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进中国最后的母系部落(独步中国第2部)/砥砺文丛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刚
出版社 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著名旅行家、作家、摄影家带您走进母系部落!

《走进中国最后的母系部落》是青年旅行家陈刚在“独步中国”时的一个独特发现和对我国民族文化研究的特殊贡献。作品集学术性、纪实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反映了当代摩梭人的母系社会形态,神秘的“走婚”习俗,以及当地诸多的经济文化现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了解人类社会文化的“窗口”。

阅读本书,你便会知道,迄今,摩梭人依然过着母系氏族家庭生活,男不娶,女不嫁,实行“走婚制”。走婚,就是夜间男人神秘地潜入女人的花楼里,度过一夜之后,在天亮之前离开。日后男女双方生下的孩子,父亲没有抚养的责任,而是由母亲、姨妈和舅舅来抚养。这种社会形态和阿夏(情人)的“走婚”生活,在我国唯独泸沽湖畔才有,这种情形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内容推荐

泸沽湖,坐落在我国滇川交界处的小凉山一带,湖的四周居住着近5万摩梭人,至今过着母系氏族家庭生活,男不娶,女不嫁,实行“走婚”制。这里主要以女性主宰家庭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事,所以,被称为“女儿国”。

本书是我国当代著名青年旅行家陈刚先生经过两次对泸沽湖的十几个村寨进行了深入采访考察后写出来的。他将“女儿国”阿夏(情人)的神秘走婚生活、自然风光、经济文化、民情风俗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给广大读者。

目录

作者寄语

走婚大王常局长

深入泸沽湖的第一天

里格岛上四姐的故事

周先生走婚遭遇

在独家村的那一夜

曹农哺小老师的心思

纳西族婚礼

泸沽湖飞出金凤凰

末代王妃

从沼泽地到直普村的所见所闻

徒步环湖最后一天

走婚大王——阿拉扎西

都市汉族女做了泸沽湖的阿夏

爱的葬礼

亲手掌舵神游泸沽岛

扶贫大使薄志炜

活佛——罗桑益世

扎会茨玛

六年后重返泸沽湖

翻越小凉山前往泸沽湖

泸沽湖镇

再访末代王妃

摩梭美女陪我去了一趟“走婚桥”

坟山

娜姆庄园

娜姆博物馆

老乡宋久荣远嫁摩梭人

我与达祖村

刮目相看珠玛茨

摩梭民俗博物馆

男女共浴的温泉

我的翻译肖福开

聋哑夫妇

又在永宁转了一圈

再游摩梭风情园

罗大夫也当上了董事长

再上里格岛

远眺“美女山”

请您善待泸沽湖

教你神游泸沽湖

后记

试读章节

里格岛上四姐的故事

这个被人们称为四姐的女人,在家里的姐妹中排行老四,所以人称四姐。

四姐是一个特别能干的女性,她率领全家13口人辛勤劳动、勤俭持家,光景在泸沽湖算上等的,如今已经建起了家庭式的旅店、饭馆,还配备了游湖的猪槽船。她曾经在四川的西昌摆过摊,在昆明做过生意,赚过一把大钱,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女强人。泸沽湖这一带的人们,谁说起她来都给一个大拇指。她用前几年做买卖挣来的钱,专门建了一处二层木格楞楼房,集中力量搞一些基础性的旅游设施,认为这是发家致富的一条光明大道。

我到时,投资8万元的新楼已经营业了。四姐才34岁,有两个女孩子,分别在洛水村的小学读四年级和五年级汉语班,按摩梭人的思想观念,有了女孩子就等于有了后来人(继承人),所以四姐打心眼里充满着无限希望。不幸的是最近为她出谋划策、身为一家之主的老母过世了,这对她家里来说是一个重大损失。老母一去世,全家十几口人唯一的指望就是她了,她也深知肩上的重担。四姐有一件不痛快的事儿——她的阿夏不知什么原因很长时间没来了,她的情感遭到了非常大的打击,常常日有所思,夜不能寐。

在泸沽湖“义教”的李兵(化名)说:“四姐是个有本事的女人,如今一家人谁也离不了她。”

我第一眼见到34岁的四姐,就觉得她已经苍老了,甚至有点干瘪的感觉。就像医学界说的那样,她好像有“地方病”似的。我不由得回忆起中国许多农村牧区的中年妇女未老先衰的面孑L。其实这不为希罕,农村的特定环境和繁重的体力劳动显然要比城市“温室”里的工作要艰苦得多,特别在高原地带,强烈的紫外线、凶猛的沙尘暴,是任何一个体力劳动者都不可能躲得过的,而四姐更是如此,她居住的地方泸沽湖,海拔在2700多米。她生活在母系氏族家庭,说白了,她是又当男、又当女,而且又是全家十几口人的领头人,所以她肩上的重担压得她喘气都不匀称,加之遭遇情感的不快,她怎么能“年轻”起来呢?虽然如此,四姐干起活儿来是一般人比不过的。她很麻利地为我们炒了几盘菜,有猪膘肉、腊肠、鸡蛋等,还焖了大米,上了咣当酒。直到我和李兵还有来自广东和北京的几位客人吃完后,他们一家才开始吃。摩梭人的习俗是先招待客人,主人一律不陪客,说主人要是陪客,那就是对客人不尊重、不礼貌。

这顿饭,是四姐的六妹和七妹为我们吃一勺添一勺地招待着,四姐也不时地与我们唠上几句。她们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如果你吃饱了,必须在碗底剩一点饭,否则,主人就又要给你添饭。那顿饭广东方面的一位小姐本来吃好了,把碗也放下了,结果又被六妹给盛了一勺,弄得小姐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好给她们同来的那两位分摊吃了,他们算得上接受了一次“难为”的热情。

李兵第一次来里格岛就被这儿优美的景色、幽静的环境和纯朴的民风感染了,他说他在北京生活了30年,厌烦了都市的杂嘈声和环境污染,真渴望后半生就住在这儿。李兵在给我们做导游,但不收导游费,他说在泸沽湖义教了半年时间,几乎每个礼拜都要来里格岛一趟,一是喜欢这儿的环境,二是把一些游客领到四姐家可以拿一点提成。这样,一来二往李兵便成了四姐家的常客了,也是四姐家的“摇钱树”。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四姐得知李兵已经而立之年还是单身,便主动提出要与他走婚,希望李兵做她永久性的阿夏。李兵起初感到有点儿突然,考虑了一段时间便答应了四姐。于是每到星期五下午学校放假了,李兵连饭都不吃就徒步18里前往四姐家,紧接着星期日的清晨又匆匆返回学校。“走”了一段时间,李兵总觉得不合适,一是风俗习惯不同,本来走婚在泸沽湖是个“密秘”事,时间长了,周围村庄和里格岛的人们就都知道了,李兵有点护羞;二是自己在泸沽湖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家,这样下去还不是逢场作戏吗?到头来还是走不到一起,即使将来生了孩子也带不走。这不是他的长期打算,更不是他的现实。

里格岛距离学校整整18里,李兵说这样徒步走婚太累,坐车去又不方便,走婚生活实在不好适应,这和我们汉族人的婚姻生活方式差别太大了。因此,李兵停住了走婚。他说刚开始走婚,脚底上还走出了好几个血泡。是的,那段山路十分崎岖,路面上还有许多坚硬的小石头,徒步行路的人几乎是无法躲过那些小石头的,这一段路我是知道的。

当我时隔十多天再次去到里格岛四姐家时,“天地”间里发生了“政变”,四姐已经找上了来自北京的另一个临时阿夏,就是我们上次在四姐家一起吃饭遇到的那个北京人,此人是来泸沽湖投资建饭店的,打算在泸沽湖开发旅游项目。此人一来泸沽湖就住在了四姐家,四姐与他走婚是比较闪电般的,四姐说不是自己风流,而是真想找一个真心爱自己的阿夏,哪怕是几个月、几年、都没关系。我现在这个北京人“阿夏”前几天从昆明回来,一次就花了600多块钱,给我买了一套衣服,也给两个孩子各买了一套,还有蛋糕、面包等好吃的东西也拿回一大包,看来他是真正关心和爱护我们的。四姐说自己不爱别人的东西和钱财,而是特别重感情,如北京人去了昆明之后,在百忙中依然没有忘记给她和孩子买衣服买食品,这就表明他心里装着她、爱着她,四姐有这个就满足了,四姐对生活和爱情同样热爱。

那个北京人在我面前称赞过四姐对他这也好、那也好,说四姐为他洗衣、做饭,帮着他联系投资方面的事。他说泸沽湖有这样的习俗,才使我今天找上了如意的“情人”,只是不知能维持多久。我看出,北京人带着这种思想压力是不踏实的,而四姐此刻的生活是充实的。其实北京人本来就是带着“目的”才走婚的,一旦项目失败,还不是灰溜溜地离去了?

四姐的故事在母系社会以外的地方,或许是天方夜潭,但在摩梭人当中是很正常的。我还听人说洛水村有一个走婚大王,他在20多年间,先后走了26个女人,四姐比起他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我很担心李兵与那个北京人会发生什么冲突……

终于有一天,李兵来我住的地方串门,带着一脸情绪,我问怎么回事,他说:“四姐也真是的,找了一个不明不白的人做阿夏,还说要在泸沽湖投资180万元建一座什么旅游宾馆,我看不可能的。”我说:“人家四姐愿意就挺好嘛,你说人家有什么用?”

李兵又说:“我是觉得四姐是个好人,千万别上了贼船,这些天四姐那儿没一点生意,而北京那个家伙还住下白吃。”

“你吃醋了?”我问。

“没有!没有!我是看着四姐一家生活的不易,她人也好,心眼也好,可就是我无法与她结合,但我是放心不下她呀……”

李兵和我的这段谈话实在语无伦次,但他印证了一句俗语,“一日夫妻,百日恩”,我只是暗暗地羡慕四姐。

——李兵依然在悄悄地关心着她!

注:(文中的主人公李兵为化名)

P18-22

序言

里快

《走进中国最后的母系部落》是青年旅行家陈刚在“独步中国”时的一个独特发现和对我国民族文化研究的特殊贡献。作品集学术性、纪实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反映了当代摩梭人的母系社会形态,神秘的“走婚”习俗,以及当地诸多的经济文化现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了解人类社会文化的“窗口”。

陈刚从1992年到2000年,先后用了8年的时间,徒步行程6万余里,走过了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书写了100多万字的考察笔记,并于1997年出版了《独步中国》第一卷。在此期间,他先后两次深入到泸沽湖畔摩梭人的“母系部落”考察和体验生活。在此基础上,撰写出了这部作品,将一份真诚、执著和感动毫无保留地送给了我们。

阅读《走进中国最后的母系部落》你便会知道,迄今,摩梭人依然过着母系氏族家庭生活,男不娶,女不嫁,实行“走婚制”。走婚,就是夜间男人神秘地潜入女人的花楼里,度过一夜之后,在天亮之前离开。日后男女双方生下的孩子,父亲没有抚养的责任,而是由母亲、姨妈和舅舅来抚养。这种社会形态和阿夏(情人)的“走婚”生活,在我国唯独泸沽湖畔才有,这种情形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当我们随着陈刚轻盈灵动的笔触走进泸沽湖畔时,不但能看到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和茂密的森林,还能听到优美的摩梭人情歌。东方快亮的时候,男子即将离开花楼时,女子便柔情似水地唱道:“阿哥哟/阿哥哟/月亮才到西山头/你何须慌慌地走/火塘是这样的温暖/玛达咪/我是这样的温柔/玛达咪/人世茫茫难相爱/相爱就该到永久/阿哥哟/阿哥哟/你离开阿妹走他乡/只有忧愁哟/你离开阿妹走他乡/只有忧愁哟/只有忧愁哟/玛一达一咪!”(摩梭人《花楼恋歌》)。而当你走进摩梭人家里时,质朴善良的摩梭人就会把你让在火塘上方,给你铺上地毯或羊皮让你坐下,给你敬上她们自酿的咣当酒(白酒)、苏理玛酒(啤酒)、酥油茶,还会把最具特色风味的食品拿出来给你品尝,什么腊肉呀,猪膘呀,熏肉呀,银鱼干呀,应有尽有。日落之时,摩梭人是不会把远道而来的客人放走的,因为这样不但是这家主人的耻辱,也会成为泸沽湖畔所有村寨的耻辱。到了夜间,盛情的摩梭人还要为客人举办篝火晚会,在晚会上主客双方一起跳锅庄舞,唱当地的民歌俚谣,彼此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从而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和了解。这种人类早期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使得泸沽湖畔成为华夏大地上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一块净土。

在陈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一个旅行家的敏锐目光,这种目光对所到之处经济文化、风土人情深刻而清醒的挖掘,是精美图片的锐意摄取。他采访和考察人物、地域时,首先要拍照,为了拍摄泸沽湖的日出,他曾连续十六天,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赶往现场。摩梭人的《树葬》、《坟山一景》、《锅庄舞》、《摩梭人丧葬》、《走婚桥》、《给母亲洗脸》、《泸沽湖风光》等许多真实感人的照片就是这么拍摄出来的。然后再把这些照片与文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勾连成章。这种编排方式的视觉效果和对读者想象力的调动是显而易见的。一幅幅精关动人的照片配置在文章里面,带给读者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在文字方面,他则巧妙地通过写山、写水、写摩梭活佛,写摩梭名人、干部、写摩梭普通民众、写外来民族与摩梭人“走婚”的悲欢离合,点点滴滴,丝丝缕缕,把一个别具一格的泸沽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种情况说明,陈刚的这部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这是他区别于其他作家最主要的地方。

陈刚的《走进中国最后的母系部落》多以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为凭借去组织文字,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现象真实、具体,文字通俗易懂,具有非常明显的原生态文化意味,但又不乏文学的色彩与理趣。其特殊的意义在于“抢救”。须知,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摩梭人的文化也在整体社会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演进。用不了多久,“母系社会”也会变成“父系社会”。在这种“过渡”的关键时刻,把这一文化抢救记录下来,是一个旅行家的良知和责任。这种良知和责任在陈刚的身上体现得很充分。为了得到最具价值的第一手材料,他争取多方帮助,克服了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详细地了解、考察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状况,与摩梭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和他们共同探讨泸沽湖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事业,不断增进互相了解,最终完成了这部独特的作品。

陈刚通过写母系氏族社会里的各种人物、事件和历史、文化沿革,使摩梭人以外的世界多了一份社会思索和探究;与此同时,也把大千世界的精彩带到了泸沽湖畔。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下,“母系社会”的足音在轻盈中多了几分现代声响和色调,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她对外界的吸引力,当地的旅游事业因此而得到空前发展。陈刚也实现了自己壮行中国,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宏大志向。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庆贺。但愿更多读者能够读到这部作品,而由此所产生的对陈刚的崇敬之情,我想一定是非常自然和发自内心的。

2006年9月于呼和浩特

作序者为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国家一级创作作家、诗人

后记

第一次从泸沽湖考察回来,迟迟不能出版《走进中国最后的母系部落》一书,原因有二:一是经费困难,二是2003年春天,“非典”的影响。

“非典”之后,我几乎一无所有,出书的事更是想也不敢想了,再写别的书也写不在心上。重要的是上有老、下有小,养家糊口天天要钱,只能把“独步中国”事业暂时放在一边去了。为了养家糊口,我去为一家媒体拉广告,业绩不错!两年的时间,我解决了养家糊口的问题。这时候,时光已进入2005年夏天,出书的愿望再次地在我心中升腾。考虑到1998年一1999年我考察的泸沽湖已过去6年多了,那里的变化肯定很大,应该再去考察一下,补充一些新的材料,这样出来的书就会更饱满一些。关键的时候,我的二位朋友慷慨解囊,给予我资助。第二次泸沽湖之行,与6年前相比较,许多地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湖公路通畅了,旅游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营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革,通讯网络遍布村寨。新建的住房在各个村寨此起彼伏,接待能力与水平显然是提高了许多。

总之,这一趟考察,使我对泸沽湖母系氏族社会的民俗风情以及那儿的旅游事业体会更深了。此行在丽江还得到一个好消息,我的纳西族朋友“无臂口书”书法家、第十四届中国十佳青年和志刚先生告诉我说,你的《走进中国最后的母系部落》出版后在我这儿一年可以销售1万册,在丽江做生意的老兵也说在丽江一年也可销售1万多册。

截至目前,我“独步中国”已十四个春秋。旅途的艰辛,一个难字是无法概括的。曾在海南省通什市一家小饭馆就餐时惨遭歹徒袭击,搏斗中被一锅滚牛肉汤烫伤全身皮肤1/9的面积,经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治疗,两个多月后才康复;在湖南省郴州市被黑社会绑架,中途脱险;在东北考察走坏双脚,严重化脓;在青藏高原及珠穆朗玛峰克服了一次次难耐的高山反应……但是所有的困难都没有动摇我走遍中国的决心,反而更加磨练了我的精神和意志。

十四年来,在旅途中也受到了千千万万热心人对我的帮助和支持。《人民日报》、《内蒙古日报》、《西藏日报》、《甘肃日报》、《羊城晚报》、《天津日报》、《广西日报》、《宁夏日报》……新疆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吉林电视台、海南电视台、广西电视台、辽宁电视台……云南广播电台、重庆广播电台、贵州广播电台、黑龙江广播电台、西藏广播电台……《知音》杂志社、《女友》杂志社……新浪网、搜狐网等500多家媒体对我作了广泛的报道。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谢意。

借出版本书的机会,我衷心地再次地感谢一直支持、关心和鼓励我”独步中国”的领导、单位、部门和热心的朋友们。他(她)们是:

国务委员陈至立

内蒙古政府主席杨晶

内蒙古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邢云

内蒙古人大副主任胡忠

内蒙古人大副主任周维德

已故的原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

内蒙古纪检委副书记张文清

内蒙古民委主任阿迪雅

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李魁

内蒙古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阿尔泰

内蒙古日报社副社长王开

内蒙古财政厅办公室副主任王进智

内蒙古新闻中心主任阿拉坦仓

呼和浩特日报社副社长白玉峰

包头市人大主任赵道尔基

包头市劳动局长那音太  呼伦贝尔市委书记曹征海

土左旗委书记云忠义

达茂旗委书记巴特尔

包头高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苏文清

包头市委办公厅副主任 杨建林

包头市水务局局长周志宁

土右旗副旗长刘学武

达茂旗副旗长郝文亮

达茂旗人大副主任何建军

达茂旗副旗长乌云格日乐

达茂旗副旗长王义

达茂旗政协副主席张耀

达茂旗财政局长额尔登木图

巴彦淖尔市纪检委书记黄志江

和林县县长刘文玉

白云鄂博区委办公室主任崔军

新疆伊犁州州长阿勒布斯拜

新疆伊犁州党委宣传部部长姜崇伦

宁夏政府副主席马文学

青海省副省长白玛

四川凉山州经委副处长王绍诚

云南总工会主席梁福祥

丽江地区行署专员和段琪

海南省副省长吴昌元

呼和浩特富帮集团董事长刘付明

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

呼和浩特昭君大酒店总经理索晓光

华北石油管理局呼炼综合服务处党委书记钱浩

呼和浩特炼油厂厂长白泽生

呼和浩特玛拉泌集团董事长霍灵生

呼和浩特宾悦大酒店董事长孟强

包头市石钢集团董事长李志强

内蒙古孙氏集团董事长孙治华

包头第一热厂厂长张建坤

包头市自来水公司总经理温全来

包头德利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苏玉宝

包头转龙液酒厂厂长段玉兰

达茂旗农业银行行长莎仁高娃

天津凯特集团董事长王敏智

海南鲁能公司总经理韩方运

双星集团总裁助理胡英暖

原宁城酒厂厂长马德海

河套酒厂厂长张庆义

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

我的尊师杨武山

我的朋友袁伍

著名作家袁鹰

著名歌唱家腾格尔

国家一级著名演员武利平

我的朋友张爱枝  著名旅行家宋小南

中央电视台播音员李修平

新华社记者李国栋李云平

人民日报记者赵永新

内蒙古法制报总编辑刘丽珍

北方家庭报总编辑贾渊

北方经济报总编辑兰君

内蒙古晨报总编辑宋和平

内蒙古商报社长李希晓

北方新报副社长刘超

内蒙古日报社高级记者徐翔麟

包头书画院院长王德恭

包头市地方志史办主任胡云晖

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主席鄂博

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田彬

内蒙古作家协会秘书长安心

包头大漠文化艺术中心理事长郑少如

已故的西部歌王王洛宾

远方出版社社长 陈莎莎

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常务主席刘春风

(排名不分先后)

补记:今年,在出版此书的同时,我还实现了多年来的一个愿望,那就是在老家包头市达茂旗创建“内蒙古独步中国第一人陈刚博物馆”已经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批准,并划出数千亩草原作为生态型项目建设基地。博物馆建成后希望广大朋友前来观光指导。

欢迎访问陈刚网站:www.lxjchengang.com

电子邮箱:luxing jiachengang@163.com

在任何搜索引擎只要打出“内蒙古旅行家陈刚”字样,方可了解他独步中国的经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