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依然神秘(一位中国著名记者眼中的另类美国)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朱幸福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知名外交记者朱幸福继《目击美国这八年》和《白宫风雨荡政坛》两书后的又一部力作。凭借特别敏锐的新闻嗅觉以及长期驻外的丰富经验.捕捉到美国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有趣线索和题材,让你了解美国发生的一些稀奇古怪的社会政治现象;美国大学教育的伟大力量所在;美国人家庭生活的悲欢离合;美国平面媒体是怎样生存和竞争的;白宫记者与历届总统的恩恩怨怨……。

内容推荐

亲爱的读者:你想了解美国发生的一些稀奇古怪的社会政治现象吗?你想探讨美国大学教育的伟大力量所在吗?你想研究美国人家庭生活的悲欢离合吗?你想知道美国平面媒体是怎样生存和竞争的吗?你想了解白宫记者与历届总统的恩恩怨怨吗?你想预测美国在本世纪还能否保持长盛不衰的超级大国地位吗?要是你想寻找答案,请看《依然神秘——一位中国著名记者眼中的“另类”美国》一书。

该书是中国知名外交记者朱幸福继《目击美国这八年》和《白宫风雨荡政坛》两书后的又一部力作。作者凭借记者的职业好奇心、特别敏锐的新闻嗅觉以及长期驻外的丰富经验.捕捉到美国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有趣线索和题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与美国各界人士面对面的访谈,向读者原汁原味地介绍一个活灵活现的超级大国。

目录

自序

教育篇

 一次充满欢笑和掌声的演讲——胡锦涛主席访问耶鲁大学侧记

 培养未来领导人的地方——访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

 冒险创业,力求出类拔萃——访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西

 让学生驰骋在自由研究的领域——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比尔热诺

 我们的学生毕业时几乎都不欠债——访普林斯顿大学女校长雪莉·蒂尔曼

 培养高校教授的摇篮——访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西默

 培养世界一流人才——访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柯伟林

 让天下父母放心的大学——杨伯瀚大学采访侧记

 大学的伟大力量在哪里——听美国西北大学校长亨利·拜能纵谈高等教育

 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美国著名华裔教育家刘全生教授访谈录

 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与访问学者“吵架”

人物篇

 国家“二号”领导人退休后在忙什么——随周文重大使访前副总统阿尔·戈尔

 美中关系不能用一两句话概括——美国前国务卿柯林·鲍威尔将军访谈录

 中美需要合作而不是冲突——访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理查德·阿米蒂奇

 外交舞台上的常青藤——五任国务卿青睐的发言人理查德·鲍彻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记美国政坛另类总统候选人林登·拉鲁什

 四次落败总统竞选的勇士——美国独立总统候选人拉夫·纳德其人其事

 色彩斑斓的职业生涯——三个女性倾吐白宫“情缘”

 全球化竞争也是教育竞争——与美国芝加哥市长理查德·戴利一席谈

政治篇

 布什总统就职典礼趣谈

 感受总统选举的电视辩论

 鬼节为大选蒙上政治色彩

 大选让美国社会两极分化

 中间选民为何优柔寡断

 目击华盛顿反战示威游行

 首都环城公路内的“骗子们”

 新罕布什尔边陲小镇也风流

 2008年:选举黑人还是女人当总统

新闻篇

 《华盛顿邮报》与众不同的特色

 《洛杉矶时报》在竞争中求发展

 《纽约时报》与白宫的紧张关系

 在FBI总部做客虚惊一场

 听白宫记者评说白宫主人

 切尼一枪捅出三十多个问题

 目击白宫发言人与记者吵架

 中国记者与美国警察的故事

 在五角大楼采访找不到感觉

社会篇

 NBA比赛的美女拉拉队

 在西南部边陲小镇采访偷渡客

 最严厉的监狱长与他的囚犯们

 走进核辐射的沙漠禁区

 揭开耶鲁大学“骷髅会”的神秘面纱

生活篇

 公寓楼的警报又响了

 美国的急救文化

 结婚贵,离婚更贵

 爱情·友情·亲情·恋情

 感恩节忙得全国底朝天

 年近百岁的祖父祖母级司机们

 狗宝贝们在美国的幸福生活

旅游篇

 探访印第安人独立王国

 在阿米西原始部落过新年

 爱斯基摩人的现代生活

 美国最后一块迷人的处女地

 好莱坞在奥斯卡夜晚更妖娆

 华尔道夫饭店与蒋申兰的趣闻

 大都会博物馆让你流连忘返

城市篇

 拉斯维加斯:世界结婚之都

 纽约之一:在纽约购物谨防上当受骗

 纽约之二:除夕之夜与美国人一起疯

 夏威夷:距离中国游客还有多远

 休斯敦:因为有了姚明更自豪

 底特律:“汽车之都”在挣扎

 田纳西:为中美合作关系谱写乡村音乐

 旧金山:女警察局长方宇文是华人的骄傲

 新奥尔良:美国买酒醉酒的“另类城市”

结论篇

 超级大国经久不衰到几时

 美国保持繁荣强盛的十大财富

试读章节

培养未来领导人的地方——访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

对中国读者来说,耶鲁大学是个非常熟悉的名字。耶鲁大学成立于1701年,是一所遐迩闻名的私立大学。它的名气与哈佛和普林斯顿大学并驾齐驱,历年来三驾马车互相角逐美国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院前三名的位置。该校师资阵容强大、课程安排科学合理、教学设施一流。漂亮的哥特式建筑与现代化的建筑交相辉映,把整个校园点缀得古典而秀丽。霞光倾泻的傍晚,当你站立在校园中央环顾四周时,耶鲁的名气、秀丽和庄严会使你产生出凝重的历史责任感,和报效自己的祖国的民族责任意识。

耶鲁大学是我国首位留美学生容闳毕业的地方,也是造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母校。长期以来,耶鲁同中国一直保持着各种研究合作,并越来越多地与中国的学术机构和政府部门开展合作,成为两国开展学术交流和提供服务的典范。该校最强的学科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生命科学。耶鲁大学管理研究生院于1978年创设了独特的课程——公营和私营企业专业管理课程,课程安排有六成是授课,四成是个案研究,研究的多半是公办或非营利机构的个案。

2005年9月,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其办公室接受了作者的专访。他说:耶鲁目前同中国许多城市的大学开展了80个不同项目的研究,其中包括同复旦大学开展疾病基因的实验,与北京大学进行水稻作物基因的科研项目,参加这两个科研项目的有好几百人,迄今颇有成效。此外,耶鲁在中国开展艾滋病教育和其他一系列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是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因为世界五分之一的人生活在那里。莱文决心要把耶鲁办成一所真正的国际性大学。

为中国政府培训高级官员是耶鲁与中方开展合作的另一个重要项目。莱文说:耶鲁大学今年8月帮助中国14个大学的校长和副校长进行为期10天的培训。我们在一起进行讨论美国大学是怎样运转的、政策是如何制定的,如何选择学生和聘请人才、如何筹集经费以及技术转让等,这有助于我们的中国同事推进教育改革,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教育改革。耶鲁法学院还聘请各类法官、高官和教授帮助中国高官起草和改革行政法。

莱文在2001年5月访问过中国,在北京大学发表过演讲。谈到耶鲁大学与中方的学生交流项目时,莱文说,耶鲁每年派遣50-60名学生到中国学习中文和教授英文,中方每年有300多名学生到耶鲁大学留学。此外,中国目前约有300名访问学者在耶鲁大学进修。耶鲁大学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有学生交流计划,每年夏天有25名中国学生接受奖学金到耶鲁进行短期学习。最近5年,耶鲁与中方的合作有了大幅增加,耶鲁与中国的许多政府部门和著名大学建立了广泛联系,创造了许多新的合作机会。他说,耶鲁大学与中国开展的学术合作,是全球性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提供服务的典范。

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任何国家和大学都逃脱不了相互交流和合作。莱文说,开展国际合作是非常有价值的,这可以使合作双方从不同角度相互学习和了解,共同讨论解决面临的问题。由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与美国的不同,中国政府运作的方式也与美国有所不同,因此中国在执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过程中受到许多限制,需要寻找新的方式来加以适应。莱文说,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我们相互学到了许多东西。

作为耶鲁校长,莱文面临许多艰巨的任务。莱文说,他的首要任务是继续使耶鲁在科学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在高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与科研。耶鲁最近几年把重点放在加强对科研的投资和研究上,同时使教育学生的方式更好更现代化。他说,今天已经不能把眼光仅限于美国国內,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领导人,应与不同匡家、不同文化的学生接触交流,同时互相派遣学生到国外去学习知识和文化。

耶鲁大学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莱文在专访中说:一是耶鲁有着3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使耶鲁今天获得更大成功比较容易一些;二是耶鲁有着强大的师资力量,学校把师资力量放在对本科生的教育上,给他们配备了最著名的教授,教授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为学生发挥顾问作用,使学生们从系里得到很大的支持和辅导。莱文指出,最近30多年来,美国和世界的许多大学把重点从对本科生的教育逐步转移到科研方面,而耶鲁在两者之间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平衡,这使耶鲁在美国高等院校中独领风骚。

是什么使耶鲁感到如此自豪呢?雷文说,耶鲁为美国政界、工商界、教育界和艺术界培养了许多领导人物。最值得骄傲的是,美国有4位总统是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他们是福特、老布什和克林顿,还有一位就是现任总统小布什。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参议员和前第一夫人希拉里也都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当年,克林顿与希拉里就是在耶鲁大学图书馆坠入爱河的。好莱坞《沉默的羔羊》女主角朱迪。福斯特和《走出非洲》女主角梅里尔·斯特里普都是耶鲁的校友。此外,耶鲁也是美国533名国会议员的母校。

担任校长13年来,莱文有着各种酸甜苦辣的经历和感受。他与作者谈到这一问题时说,每天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每天都有许多社会活动和仪式需要参加,还有就是涉及如何合理使用耶鲁大学每年20亿美元的教育经费的商业活动,这需要校长有社交技巧、行政管理艺术和战略思考。他的目标是吸引和培养第一流的师生,致力于优异的本科教育和培养在学术、专业和公众生活中的领袖人物。这些都是挑战,他说:他喜欢这种多元化的责任,他每天要参加许多会议,要接受媒体采访,还要出国访问,他对参加各种社会和学术活动感到很轻松,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作为校长,莱文还肩负着为大学筹集资金的重任,他迄今已为耶鲁大学筹集了20多亿美元的资金。耶鲁的校友非常慷慨,不久前有位校友一下子慷慨资助了1亿美元。莱文在访谈中透露,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大学医学院10亿美元的投资,这是风险投资,因为美国的整个医疗体制面临巨大考验。他的最大愿望是,希望自己离任时,能使耶鲁的地位更加坚实强大。他说,担任校长13年来,他为耶鲁大学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此他仍在进行不懈的努力。

耶鲁大学现有1.1万名学生和2000多名正式教师,其中外国学生有1800名。最使莱文心花怒放的时刻是每年的毕业典礼。他乐滋滋地说:当你站在2500名毕业生和2万名为他们的毕业欢呼喝彩的人群面前,想到由于耶鲁给予他们的教诲和培养,这些天资聪颖的年轻人将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并将把他们的天赋和所学的知识贡献于人类的时候,他的心田里溢满了说不出的喜悦。P5-8

序言

年底盘点“资产”时,发现已够一本书的材料了,再积压下去恐怕要影响“发育”,于是萌发了让她早日出世的念头。乘美国人忙着过圣诞节,我埋头梳理这些大多已发表过的文章,对它们进行补充修改并分门别类,一旦发现哪个地方稍有不足,立即抓起电话补充采访。岁末年初本该轻松自己,而我忙得昏天黑地,但却是乐在其中。

这本书的面世,比女性十月怀胎还要漫长和辛苦,艰辛程度只有作者自己清楚。望着即将出版的新书,心里不免有种说不出的喜悦、不安与期盼。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1990年代,我一口气在美国工作了八年。那是我人生的黄金时代,那段经历丰富了我的阅历,拓宽了我的眼界。2003年5月重返华盛顿时,发现日益繁荣强大的中国在美国天平上的分量更重,中美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国内读者对美国的关注程度有增无减。因此,中国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采写要求更高,任务更重。好在我始终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对美国任何有趣的人和事都充满好奇,而且乐于刨根问底。也许命中注定与新闻工作有缘,我始终保持着对独家采写的狂热和激情,甚至是痴迷。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仔细观察美国,用心了解美国,悉心研究美国。在采写文章时,我努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最直接的方式向读者介绍美国,解读美国。我追求的目标是,工作几年后一定要再出版一两本书,要把一个真实强大的美国客观地介绍给中国读者,让大家对美国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让国内的专家学者和制定政策的官员在研究和思考重大问题时,也能从美国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一些灵感和启示。

美国是个富有冒险精神和不断创新的国家,美国的高科技始终引领世界新潮流;美国的麦当劳、可乐、好莱坞电影、牛仔裤、因特网以及大学教育等,都对世界各国青年的成长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参与发起和创建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联合国,对维护和稳定国际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开放、政治稳定,这是美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持强大的基础。人们常说,在美国只要勤奋努力,每个新来的移民都有成功的希望和可能。

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扮演着警察和宪兵的角色。但在人权和道德方面,美国是个自我中心的霸道者,许多发展中国家讨厌美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们。“9·11”改变了美国的世界观,也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某些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经常对美国和中国朋友说,我们要用两分法来看待美国,当今世界要是没有美国可能会不稳定,但有了美国世界也不安宁,有时反而麻烦更多,伊拉克战争就是最好的说明。美国朋友也赞同我的观点。

美国的许多问题都是由它的一个价值体系所支撑的,要全面地了解美国,必须考察它的方方面面。比如:美国为什么会发生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美国如何推广它的高质量教育?美国的新闻媒体是如何运转以及如何监督和批评政府的?世界各国的年轻人为什么向往美国的生活方式?美国为什么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保持长盛不衰的地位?它的超级大国地位还能持续多久?这些都是人们想了解的东西,也是作者长期琢磨的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最近几年,我在美国国土上走南闯北,访谈了不少美国人,有达官显贵,也有底层的普罗大众。从他们身上,作者看到了他们的坦率和真情,听到了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感悟到了许多活生生的本土文化。从这些访谈中,作者隐约破解了美国成功和强大的真谛。但是,美国幅员如此辽阔,实力如此强大,它对世界的影响无孔不入,要在一本书里面面俱到地把美国社会讲深讲透,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在书中尽量做到客观公正,把我知道的最精彩的东西奉献出来,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超级大国。  书中的许多文章曾在《文汇报》上发表过,这些文章从选题到发表,都经过《环球视窗》主编李念以及海外部徐海清、卢宝康等编辑同人的指点和加工,里面凝聚着他们的劳动成果。饮水不忘挖井人,我在此向他们表示崇高敬意和谢意。书中使用的有些专访文章,是我同两任助手牛震与贾泽驰一起采写的。出书时“剥削”了他们的劳动成果,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歉意和谢意。

我要感谢报社前任总编辑们和现任总编辑何建华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是《文汇报》培养和造就了我这个首席记者和高级记者,没有《文汇报》这个大舞台,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成就和风光。我喜欢《文汇报》的灵活风格,我热爱记者这个崇高职业,每天都有新线索,每天都有新挑战,每天都有新目标。采访和写作已经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参加新闻工作以来,我长期在国外工作,照顾父母的重担落在我的三个兄弟和他们的家人身上,我对此深感内疚,现在只能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感谢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感谢父母和我的兄弟们对我的理解。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岩松和儿子朱靓对我的关爱、理解和支持。我为我们有一个优秀的儿子而感到自豪,他现在北京一家报社当记者,子承父业,希望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有些朋友建议我请名家为书作序。我尊重名人,但不迷信名人。我是高不成,低不就。1990年代后期,我和妻子出版过两本有关美国的社科类畅销书。我的文采没有中文系毕业的人那样美丽动人,但我的笔调是风趣幽默的,风格是生动活泼的,信息采访是扎实的,内容是值得一看的。我希望国内读者喜爱《依然神秘》一书,相信她是人们了解美国的一本非常难得的参考书。当然,书中肯定有错误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朱幸福

2007年2月于华盛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