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是一门很现实的学问,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员工,既是长远的事又是当前的事。本书运用生动的故事和典型的案例,结合作者在研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过程中的一些思想积淀和生存感悟,从战略、危机、变革、理念、习惯、员工、竞争、市场、责任等九个方面,阐述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和未来高度不确定性竞争中,企业如何生存、发展、长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沉之舟--企业生存哲思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邓正红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生存,是一门很现实的学问,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员工,既是长远的事又是当前的事。本书运用生动的故事和典型的案例,结合作者在研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过程中的一些思想积淀和生存感悟,从战略、危机、变革、理念、习惯、员工、竞争、市场、责任等九个方面,阐述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和未来高度不确定性竞争中,企业如何生存、发展、长久。 内容推荐 本书运用生动的故事和典型的案例,结合作者在研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过程中的一些思想积淀和生存感悟,从战略、危机、变革、理念、习惯、员工、竞争、市场、责任等九个方面,阐述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和未来高度不确定性竞争中,企业如何生存、发展、长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生存是企业所有命题的源发点,如果企业生存问题考虑透彻了,经营管理的运作就会游刃有余,不但可以积极地活在当下,而且可以自由自在地迈开大步,潇洒走向未来! 目录 第一部分 战略 第l篇 开启中国式百年老店的序幕 第2篇 预见力永远领先于应变力 第3篇 先知先行者生存到永远 第4篇 做好打“持久战”的战略准备 第5篇 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笑到最后 第二部分 危机 第6篇 从来就没有“不沉之舟” 第7篇 危机总是与企业如影相随 第8篇 看不到危机是最大的危机 第9篇 慢则只有死路一条 第三部分 变革 第10篇 能够生存下来的是最灵活的 第11篇 最柔弱的也是最具生命力的 第12篇 善变者最能生存 第13篇 企业必须如山雀般不断学习 第14篇 观念创新首先要打败自己 第15篇 跨越变革的“卡夫丁峡谷” 第16篇 让企业在蜕变中不断新生 第四部分 理念 第17篇 狐狸为什么斗不过刺猬 第18篇 从企业兴衰看核心理念 第19篇 有核心才有竞争力 第20篇 将根脉文化发扬光大 第21篇 从“四个一样”到“四个不一样” 第五部分 习惯 第22篇 现在每一步都通向未来 第23篇 播种习惯收获未来 第24篇 向不良习惯开火 第25篇 勿以技小而不为 第26篇 把简单的事重复做好就不简单 第六部分 员工 第27篇 “和而不同”与共同成长 第28篇 信任与责任一个都不能少 第29篇 别在员工成长上栽跟头 第30篇 放弃责任=放弃生存机会 第3l篇 没有责任感就没有执行力 第32篇 能力交换大于梨子交换 第33篇 创造“不安宁”的环境 第七部分 竞争 第34篇 “保全公司”是企业的生存线 第35篇 超越自我来于主动加压 第36篇 有压力才有成长动力 第37篇 竞争在于“竞”而不是“争” 第38篇 与竞争对手共同成长 第39篇 从“指头生存”到“拳头生存” 第八部分 市场 第40篇 从顾客满意到顾客愿意 第41篇 将企业思想装进客户头脑 第42篇 市场没有迟到者 第43篇 市场是企业创新之母 第44篇 为未来生存整合品牌 第九部分 责任 第45篇 企业因承担责任而存在 第46篇 做负责任的企业公民 第47篇 诚信是企业未来生存的“润滑剂” 第48篇 为企业装上“绿色心脏” 第49篇 用最好的回报社会 第50篇 将社会责任履行到底 后记 试读章节 相比之下,我们不妨舍远求近,重温历史,认真读一读百年乔家老店,读一读一代儒商乔致庸。 从乔贵发与秦肇庆合创广盛公,到乔全美改组为复盛公,到乔致庸开设票号,汇通天下,乔家老店整整持续了200多年,效之今天西方的百年企业,应该是企业中的长寿之星。那么,什么是乔家老店的长寿基因?在我看来,以乔致庸为代表的乔家老店,其成功之处有三:一是理念弥坚,二是经营有术,三是管理有方。 我读乔家老店,总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充斥其中,这种无形力量就是由乔致庸一生秉执的以儒治商的理念,所生发的一种独特的儒商文化。乔致庸在初掌商政时便极为重视为商之道,善于从晋商的经商理念中汲取精粹。当时,晋商作为全国影响较大的商业群体,之所以长盛不衰,与他们的诚信不无关系。总体来说,晋商非常崇信尚义,讲究诚信不欺、信誉第一、义利并重、利以义制。乔致庸作为一介儒商,不但汲取了晋商经营理念的精粹,而且将更多儒家的思想融入经商理念之中,常常告诫儿孙、掌柜、伙计们要信誉至上,其次要讲义,第三才是利。要他们以信誉赢得顾客,不能玩弄权术欺诈,将利放在首位,为了利益偷工减料、巧取豪夺。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该取一分则取一分,不当取的要懂得放手,昧心黑钱更是坚决不能赚。宁可少赚钱,不能失信;宁可不赚钱,不能失信;甚至宁可赔钱,也不能失信。信誉犹如商号的生命,商号若没了信誉,便再无起死复生的希望了;而钱只是商号的血液,商号若没了钱,还可以凭借良好的信誉获得东山再起的资本。 在中国传统观点中,商人都是重利的。所以,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白居易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可乔致庸不同,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置于商道中,因而孕育出“崇信尚义轻利”的经营理念,这点至今仍是企业经营的核心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种超越利润的追求。对商人来说,崇尚信义与追求利润并不相悖。利润实际是对追求信誉所给予的报酬。崇信尚义体现了一种负责任的社会观和社会使命,在这种责任和使命的指导下,企业可以实现和社会的共存共荣,实现与原料供应商、批发商、协作商、顾客、社区、提供资金的银行、股东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共存共荣,实现与同一行业其他企业的共存共荣。 司马迁日:“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就是说,有道之人有了财富,好积善行德,这样会更加体现一种精神风范,天下人会向着他。乔致庸崇信尚义,讲究“和为贵”、“和气生财”,不唯利是图,善待相与,扶危济困,宽容下属,与同行共存,赢得了天下人的敬佩和信任,因而乔家老店能够百年不衰,利润回报不断。 在经营方面,乔家的法则是,“准备充足,谨慎将事;人弃我取,薄利多做;维持信誉,不弄虚伪;小忍小让,不为已甚;对待‘相与’,慎始慎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其中体现了危机、诚信、不跟风等现代经营思想。一是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避免自己的短处,选择有潜力的创业地,一开始就选择成本最小、利润最大的行业做;二是能够承认变化,适应变化,然后设法在新领域中再次领先;三是通过创新,另辟蹊径,走差异化之道,做人之未做或不敢做的事;四是大胆起用新人,厚待下属,给予下属充分的信任和高度的自主权。 乔致庸在过去通信、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既能让各票号分散经营,又能让各票号握紧拳头闯市场;既能发挥各票号的积极性,义能有效提升整体竞争能力……这主要得力于他管理有方。在管理方面,乔家的制度既简单又严格。复字号在光绪十年(1884年)将大德兴茶庄改为大德通票号时曾议定号规30条,对“新事招牌”、“账簿格式”、“经营范围”、“码头人位”等各种事务都做了详尽而具体的规定。如:“号内职员一律不准携带亲眷,更不能嫖妓、纳妾;无论是否工作时间,一律不准看戏、赌博、抽大烟。”将“赏罚严明,任人唯贤、破格使用”等工作纪律明确地写于号规之中,推行身股制激励员工。在规范人际关系方面,大德票号有这样的规定:“各处其位,皆取和衷为贵,在上位者,宜宽容爱和,慎勿偏袒;在下位者,亦当体量自重,勿得放肆”,以此倡导和衷共济精神。这些规定和做法,对打造企业品牌、塑造员工形象、严格用人制度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 尽管乔家老店延续了200多年,但乔致庸终究没有实现汇通天下的梦想。因为那个时代,政府无能,国力疲乏,外强欺侮,生灵涂炭,乔致庸的“和谐”与时代的不和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注定了乔家老店要寿终正寝。今天的中国和乔致庸时代不可同日而语,政通人和,民族复兴,经济繁盛,四海比邻,货通天下、汇通天下不仅是企业家们的追求,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今天的中国企业家比乔致庸幸运百倍千倍,但又有多少人能像乔致庸那样,执著地坚守崇信尚义的经营理念?又有多少企业能像乔家老店那样存在100年、200年甚至更长久?也许现在提这些问题还为时尚早,因为基业长青需要未来证明。 读一读乔致庸,读一读乔家老店,理由无它,但愿从此开启中国式百年老店的序幕! P4-6 序言 企业生存当“三思”而行 时光匆匆,世事复杂,市场多变,竞争紧逼。在这种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短兵相接,多数企业可能考虑的是眼下如何渡过难关,如何摆脱困境,如何打败对手,如何盈利更多,如何站稳脚跟,以求得生存之安,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竞争的需要。但是,我研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不仅仅如此,这种为生存而斗争的活法,就如同人每天的衣食住行一样,只需依程序而行,依需要而定,做到缺什么找什么,少什么补什么,无需深谋远虑。虽然企业每时每刻都要面对市场竞争的威胁,企业生存是一个很紧迫的问题;可大多数企业不仅思考目前的生存问题,而且还想活得更久一点,更有志者想做百年老店的典范,基于这样的活法,企业生存又是一个很长远的问题。 在我看来,企业生存并不完全是生存长短的寿命追求,根本的是如何选择自己的活法,如何使企业活得更有意义,就是如何立“市”、如何处世。我曾提出企业未来生存的三重境界:适者生存、基本生存和核心生存。适者生存对应的是企业的环境生存状态,主要针对企业能否活得下的问题,此为企业未来生存的第一境界;基本生存对应的是企业的物质生存状态,主要针对企业能否活得好的问题,此为企业未来生存的第二境界;核心生存对应的是企业的精神生存状态,主要针对企业能否活得久的问题,此为企业未来生存的第三境界。在生存问题上,无论企业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在付诸行动之前都应该好好思量一下。 现代经济社会虽然远离了战争的血腥,但竞争之激烈、残酷,不亚于敌我之间的生死决斗。尽管我们在努力追求一种共生共存的和谐境界,尽管我们也在不断创造一种竞合的非零博弈氛围,但市场之于企业的选择仍然残酷无情,企业有生有死,与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是不可避免的。认清了这一规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所有企业的所有行为(或者作为)都是围绕生存——这一人类千古恒定的命题而展开的。企业生存观和人生观一样,是一门具体的哲学,积极的生存观可以使企业活得下,活得好,活得久;消极的生存观就是如何使企业苟延残喘,死得慢一些,尽最大努力拖延死亡时间。两种生存观尽管态度不一样,但为了企业生存这一目标是一致的。对企业来说,生存博弈就像一盘正下着的棋,下得好就可以持续下去,下得不好就可能马上收场。 我很欣赏《大学》开篇的一段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说,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先要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确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心静,心静然后才能安稳,安稳然后才能思虑,思虑然后才能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终止,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于“道”了。 事物不断变化是铁的法则,如何适应变化,应对变化,或者说企业具备多大的应变能力,将决定企业未来生存命运。《大学》中所说的“道”就是规律,遵循规律,绝对忠于规律,是企业未来生存管理的奠基石,也是企业走向未来的根本。客观规律包括市场规律、社会规律、环境规律、资源规律以及人文规律等等,规律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企业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无情惩罚。实际上,按规律办事,按规律组织经营管理运作,企业什么时候都不会吃亏,即使亏了也是暂时的,因为建立在规律基础上的企业生存根本是谁也动摇不了的。 那么,企业生存如何才能“近道”?我以为企业生存当“三思”而行。这“三思”包括企业生存思想、生存思维、生存思考,并依次从高到低对应企业的三个生存境界,即核心生存、基本生存、适者生存。生存问题既是企业最紧迫的事,也是关乎企业一辈子的大事,企业何处何从一点都不能马虎,应该静下心来好好谋划自己的活法。所谓“虑而后能得”,企业只有经过精心思谋,才能找到生存之道,才能活出企业的目标,活出企业的使命,活出企业的价值。 一曰企业要有生存思想。企业生存首先是一场“道”的博弈,这也是企业生存的最高境界。这个“道”说明企业要按什么样的规律来办企业,就是企业的生存态度,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核心理念中,包括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等企业核心精神。《基业长青》作者詹姆斯·c.柯林斯和杰里·I.波勒斯说:“高瞻远瞩的公司小心地保存和保护核心价值,但是核心理念的所有表象却都可以改变和演进。”“最重要的,是不要把核心理念与文化、战略、战术、作业、政策或其他非核心的做法混为一谈。日久年深之后,文化标准必须改变,策略必须改变,产品线必须改变,目标必须改变,权限必须改变,管理政策必须改变,组织结构必须改变,奖励制度必须改变。到最后,公司如果想成为高瞻远瞩的公司,唯一不应该改变的是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的本质在于“道”。“道”者,乃规律、规则、规矩也。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企业生存发展靠的是核心理念。理念并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表现。理念不适合企业,企业就不能随心所欲,也就没有自己的核心理念,所办之事必然要违背规律、规则、规矩,就会四处碰壁,举步维艰,长此下去,企业难逃衰败的厄运。理念适合企业,企业就会痴心不改,坚守自己的核心理念,遵循规律、规则、规矩办事,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企业就能兴旺发达,长盛不衰。 二曰企业要有生存思维。思想产生思路,思维决定行为。企业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生存思想,就要选择合适的思维方式来贯彻企业的生存思想。如果企业思想对头,思维方式受到禁锢,就很难产生与企业核心理念相配套的战略举措,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生存思想也就成了生存空想。从思维方式来看,企业生存又是一场战略博弈。 生活中,当人们感到比较困惑的时候,常常会“换一种思维方式生存”。企业生存同样如此。巴陵石化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德明先生是一位很有思想、充满睿智的企业家,该公司一度处于破产倒闭的边缘,到2002年已经连续严重亏损10多年,亏损挂账高达18亿多元,成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最困难的企业之一。当时从硬件上讲,该公司没有客观优势,缺乏资源,远离市场,经济规模小,人员多、负担重;企业积贫积弱;从软件上讲,“国企病”严重,机制不活,责任不明,大锅饭、平均主义、“等靠要”思想盛行。2002年5月张德明先生受命于危难之际,担任该公司总经理。为了使企业尽快摆脱困境,在企业“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他从战略的高度认为,企业必须换一种思维方式生存,并提出了“立足于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立足于跨越生死线、闯过存亡关,立足于超常规,立足于长远和全局,立足于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思考问题的思维理念,由此带动企业机制的转换和企业活力的激发,并迅速走活了企业生存“一盘棋”。企业经济效益取得了“三年三大步”的成绩:在2002年亏损2.4亿元的基础上,2003年实现大幅减亏;2004年完全甩掉了连续亏损14年的帽子;2005年实现利润1.7亿元。 三曰企业要有生存思考。企业生存思维重在考虑企业战略,关注企业的效能问题,而企业生存思考则是一场战术博弈,关注企业的效率问题。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不但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从德鲁克对管理的定义来看,企业生存思维和生存思考都是解决“行”的问题,而这个“行”与企业生存思想是相对的,企业生存思维解决的是如何做正确的事,企业生存思考解决的则是如何正确地做事。 企业生存思虑从思想到思维到思考,思虑的主题都是一样,就是企业生存,只不过是思虑的层次从大到小、从高到低,最后要落实到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中去。细节决定成败,管理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企业生存思考关乎管理效率,一点都不能马虎。 古语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生存是企业所有命题的源发点,如果企业生存问题考虑透彻了,经营管理的运作就会游刃有余,不但可以积极地活在当下,而且可以自由自在地迈开大步,潇洒走向未来! 2006年12月10日 后记 这本书的结集出版,可以说是不经意间的事。当初自己在智网推出了一个“邓正红企业生存哲思”的博客专题,前后断断续续坚持写了一些关于企业生存的文字,到后来一回顾大大小小也有50篇,于是就“借”了这50篇的数,将我在其他网上博客、专栏中的一些能够单独成篇,并能使人启迪的文章也一并归入,整理划类为战略、危机、变革、理念、习惯、员工、竞争、市场、责任等九个方面的内容,就有了本书,终于与读者朋友见面了。 本书大部分内容在智网推出以来,赢得了众多网友的青睐和好评,在网上广为转载和传播。2006年2月16日中国总裁培训网培训论坛人力资源栏目转载“邓正红企业生存哲思”,至现在点击量已达23000多人次。之后,天极网摘链接中国总裁培训网,推出“邓正红企业生存哲思[企业生存道理]”。金羊网金、大话茶馆网、潜能开发网、世界精品网、西平信息港等网络媒体也相继刊载了“邓正红企业生存哲思”系列文章。 2006年7月13日,湖北“黄石日报”副刊“财富人生”专门转摘了《邓正红企业生存哲思》,并对作者进行了介绍。从2006年9月14日起,上海车畅行私家车会所在网上推出了“企业生存哲思(连载)”。2006年9月21日,山东枣庄金桥网“读书推荐与人生”栏目载文《值得推荐:邓正红的未来生存管理》,文章说:“在网络上结识很多朋友,也看到很多对自己有价值的文章,《邓正红的未来生存管理》即是其中之一。在他的博客里有着《邓正红的未来生存管理》理论文章,文章以理论加实际的方法,对我们的企业生存管理做了很多探讨。个人认为是企业管理人不可多的充电材料,大家有兴趣不妨一读。” 我的这些“哲思”之所以能受到众多网友的青睐,首先要感谢智网不仅给本人提供了一个思路延续、循序渐进写作的展示平台,还不定期将其中所谓“精彩”内容向网友重点推荐,并将所有篇章题目集中到一块,方便网友点击和系统阅读。这份厚爱尤使我感动,无形中我感到一种责任和动力,驱使我不断地将头脑中的生存思绪付诸文字,奉献予读者诸君。同时,通过“哲思”交流,我有幸结识了不少年轻的朋友,他们充满思辩、充满朝气、充满创新,我也从他们身上获得了继续前进的动力。还要说明的是,本书中的不少内容也是我在研究未来生存管理中的一些思想存量,这部分思想存量能够积累至今,得感谢博锐管理在线为我开设“未来生存管理”专栏,并尽职尽责及时上传文章。 本书能顺利结集出版,中国经济出版社和责任编辑余静宜女士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静宜编辑精心审读每一篇内容,不厌其烦地与我沟通修改意见,其严谨、负责、精细的工作精神使我感佩不已。 有道是:企业生存无小事,思想点滴在其中。我这本书许多思想的感悟,一部分来自于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企业管理研究的思想积淀,使我能站在众人的肩膀上想得更深些,看得更远些;另一部分得感谢张德明先生领导的巴陵石化公司所创造的充满无限生机的扭亏脱困氛围,使我从中体悟到许多来自实践的企业生存道理。 生存是企业原生态命题。一触及企业生存,我就有想不尽的问题,说不完的话题。限于学识、水平、时间,我暂时只能谈到这些,肤浅难免,不当之处恳请谅解,并不吝批评指正。企业生存在现在,更在未来,我对企业生存的思绪就像霍金描绘的时间箭头,不断向前延伸。 邓正红 2006年12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