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为“陶行知全集”第十卷,收入作者1936年至1946年(中缺1942年3月~1943年5月)的备忘录55册,是研究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珍贵材料,也是研究这一时期某些历史事件的极难得的资料。编者原来花了很大功夫整理,拟出整理后的排印本。但这《衙备忘》系随手所记,又用了许多本人才懂得的节略语或符号,所记顺序亦时有颠倒,或几页签名插入其间,一些字迹因年久而模糊,很容易整错。为了不致穿凿,有损原意,最后决定全部影印出版。在编排上以一册为一篇,抽去了空白页,少量的注释与译文(这是整理时的成果)放在篇末。通讯地址一般不译,少数签名及法文、意大利文等均未翻译。正文和注译的编码前面的数字为册数,后面数字为该册的页码。注译文的行数 有文字的算一行,空行不计。本卷的译文由四川师范大学外语系副主任童吉美副教授校订。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为中国教育改造、普及人民教育、争取民族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奋斗了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散见于1913年到1946年的国内外报刊。生前曾以各种形式出版各种专集,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本全集编入迄今收集到的陶行知的全部文稿,有文章、诗歌、教材、书信、演讲、小说、谈话、章程、提案、文电、广告、备忘录等2530篇(其中教材13本、小说1部、备忘录55册)。附录共314篇(包括附在第九卷末的年表),一种为文末附,一种为卷末附录。
本卷为“陶行知全集”第十卷,收入作者1936年至1946年(中缺1942年3月~1943年5月)的备忘录55册。
上
衙备忘第一册(1936.4.16~5.4)
衙备忘第二册(1936.8~10)
衙备忘第三册(1936.10.2~10.30)
衙备忘第四册(1936.10.30~12.6)
衙备忘第五册(1936.12.8~1937.1)
衙备忘第六册(1937.1.28~5.5)
衙备忘第七册(1937.5.12~6.2)
衙备忘第八册(1937.6.5~7.14)
衙备忘第九册(1937.7.16~8.1)
衙备忘第十册(1937.8.4~9.16)
衙备忘第十一册(1937.9.17~10.4)
衙备忘第十二册(1937.10.5~11.14)
衙备忘第十三册(1937.11.14~12.7)
衙备忘第十四册(1937.12.8~1938.1.15)
衙备忘第十五册(1938.1.16~1.25)
衙备忘第十六册(1938.1.26~2.17)
衙备忘第十七册(1938.2.18~3.9)
衙备忘第十八册(1938.3.10~4.14)
衙备忘第十九册(1938.4.14~5.21)
衙备忘第二十册(1938.5.22~7.3)
衙备忘第二十一册(1938.7.5~7.26)
衙备忘第二十二册(1938.7.27~8.10)
衙备忘第二十三册(1938.8.10~8.31)
下
衙备忘第二十四册(1938.9.1~10.2)
衙备忘第二十五册(1938.10.4~10.27)
衙备忘第二十六册(1938.10.28~11.29)
衙备忘第二十七册(1938.11.30~1939.1.2)
衙备忘第二十八册(1939.1.1~2.23)
衙备忘第二十九册(1939.2.24~5.6)
衙备忘第三十册(1939.5.7~9.30)
衙备忘第三十一册(1939.10.1~11.15)
衙备忘第三十二册(1939.11.16~12.15)
衙备忘第三十三册(1940.1.1~7.25)
衙备忘第三十四册(1940.7.25~11.9)
衙备忘第三十五册(1940.11.6~1941.4.30)
衙备忘第三十六册(1941.5.1-6.9)
衙备忘第三十七册(1941.6.10~7.31)
衙备忘第三十八册(1941.8.1~10.13)
衙备忘第三十九册(1941.10.14~11.28)
衙备忘第四十册(1941.11.19~1942.1.27)
衙备忘第四十一册(1943.3~5)
衙备忘第四十二册(1943.5.19~11.13)
衙备忘第四十三册(1943.12~1944.3)
衙备忘第四十四册(1944.3.11~5.3)
衙备忘第四十五册(1944.5.11~9.6)
衙备忘第四十六册(1944.10.18~11.14)
衙备忘第四十七册(1944.11.20~1945.1.9)
衙备忘第四十八册(1945.1~4.9)
衙备忘第四十九册(1945.3.16~5)
衙备忘第五十册(1945.5.23~7.18)
衙备忘第五十一册(1945.9.18~11)
衙备忘第五十二册(1945.12.1~12.31)
衙备忘第五十三册(1946.1.9~2.7)
衙备忘第五十四册(1946.4.12~5.13)
衙备忘第五十五册(1946.5.7~7.17)
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