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值得仿效的人物和行动,而在于它能否为人生开拓出新的田地,或者它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生活的某些本质,以及它所蕴涵着的启迪和教育的力量。伟大的文学作品永远是独特和无法仿制的,而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学经典,因为有了这些游戏作品,我们才有机会亲临一个个伟大而动荡的时代,体验到人生应有的悲欢离合。阅读文学经典,可以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可以使我们深刻地认识曲折幽深的历史,从容地面对纷纭变幻的现实。本书推荐的就是这些经典文学著作。
读书的好坏对于一个人的文化高低、知识多少、志向大小、修养好坏、品行优劣、情趣雅俗,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经典,是人生修养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我们精心编写的这套《读了100年的书,还要再读100年》丛书分为财富卷、文学卷、智慧卷,是在参考了诸多名家推荐的必读书目、并广泛搜集国内外研究评论的基础上精选出300部名著,以多种形式对每部作品进行了详尽而又妙趣横生的展示。本套丛书从设计、装帧到包装等各方面都力争做到精美、时尚,内容丰富,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本书为其中的文学卷。
屈原的浪漫
汨罗江畔,夜色如漆,江水无风自动,拍打着岸边人脚下的巨石,来人紧握双拳,目光如炬,透露着一种无畏、惋惜、热爱以及不舍,他没有多余的言语,纵身投向了江心,但他留下了忠魂,谱写着一曲哀伤的浪漫之歌……
屈原的浪漫是英雄主义的浪漫,像那被钉在高加索山悬崖上的普罗米修斯,受尽痛苦和折磨,而身上却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这是人格的魅力,品格的尊严。当屈原作辞,痛斥奸佞,规劝君王,而后颠沛流离,却故国难忘,但回天乏力,哀投泪罗江,他的行为不正是对忠君爱国最浪漫的诠释吗?“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啊,屈原宁愿用清醒的头脑承受切肤的痛,也不屑与污浊同流,一味固执地期盼着国家的中兴,君主的觉醒,“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真是一种近乎“可爱”的情怀。他活着,是一个浪漫的存在。他死了,也就带走了最后的光明与希望。失败的英雄有一种近乎神圣的外衣,高贵而不可侵犯,贞德如是,她化身信念;拿破仑如是,他化身胜利;孙中山如是,他化身民主;屈原也如是,他化身忠诚,他们的浪漫都来源于各自精神的光辉,是一种脱离了个体的存在,是一种无瑕的徽记!
屈原的浪漫来源于他的作品。在他年轻时,《九歌》诞生了。它展示了一个奇特、瑰丽、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这里有变幻不定的云中君、缠绵哀怨的湘夫人、热情奔放的河伯、凄幽妖媚的山鬼、庄严的东君、勇武的国士魂、严肃的大司命、温柔的少司命;奇幻迷离的鬼神与朦胧氤氲的山水相交融,人对神的崇拜眷恋与诸神之间的思慕追求相辉映,深沉的痛苦与淡淡的哀怨、绰约的身姿与惆怅的心态相交织,这一切在屈原笔下如泣如诉,忽起忽伏,感伤婉约的调子弥漫其中,使得《九歌》成为《楚辞》中最细腻、最动人性情、最耐人细品的一组作品。
屈原的理想、人格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无法解决,从此他在这种矛盾的重压下走上一条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记载这条长路上屈原行迹心迹的就是《九章》、《天问》等作品。
政治家的济世激情,爱国者的依依乡恋,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与残酷、无奈、失意的现状交织在一起,化做悲剧性的火焰,在屈原心中灼烧。伟大而孤独的诗人在泪罗江的浪花中吟唱出自己最雄伟壮丽的诗篇——《离骚》。我们从中看到了屈原深沉的忧患意识:他对于民族故国一往情深;我们也看到了屈原执着的人生追求:为实现理想九死不悔;我们更看到了屈原自我完善的高洁人格:不与群小苟合同流,当他既不可去,又不可留,矛盾无法解决时,他以死亡来祭奠自己心中的理想。
屈原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对后世具有着深远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评价屈原“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九死不悔的执著意志、深沉的忧患意识,自我完善的高洁精神,化做一缕永恒的精神血脉,穿越时空,涌动在代代文人心中,李白白发三千丈,柳三变晓风残月,关汉卿六月飞雪,吴承恩大闹天宫,龚自珍甘化春泥,浪漫主义传承一脉,不断发展。几乎稍有成就与影响的文人都从屈原的作品与人格中得到浸润。无限的联想,美好的奇思,瑰丽的场景,动人的情节,浪漫主义让一切脱离真实,而又可以更轻松地刻画真实,屈原踏出了第一步,开启了一道流光溢彩的门。
屈原的浪漫主义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它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他的丰富想象,强烈感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神话传说的运用,对美女香草的描绘等,都是从现实生活当中升华而来的。他执著于浪漫,又不脱离和逃避现实。他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也真实地反映整个时代的动乱。屈原的影响因此扩大到广阔的天地之中,仁人志士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自己的情怀,身处逆境者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砥砺自己的意志,更多的民众则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以包粽子、赛龙舟等民俗形式来寄寓对屈原的追思……(佚名)
一领风骚数百年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这是楚文化明显超过中原文化的一个方面。《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国艺术的一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如前所述,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中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九辨》、《九歌》、《阳春》、《白雪》等。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还有刘向《说苑》所载《越人歌》,据说是楚人翻译的越国舟子的唱辞: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的形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做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渎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着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儋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到屈原。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形式,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
P41-44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信仰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各种信仰和主义可谓多矣,虽然我们并不一定都要皈依某种宗教,但是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指引自己前行的信仰。今天,当物质的匮乏不再困扰我们时,心灵的成长便成为生命的第一要务。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上帝”,而真正的信仰不仅是一种理论,是一种实践,一种内在生命的实际体验,更是精神的支持和动力。如果有一种信仰能让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毫无争议地共同信守的话,那就是阅读了。在历史长河中,有关宗教的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文字是人类文明最上乘的结晶,它如此精微,如此难以把握,如此透彻,又如此无孔不入,穿透人的感知。人类的文明以文字的脉络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阅读已经超越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宗教,既没有时空界限,也没有地域之分,让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在阅读中共生。
文字,是生命洪炉中的一缕袅袅炊烟;书籍,则是由心灵唱出的歌,安慰着每一个骚动不安的灵魂。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足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成果的经典之作,曾经影响了无数人的一生。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那些已经被阅读了千百年的经典,依然将一代又一代的人引领到同样的精神时空,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他们的言行,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让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助于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读书可以经世致用,也可以修身怡心。一个不重视阅读的人,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沉闷枯燥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社会,是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为了帮助广大爱书的朋友寻找到一种最省时而且最有效的方式,去阅读那些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全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都从中得到特别启迪的书,我们跨越时空地域,从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采撷菁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编写了这套丛书。书中所选取的这些流芳百世的经典,曾经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路标,了解并阅读这些经典之作,必将给每一位读者以智慧的启迪。
读书的好坏对于一个人的文化高低、知识多少、志向大小、修养好坏、品行优劣、情趣雅俗,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经典,是人生修养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我们精心编写的这套《读了100年的书,还要再读100年》丛书分为财富卷、文学卷、智慧卷,是在参考了诸多名家推荐的必读书目、并广泛搜集国内外研究评论的基础上精选出300部名著,以多种形式对每部作品进行了详尽而又妙趣横生的展示。本套丛书从设计、装帧到包装等各方面都力争做到精美、时尚,内容丰富,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四季都是读书时,让我们在书中相遇,让阅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