诺伊曼、爱丁顿、拉曼的轶闻趣事,讲述了钱德拉与爱丁顿关于白矮星的争论,讲述了钱德拉与费米的合作研究,讲述了费米、冯·诺伊曼最后的故事,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记载。传记还涉及印度的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涉及英美的科学研究与教学,也许能够为我国教育、科研的改革提供某种借鉴。原著因出版时间较早,作者没有介绍钱德拉塞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直到1995年去世这最后一段人生经历,未免留有遗憾。

本书序言、第1~8章及其注释、图版说明由何妙福翻译,中文版序、第9~11章及其注释、后记、附录、致谢和采访名单由傅承启翻译。本传记涉及许多印度的历史、宗教、文化和人物,涉及多个国家的人文历史知识,这对于从事天文研究的译者而言确有些勉为其难,错谬之处在所难免,若此,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译者

2006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瓦利向我们提供了一幅钱德拉的极其生动的画像。他拥有多姿多彩的人生,并对自己相继沉浸于其中的印度、英国和美国的3种文化有着深切的了解……如果此书仅被物理学家阅读,那么瓦利的这份执著努力未免显得有些徒劳。

——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今日物理学》

一位20世纪伟大天体物理学家的生动和深刻的画像。

——卡尔·萨根(cd Sagan),康奈尔大学

引人入胜的人文文献。

——威廉·麦克雷(William McCrea),《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

这本有关伟大天体物理学家萨婆罗门扬·钱德拉塞卡一生的书值得一读,因为它既叙述了钱德拉本人的一生,又阐明了在我们所处时代里理论天体物理学的进展。

——乔治·菲尔德(C,eorge Field),《科学》杂志

一本使入迷恋的好书……作为一名评论者,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的人,是项愉快的任务。精妙的表述、所有人都能理解、充满迷人的见地,这一切使阅读非常舒畅。

——赫尔曼·邦迪(Herman Bondi)爵士,《物理世界》

一部关于20世纪伟大科学家之一的传记,内容丰富且充满戏剧性。

——《出版商周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