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的是毛泽东和老革命家的友情,内容包括:毛泽东和贺子珍之兄贺敏学、毛泽东和邓子恢、毛泽东和刘亚楼、毛泽东和叶飞、毛泽东和傅连暲、毛泽东和何廷一之间的友情。通过本书我们看到了主席平易近人的形象以及和革命同志深厚的友谊。
本书内容包括:毛泽东和贺子珍之兄贺敏学、毛泽东和邓子恢、毛泽东和刘亚楼、毛泽东和叶飞、毛泽东和傅连暲、毛泽东和何廷一之间的友情。
贺敏学1904年生于江西省永新县一地主家庭,因是家中长子,备受父母宠爱,平时养成少爷作风。入私塾后爱看《三国》、《水浒》一类的忠义武侠小说,高小二年级时就打抱不平,领导全班同学起来反抗校长无理处罚学生。就读永新县城禾川中学期间,与后来的“井冈山大王”袁文才成同窗挚友。贺敏学因反击兵痞欺负母亲而辍学习武,后人南昌军官子弟学校读书,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在北伐前夜加入国民党。但国民党右派的所作所为引起他的极大愤慨,遂于1927年3月在白色恐怖时毅然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和胞妹贺子珍、贺怡同为中共永新临时县委委员,时称“永新三贺”、“贺氏三兄妹”。
1927年6月,贺敏学在永新反革命事变中被捕入狱。他组织成立狱中临时党支部,任支部书记,积极做好越狱暴动的准备,并秘密写信给已在井冈山拉起武装的袁文才,约请策应暴动。7月,他在狱中组织“犯人”,配合宁冈、安福、莲花和永新四县农军,会攻永新县城。永新暴动后,贺敏学被推举为中共永新县委书记、永新县革命委员会主席。随后,四县农军组建成赣西农民自卫军,王新亚任总指挥,袁文才、王佐、贺敏学任副总指挥,贺敏学还兼任党代表。
面对敌军的反扑,为保存革命力量,贺敏学率永新武装和袁文才、王佐一同上了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他和永新县委的几位负责同志住在茅坪攀龙书院的八角楼里,永新县委就设于此。他以赣西农民自卫军党代表、副总指挥身份,在茅坪(袁文才地盘)和茨坪(王佐地盘)上下轮流走动,帮助这两支农军练兵习武,并给这两支绿林习气很重的部队灌输革命道理,从水浒英雄最终被朝廷招安、闯王军队兵败京城李自成本人被害,讲到共产党人为劳苦大众谋解放的崇高理想。
井冈山过于闭塞,永新县委在山上形同虚设,多时与党失去联系。贺敏学想掌握一下永新同志潜回家乡后的活动情况,并设法寻找上级党组织,既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又可请示下一步的行动,寻机扭转包括井冈山在内的边界局面。贺敏学主意既定,叮嘱贺子珍多注意袁文才的思想动向并加以引导,随后又分别与袁文才、王佐作了番长谈,并将贺子珍托付给袁文才、谢梅香夫妇照料,就带着精干人员潜行下了山。
闻讯湖南发生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贺敏学决定带一支小分队前去寻找起义部队。不料刚到湖南桂东,便与强敌遭遇,队伍被打散了,只好又折回,在井冈山下的小江山一带活动,与井冈山相呼应。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