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五峰卷)
分类
作者 王永红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湖北五峰卷”,该书分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和机智人物故事等几大类,书中汇集了大多民间故事中精选出来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包括《观音赞修洛阳桥》、《采莲船的来历》、《虎君关》、《张五郎打虎》、《害人终害己》等,它集中并全面展现五峰民间故事“现在时”的特点,确保了五峰民间故事科学版本的研究价值。

内容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主干项目之一,已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宜昌市分卷含12个县卷本,计460万字。各县卷侧重本地特色,巴人、楚先民、屈原、昭君、三国传说、本地民俗节庆、历史上有影响人物、动植物的传说故事,在各卷自成系列;在山区与平原,峡江流域与清江流域、沮漳河流域,偏僻村落与中心城区,故事的流布形态异彩纷呈,研究者浏览全套可以比较异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民间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出版对于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延续华夏文明,保护民间文化的知识产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目录

春天的故事(代总序)

今朝好风色 延瞰大荆楚

痴情三峡 投身民间

采珍撷贝进宝库 奇光异色迷世人(代前言)

神话

 棋盘山

 观音赞修洛阳桥

 王业造船

 牛为什么被贬下人间

 采莲船的来历

 冬竹

 金葫芦

传说

 寒婆婆打柴

 有詹无詹 单看八月十三

 正月十五赶毛狗

 五月初五喝雄黄酒

 八月十五吃月饼

 撒禄米的来历

 风箱和锯子的来历

 虎君关

 甘罗十二为丞相

 孔明是怎样葬在定军山的

 苏东坡门前枇杷树

 杨令婆吃长生草

 乾隆皇帝游江南

 田舜年九岁出对难祖翁

 彭老七打枪

 陈二爷割漆

 张五郎打虎

 月亮岩

 鸡公岩

 黄龙洞

 松树尖

 阮家大堰

 苦雀的来历

 金雕

 叶子烟的来历

 大蒜和天蒜

 鸽子花

 红豆杉

 仙姑打老童丸

 山楂

 九味药

 老蛇酒

故事

 九个猪娃儿

 逢岩不弯舟

 方便人

 银羊子

 害人终害己

 复原样

 放来生账

 九头鸟

 狗耕田

 老虎还情

 四两肉

 喜鹊和老鸦子

 为官莫欺小

 一口一大盅

 巧女择婿

 巧女择夫

 清和桥

 天高地厚

 日白的都元帅

 新官难不住巧媳妇

 拜堂客为师

 应对择婿

 梦先生

 买母行孝

 棺材和皮袄

 一文钱饱餐一顿

 听菩萨的

 两个女婿

 不离喝的不离走的

 千算万算

 以蜷还蜷

 黑炭洗白炭

 大老爷无救

 那两个的横直归要

 劁老鼠

 东家奚家

 半头人来半头猪

 寒门出奇才

 惟楚有才

 皮匠驸马

 连环谜

 难上加难

 鲜于光明打官司

 混讨白吃

 五姨佬

 隔行如隔山

 怕把招牌喊塌了

 天车都车不拢

 天上乌云梭

 鳝长鳅短

 鬼怪虎

 考督学

 八副对子

 写信画斑鸡

 打屁股

 三怪堂

 三姑嫂,纺线子

 圆筒子

 坛门

 开水泡哒吃

 生怕姑娘讨好

 娘屋里就戒哒

 老子还要吃饭唦

 要什么来什么

 背篓压坏哒换新的

 杜老幺的故事

两个字

顺藤牵宝

管家顺风旗

一难顺风旗

二难顺风旗

三难顺风旗

气走顺风旗

我家没得良心

三七二十一

夜饭对

六尺布

请老板娘子作证

剔牙

种田的为大

三木同旁

理是官老爷的

半文钱

知法犯法

打他二五得一十

鸡鸭状

前头的和后头的

我什么时候糊涂过

清水塘中清水鱼

羊肉面

杜康是跟到我姓的

射箭

尽量不尽壶

郭春相公

木匠的木

猜谜

一去一来

裁缝应对

面糊饺子

不亏人骂

信禁忌

一人一网鱼

秀才不秀

坐墩子

文话与横话

篾匠招婿

三理先生

县老爷坐轿

坎卜

灵屋对

 张士发的故事

规矩

挑水

寻磨担子

三餐饭

独脚板凳

喊歇

攒肥

不是二吊八不卖

整水田

不准吃萝卜

推空磨

背得起和背起走

检瓦补漏

夹猪圈

等牛

改状词

 张蹦窘的故事

十四个字打赢官司

审笆撮

审石头

审羊子

 覃戏子的故事

腊肉变成姑娘娃

巧变难住栽秧人

烧脚

卷帘筒穿沙市

 佘三雀的故事

清官、昏官在你一断

百姓生都生不赢

光棍与刺棍

六月间都结冰

竹米

 田日白佬的故事

还没来我们家

颠到坎下来

祝寿

四两肉还是有的

笑话

 杨令婆住在荆州府

 龙凤饼

 瞌睡郎中

 正月小

 赌博佬的皮背褂

 客(咳)来不走

 夸狗

 狗接客

 天呐!天呐!

 吃个热的吃个冷的

 不放糖都喝得

 反咬狗子

 牛都怕堂客

 世有三种不平

 七两漆

 老子腿一伸就是考

 谢周公

 薅棉花

 灶前生您

 听堂客的话,屋都没有住的

 屎尿一家

 惟有读书水

 道士认错字

 一桶天下

 卖豆腐角

附录一

 五峰民间故事家小档案

 五峰民间故事主要采录人简介

附录二

 未收入本卷的主要作品篇目

 已发表出版的五峰民间故事及专辑

后记

试读章节

王业造船

传说王爷菩萨是船家的祖师。根源是哪么来的呢?

古代三皇五帝手里,有一个人姓王,叫王业,各行各业的业。这是个善良人。他住的位置,当门有条河,天天有人过来过去。遇有老人、小孩、体弱多病的和妇道人家,淌不得水,他就做好事,背人家过河。不分是三伏天还是冬九腊月,他都背,不晓得背了好多年头,也不晓得背过好多的人。年久月长,天上的瑶池仙姑晓得啦,念他做了这么多的善事,就想下凡来指点他,帮助他。瑶池仙姑变化成一个年轻的幺姑,装作要过河的,走到河边的沙洲上停住脚,恳请王业帮一下忙。王业自然不晓得是神仙,幺姑还在千感谢、万感谢,口里尽是甜遂话。。瑶池仙姑之所以不住地谢王业,是考验他说不说风流话、调戏话的,看他怎么对待得了自己恩德的人。王业正派,起坡后将幺姑轻轻往岩上放,说了这么几句话——

小小幺姑站沙洲,

好言好语来相求。

举手之劳我来背,

隔河隔水你莫愁。

三寸金莲手托稳,

哪怕石子滑溜溜。

一步一送送到岸,

莫叫多谢两脱头。

仙姑听了,晓得王业的秉性为人当真不错,她才说:

“王业辛苦在河下,

与人方便真不差。

水里来回满头汗,

乱石锥得两脚疤。

善事做了千千万,

不要一礼还一答。

且看沿河树长大,

造支排筏水上划。”

仙姑说完就不见啦!王业一看,沿河两岸的树突然变得又高又大,哦,刚才背的是仙姑哟!叫我造支排筏水上划,我就来造支排筏试试看。

王业砍了几根大树,扎了支排筏。这一下,送人过河方便哕!原来一次只能背一个人过河,现在能多送几个人了,原来乱石片子锥脚,光溜石头打滑,现在也不要紧了。他欢欢喜喜,越忙越带劲啦!

但是没过好久,下了一场大雨,河里发大水,排筏被水浪打得两边晃,载不成人。

王业又想法,在两边沿上加帮,加帮之后,过往人的手有了扶的,不怕晃到水里去。这么搞了几天,王业感到排筏还不好调头,又在前头加了个棹,后头加了个橹,使用起来越发好用,载的人越载越多。人载多了,客们见王业一个人忙得汗流,都要帮忙,王业便又在两旁加桡。渡人过河,自此有了好工具了!

取个什么名字呢?再叫排筏,不像了。王业想,这是仙姑传给我的,当取名叫“传、传教传授的”“传”。仙姑是站在对河的洲子上讲的,“洲”字也当放上去。且看沿河树长大,这个“沿”字也不能丢,一下有了三个字“传、洲、沿”,又不好喊。王业就按河下排筏的形迹,描了个“舟”字,就是后来所说船的“舟”,用这换下河的“洲”字;又将沿河的“沿”去掉三点水,与“舟”字合拢成一个字:“船”。读音呢,就用传授的“传”字音。船就这么造出来啦,喊开啦。

不久,河上河下,这条河那条河,渐渐地都有人仿造王业的船,拜王业为师。王业始终记得仙姑的指点,尊仙姑为母。人们从此称瑶池仙姑为“王母娘娘”。王业本人百年之后,普天下的船家都纪念他,敬他为船家的祖师,称他为“王业菩萨”。得了船舟之便,免了隔水之苦的万民百姓,也都这样敬奉。慢慢传下来,“业”字被大家换成了爷爷的“爷”,喊成“王爷菩萨”。

千百年来改朝换代,哪怕船越造越精,越造越大,客船、货船的花样越来越多,船家的后裔没忘记过最早创造船舟的人呢!

[附记]五峰渔洋关在通公路以前,运输全靠清江支流渔洋河的木船。王业造船主要流传在渔洋关一带,据说早前曾有祭祀活动,现在只剩王爷庙的遗址了。

流传地区:五峰

讲述者:刘德培

采录者:王作栋

采录时间地点:1983年12月于珍珠山村

牛为什么被贬下人间

很久很久以前,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

一天,一头牛来到了人间,它跑到河边,刚喝了几口水后,它就跑到田里,遇到了一个人坐在光秃秃的田里唉声叹气,就问:“人,你怎么坐在这里唉声叹气的呀?”人说:“你看这地上不生寸草,我们又没有什么种子可以种,往后,我们只有等死了哟。”说完,又一头闷在那儿,牛听后,转过头,回到了天上。

牛到了天上,把这件事报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这件事,决定来解除人间的痛苦。说完,拿着好多种子,问:“谁能把这些种子撒给人间,让大地充满生机?”老牛忽地站了起来,“我去!”玉帝答应了,把种子交给了牛,并且叮嘱说:“一定要记住,走三步撒一把。”老牛说:“知道了。”

于是,牛来到人间,它走一步,撒三把,它到一处撒一处,庄稼地里也撒,它把玉帝的话听反了。到了春天,满山遍野长满了草,可急坏了农民。大地这么多草,叫我们怎么锄也锄不完呀,还怎么种庄稼呢?这件事传到天上,玉帝知道后,就把牛招来,问它是怎样撒种的,牛说:“我走一步,就撒三把。”玉帝听了,大怒,说牛没有按他的指示办事,把牛贬下人间,命它一辈子为农民耕田,帮农民吃草。

从此以后,牛就在人间帮助农民耕田,吃草,再也没有回到天上。

流传地区:五峰、鹤峰交界乡村

讲述者:周友和(50岁,土家族,小学,鹤峰五里乡政府干部)

采录者:周海燕

采录时间地点:1989年冬于五峰湾潭

采莲船的来历

据说孙猴子从岩缝里钻出来的时候,凡间突然刮起了三九二十七天的黑旋风,下了四九三十六天的瓢泼大雨,东西南北到处山崩地裂,洪水滔天。遇难的灾民在山上呼救,死人的尸体在水里漂浮,天下到处一片悲惨景象。

这时,观音菩萨忙坐莲花下凡,撒下一千辦莲花,变成了一千只木船来救受难的灾民,可是雨越下越大,水越涨越猛。这时,九百九十九只木船,全被洪水吞没,剩下一只船勉强划进了山边。

观音菩萨见了,急令孙猴子火急搭救灾民,孙猴子腾云驾雾挥起金箍棒到处戳天坑,很快洪水消了,大地就显出了原形,可是,这只漂浮在水面上的木船,因来不及返回,就困在山上了。

水消完了,船也划不回去了,艄公只有带妻子儿女在这里靠种田过活。有一年,周围团转的人都在欢天喜地的过新年,可是,老艄公这家人想起了久别的家乡和亲人,坐在屋里闷闷不乐,为了解除忧愁和悲伤,老艄公想了个主意,他找来一些竹条和纸张,扎糊了一只小船儿,然后,叫女儿在屋里提着船,老夫妇用竹篙在外面划动,竹篙划向哪儿,船就摇向哪儿。

后来,为了纪念在洪水中解救灾民的船夫,过年的那天,人们照样扎起了一些纸船,锣鼓喧天的划起来了。

流传地区:五峰白鹿庄乡村

讲述者:田甫春

采录者:刘心美

采录时间地点:1987年春于白鹿庄乡茶园坡村P6-10

序言

春天的故事(代总序)

白庚胜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四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裹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旱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東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汪诚谊、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协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在县委宣传部、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领导小组、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县文联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五峰卷》终于编辑完成定稿。全卷编选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笑话220多篇,其中“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培讲述的故事占六分之一,包括前言、注释、附记、附录、后记约为30万字。这是我县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凝结了广大民间文艺传承人和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辛劳和心血。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五峰卷》虽已定稿付梓,我们却不会忘记本卷咸书的漫长历程:1984年,我县民间文学三大集成工作开始时,当时的民间文学三大集成领导小组、县文化局、县文化馆联合举办了民间文学集成工作培训班,特邀时任宜昌地区群众艺术馆馆长杨行正、《高峡文艺》编辑袁在平、民间文艺专家王作栋等同志讲授民间文学知识,为我县培训了一批业务骨干,促进了民间文学三大集成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民间文学普查、搜集工作中,我县县直和乡(镇)党政领导大力支持,各有关单位全力协作,民间文艺爱好者鼎力相助,促进了民间文学三大集成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民间故事集成整理、编辑工作中,宜昌地区民间故事集成编委会王志琦、湖北省编委会江云老师倾注心血、热忱帮助、精心指导、严格把关,促进了民间故事集成工作的顺利完成。我县文化工作史上,将记下他们的功德和业绩!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五峰卷》的最初稿本《五峰民间故事集》于1989年5月定稿,6月经《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宜昌地区卷》编委会审定,“同意定稿付印”。7月经《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编委会终审定稿,直到2004年10月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庆二十周年时,才得以出版了节编本。2005年,又在宜昌市文联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领导小组、文化体育旅游局、民族宗教事务局、文联的指导下,编辑者按《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编纂、出版细则的规定,对原稿本作了重大调整,删除了新故事、再创作和整理幅度较大的篇目,恢复了部分故事的原汁原味和鲜活性,增选了部分新采录的民间故事,增添了附录、图片,并突破原来“封建迷信”、“低级趣味”的限制,选入了适量有研究价值的荤故事和具有神秘色彩的怪异故事。对每篇故事需署讲述者、采录者及采录时间、地点、流传地区都作了规范化处理。从而形成了目前较为完整、较为规范的新稿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五峰卷》。编者为此项工作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而长长舒了一口气,兴奋不已。

回首已走过的历程,特别让编者感到欣慰和难以忘怀的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邹正金、县人民政府县长王仁俊亲自过问此书的编辑工作,并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县委宣传部部长向丽、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局长王德奎、县文联主席闫刚都亲自参与本书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县文化馆、渔洋关文化分馆也都大力支持、倾情协作,毫无保留地提供资料。对此,编者表示由衷地敬佩和衷心地感谢!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五峰卷》的编辑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和规范化、口语化。编者虽竭尽全力,二十年来,倾注心血,反复选编,数易其稿,力求编成符合上级编委会要求的稿本,但终因编者学识、能力所限,离要求相差甚远,缺点、错误不少,恳请有识者教正。

编者

2006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4: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