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寒江雪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禅心: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心态;

禅悟:禅是一种超乎世间的境界;

禅意:禅是一种点亮心灵的明灯;

禅机:禅是一种幽深静远的智慧;

禅定:禅是一种灵性的自然回归;

禅谛:禅是人类安详的笑容。

本书分别以禅心、禅悟、禅意、禅机、禅定、禅谛为主题,讲述修身养性、待人处事的人生哲学,教人有良好的日常心态。

内容推荐

本书分别以禅心、禅悟、禅意、禅机、禅定、禅谛为主题,讲述修身养性、待人处事的人生哲学,教人有良好的日常心态。说理叙事从日常小事入手,将其中蕴藏的禅理娓娓道来,浅显易懂,为读者展示了禅的宗旨:发现自己,不被物欲所奴役,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

目录

序:拈花一笑万山横

禅心: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心态

 一沙一世界,青蛙落池间

 穿过黑暗风暴的一束光

 破执、惜福:无事的人最幸福

 栽菜莫叫根生,识得现前三昧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生死自在,死亡本身是一种深刻的治疗

 无常是好消息

禅悟:禅是一种超乎世间的境界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见如来只在刹那

 喜怒哀乐的本性就是菩提

 主人翁在何处

 放下:禅的智慧,人生的智慧

 一棒如金刚王宝剑,一棒如摸草寻蛇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

禅意:禅是一盏点亮心灵的明灯

 放手也是一种美丽

 何必那么小心

 日日是好日

 随手捡起心中的落叶

 收得住所以放得开

 不论是非,先斩断心中乱丝

 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多

 偷得浮生半日闲

 学会与天地同游

禅机:禅是一种幽深静远的智慧

 求人不如求自己

 备一眼清泉防心中贼

 小偷与禅

 人生咸淡两由之

 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一村菊香

 不做东郭先生

 放不下就担起来

 一切都在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禅定:禅是一种灵性的自然回归

 哪一个眼睛是正眼

 我有明珠一颗

 一灯能除千年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浮生一瞬如笠下之凉

 体露金风感受大自然

 山川溪色,皆悉佛性

禅谛:禅是人类安详的笑容

 别让你的执著困住了你

 用出世的精神处世,用人世的精神做事

 不能说西来意

 禅茶是一味

 淡泊情修炼禅者心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破执、惜福:无事的人最幸福

《红楼梦》里,贾宝玉被称为无事忙,意思是宝玉每天看上去忙忙碌碌,其实一件正经事没做。而在宝玉看来,自己做的事情非常重要,这正是所谓“此一是非,彼一是非”。

什么是正经事,什么是正常的生活?我们生活在无数条条框框规定好的世界中,身边有无数好生活的样板,媒体上也充斥着各类品味生活的广告与时尚,这些广告和宣传很大意义上左右甚至支配着我们的生活。为了买双名牌的鞋子,不得不加班到深夜,买了鞋子后,发现需要一件风衣来搭配,于是又要熬夜赚外快……

这是标准的现代生活,每个人都在努力获取物质生活的最大化,房子要大,最好住别墅;车子要新,最好超过隔壁阿三;学位要高,最好是常春藤的博士后;权力要大,最好是至高无上。人们的价值被标以数字,人们的快乐建立在损伤身体的所谓生活方式基础之上。为什么会这样,成功格言告诉人们:执著的追求是通往成功彼岸的惟一路径;为了将来打基础,今天吃点苦,明日享清福。果真如此?很多功成名就的人,对自我意识和权力控制有特别强烈的敏感度,他们通过不断的成功,证明自我的存在。成功者毕竟有限,那些能力一般或者能力很强却缺少机会的人,也有证明自我价值和寻求永恒的心理需求,然而世俗的评判标准让人们证明自我的道路如此曲折,怎么办?

《华严经》说:“万法唯心造。”意思是说我们的心态发生变化,观察事物的角度发生变化,感受也会相应发生改变,生命的方向也会不同。佛祖说的其实很简单,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种让自己满足安乐的方法,不仅仅是华山一条路。在惯常的现代思维中,有钱有权是成功的标准,而在佛祖看来,钱、权不过是人们制造出来奴役自己的工具!

想想看,我们上学、工作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好生活就是占有更多钱财,好生活就是不断努力,在执著的追求中,我们的生活失去了快乐,最后只剩下执著本身以及由于执著带来的心理压力、负面情绪。当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扩大,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身边人的幸福时,我们会停下来检讨一下自己的执著吗?

许多人认为:“如果我现在认真做某件事情,将来某个时刻就会享受这件事带来的好处。”其实这个想法往往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姑且不说我们做的事情本身是不是好事,即使我们怀着良好的愿望,努力的作某件事情,事后的发展未必如愿。每每面临这种情形,想着自己的努力化作一江春水,几人能够平衡。

所以禅悟关键一条就是破执,破除心中虚妄的追求。人的痛苦往往不在痛苦本身,而在于你太在意,所以痛苦的感受才会加倍。比如追星,在不追星的人看来,觉得追星的行为特别好笑幼稚,而在追星族看来,觉得不喜欢明星简直不可思议。对于追星族而言,明星的小事也格外重要,而对于局外人,大概压根儿就不会知道这些事。同样,我们对自己的亲人和对别人的亲人关注必然不同,陶渊明说亲人过世,“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可见感受从来就不是平等的,而是非常微妙和个人化的。如果我们能够放下执著的念头,换一个角度面对伤感、痛苦、欢喜,心灵就不会那么痛楚,也能更好地面对现实的种种。

禅宗的破执不是要人们作麻木不仁的石头,为的是要人们懂得惜福。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没有到来,我们所拥有的仅仅是今天。如果执著于对过去的悔恨和怀想,那么我们永远无法享受今天的花开花落;如果执著于明天的美好图景,那么我们可能享受今天的努力过程。生命之喜,应日日品味。要知道,我们从出生到跌跌撞撞活到老,须经历多少磨难。每天有那么多的交通事故,每天有那么多人死于不知名的疾病,而我们还在活着,能呼吸、能感受、能品味。与所有的经济奇迹、个人成就、科技成就相比,生命本身的奇迹更值得颂扬。

没有豪华的汽车,没有宽敞的房子,没有丰厚的存款,没有令人羡慕的工作,也没有足以傲人的学历资历,同样可以活得潇洒快活。

有一个富豪,驾驶自己漂亮的游轮到海边打鱼,他看到一个渔夫懒洋洋的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心里十分不平衡,他走上前去,对渔夫进行了励志及成功的教育,大概是开会作报告做惯了,富豪一连说了好久,怎奈渔夫眼皮都不抬,一直无动于衷在被疲劳轰炸许久之后,渔夫终于开口了,他问富翁:“先生努力这么多究竟为了什么?”富翁说:“到海边晒太阳、钓鱼。”渔夫懒洋洋地说:“您看,我现在不是正在晒太阳、钓鱼吗?”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怎奈现代人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把自己弄得很忙碌,结果往往是忘记做事的目的,只满足于忙碌。

无事的人最幸福,其实也不简单,无事并不是鼓励人们变得懒惰,而是说做人做事不必绕大弯兜大圈,该放手时及时放手,努力体会当下的快乐,不论工作还是生活,不要忘记“我”才是主体。P9-13

序言

两千五百年前,西方乐土,灵山之上,佛陀开坛讲法,在厘看皆屏息凝神,满怀虔诚,希望从佛陀的教诲中获得证悟。佛陀看着众人,一言不发,默默摘下一朵金婆罗花,众人不明就里,默然相对,惟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会心,将衣钵传于迦叶尊者,并作偈日:“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天。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见《传灯录》)迦叶尊者成为禅宗始祖,许多人想破头也没想明白,佛陀为什么拈花,迦叶又为何微笑。拈花一笑万山横,对于明心见性的高僧大德而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电光火石一般,刹那闪过,便成永恒。

一千五百年前,一位印度托钵僧只身穿越丝绸之路,逃过一次次劫难,像他的先驱鸠摩罗什一样,风尘仆仆来到建康(今南京)。他秉承师祖的遗志,要将佛法传遍中土。他踏上中华大地,从北向南,一路上,战火肆虐,百姓嗷嗷,他到了南方,谒见礼佛甚崇的梁武帝,他并没有选择留下,虽然那里有优厚的供奉。他离开南京,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彻底悟道。这位印度高僧,便是达摩祖师。两百年多后,中土高僧玄奘沿着达摩的来时路,往印度求法,用坚毅和信念书写了另一段传奇。

玄奘取经归来几十年之后,在广东某个小镇上,一位僧人在集市上讲《金刚经》。听众中,一个放牛娃听得心旌摇动,在他的生命体验中,从来没听过如此震撼的声音。他走向讲者,问道:“您讲的是什么,从哪里能听到更深入的道理?”讲者告诉放牛娃:五祖弘忍是当时的大德,他讲的这些,都是从五祖那里听来的。这次偶然的际遇,成就了一位伟大的禅师。他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放牛娃就是六祖惠能。正是六祖惠能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转变,从此,禅宗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给困顿、绝望中的人们带来平静和慰藉,也给诗人们更多灵感,热衷于禅理的苏轼,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等不朽的诗句。

唐代中叶之后,禅宗传入日本,并为日本文化奠定了淡然、超脱的基调,日本的高僧大德徜徉于山水之间,看淡风云。若认真回顾日本的文化史,我们会发现日本禅宗贯彻了六祖“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精神。与近代日本令人瞠目的现代化过程全然不同,古代日本,更为关注入内心的宁静。在《徒然草》中,作者写道:“细思之,人身不得已而为者,乃食、衣、住也。人间大事不过此三者。不饥、不寒、不畏风雨、闲适度日,人之乐也。然而,人皆有病,罹病则其苦难耐,不可忘医疗。前述三者,加上医药,则为四。此四者不能求得,是为贫。四者不缺,即为富,要求四者之外即为骄。以此四者俭约为生,谁日不足!”

2005年,笔者在厦门南普陀寺第一次近距离聆听禅音。一位法师在大殿内讲道,笔者坐在槛外静静听着。他说修行当破执,即破除心中执著的念头;还说人要惜福,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当时我正处在人生中的迷惘期,觉得他全说到自己心坎中去了,就那样静静地在门外呆坐三个小时后,起身走下山门。从此当遇到不顺心甚至是挫折时,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那位法师的道场,心绪就逐渐平静下来。

从那以后,遇有不顺心的事情,便拿出本子,一遍一遍抄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来奇怪,抄着抄着,心情很快便得到平复;偶尔在音像店听到梵乐佛音,心底不由生出舒畅开阔的境界,就像《杂阿含经》中描述的三禅之乐:那是从心底生发的喜悦心情,妙不可言,这种情绪贯穿全身的每个细胞,深入到每个毛孔,这种快乐让人五体通泰,怡然自乐。又好像石头中的泉水,从泉源流出,汩汩奔流,填满每个需要滋润的地方。(从内心而发,心乐美妙,不可为喻。乐遍身时,身诸毛孔,悉皆欣悦。尔时五情虽无外尘发识,而乐法内出,充满诸根,五根之中,皆悉悦乐。譬如石中之泉,从内涌出,盈流于外,遍满沟渠。三禅之乐,亦复如!)

三禅之乐不是获得金钱或权位、学位的那种快乐,而是心灵世界的满足与愉悦。从物理空间上说,世界是既定的、外在的,人们不得不依靠物质的世界获得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们也通过攫取、征服获得额外的报酬。尤其在现代社会,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处处高人一头,竭尽全力,做工作狂、做劳模。这样是否真的得到快乐和解脱了呢?如果可以通过征服世界获得心灵的宁静,为什么还会有成功之后的空虚感,欣赏生活心境的缺失以及失去目标的焦虑感……另一方面,功业属于少数人,得不到者的自卑、不平衡、失落感,又该如何排遣……更遑论每个人都要面临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为此,我们是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呢?

一沙一世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亩田,可是我们似乎太忙,没有办法停下来关照蒙尘的心灵世界,任由心灵的田土干涸荒芜。我们追求幸福,却常常假道于外,结果是缘木求鱼。读《六祖坛经》,便是清静性情、滋润心田的工夫;破除执念、珍惜福缘,便是禅修。

《六祖坛经》说:“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自在解脱,名无念行。”由于修禅,由于时时清心见性,历代在禅宗大师们真正做到来去自由,自在解脱,于他们而言,即便是生死大事,也如此简单、随缘。

其实,清心修禅不需要特意去山清水秀、渺无人烟的地方,更毋须拜名师访高僧,真正的禅就在日常生活中。一天,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去拜访弘一大师,吃饭时,见他只吃一道咸菜,夏先生问道:“难道您不觉得咸菜太成吗?”弘一大师回答说:“咸有成的味道!”饭毕,夏先生见弘一大师只喝白开水,又问:“没有香茶,每天都喝寡淡的开水,多没滋味?”弘一大师笑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成有成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您有没有认真品味生活的百味呢?

编著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