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人鱼(性生命与死亡的意象)/图说文化珍闻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萧兵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图说文化珍闻系列”共3种:《美人鱼》——性、生命与死亡的意象,《藏獒》——灵犬、饕餮和神虫,《蝴蝶梦》——爱、灵魂、复活与审美,均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纵横东西方比较研究,破解千古文化密码。这是著名文化人类学专家萧兵先生为广大读者精心著作的民俗学知识普及读本。

内容推荐

丹麦哥本哈根静坐着安徒生《海的女儿》,波兰华沙拿着剑与盾的美人鱼则是该城城徽;古希腊的美人鸟或美人鱼塞壬用歌声诱惑水手们投水自尽……自然界真有美人鱼吗?她的原型是什么?为什么她能体现生死对立统一乃至善恶二重性?她与“人类起源于海洋”的学说有什么关系?本书将为你图解性、生命与死亡的意象。

目录

第一章 美人鱼的记载与母型

第二章 美人鱼的象征与关涉

第三章 美人鱼与人类起源、返祖冲动

后记

试读章节

鲛的母型,或说海蛇,或说穿山甲,或说湾鳄,或说怪鱼;最可能是一种白化或者隐鳞的水蛇。

它是一种怪化或异化的龙,往往会伤害人的生命,但是缺乏灵性而“充满”食色的欲望。

所谓“鲛人”,很像希膳的特里同。《文选》魏曹植《七启》已说“弄珠绡,戏蛟人”。张华《博物志》说:

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或作眠)能泣珠。

这是“海人”。最奇妙的就是其眼泪能变珍珠。它到人家玩,临别“哭”出一盘珍珠,作为谢礼(这是所谓“物产起源”传说,缘于“类似联想”,从珠泪变成泪珠)。

它还能织绡,就是“鲛绡”。《文选》汉左思《吴都赋》晋刘逵注说:“俗传鲛人从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积日卖绡。”这是上述故事改型。所以有人合二而一,说鲛绡是小鲛珠缀成的工艺品。“掌中无力舞衣轻,剪断鲛绡破春碧。”(唐温庭筠诗)因为是泪珠织成,后人就用“鲛绡”借代拭泪的手绢。其情调是阴柔与凄美。

虽然鲛人形状、性别模糊不清,但由爱哭、善织、弄珠等等看来,大体可以认作东方美人鱼。

鲛珠有时为龙珠替代。晋任叻《述异记》说:“凡珠有龙珠,龙所吐也。”

日本《源平盛哀记》说,龙感谢夏帝不杀之恩,“于庭上味泡,视他所吐之泡,各色美玉琼瑶也,稀世重宅也”(据王晓平引)。似乎是“鲛珠”故事的变型。

近世西方的“美人鱼”故事比中国丰富得多。除了古代神话之外,善于航海的欧洲人盛传,公元558年,北爱尔兰发现在波涛里唱歌的美人鱼——母型也许是白化的海豚或海牛——被渔民捉上岸,起名叫“慕真”(意思是“海中来的”)。“海客谈瀛洲,微茫幽渺信难求。”旧有人“创怍”出她的身世300年前被海啸吞没的小女孩,存“海底世界”里蜕变为“人鱼”。我们看的几部“鱼人”或“水人”影视,大部分也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某种人由于某种原因常在海里活动发生“返祖”或“退化”奇迹,胎儿期的“腮裂”再现,能够用腮而不用肺呼吸(或嗯肺并用),重演着人类远祖的水生状态,暴露出潜意识里的死亡冲动,返祖欲望和再生幻想。

16世纪末,英国航海家亨利·哈德逊在寒冷的水域遭遇过美人鱼。他在《航海日记》里写道:

今天考察队员发现船舷边有一条美人鱼,他立刻招呼大家来看。当美人鱼从离船舷很近的海水中游过时,它的一双眼睛凶狠地望着人们,然后游去,在海面上一连翻了好几个跟头。当美人鱼潜入水底时,水手们看清了它的尾巴,有点像海豚的尾巴,肚子上有很多斑纹,很像鲭鱼腹上的花斑。

这就很接近海兽,如海豹或海牛了。

1726年,长期居留印度尼西亚的德国神父瓦连京发行了一本《安汶自然史》,记载了“东印度”的美人鱼;在《印度尼西亚的鱼类》一章里描述了“海男”和“海女”,还有插图:有一位长着鱼尾的漂亮姑娘。

瓦连京对被捕获的美人鱼的描绘中,那分明是一只不幸的海兽。

海姑娘是一种类似海妖的动物,被人们在(印尼)加里曼丹安汶行政区的海岸上捕获。其长约一米半。它在一个装满水的桶里生活了四天零七小时,它不时像老鼠那样吱吱地叫。人们往桶里丢些软体动物、蟹和各种鱼,但她什么都不吃。

我们知道,许多动物被捕获和禁闭时,都拒绝进食,宁愿饿死也不放弃自由。这美人鱼死后,桶底发现一些像猫类的排泄物。

瓦连京的描述,还吸引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的兴趣。  1974年,苏格兰教师威廉·马龙在基斯尼斯海滩,发现海中跃出一位长着褐色长发的裸体美女,下身竟是一条鱼尾。她在海面游了4到5分钟,还凝视了他一会儿,才消失在大海中。

P16-18

后记

“图说文化珍闻系列”采用民俗神话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对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些珍闻、疑案怍专题性的解说。努力做到“用图像破解‘文本’,用‘文本’诠释图像”,尽量符合“贯串古今,旁涉中外,沟通文野,兼顾雅俗”的编辑要求。所讲问题,前人已作大量论证,我们只是加以综合介绍和条分缕析,主要目的是在当前普及科学、破除迷信中贡献绵薄;间或参以已见,所以有关专家和爱好者也不妨批判地参考。由于本书属科普性质,使用插图,有如引用文献、参考成说,不都注明出处;也由于材料搜集几达30载,许多原载书刊、作者姓名,都已遗忘。在此谨向作者和读者致以谢忱和歉意。出于技术原因和成本考虑,图片均作双色处理,按照国际惯例,是一种“再制怍”,并非擅改原本。我们尽量选择一些优秀的图片,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