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正果法师为中国佛学院编写的一部教材。主要介绍了修持止观的方法和法师自身的体验,对如何修习禅定作了卓越的总结。止观即禅定。戒定慧三学,是佛弟子的所学。戒能防非止恶,定能一心不乱,慧能简择性相。在三学中,戒是根本,修定是关键。持戒为了修定,修定可以发慧。因此可言,修习止观,是学佛的一处关节,也是明心的肯綮。法师恭遵佛法,身体力行,今金针度人,若依之修持,必有所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止观讲义(正果法师佛学三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正果法师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正果法师为中国佛学院编写的一部教材。主要介绍了修持止观的方法和法师自身的体验,对如何修习禅定作了卓越的总结。止观即禅定。戒定慧三学,是佛弟子的所学。戒能防非止恶,定能一心不乱,慧能简择性相。在三学中,戒是根本,修定是关键。持戒为了修定,修定可以发慧。因此可言,修习止观,是学佛的一处关节,也是明心的肯綮。法师恭遵佛法,身体力行,今金针度人,若依之修持,必有所得。 内容推荐 本书是正果法师根据经论中对修习止观的教导,结合自身的修禅实践编述而成的。法师在书中论证,止观即禅定,修习止观,是为了保持人身不失。为证得寂静禅定,学佛的人,都要亲近善知识。为获得上界静虑,瑜伽师须修习七种作意,法师强调,修习止观,重要的是调和饮食、睡眠,调顺身息心,远离五欲,对治五盖,以九类事为正知而住。在修习止观中,需要随时运用止举舍三相,觉知魔事,修八断行,以不净观和持息念为正入修要的二门,不取妄境,唯存纯识。为迅速引生禅定成就,修习止观的行者,当以严持禁戒为根本。护持净戒中,须防护诸根。防护诸根中,以制心为主。九种住心成就,亦即修静虑的成就。法师对唯识观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坚信,百法无我,五位唯识,五法事理皆不离识。修隐劣显胜的唯识观,涉及隐劣心所的唯识观法。心地观法,为一切凡夫进入佛地的顿悟法门。修观者,摄心专住一境,彻底了知隐劣显胜,勤修四谛十六行观,放下万缘,专志修习,一定能得禅定乃至百千三味。 目录 出版说明 正果法师圆寂廿十周年纪念 正果法师佛学三书出版序 修习止观的理要性 止观的名义 发菩提心 严持净戒 防护诸根 调和饮食 调节睡眠 住寂静处 亲近善知识 呵五欲 除五盖 正知而住 调顺身息心 八断行 九住心 七作意 止举舍 觉知魔事 不净观和持息念 四谛观 制心止观 无我唯识观 舍滥留纯识 摄末归本识 隐劣显胜识 遣相证性识 编述后话 试读章节 所谓调直定的解释,如《法界次第》说:“又云调直定,众生心所,常不调,不直,不定;入此三昧,能调、能直、能定,故名三昧。” 关于禅定名称的异译,祖师们的解释很多,基本上都能符合部分原义,上面举出几种解释,仅供读者参考而已。 简单地说,止之与观,如车的两轮,一失均衡偏于任何一方时,便不能达到止观双运的圆满成就。若偏于止,便失却心的活动,思维观察,引生正智;倾向于观,心便散动而失去正知正见。故须保持止观的平等双运,止观均等,以之达到双运成就。 如《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说:“世尊!齐何当言,菩萨奢摩他,毗钵舍那和合俱转?善男子,若正思维心一境性。”此中所说正思维,简别非唯一专修奢摩他,或唯一专修毗钵舍那,由是故名止观二品和合俱转,成就止观二品平等运转的双运道。 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世尊最后以颂告慈氏菩萨说:“干诤渲杂戏论著,应舍发起上精进,为度诸天及世间,于此瑜伽汝当学。”意显应舍诤论、渲染,及诸戏论取著。发出增上勇猛精进。为化度世间诸天人等,勤修瑜伽止观道。 发菩提心 修习止观,是治三毒热病最好的方法,是为了保持人身不失。欲得迅速成就止观,需要一定的条件,要发三种心——发书愿心: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三宝就是佛法僧,极为尊贵。皈依三宝,获得生圆满。生圆满依內有五,依外有五,合有十种。佛教徒必须以五乘共法的十善业为根本。发解脫心:已皈依三宝之人,应观三界苦,发起出离心。发菩提心:无量众生,不知三界是苦,为救度众生,需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对学佛人来讲,至关重要。菩提最初发心由四缘、四因、四力,有五种相。菩提最初发菩提心已,即名趣入无上菩提,参入在大乘菩提数中了,是故发心能为无上正等菩提的根本。 有许多人,认为修习止观,是消极性的。理由是个人静坐,少与别人接触,似乎与人无关,与世隔绝了,这样认识是极大的错误。因为修习止观,正是为了保持人身不失,保证下一世得到更圆满的人身,解脱自在,教化众生,而积极地修习止观。欲得迅速成就止观,需要一定的条件:修集止观资粮,住于静处,少欲知足,防护诸根,不使散乱放逸等。从表面看暂时约束了行动,不积极于利益众生,实际是为了成就更大的利乐众生的条件,而约束自己的行动。如病人住医院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需要住医院恢复健康。 我们自己和一切众生都是病人。如《大宝积经》卷四十八说:“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常作是念,所谓一切众生皆是病者。何以故?由为三毒常热恼故。若有众生生地狱者,亦为如是贪嗔痴等之所烧恼。如是生傍生者,焰魔世界。人中天上,所有众生,无不为是三毒烧恼。若有众生,成疑见等诸烦恼者,亦常为贪嗔痴等之所烧恼。舍利子!是诸众生,具烦恼病,非余良医,及胜妙药,若涂若传,能令贪嗔痴等热恼静息,唯除如来无上胜妙大法医王,及证法身,菩萨摩诃萨,以大愿力,自严持身,为良药已,乃能灭一切众生贪嗔痴等诸热恼病。” 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就为贪嗔痴等诸烦恼所缠缚,起惑造业,流转三界,生生死死,无有尽时,今遇佛陀所说法要,可以根治我们的生死病,就应该好好地服药,静养治病,如世间治病一样,进住医院,服药治疗,早日健康,更好地工作,为一切有情众生服务,修习止观,是治三毒热病最好的方法,所以要发心修习止观。 《大宝积经》卷一百十六文殊师利菩萨说:“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言俱。” 众生心行,浮躁掉动,难以对治。为了调治其心,安住静处,久久调练,则心意纯净,定慧俱生,如久射箭,射无不中已。 发三种心: 一、发善愿心。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上,激发趣善法欲,要求今生今世,来生来世,乃至无量生世,都能不失人身,并取得正报依报都圆满的人身。这首先就得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 三宝就是佛法僧。梵语“佛陀”,汉文译觉者,或智者,即真正圆满觉悟诸法事理,了了分明,究竟无余的一切智人。所谓功成妙智,道登圆觉,名之曰佛。 梵语“达摩”,汉文译为法,是轨持义。轨是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凡是一种事物,能固持其自性,如花有花的体,树有树的体,而又能表现其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使其他有情见之即可了解其为何物,合此任持自性轨范物解两义,即名为法。所谓玄理幽微,正教精诚,曰之为法。 梵语“僧伽”,汉译和合众,三人(旧译四人以上为众)以上的名称,即是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所谓禁戒守真,威仪出俗,故谓之僧。 佛法僧三种为什么称之为宝呢?因为它是指导众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解脱系缚,得大自在的导首,极为尊贵,如世间的珍奇宝物,所以称之为宝,所谓皆是四生异首,六趣舟航,故得名宝。 对于三宝,以尊敬至诚心进行皈依后,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这里依《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简单地介绍一下。所谓大护圆满,即说由于皈依三宝故,获得生圆满。生圆满依内有五,依外有五,合有十种。 依内五种是:一者众同分圆满,即生在人中,得丈夫身和女人身;二者处所圆满,即生在中国(有四众弟子游行处),不生在边地;三者依止圆满,不缺眼耳等随一支分,性不顽呆喑哑,能了解善说恶说法义;四者无业障圆满,即无五无间随一业障;五者无信解障圆满,即于圣教发生清净信解,不于邪恶处发生信解。以上五种,都是有情内身上所具有的圆满相,故名内圆满。 依外五种是:一者大师圆满,即值遇大师出世;二者世俗正法施设圆满,即佛陀正在演说正法,依世俗相安立十二分教法;三者胜义正法随转圆满,即依大师开示的正法修行,于沙门果证得圆满;四者正行不灭圆满,即世尊虽已入涅槃,世俗正法未灭,可依之修行正行;五者随顺资缘圆满,即依正法修行,有信心善士奉施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资生之具。 学佛的人,在皈依三宝之后,其具体实践,则为从大德师长前受;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诸酒五种戒法。《大宝积经》卷二十八说:“复次,长者(郁长者)!在家菩萨,应受善戒,所谓五戒。”《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说:“受五戒者,是福德之人,无所畏避。”《辨意长子经》说:“有五事行得生天上,何谓为五:一者慈心,不杀群生,善养物命,令众得安;二者贤良,不盗他物,布施无贪,济诸穷乏;三者贞洁,不犯外色男女,护戒奉斋精进;四者诚信,不欺于人,护口四过,无得贪欺;五者不饮酒,不过口行,此五乃得生天。”P11-16 序言 正果法师佛学三书出版序 正果法师生于1913年7月24日,圆寂于1987年11月20日,四川省自贡市自井县人,俗姓张,名子君。1931年出家于四川省新都市宝光寺,1935年秋考入重庆汉藏教理院,受教于太虚、法尊等高僧,是“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之一。 他生前先后担任过北京广济寺方丈、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正果法师是佛教界内外所公认的承前启后的当代高僧。他于“文化大革命”的磨难考验中,对佛法的信仰坚定不移,誓“为佛教作种子”,“有我在就有佛法在”,展现了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为佛法而生的浩然正气。“文革”后,他抓住国家恢复宗教政策的机遇,废寝忘食地致力于“振兴教育、重光寺院、复建僧制、传法布教”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他圆寂后,当时的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赠送挽词,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论其生平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职志;广为信众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之楷模。” 正果法师一生致力于佛教的教育和义理研究,成果卓著。《佛学基本知识》是为中国佛学院编写的教材,于1961年油印问世,成为中国佛学院“文革”前和“文革”后的一门重要课程。1982年更名为《佛教基本知识》,由中国佛教协会福建省分会出版,于教内广泛流通。20世纪90年代,又先后由海南出版社和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禅宗大意》成稿于1981年,是法师“文革”后为中国佛学院编写的禅学讲义,后由中国佛教协会于1987年和1990年两度印行流通。该书于1988年收入由何新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开放丛书·禅宗历史与文化》。同年,又由台湾“千花出版社”出版。《止观简介》成稿于1983年,也是为中国佛学院编写的讲义。1983年冬,厦门闽南佛学院曾大量印行流通。 自1987年11月开始,《香港佛教》逐期连续登载了全文。后又易名为《止观的研究讲录》,于1991年和1993年在台湾两度出版。《禅宗大意》和《止观简介》两书,于2004年合刊名为《正果法师谈修持》,由“新华出版(香港)有限公司”出版发行。此两书总体而言,是对禅学的阐释,其中最珍贵之处,在于法师的修证心得。 法师还曾于“文革”前花费数年心血完成一部数十万字的巨著《辨了不了义论讲义》,但遗憾的是,这部手稿未及问世就于“文革”中被抄走而不幸佚失。这部著作如若存世,将更能展现法师的佛学造诣。此外,法师还为中国佛学院撰写了《八宗概要》等讲义。 今年是正果法师圆寂二十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结集出版法师的“佛学三书”,一方面是对法师的一种最好的纪念,另一方面也可为教内外人士了解佛教和禅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帮助。 我作为正果法师的出家弟子,受出版社之托,不揣简陋,勉为此序。 弟子圆持敬识 2007年7月15日 后记 根据《瑜伽师地论》所说定地资粮(1-2篇)、加行(13-18篇)、修法(19-23篇),编述了止观简介二十三篇。本应还需编写修果,即四静虑、四五色定、三三摩地、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乃至共不共漏无漏功德等,感觉气力不足和为学僧讲课的时间来不及,只好作一结束了。 本止观是讲义性质,在写到某些段落,为了使学僧多了解些教义知识,未免写得太哕嗦了!真正修止观者,随取其紧要处而运用之,放下万缘,专志修习,一定能得禅定乃至百千三味。因为所取材料,都是佛菩萨对修习止观的教导,岂有依之修习而不成就者。 唯一内疚者,由于我对止观实践水平太不够,写得太粗略肤浅。还有,在写到修法时,不慎腿折,住医院三月。对于不静观和持息念、四谛观、无我唯识观,只好抄录我编述的《佛教基础知识》来作补充,这些只有请读者原谅了。 偈曰: 今生七十未足奇,编述止观廿三篇。 证得正慧果生时,回顾堪笑葛藤砖。 正果 一九八三年五月于广济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