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近六百首优秀诗歌,并配以名家丹青,希望能将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和谐地融汇在一起,使文字与图画互有生发,相得益彰,使读者真正感受到“诗情画意”之美。本书所选篇目以普及性为要,唐诗以清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为基础,挑选可接受性强、浅近明白之作入书,又广泛借鉴了其他的权威版本。宋词和元曲的选择则是在广泛借鉴其他版本的基础上,对各个时期各种题材的作品衡量斟酌,博采众家之长。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元杂剧文学成就也很高,但我们只选了活泼灵动、浅俗直白、使欣赏者毫无间隔感的元散曲。
唐诗、宋词、元曲,是鼎立于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而“唐诗”是唐代文学的最高标志。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为元杂剧,一为元散曲。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登鹳雀楼》的诗眼在一“穷”字上。“穷”,“穷尽”的意思。作者好像站在极高之处,俯瞰世界:平视,则见日没西山,一片残阳余晖;俯视,则见黄河回折人海,一曲奔腾乐章。然若想望到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就要再登高一步,展现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句,也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自然。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诗人首先极其概括地描绘出凉州苍凉景象: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场景苍茫、壮阔而又悲凉。当此之际,忽闻羌笛所吹《折杨柳》曲,边塞将士的哀怨也随之而出。羌笛明“怨”杨柳,实则表达出诗人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将士的批评。全诗格调沉郁苍凉,意境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赏析
这首诗是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描写桃花溪的景色,抒发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首句写桃花溪远处迷茫的景色,睹之有出世之感。紧接着写向曾去过桃花源打渔的船家询问洞口,结果是不得而知。明知桃花源系子虚乌有,但却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可以追求的目标,诗人的浪漫情怀跃然纸上。全诗写景清新如画,叙事饶有趣味。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赏析
在明媚的春光中,群山焕发了容光,众物展示出自己多姿多彩的方面,这一切都构成了春天的光彩。在这种美景艳阳天中,些许天气的阴晴变化又算什么呢?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即使是晴天也会沾湿衣服,来客不必因为天色微阴怕雨就罢游而归。本写山中美景,却不正面落笔,而借“留客”来表现,构思措语,何等精妙!诗虽短小,却景、情、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全诗虚实相间、跌宕自如、词浅意深、耐人寻味。
P16-17
中国古来有“诗歌大国”之称,这在唐、宋、元三个朝代体现得尤为明显。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为中华文学之瑰宝。就文学艺术的本质而言,唐诗、宋词、元曲是一脉相承的。从广义上讲,三者都属于诗歌。诗论中描述诗歌追求最高境界的“意境”一词常被用来评点诗、词和曲。而诗与画有着密切的关联。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在《山水论》中称“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点明了“意”是国画的灵魂。“意境”同样是国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唐诗·宋词·元曲》精选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近六百首优秀诗歌,并配以名家丹青,希望能将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和谐地融汇在一起,使文字与图画互有生发,相得益彰,使读者真正感受到“诗情画意”之美。
本书所选篇目以普及性为要,唐诗以清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为基础,挑选可接受性强、浅近明白之作入书,又广泛借鉴了其他的权威版本。宋词和元曲的选择则是在广泛借鉴其他版本的基础上,对各个时期各种题材的作品衡量斟酌,博采众家之长。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元杂剧文学成就也很高,但我们只选了活泼灵动、浅俗直白、使欣赏者毫无间隔感的元散曲。
本书所选图画,以符合诗词曲的意境为准则,或意境吻合,或意象相同。我们希望借助画这种更为直观的艺术形式,提供一种契机和可能,来激活、增强读者的感受力,引发读者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读者更好地领会诗词曲的意境。
在体例编排上,本书采用了原文、注释、赏析的结构设计和按作者分类、以时间为序的编排方式:前者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后者有助于读者阅读并增强对诗词曲发展脉胳的整体认识。
衷心希望《唐诗·宋词·元曲》能带给您美的享受!
中国学问界,是千年未开的矿穴,矿苗异常丰富,但非我们亲自绞脑筋绞汗水,却开不出来。翻过来看,只要你绞一分脑筋一分汗水,当然还你一分成绩,所以有趣。所谓中国学问界的矿苗,当然不专指书籍,自然界和社论实况,都是极重要的,我们对于书籍之浩瀚,应该欢喜谢他,不应该厌恶他。
——梁启超
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那么强有力的文化根基。宋朝佛教理论上为什么没有什么发展,因为它已经融化在我们的文化中间了。今天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前提是必须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
——汤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