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首批图书,选择约20余位电影家为对象,包括从事编剧、导演、表演、摄影、事业管理等工作的电影家。通过对于他们流金岁月的回顾,生活历程的展示,描述他们的人生阅历,记录他们为中国电影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可以对一些重要的电影历史进行过滤和补正,增加电影研究史料的积累,达到以史鉴今之功效。本书是丛书之一,对傅正义的一生进行了介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剪辑人生(傅正义自传)/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傅正义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首批图书,选择约20余位电影家为对象,包括从事编剧、导演、表演、摄影、事业管理等工作的电影家。通过对于他们流金岁月的回顾,生活历程的展示,描述他们的人生阅历,记录他们为中国电影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可以对一些重要的电影历史进行过滤和补正,增加电影研究史料的积累,达到以史鉴今之功效。本书是丛书之一,对傅正义的一生进行了介绍。 内容推荐 本书是傅正义的自传,书中他对自己的剪辑人生作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包括傅正义的演艺生涯、政治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全书既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既有个人传记的纵向特点,又不完全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注意展示所述重要作品、重大事件横切面的宽阔历史背景;既严格尊重历史事实,又大胆进行具有一定想像力的文字发挥。 目录 出版前言 郑洞天像傅老师那样敬业 片头 1.序言——剪辑人生 第一本 幼年时期 2.出身黄冈农家 3.幼年汉口上学 第二本 抗战时期 4.战时难童生涯 5.接触电影剪接 6.飘泊蜀中谋生 第三本 昆仑时期一 7.进入昆仑影业公司 8.协助剪辑《八千里路云和月》 9.参加剪辑《一江春水向东流》 10.联合剪辑昆仑数部影片 11.独立剪辑《三毛流浪记》 12.在昆仑成家立业迎接解放 13.剪辑故事片《武训传》 14.民营厂家联合制片时的剪辑业务 第四本 上影时期 15.进入上影厂负责剪辑部门 16.卓有成效的剪辑管理工作 第五本 长影时期 17.在长影的剪辑技术改革 18.剪辑长影故事片《虎穴追踪》 第六本 北影时期(上) 19.进入北影剪辑车间 20.在北影剪辑的第一部影片《上海姑娘》 21.经历“大跃进”前后的政治运动 22.加入北影第二创作集体 23.剪辑献礼片《青春之歌》 24.剪辑歌舞片《百凤朝阳》 25.剪辑戏曲片《杨门女将》 26.剪辑协作片《以革命的名义》 27.剪辑《暴风骤雨》 28.剪辑《小兵张嘎》 29.剪辑《天山的红花》 30.赴山西长治参加“四清运动” 第七本 北影时期(中)一 31.“文革”中的“黑线人物” 32.剪辑《红雨》和《青春似火》 33.粉碎“四人帮”再次得解放 第八本 北影时期(下) 34.改革开放新时期大展宏图 35.“文革”后剪辑的第一部影片《黑三角》 36.剪辑新中国第一部武打片《神秘的大佛》 37.获得金鸡奖最佳剪辑奖的《伤逝》 38.同时获得最佳剪辑奖的《知音》 39.多次受邀到兄弟厂剪辑影片 40.剪辑的最后一部影片《猫咪小贝》 41.剪辑艺术的新天地——电视剪辑 42.剪辑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 43.剪辑中篇电视连续剧《郑和下西洋》 44.剪辑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 45.剪辑短篇电视连续剧《爱的选择》 46.剪辑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47.剪辑文艺科技类专题片 48.半年剪辑出三部获奖电视剧片 49.剪辑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 50.最后参与剪辑的极有意义的两部电视片 51.电影剪辑学会的壮大和发展 52.撰文著书参加评奖活动 53.巡回讲授剪辑理论与技巧 54.努力扩大培育剪辑队伍 第九本 晚年时期 55.离而不休度晚年 56.八旬老与时俱进 片尾 57.跋——人生剪辑在继续 附录:傅正义简历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本 抗战时期4.战时难童生涯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全国人民投入了抗日救亡、民族解放的神圣战争。这场战争决定着中国的存亡,同时也改变了我这个普通少年的命运。 “八一三”之后,日寇侵略的凶焰已经燃烧到长江流域。上海、南京相继失陷后,国民政府移驻武汉,1938年5月,提出“保卫大武汉”,武汉成为战区。那时,从华东、华北撤退下来的军队、难民、伤员,以及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工厂学校,云集武汉三镇,一时成为抗战重心。军民抗战热情高涨,同仇敌忾,集会、游行、捐献、支前之类活动连日不断,场面盛大,群情激奋,使我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学生也热血沸腾,下定了抗日到底的决心。国难当头,书是读不下去了,于是成天投入抗日宣传活动。这年8月,学校不上课了,家中也愈益困难,战火也逼近了汉口,丰道淳老师征得我母亲的同意,通过她的朋友王有光介绍,我进入了“中国战时儿童救济协会”所属的“武汉市难童教养院”,从此成为一名“战时难童”。“儿童救济协会”和“难童教养院”,都是国共合作举办的战时救援机构,院长余琪,又名余先一,是中共早期党员,有威望,很能干。余院长从难童中挑选了一批孩子组成“儿童宣传队”,我被选中,担任小队长并负责指挥唱歌。我们这支“儿童宣传队”与社会上的“七·七少年剧团”、“孩子剧团”、“新安旅行团”等进步少儿文艺团体一道,用歌舞演唱形式在街头进行卖报募捐演出,慰劳抗日将士,宣传抗战救国,一时反响热烈,收效甚佳。在教养院,有吃有住,还能学习文化,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我心中十分高兴,文艺演出时劲头十足,认真努力,经常受到余院长的夸奖。 十月间,日寇逼近武汉,余院长告诉我们教养院的难童将撤退到四川。我去向母亲告别,母亲对我说:“儿啊,想不到你这么小就要去逃难!走吧,逃出去一个算一个,长大了打回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我带着你弟弟留下,保着傅家这条根。你要处处当心,学会生活的本事,自己去闯天下吧!”我让母亲放心,摸了摸弟弟的头,母子洒泪而别。10月22日,与教养院的难童一道,乘招商局“江顺”轮撤离武汉。上船时,码头上大人小孩争先恐后,拥挤不堪;开船时,轮船上孩子成人齐声呐喊:还我河山!不是所有教养院的难童都乘轮船撤退,而是由余琪院长挑选了三十多个小孩,组成教养院儿童宣传队,由一位姓钱的老师带队,先行撤退,然后再分期分批后撤。我是教养院儿童宣传队第一小队小队长,队员有杨秉荪、杨艾生、王以安、潘培新等人,一路同行。那时,一般学校童子军的领巾都是青白二色,象征着“青天白日”,而我们教养院儿童宣传队的领巾却完全是红色,显得很特别。“江顺”轮逆流而上,在江汉平原河道上航行。少小离家,流亡逃难,同伴们心情都颇沉重,少言寡语。我虽然乘上了大轮船,实现了早年的梦想,但没有想到是在逃亡途中乘轮远行,心中很不是滋味。天空中,曾有日本飞机掠过,但未对我们所乘船只投弹扫射。长江中,轮船、木船争流竞发,正在抢运着人员与物资。时至中午,遥见大江东(南)岸一石崖上大书“赤壁,,二字,引起大家极大兴趣,议论纷纷。钱老师说,这才是三国时代“火烧赤壁’,的真正所在。黄冈那个赤壁是附会之称,连苏东坡都误认了,不过他写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确实还是盖世名篇。我是黄冈人,以前也仿佛听大人说起过东坡赤壁之事,没想到真正的赤壁在这里。当晚轮船抵达沙市,停泊一夜。次日继续航行西上,到达宜昌时天色已晚,忙乱间离船上岸住宿,等待换乘去四川的轮船(因为招商局的轮船难以在川江上航行,只能护送我们到宜昌)。在宜昌,我们得到了武汉沦陷的消息。在我们离开武汉三天之后,即10月25日,日寇进入了武汉。想起仍在汉FI的母亲、弟弟,十分替他们担忧。我在想,中国这么大,日本那么小,怎么我们就打不过小鬼子呢?我多么希望中国早日强大起来,赶走侵略者,全家得团圆,国人都过上好日子。 我们在宜昌等了几天,才登上民生公司的轮船,西上四川。那时的宜昌码头,是一个巨大的转运站。等待入川的人员成千上万,抢运的物资器材几十万吨。在这一关键时刻,时任交通部次长、民生公司总经理的卢作孚先生亲赴宜昌,运筹指挥抢运。广大民生公司职工和木船船工冒着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飞越川江上的激流险滩,昼夜奋战,将亟待入的人员和物资大规模、长距离的转运,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战时转运史上的奇迹。 P11-12 序言 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走过了艰苦卓绝而又辉煌灿烂的路程,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他们与历史相伴,无论是在清末民初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还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年代里,他们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克服各种困难,拍摄了众多的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业绩。毫无疑问,追寻他们的艺术足迹,描绘他们的多彩人生,展现他们的宽阔胸怀,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电影的研究工作,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庆祝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的喜庆日子里,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编纂了《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并授权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该套丛书的首批图书。 《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首批图书,选择约20余位电影家为对象,包括从事编剧、导演、表演、摄影、事业管理等工作的电影家。通过对于他们流金岁月的回顾,生活历程的展示,描述他们的人生阅历,记录他们为中国电影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可以对一些重要的电影历史进行过滤和补正,增加电影研究史料的积累,达到以史鉴今之功效。 首批图书以每人一部著作的形式,总计出版约20余本。作者将在对传主深入采访以及搜集补充相关的历史材料的基础上,以纪实文学的笔法,对传主的演艺生涯、政治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进行往事的梳理和不脱离事实范围的文学描写。因此,全书既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既有个人传记的纵向特点,又不完全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注意展示所述重要作品、重大事件横切面的宽阔历史背景;既严格尊重历史事实,又大胆进行具有一定想像力的文字发挥。 首批图书中的各本著作,本着形式多样的原则,根据传主的情况和意愿,在口述实录、自传和普通传记等多种传记形式中,确定不同的体例。 在酝酿首批图书的传主人选时,优先考虑从未出过传记者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突出反映电影艺术创作中主要部门的著名电影家的成就,更是整套丛书的出发点、着眼点。由于传主各自的情况不同,相对应著作的文字与图片数量也将有所不同。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是一项长期选题,也是一项民族电影学术工程,今后在适当的时机,还将陆续出版丛书的其他电影家传记图书。 《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编委会 2005年6月 后记 《剪辑人生》终于和读者见面了,了却了我多年的一个心愿。我今年82岁,从事电影剪辑(后来涉及电视片剪辑)66年,剪辑电影片100余部,剪辑电视片500多集(部),曾获电影“金鸡奖”最佳剪辑奖,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剪辑奖。回首自己的电影电视剪辑生涯,我曾经产生过两个心愿:一是将自己影视剪辑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为同行特别是年轻一代剪辑工作者“抛砖引玉”,于是自1994年以来,我陆续撰写出版了《实用影视剪辑技巧》、《电影电视剪辑学》、《影视剪辑编辑艺术》三部专著。敝帚自珍,算是了却了第一个心愿。二是五年前萌生了另一个心愿,就是将自己从事影视剪辑工作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写出来,希望与踌躇满志的年轻一代分享我的人生体验——八个字:“天道酬勤”,“事在人为”。五年来,几易其稿,《剪辑人生》终于成书,了却了我这一个心愿。 出版此书如愿以偿,我要感谢中国影协常务副主席康健民、副秘书长柳秀文,丛书主编程季华、副主编翟建农。他们对《剪辑人生》一书的出版,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热情的指导。我还要感谢中国电影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梦学、责任编辑徐维光,他们为《剪辑人生》一书的筹划、审稿、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两位老朋友:一位是我在上海昆仑影业公司有过“同窗之谊”的王为一导演,一位是我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二创作集体剪辑影片《青春之歌》时结识的著名电影演员谢芳,他们对《剪辑人生》一书给予的真诚的支持、关注和鼓励,令我感动。本书承蒙电影界的著名人士郑洞天写序,蓬荜生辉,不胜荣幸。 傅正义 2007年2月2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