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实学简史(经典插图本)/纵横对话文化书丛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吴德新//曾令先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何谓实学?植于民,用于世,即“经世致用”之学也。自明代中叶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踏上中土,西学开始进入中国社会;国人在欣赏、赞叹异域文化的同时,对本民族文化有所偏废。事实上,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的一翼,中国文化无论在质和量上,并不逊于西洋学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尤其是百工技艺、科技发明,甚至领先于西方。本书以“实用”立意,涵盖了历代食器、服饰、日常用具、祭祀礼器、农业种植、历代农具、相马术、古代商业、丝绸、饮馔、历代奇技奇艺、古代天文等广泛领域。窥一斑而知全貌,相信这些知识对开阔读者视野,启迪创新思维有所裨益。

内容推荐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之本。在乾坤初定的原始时期,原始人以天然物产或狩猎采集的产品为原料,加工制造了诸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学会了制陶、、纺织、建筑等原始手工业技术。

随着人类生活领域不断扩大,新型工具的使用,工艺制作水平的提升,为实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明代中叶,西学传人中国,徐光启更是明确地将西方的科学技术称为实学。这样,实学的领域得到极大拓展,自然科学和有关民生的实用技术都纳入了实学的范畴。

本书分器物、稼穑、食货、奇技、天象五卷,涵盖了实学的主要领域。

目录

前言\l

器物

食器的起源与发展\2

食器的起源与发展\锅\碗\筷子\酒杯

衣物的历史\20

早期的衣物\战国服饰\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宋元时期服饰\明清服饰

用具的历史\38

床\屏风\镜子~伞\算盘

文器的历史\54

笔\墨\纸\砚

礼器\67

礼器的产生与发展\宝尊彝\苍璧礼天

稼穑

种植业的发展\76

渔猎与采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的形成

外来作物的引进\84

哥伦布传播的玉米\徐光启赞甘薯\长生果\马铃薯

古代农具的发展\93

原始农具——耒耜\铁犁\郦刀\耧车\秧马\推镰\扇车\水车

茶叶种植史\106

茶的起源\饮茶习俗的演变\寺庙佛门出名茶\茶道\茶马互市

相马术发展史\122

历代相马术\历代名马

古代农人生存状态\138

收入\支出\生活状态分析

食货

远古时代的商业\46

商人名称的由来\王亥——历史上第一个商人\货币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154计然和白圭\端木遗风\商圣范蠡\天下第一商人吕不韦

汉代商业的成熟\173

理财专家桑弘羊\盐铁会议

盐铁篇\179

盐业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的盐业\清代的盐业\古代的冶铁业

丝绸篇\208

蚕的起源和发展\战国时期的丝绸\汉代丝绸\蚕丝的西传\三大名锦

食为天\224

早期中国人的饮食\贵族的飨燕\周代以来饮食习俗的形成和发展\清代的饮食

奇技

历代的奇技奇艺\250

早期的创造发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技艺\秦汉时期的数学和冶金技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与地学\隋唐五代的火药术和印刷术\

宋辽金元的医学和工程技术\明清近代科技的萌芽

百工奇器\268

日常生活中的发明\用于军事的发明

天象

古代天文学的起源\290

古代天文学的起源\天象划分\天象观测仪器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308

历法和纪事\古人论天\古代天文学家

试读章节

最早的锅 锅,古代称为鼎、镬、釜。锅的产生与成熟,是先民们由“茹毛饮血”“炮生为熟”到“钟鸣鼎食”,由原始到文明的发展过程。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带着野性生存,饮食习惯是茹毛饮血,就是将捕捉到的野兽连毛带皮生食。《礼记·礼运》日:“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原始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地生存,偶尔在雷击等自然燃起的大火中,拣到烧熟的野兽,尝到了熟食的美味,于是就学会了用火。我国开始使用火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原始人最初是保存自然火,后来学会了“钻木取火”,用火将食物“炮生为熟”,火的使用,使人类生活质量有了质的改变。

鼎锅是在原始人开始使用火之后产生的。人类最早是用炙烤的方法将生肉等食物弄熟。后来为了炙烤食物的方便,他们用泥做了一些模子在火边烘烤,无意中将泥器烤成了陶器,于是便有意以泥来制作陶器,我国大约是在距今一万年的新石器时期发现陶器的制作方法。有了陶器,人们用火弄熟食物除了炙烤外,还可以用煮的方式,将食物煮成羹食用。开始,是以几块石头支起陶罐煮食物,这样很不方便。于是,人们模仿石头支陶罐的方式,在陶罐下面固定了三只脚,来取代石头,最早的炊具鼎就产生了。据《古史考》日:“黄帝作釜甑”,“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这是关于使用炊具的最早记载。这里的釜甑,就是鼎一类的锅。可见我国在黄帝时已经开始使用锅了。

我国有一成语为“禁鼎一脔”,即御用鼎器中的一块肉,以此比喻珍美之物。鼎中的肉如此之美,可见鼎为古人带来的享受。最早的鼎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后来定型后的鼎形状是圆形的腹,腹下有三足,故言“三足鼎立”。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使用时将食物放在鼎腹中,下面烧火。因用途不同,鼎分为大小不同的规格。最大的鼎可以将整个动物放进去烹煮。据《述异传》记,周时,尹氏家族贵盛,五代人不分家别居,一起吃饭时有几千人。遇到灾荒年,以大鼎煮粥,喝粥发出的声音能传到数十里之外。尹氏家族曾经有三人掉进大鼎里,因鼎底太深,顷刻煮为肉糜。

鼎开始只是用作煮熟食物,后来先民们不满足于此,便以此来追求食物的美味。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鼎是“和五味之宝器”,道出了鼎锅的作用。他们将鼎分为三类:其一为镬鼎,是用来煮牲及鱼、腊(xi,干肉)的大鼎。著名的司母戊鼎就是镬鼎。其二为正鼎,又名升鼎,其主要功能是盛放镬鼎煮熟的肉食。其三为羞鼎,又名陪鼎。是用来盛放调味品的。他们先以镬鼎煮熟肉,然后盛到正鼎内,这时肉无滋味,食用时以羞鼎内的羞味调和裹汁后再食用。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陕西歧山出土的毛公鼎是保存完好、毫无损伤的稀世珍品,为西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由宣王的叔父毛公所铸。毛公鼎连耳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705公斤,腹内有铭文3 2行共4 9 7字,为传世最长的铭文。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馆。

鼎的使用,使人们尝到了锅的甜头,为了更好地烹煮食物,他们又在实践中创造了和鼎配套使用的锅具。有形状与鼎相近的鬲(li),与鼎不同之处在=F足是空的,与腹相通,这样便能更大范围地传热,尽快煮烂食物。有甑(z色nq),为蒸饭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装上要蒸的食物置于鬲上,水烧开后,蒸汽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yan)”,相当于现在的蒸锅。甗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箅。箅上有通蒸汽的十字孔或直线孔。青铜甗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商和西周的甗、甑、鬲常连成一体,铸成一件,圆形侈口,有两直耳。春秋战国的甗、甑、鬲可分合,直耳变为附耳。这一时期还出现四足、两耳,上下可分合的方形甗,有的方形甗上部甑内还加鬲,可同时蒸两种食物。

 由铜鼎到铁锅、 鼎锅就是最早的火锅,祖先们就是将肉、骨、菜等丢进鼎锅里煮着吃。三国时代,魏文帝时的“五熟釜”,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几种不同的食物,功能超过现在的“鸳鸯锅”。

可见我国古代锅的发展非常迅速,水平也很高。人们饮食由原始的火烤手抓到使用陶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他们感到陶鼎易破,使用不方便。掌握了青铜技术后,就制出了铜鼎,这美观耐用的新器物成了贵族们的新宠。后来在实践中,他们又认识到了铜鼎的危害。古代名医陈藏器道:“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医生在长期对病人的观察中认识到青铜器的毒性,人们便对此生畏,这样铁锅替代铜鼎就成了必然。

我国使用铁锅的历史,应该是在冶铁技术发明之后。

古人在铸造青铜器时就发现了与之不同的天然陨铁,早在商代,就用天然陨铁打造出了兵器。河北藁城和北京平谷出土过两件商代的铁刃铜钺,河南浚县也出土过商末周初的铁刃铜钺和铁援铜戈。这些新的金属给先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遗憾的是天然陨铁太少,不能大量使用,他们就开始探寻新的冶铁方法,于是发明了铸铁。我国最晚从春秋中期就开始了人工冶铁,考古学家已经找到了好些春秋时期的铁器,如在江苏六合程桥两座东周的墓中就有用块炼铁制成的铁条和白铁铸铁丸。另据古书记载,春秋初期,用美金(青铜)铸造武器,用恶金(铁)制造农具。

铸铁的发明,很快就用到了锅的制作上。在湖南长沙出土的一座春秋晚期的墓中,就有一口白口铸铁鼎,说明铁鼎的制作几乎与铸铁技术的发明同步。公元前5 1 3年,晋国开始筑城,从民间收集了很多铁器,他们将这些铁器铸成了一个大铁鼎,在鼎上浇铸了范宣子起草的法律条文,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这个鼎虽然不是用于烹煮食物,也证明了铁鼎的普遍使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饮食上也逐渐精细,烹调技术日益提高,特别是煎炒技术的发展,对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鼎锅只是适宜煮、炖食物。人们在烹饪中逐步认识到锅应该是还能煎炒;能充分利用火力,传热快速;便于投料和翻动食物;摆放平稳,搬动方便。锅的形状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改变。在鼎之外,出现了下面有三只脚的、模仿鼎的炒菜锅“铛”;使用中感觉有脚的锅不方便,又出现了形状似鼎,无脚的锅“镬”;后跳出了鼎的形状,出现了边浅底平的锅“鍪(m 6u)”;为了便于提拿,又在锅上加了两个环,称为“谊”。经过不断改造,到隋唐,铁锅的形状基本定型,即圆口、浅腹、薄壁、球形、有耳,直到现在,铁锅仍然保持了这个形状。P4-8

序言

实学即“经世致用”之学。人类自脱离动物界之后,或燧木取火,或采桑制陶,或结绳记事,创造出了诸多器物和技艺。这些器具、服饰、百工、稼穑、天象等实用技艺,无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实学的每一个进步,都推动着人类文明向纵深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重视实学的传统,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史前的圣王——尧、舜、禹、黄帝、神农等无不是各类器物的发明者。

明清时期,实学发展迅猛,一大批具有深厚学养的知识分子摈弃了心学末流空谈玄理的弊端,把目光转向社会现实。他们受西方自然科学的影响,关注民生,在学术价值观上不再囿于传统的唯经至上观念,开始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上;他们具有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巨人相似的个人气质,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经历丰厚。在研究中注重客观考察和实证;在治学方法上,主张每一事必详细考证它的始末,然后参考其他材料给以佐证。在此基础上,采用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结合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写出了大批科学著作,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等。这些著作,广涉农学、水利学、蚕桑、种植、牧养、地学、地质地理学、气象学、物理化学等多种学科,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打开窗户看世界开辟了另一条道路。

传统儒家非常重视“正德”、“厚生”,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这一思想的反映。“实学”的回归,恢复了由孔子、孟子开创的先秦原始儒学的传统。学者们把发展实用技术与改造社会的政治理想结合起来,显示了“实学”的不凡实绩。

自明代中叶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踏上中土,西学开始进入中国社会;国人在欣赏、赞叹异域文化的同时,对本民族文化有所偏废。事实上,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的一翼,中国文化无论在质和量上,并不逊于西洋学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尤其是百工技艺、科技发明,甚至领先于西方。这在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有详细阐述。

本书以“实用”立意,涵盖了历代食器、服饰、日常用具、祭祀礼器、农业种植、历代农具、相马术、古代商业、丝绸、饮馔、历代奇技奇艺、古代天文等广泛领域。窥一斑而知全貌,相信这些知识对开阔读者视野,启迪创新思维有所裨益。

吴德新 曾令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