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为总理的卫士,为寄托对周总理和邓大姐的无限思念,作者把在他们两位老人身边工作期间见到、听到和感受到的事情写出来,用这些故事和零碎的记述,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周恩来和邓颖超,也为研究他们提供一些素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周恩来卫士回忆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高振普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为总理的卫士,为寄托对周总理和邓大姐的无限思念,作者把在他们两位老人身边工作期间见到、听到和感受到的事情写出来,用这些故事和零碎的记述,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周恩来和邓颖超,也为研究他们提供一些素材。 内容推荐 该书作者高振普作为一名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忠诚卫士,历史地见证了总理夫妇的简朴生活。为寄托对周总理和邓大姐的无限思念,作者用饱醮深情的笔触详尽地描写了他在两位老人身边工作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这些故事和零碎的记述,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周恩来和邓颖超,也为研究他们提供一些素材。 目录 引言 我进西花厅 我眼中的周恩来精神 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 “咱们是平等的同志关系” “不要叫首长,不要说“指示” 邓大姐与警卫战士 要有群众观点 要懂科学 自费药要交钱 两菜一汤 刮胡子刀片 一杯茶水 生活上尽量自理 一箱芒果 和总理打乒乓 周总理为我们发奖 总理叫我们下基层锻炼 买票看戏 因私用车要交费 上海的“414”毛巾 节约口粮 “四菜一汤”的规定 出差带上三百元 两盏台灯 袜子天天补 邓大姐给我们的补助 打井浇菜地 自费做出国服装 在几内亚节约用水 两台电视机 穿戴国货 穿补丁外衣会见外宾 一块手表引起的风波 “艰苦朴素”好 总理办公室的规定 轻车简从 不要搞特殊 “接触群众太少,消息就闭塞了” “八一”联欢 二十年穿两双皮鞋 总理喝酒与酒量 不要提吃猪肉的事 在“楼外楼”三付饭费 没有付钱的一碗汤 有困难找西花厅党支部 “你俩从西花厅去上班” 避开“四人帮”追查 邓颖超与“午间半小时” 咱们是一家人 周总理的身教言教 周恩来、邓颖超合用一个骨灰盒 周恩来、邓颖超的收支情况 相忍为党力挽狂澜 出席“关于罗瑞卿”的上海会议 寻找彭真 红卫兵要改变红绿信号灯 红卫兵住进中南海 为谭震林解围 深夜看望余秋里 约陶铸谈话 请贺龙住进西花厅 “他俩是‘五一六’我不信” 不能离开中南海 武汉“七二”事件前后 陪陈老总挨斗 哪有时间“天天读” 江青闯闹接待厅 看电影请假 面对“九一三”突发事件 江青搅起的护士风波 一次不寻常的政治局会议 严肃处理“伍豪事件” 举荐邓小平 忘我工作鞠躬尽瘁 去南昌 目睹周总理的一次调查活动 面对危险的两次决策 用饼干充饥 我们给总理贴的大字报 赴河内吊唁胡志明 登上延安宝塔山 天天要看报纸 住进医院 总理哪里是在治病 面对各方的关怀 与朱德的最后交谈 总理的病牵动亿万人民的心 与病魔抢时间 为总理准备火化的衣服 举国同哀送总理 把总理骨灰撒向江河大地 跨越时空的怀念 说不尽的思念 我的终身遗憾 我看到的天安门广场 陈丕显不忘总理 邓颖超谈往事 “我的骨灰撒向海河” 两次遗物的清理 周恩来精神永存 来自人民的纪念 创建“周恩来班” 一位日本青年心目中的周恩来 后记 试读章节 总理视察农村打井 周总理每天要处理许许多多纷繁复杂的党内和国家的大事,他的时间每分每秒都十分珍贵。但是,每年他总是要抽出一些时间到各地视察工作,到工厂、农村、部队、学校调查访问。每次外出,出于安全考虑,我们都想多跟几个人,特别是到一些较边远地区或条件较差的农村,可总理从联系群众角度考虑,他想的是怎么便于接触群众,怎么有利于深入实际,每次他都明确指示我们要轻车简从,如果跟随很多人,反而影响不好。每到一地他都约见各方面的人员谈话,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有一年秋末冬初的一天,总理由河北省主管农业的同志陪同,了解河北农村群众为解除干旱、自打机井的情况。总理每到一地视察的时候,并不要求地方省委第一书记陪着,谁主管谁陪同就可以了,这样调查起来更彻底。总理视察时从不完全按照事先约定好的地方去,这次视察也是如此。汽车行驶时途经一个小村庄,总理说到那个村去看看,这个村不在访问计划内,是没有事先由省委安排的地方。车子进了村,没有什么人,看到一家烟囱冒烟,总理就直奔这个村民家。只见一位农妇正在烧水,她背着大门烧火,没发现有人进来。随行的一位同志想要叫她,被总理制止了。当这位农妇察觉到是周总理站在那儿,她局促不安,不好意思地整理了一下头发。总理主动和她握手,她赶紧在身上擦擦手,连声说手上有灰。总理握着她的手问:“家里就你一个人呀?”她说:“都到地里打井去了,我本来也在打井工地,是回家来烧开水的。”总理向这位农村妇女了解了她们家里和村里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前打井抗旱的情况。事后,总理对我们说:“今天很好,没有完全按照他们的安排走,多去了个村子,了解了情况,这会更真实,更可以验证今年他们打井抗旱的真实性。” 这次农村调查,总理是到哪儿就在哪个村子吃饭,晚上就住在这个村子里。有一天晚上住在河北大名县的一个村里。这个村子较大,提前通知地方领导总理要到这里住,户主腾出一个小院,搞得干干净净。天气很冷,我们外出习惯带一个温度计,一量,室内温度只有13℃。庆幸的是,从北京出发前我们有些准备,带了一床较厚的棉被,但是怎么也没有想到会住在这么冷的地方。晚上睡觉时,总理要换睡衣,我们就劝他别换了,脱了衣服冷,最后袜子也没有脱。我们把带去总共不超过三斤重的两床棉被,还有一条毯子全都盖在总理身上。总理睡下后,我们谁也睡不着,担心他睡不好,过了十几分钟,卫士长成元功叫我进去看看。我轻轻地推开门,总理还没睡,我问:“冷吗?”总理说:“身上还可以,就是脸冷。”我想,脸冷怎么办呢?总理也不能戴帽子睡觉,只好加服了一粒安眠药。又过了大概一刻钟,我轻轻地打开门,听见总理打呼噜的声音,这才放心地去睡觉。第二天早晨,我们还没起床,就听见总理的咳嗽声,他一般早晨醒的时候,很自然地咳嗽一下。我忙穿上衣服,推门进去,见总理还躺在床上,一看温度表才9℃,我都不敢说是9℃。总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睡了一个晚上,他居然还说睡得不错。第二天一整天我们都提心吊胆,观察着他有没有感冒的症状,幸亏总理身体好,没有感冒。 早餐后,总理继续视察打井工地,他仍习惯性地穿着那双皮鞋,沿着田边的土路从这口井走到那口井。那时地刚耕完,很不好走,根本没有路,我们看着也没办法,对带路的村干部说:“你们说一说,总理听你们的,找条路,坐—会儿车再去看,这样走下去,会把总理累坏的。”就这样走了很长一段路才到一个村。坐下来休息时,总理跟农民们座谈,他拿起一个大黑碗,倒上水就喝,一边喝一边与村民们谈话,了解一些情况。 总理所以这么做,就像平时他所说的,只有这样才会掌握第一手材料,而且是真实的材料。P14-15 序言 1961年5月的一天,警卫局领导找我谈话,说是周总理那里要你去工作,先去试一下,如果可以,就正式调去。我听后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能去敬爱的周总理身边工作;紧张的是,想起五年前我被调来警卫局开始培训时,老同志介绍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性格、嗜好、脾气的那些话。他讲到周恩来时,说总理办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在总理面前不能出一点纰漏。甚至于对你的一举一动,总理都可以看透你在想什么。 那时我刚从山东调来北京做服务员,有些想不通。因为当时我从山东省公安干部学校毕业后,已是干部。后来幸福感、荣誉感占据了主导位置,想想贫困家庭出身的我,能有幸调来这北京城,进入红墙内多不容易,哪还管什么待遇。所以工作起来劲头很大,一心一意地把工作完成好。在中央领导人面前,尽量把服务工作做得周到细致。当年还没有建成人民大会堂。毛泽东宴请外国元首的国宴就在中南海怀仁堂,会见重要外宾,也是在中南海。因此,我们服务工作的好坏,对国外也有一定影响。中央的很多会议都在中南海的颐年堂、勤政殿、怀仁堂、居仁堂、西楼大厅召开。所以对进入中南海人员的培训是极其严格的,在工作中要求则更严。我们这些人大多来自农村或小城市,见识不广,知识面窄,工作起来确实有较大难度。干力气活我们个个都是强手,一个人可以扛起五把椅子,几十斤重的方桌一人扛起来就走。可为首长当服务员,干的都是细活,端茶、倒水、递个毛巾,活儿是轻便多了,可心里挺紧张。 五年多来,我也曾接触过周总理。他对工作确实一丝不苟,在他身边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怀着这种既高兴又紧张的心情,我先来到警卫处接受培训,为的是更多地学习、掌握警卫知识,更多地接触周总理。两个月后,即1961年7月,我被调到总理身边。 我兴致勃勃快步行走在去西花厅的路上,当时我没有自行车,公家也没配备。因为按我当时的职别是不配交通工具的。十几分钟的路,我觉得太长了。虽然过去五年曾多次来过西花厅,但这次心情大不一样。见了总理说什么,见了邓大姐说什么,我无头绪地东想西想,边想边走进了卫士值班室。邓大姐的汽车司机纪书林等着我,他向我说明邓大姐去庐山养病,周总理准备从庐山回来去北戴河,由他和我先去北戴河,也就是先去做准备工作。 8月6日,总理到北戴河,出席在那里召开的书记处会议。卫士长成元功原先已向总理讲了我这个人的情况,所以见面后总理并不感陌生,说了声“我见过他”,接着问了我的一些身世。当年23岁的我,在总理面前还是个孩子。我没说更多的话,就开始工作。 总理几乎是天天开会,约人谈话。我对会议内容一无所知,只是看到他忙。事后,才知道会议的内容是讨论国际形势、国内的粮食问题,还有军工生产和市场、物价、货币流通等问题。五天的时间,要开这样一个内容繁多的会,难陉他那样忙。8月13日,总理离开北戴河,我没有随行,留下来做收尾工作。 8月23日,总理去庐山出席中央工作会议,我先期上山,仍打前站。这是我调到周总理身边工作的试用阶段。从庐山下来后,我即住进西花厅,从此我在西花厅整整工作了三十多年。 今天,敬爱的周总理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邓颖超大姐离开我们也八年多了,在他们身边工作的许多情景时时出现在我的面前,好似还在为他们工作,为他们服务…… 为寄托对周总理和邓大姐的无限思念,我把在他们两位老人身边工作期间见到、听到和感受到的事情写出来,用这些故事和零碎的记述,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周恩来和邓颖超,也为研究他们提供一些素材。 我是周恩来的卫士,是在中央领导同志身边工作的一名警卫人员,由于工作环境和水平所限,不可能把周恩来这样一位伟人的功绩很好地表达出来,工作性质又决定了我只能接触一些事情的侧面,了解得非常有限。但是,本书所写到的都是我的亲身经历。 后记 在我写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央文献研究室李琦、力平、廖心文同志的指点帮助,上海人民出版社陈莉莉、陈敬山同志的鼓励,杜修贤、崔宝林、刘庆瑞、张彬、苏航、唐京伟、舒野、周描坤、孙参和王岩同志提供了照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书所用的照片,凡作者能联系上的,我都征得了他们的同意,因种种原因未能联系上的请予谅解。 限于水平,撰写的内容难免会出现差错,欢迎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