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心理学专业必读书!
如果你的另一半未经你的同意就花掉了一大笔钱,而碰巧又被你发现,那他的反应是害怕还是不屑一顾,你从何得知?抑或他正是为了恭候你“过于情绪化的行为”而故意这么做?你对情绪的理解是否和他一样,又是否和别人一样呢?你是否会为一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愤怒或者恐惧?对此你难道无能为力吗?
如果你16岁的女儿比规定的时间晚了两小时到家,你会不会怒火中烧?什么因素导致你愤怒: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而她还没有打电话回来汇报,让你担心,还是你为了等她回家而久久难以入睡?当你在第二天早晨和她谈这件事时,你能否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她丝毫察觉不到你对她晚归的担心,或是让她清楚地意识到你那难以抑制的怒气,让她不由得为自己辩解呢?你能否从她的表情中觉察到她的尴尬、愧疚,或是一点点叛逆呢?
本书正是提供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你兢兢业业却总不能升职,你是忍气吞声还是据理力争或者干脆炒老板鱿鱼?一时冲动和爱人吵架,你能不能先冷静下来,还是各不相让以致感情破裂?你苦口婆心,可孩子就是不听话,你能否保持心平气和,还是暴跳如雷,甚至拳脚相加?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并理解他人的情绪,可以让生活顺风顺水;错误表达自己的情绪,忽视甚至误解他人的情绪,就可能招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保罗·艾克曼是享誉全球的著名心理学家、全球首席识谎专家,专精于非语言沟通。美国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警方、反恐小组等政府机构,以及皮克斯动画公司,常常请他当表情顾问。40年来,他系统研究新几内亚土著、精神分裂症患者、间谍、连续杀人犯和职业杀手的面容,本书就是他集大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本书科学地解析了产生情绪时体内的生理变化、外在的肢体语言、声音、面部表情等方面,并提供小测试和练习,考察你对情绪的了解,帮你认清自己和他人最细微的情绪表现,提高你对情绪发生的敏感度。
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情绪,我们要在情绪的世界里生活得更好!
这是父母们最可怕的噩梦。儿子忽然失踪了,没有任何明显的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数月后听说,警方刚刚破获了一起同性恋连环杀人案,那些人专门诱拐小男孩,然后把他们折磨至死。再后来,儿子的尸体在遇害者的埋葬地被发现,并且确认了身份。
警察是被17岁的埃尔默·韦恩·亨里带到现场的。警方逮捕亨里是由于他在通宵聚会之后枪杀了他的朋友——33岁的迪安‘考尔。亨里声称自己是连环杀人案团伙的一员,专门负责为迪安·考尔诱拐男童。当考尔说亨里将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时,亨里向他开了枪。由于考尔的命案而被拘留期间,亨里对警方说,谋杀这些男孩是“对他们父母的警告”。他认为,父母本该对自己儿子的行踪了如指掌。警方一共发现了27具男孩的尸体。
贝蒂·雪莉是其中一个遇害男孩的母亲。她悲痛欲绝,她所经受的痛苦折磨无以言表,看一眼她的表情就会令人窒息。看到她阴郁的面孔,你几乎就能够听到她的心在痛苦在哭泣。这种信息通过她的声音和表情清楚地表达出来,并且相互叠加在一起,因为她并没有控制这种情绪。
孩子的死亡是造成悲伤和痛苦的共同原因。”恐怕再也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引发如此极度的、循环往复的、永远无法磨灭的悲伤了。1967年,当我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研究的时候,我曾经要求沸耳人做出假如他们得知自己孩子的死讯时的表情。从录像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表情和贝蒂‘雪莉的十分相近,只是没有那么激烈,因为毕竟他们是想象出来的,而非亲身经历了丧子之痛。
很多失去都会带来悲痛:被朋友或者爱人拒绝,由于工作没有达成某个目标而丧失自信心,得不到长者的欣赏或赞美,丧失健康,由于事故或者疾病而导致身体器官或功能丧失,还有,对于一些人而言,遗失了非常珍视的物品。有很多词语可以描述悲伤的情绪:心乱如麻,失望,灰心丧气,忧郁,沮丧,受挫,绝望,伤心,无助,痛苦,悲伤,等等。
所有这些词语似乎都不足以形容贝蒂·雪莉的感受。威利·福理森和我认为,这种情绪包含两种不同的成分:悲伤和痛苦。在痛苦中会有抗议,而在悲伤中则更多的是听天由命和无助的感觉。痛苦通常会使人主动面对造成这种损失的原因,悲伤则往往较为被动。通常情况下,假如失去的东西再也无法挽回,痛苦就不会表现出任何明确的目的性。从这张照片的表情上,我们无法看出贝蒂究竟是痛苦还是悲伤。假如我们能够观察她的表情一段时间,听听她的话语,看看她的动作,那么我们就能了解得更清楚一些。的确,亲耳听到贝蒂充满绝望或者痛苦的哭声令人难以承受。我们可以转过头不看她的表情,但却无法逃避她充满痛苦的声音。我们会教导孩子掩饰那些容易触及情绪的令人不悦的声音,特别是身陷绝望和痛苦时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哭声。
悲伤是一种较为持久的情绪。经过一段时间抗议性的痛苦之后,通常都会出现一个听天由命的悲伤阶段,这时当事人会感到彻底的无助。之后,再一次出现抗议性的痛苦,试图抚平这种失落,接着又是悲伤,然后再是痛苦,如此循环往复。当情绪温和适中的时候,它们可能只持续几秒钟,或者几分钟,而后才会产生其他的情绪(或者不再有特别明显的情绪)。而贝蒂·雪莉的激烈情绪会像波浪一样反复出现,时高时低,而不是一成不变地保持在同一种程度上。在这样的重大损失之下,往往都会有潜在的悲伤或者躁动不安的情绪,直到悼念活动结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情绪才会慢慢消失。
即使在这样强烈的悲痛之中,时而也会出现一些其他的情绪。一个悲痛欲绝的人也会对生活感到不满,对上帝抱怨,对造成逝者离去的人或事仇恨,对逝者的死感到愤怒,尤其是当别人的死使自己处于险境当中时。愤怒的对象也有可能是自己,责怪自己没能及时完成什么事情,没能阻止这个人的死亡。即使理智告诉我们,根本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阻止我们所爱的人死亡,处在悲痛中的人还是有负罪感,怨恨自己没有能力去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毫无疑问,贝蒂·雪莉会对杀害她儿子的两个凶手怒不可遏,但这幅照片抓拍到的并不是愤怒,而是她的悲伤和痛苦。我们会对造成这种损失的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同时为这种损失而感到悲伤和痛苦。假如损失是由于他人的拒绝造成的,而不是死亡似的永远丧失,那么我们只会感到愤怒,虽然这种损失本身会给我们带来些许的伤心和遗憾。这里没有一定之规,有时就连哀悼逝者的人也常常会责怪和怨恨逝者弃自己而去。
处在悲痛中的人有时也会害怕,失去了这个人她要如何生活下去,害怕自己将永远无法走出伤痛。这样的恐惧与斯人逝去后无法开始新生活的无助感交替出现。当这种损失还没有真正出现的时候,恐惧可能就是占据支配地位的情绪,而不是悲伤和痛苦。
即便是在强烈的伤痛之中,也有可能出现一些短暂的积极情绪。回忆和逝者曾经共同度过的快乐时刻,或许也会欣然一笑。通常,逝者的亲友在出席追悼会或者探望其家属的时候,都会提起过去美好的回忆,甚至有时还能引起阵阵笑声。同样,与一位前来吊唁的亲戚寒暄,也可能会感到些许的欣慰。
在新几内亚高地工作的时候,我了解到悲痛的另一个特点。有一天,我离开居住的村庄,长途跋涉来到了当地的中心奥卡帕,那里有一所澳大利亚医院,我要在那里沐浴,并给摄影机充电。一位妇女从数千米外的村子来到这里,带着一个虚弱的婴孩,不幸的是,后来这个孩子夭折了。一位澳大利亚医生准备把这位妇女和她夭折的孩子送回村子,就邀我同行。那位母亲一声不响地坐在车里,没有流露出丝毫情绪,只是一路上都把孩子揽在怀中。我们到达村子以后,她见到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才开始落泪,表现出了极度的痛苦。医生以为她在装模作样,只是为了打动族人才表现出一种礼节性的情绪。他认为,假如这位妇女真的如此绝望和痛苦,这一路上她早该表现出来了。
这位医生没有想到,或许只有在能与自己分担这份痛苦的人面前,我们才真正体会到痛苦的存在。我们清楚发生了不幸,但是只有当我们向别人倾诉并且看到了他们作出相应的反应时,痛苦才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上面只是这种现象的一个极端例子,因为这位妇女生活在石器文明当中。他们没有火柴,没有自来水,没有镜子,除草裙外甚至没有任何其他的衣服。孩子夭折的地方对她没有任何意义,在这样一家西式的医院里,她经历的一切仿佛都不是真实的,就像她去了火星之后又回到了地球。另外一种可能性是她努力在两个陌生人——医生和我——面前抑制住自己的伤痛。也有可能她受到了太大的打击,从中恢复过来表现出悲痛需要一段时间——假如时间再长一些,无论身在何处,她的悲伤也许都会表露无疑了。
精神健康学家认为,在一段时间之内,悲伤的人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悲痛隋绪,是因为他们正在否认这一切,而且在这之后极易出现精神问题。近期的研究显示,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的,特别是当一个人渐渐衰弱而后死亡时,人们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能够为他的死亡作好心理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当死亡最终降临的时候,经受的痛苦就会减轻一些,悲伤也就不那么令人窒息了。对于与死者关系不好,曾经有过很多激烈争执和不愉快经历的人而言,这个人的死亡会令他们如释重负,他们的感觉不是绝望而是轻松。
但是,假如所爱的人突然死亡,让人措手不及,根本没有时间作丝毫的准备,人们常常坚信这个人其实还活着。特德·李尼尔森医生曾经研究过人们面对爱人猝死所作出的反应。他发现,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跟死者交谈,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认为死者能够听到他们的话并且给予回应。假如死亡是由事故、他杀或自杀造成的,这样的对话可能要持续好几年,之后人们才会完全接受爱人已经离去这一事实。
人们本来已经作好了生离死别的准备却忽然得知所爱的人安然无恙的时候,也有可能表现出和贝蒂·雪莉一样强烈的悲痛情绪。原先抑制住的悲痛,现在爆发出来。此刻,人们既悲又喜。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被拖延的情绪,在这时得以发泄,尽管这些情绪与当时的情景已经不再有关联了。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虽然还没有得到研究的证实)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有时在听到绝好的消息时会流露出痛苦的信号,例如流泪。也许这是最激动人心的喜悦超出了我们的情绪系统的控制范围,使得任何一种格外强烈的情绪都会产生阵阵的痛苦。
P82-86
情绪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在生活中,我们所关心的所有问题都有它们的影子——工作、友情、家庭以及我们最亲密的各种关系。情绪可以救人一命,但同时又极富破坏性;它会引导我们以现实、恰当的方法做事,但有时也会让我们做错事而追悔莫及。
如果在你看来应该得到赏识的一篇报告遭到了老板的批评,那么你的反应会是俯首听命,还是据理力争来维护自己的成果?你的做法会让你免于遭受进一步的打击,还是会使你误解老板的最终意图?你能否掩饰好自己的真实情绪并作出符合职业水准的反应?你的老板开始和你谈话时为什么会微笑?这是否意味着你会受到严厉的斥责,或者是她感到自己身处窘境而尴尬地笑呢?她的微笑会不会只是为了让你放心?所有的微笑都是一样的吗?
如果你的另一半未经你的同意就花掉了一大笔钱,而碰巧又被你发现,那他的反应是害怕还是不屑一顾,你从何得知?抑或他正是为了恭候你“过于情绪化的行为”而故意这么做?你对情绪的理解是否和他一样,又是否和别人一样呢?你是否会为一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愤怒或者恐惧?对此你难道无能为力吗?
如果你16岁的女儿比规定的时间晚了两小时到家,你会不会怒火中烧?什么因素导致你愤怒: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而她还没有打电话回来汇报,让你担心,还是你为了等她回家而久久难以入睡?当你在第二天早晨和她谈这件事时,你能否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她丝毫察觉不到你对她晚归的担心,或是让她清楚地意识到你那难以抑制的怒气,让她不由得为自己辩解呢?你能否从她的表情中觉察到她的尴尬、愧疚,或是一点点叛逆呢?
本书正是提供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我的目的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改善充满各种情绪的生活。令我吃惊的是,至今我们——科学家们和普通人——对自己的情绪都知之甚少,即便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那样不可或缺。但情绪自身的特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情绪影响我们的方式,也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自身或别人的情绪信号。这些问题本书也将谈及。
情绪能够(通常也确实是)以很快的速度形成,快到我们的意识不能参与其中,我们甚至无法察觉意识在某个特定时间产生了某种情绪。这种速度能够在危急时刻救我们一命,但是当我们反应过度时,它也能够在一瞬间破坏我们的生活。我们基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尽管有些困难,我们还是可以改变一些引起情绪变化的因素,调整我们处在某种情绪状态中的行为方式。
我研究人类的情绪已经40余载,最初我着重研究情绪的表达,而近年来则更加重视情绪的生理反应。我对不同国籍的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人、成年人和孩子进行观察,注意他们何时表现得夸张,何时低调,何时作出不恰当的反应,何时撒谎,何时说真话。第1章“跨越文化的情绪”就记述了我在这方面的研究。
在第2章中,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变得情绪化?要改变刺激自己情绪变化的因素,我们必须首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每种情绪都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我们能否改变其中某些因素?如果我们的另一半指出我们在做事时走了弯路,这种受制于人或者自己的智慧不被认可的感觉,或许会令我们恼羞成怒。我们为何不能试着接受这种建议而不要生气呢?这种状况为什么会影响我们?我们能不能作出一些改变,让这些微末小事不再支配我们的神经?这些问题都将在第2章中得到解答,即“我们何时变得情绪化”。
在第3章中,我将介绍何时及如何改变使我们变得情绪化的因素。第一步就是要找出最容易使我们行为失控的情绪诱因,同时我们还会发现某种因素究竟是顽固不化的,还是可以轻易改变的。我们不可能百发百中,但是通过逐渐了解情绪诱因的形成,我们就更有可能改变这些因素。 在第4章中,我将介绍情绪反应——我们的表情、行为和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能否控制自己的愤怒,不露声色?为何有时我们会感到情绪像一列失控的火车,而我们毫无驾驭能力?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行为何时会变得情绪化,我们就根本没有机会改变。假如没有人提出异议,我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除非事后进行反省。第4章介绍了了解自己情绪的方法,既然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我们就有可能让自己情绪化的行为变得积极。
要减少情绪化行为带来的损失,并且积极地利用情绪波动,我们首先要了解每种情绪背后的故事,了解这些情绪代表着什么。在了解人类共有的以及每个人独特的各种情绪诱因之后,我们或许就能够弱化情绪的影响,或者至少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些诱因是那样顽固不化,牢牢地控制着我们的生活。每种情绪都会使我们的身体产生某种独特的反应,了解这些反应的方式之后,或许我们就可以及时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波动,从而有机会找出对策:是顺其自然还是对其加以控制。
每种情绪都有独特的信号,我们的面部表情和声音就是最好的反映。情绪波动的声音信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本书中的诸多照片,展示了人们的情绪刚开始产生或被压制时最细微的、最容易被忽视的面部表情。有了对情绪的辨别能力,我们就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场合,与人交往,并且自如地掌握我们流露的情绪对他人情绪的影响程度。
在剩下几章中,我将分别介绍悲伤和痛苦(第5章)、愤怒(第6章)、惊讶和恐惧(第7章)、厌恶和蔑视(第8章),以及形形色色的喜悦(第9章)。其中一些章节涉及以下问题:
●最普遍的、最明确的情绪诱因。
●情绪的作用,它怎样为我们服务,又怎样给我们制造麻烦。
●情绪在心理问题中扮演的角色。
●通过训练,增强读者对情绪波动下生理反应的认识,以使他们在情绪波动时依然能够从容应对。
●通过照片,展现最细微的情绪变化在他人脸上的反映,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他人的感受。
●我们应该如何运用以上信息来理解别人的感受,处理工作、家庭以及朋友之间的问题。
附录中提供了一个小测试,读者可以在阅读本书之前做一做,看看你对细微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如何,读完这本书之后再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有所提高。
在阅读过程中,也许你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一些你很感兴趣的情绪在本书中没有出现?这是因为,在这里我所描述的是在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人人都能经常亲历的情绪。尴尬、自责、羞愧、妒忌等情绪或许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我所关注的是更具有广泛普遍性的情绪及其表现。有关喜悦的章节涉及了爱,有关愤怒的一章将对暴力、仇恨和嫉妒进行介绍。
我们体验情绪变化的方式已经成为了科学研究的一个范畴,即为什么有些人感情极为丰富,或者极其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在本书的最后,我将介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研究课题,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成果。
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的导师、已故的萨尔文·汤姆金斯曾经说过,情绪是我们生活的原动力。我们希望驾驭自己的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情绪的积极作用,同时尽可能减少其消极作用。虽然我们不是总能成功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这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萨尔文指出,情绪支配着我们的一切重大决定。早在1962年,在情绪尚未被列入行为科学研究范围时,萨尔文就曾对此发表过著作,虽然他夸大了情绪的作用(我们的生活中当然还会有其他作用力),但是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大多数心理学家简单地认为,人类生存的根本动力就是饥饿、性欲和求生的欲望,其实情绪的作用大于所有这一切欲望。如果一个人觉得面前仅有的食物令他作呕,那么他宁愿饿死也不会吃下这些食物,尽管在别人看来那也许是美味佳肴——情绪能够战胜饥饿。性欲在情绪面前更是不堪一击,当一个人觉得恐惧或者恶心时,他也许根本不会有兴趣进行性接触,或者根本无法完成一次性行为——情绪能够战胜性欲。绝望会使人崩溃,甚至自杀——情绪也能够战胜求生的欲望。
简而言之,我们向往幸福的生活,除了欣赏电影和小说等艺术作品之外,大多数人不愿经历恐惧、愤怒、厌恶、悲伤或痛苦。然而,本书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情绪,问题只是在于,我们如何能在情绪的世界里生活得更好。
“从没有人能像保罗·艾克曼这样对面部表情做如此深入的研究。在本书中,他以清晰、生动,而且最浅显易懂的话语向我们展现了令人叹服的研究报告。继达尔文一个多世纪以前撰写的《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以来,没有任何一本书像本书一样以如此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如此的深度和广度住这一领域有所建树。”
——奥利弗·萨克斯,国际著名脑神经学家
“本书绘制了一幅诱人的、完整的、全面的情绪世界地图,是你绝好的向导。”
——丹尼尔·高曼,《EQ:情商》作者
“本书把保罗·艾克曼40年来的学术研究和渊博知识展现在世人面前,描绘了引人入胜的情绪世界,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帮助。”
——约翰·克理斯,康奈尔大学荣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