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至今青海仍然是旅行者心目中一片神秘原始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走过,融入当地朝拜、祈愿、诵经的虔诚的人潮,也是一次生命和心灵的朝觐。青海省众多少数民族皆有自己的信仰,信教人数约有200万。宗教类别、派别很多。主要有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道教等。同时在东部和东南地区还有一些苯教的寺庙和信徒。
青海省的藏族、十族、蒙古族都是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僧侣众多,教派繁杂,存有一大批代表着某些古老教派的寺院。著名藏传佛教寺院就有湟中塔尔寺、乐都瞿昙寺、互助佑宁寺、同仁隆务寺、化隆夏琼寺、循化文都寺、尖扎阿琼南宗寺、玛沁拉加寺、玉树结古寺、文成公主庙等,另如循化十世班禅大师故居、同仁热贡佛教艺术、玉树新寨嘛尼石城、泽和日寺石经墙等佛教文化遗址也是青海之旅的重要目的地。
青海省的回族和撒拉族,则全民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原意为“和平”,也含有“安宁”、“顺从”之意。在青海已有700多年的传布历史,主要和南丝绸之路的通商,波斯商人东进中土,以及历朝历代东部到西部的经济交流、战争造成人口迁徙有关。中国境内的伊斯兰教基本属于逊尼派,较著名的清真寺有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循化街子清真寺等,在回族、撒拉族居住的村镇,都设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总数有1500余座。
西宁北禅寺、大通娘娘山、湟中南朔山都是道教胜地;从格尔木出发顺青藏公路南下,在昆仑山地区的玉虚峰附近能看到大量的道教传播的痕迹,这和我们前面提到的西王母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青海省先后批准开放的天主教堂有西宁朝阳天主教堂、湟中黑嘴天主教堂、大通城关天主教堂和互助大泉圣母堂4座。
同时在青海省还有汉传佛教、基督教和其他一些原始宗教类别存在,在以后的各区旅游景点章节中,将会对一些著名寺院和宗教文化现象进行具体介绍。
名人
宗喀巴
藏传佛教创始人宗喀巴,本名是罗桑扎巴,1357年出生于今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的塔尔寺所在地,7岁在青海省化隆县夏琼寺出家,师从葛丹派高僧顿珠仁青,学习藏文和佛经,16岁入藏深造,广参名师,博通显密。后来,他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成为我国藏传佛教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时期,格鲁派成为在整个藏区占统治地位的佛教派别,宗喀巴更成为在藏区普遍受到敬仰的佛教大师。1419年宗喀巴于甘丹寺圆寂。后来,每逢此日,藏区家家点灯纪念他,形成一个传统节日,称为“燃灯节”。
班禅额而德尼·确吉坚赞
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1938年生于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1941年被确认为九世班禅的转世灵童,1949年继任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同年在塔尔寺举行坐床典礼,1951年起程返藏。1963年起,一直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班禅大师一生坚持团结进步,反对分裂,是爱国爱教的典范。1989年,班禅大师圆寂。
文成公主
638年,吐蕃请与唐通婚,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太宗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由长安前往今天的拉萨,一路上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唐蕃联姻影响巨大而深远,促进了汉藏民族友好,成为历史佳话。
杰桑·索南达杰
冶多县索加乡人,生于1954年,1974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毕业后要求返回治多县工作,从学校教师做起,先后担任县文教局局长、素加乡党委书记、治多县县委副书记。1994年1月18日,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可可西里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当押送歹徒行至太阳湖附近时,遭盗猎分子袭击,中弹牺牲。为纪念这位为可可西里自然环境保护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人们在昆仑山口集资建造了“索南达杰纪念碑”。以索南达杰命名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站也在五道粱附近建成。
王洛宾
著名的音乐家。20世纪30年代,王洛宾来到海北州海晏县金银滩,这片青海湖畔这美丽的草原,美丽、善良、热情、奔放的藏族姑娘,豪爽嘹亮的藏族民歌,给了他灵感,他因此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著名的浪漫情歌。
马步芳
青海马氏家族在历史上恶名昭彰。马步芳作为马家重要的人物,在民国年间长期把持青海政权。但马步芳也为西宁和青海做过几件实事,马步芳命人在湟中塔尔寺的道路两边栽种白杨,用近10年的时间先后种植了6000多万株树木,算是一位青海环保的先行者了;还曾扩建中小学数百所,并主持修建西宁至玉树段的公路。
建筑
青海的多民族性也体现在建筑中。藏传佛教寺院和清真寺是青海宗教建筑的主要形式。青海的寺院融合藏、汉建筑特点,借助自然景观,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突出顶点,不强调群体轴线对称。在回族、撒拉族聚居的伊斯兰教地区,几乎每一个村镇,都建有清真寺,建筑受内地影响较深,多为殿宇式建筑形式,近几年才出现了穹隆顶、拱门式建筑。
青海民居建筑也有多种形态,在牧区,藏族牧民住帐房,西南部草原的蒙古族牧民则住蒙古包,也称包房。在海南州、黄南州,藏族民居以碉房最多见,而在东部的农业区,庄窠是农民居住的基本形式,为方形封闭式平面住居,一户独立一个庄窠,周围砌筑庄墙,外形朴实,围绕着绿树、麦田、黄土小径,构成青海农村特有的风光。
艺术
青海有“歌之故乡,舞之海洋”的美誉。最具代表性的《格萨尔》是青海藏族民间史诗,描绘了格萨尔一生征战四方、降伏妖魔、造福人民的英雄业绩。
花儿又称“少年”,是青海古老的民间歌谣,被称做西北之魂。声调高亢嘹亮又委婉动听,起源于男女情歌,青海每年都举办驰名的“花儿会”。此外还有藏戏、藏族民间舞蹈、土族安昭舞,以及丰富的民间曲艺如平弦戏、倒江水、打搅儿、贤孝、道情等。
酥油花雕塑艺术被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是独特的民族工艺美术作品,由寺院艺僧用酥油彩塑而成。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塔尔寺都要举行大规模的酥油花展,俗称“观灯”。热贡的绘画、雕塑、唐卡、堆绣艺术,湟中农民画等也是青海艺术的珍品。
手工艺
藏腰刀历史悠久,分为长刀、短刀、小刀,做工精细,选料讲究,锐利无比。在刀柄的牛角上镶有黄骨、红铜、白银,缠上金属丝,刀鞘上装饰着宝石玛瑙,十分美观。它是臧族的生活必需晶,也是装饰品,既是武器又是礼品。在青海省各地尤其是塔尔寺周边都能买到。
卡垫是用上等羊毛编织的一尺见方的小坐垫,图案丰富,有藏式传统纹样,也有花草动物,便于携带,经济实惠。牧民用来席地而坐,防潮防寒;喇嘛坐着诵经,温暖舒适。旅行者买上两块,既是不错的装饰品,也是实用的纪念品。
湟中银器素以形薄、光亮、质纯等特点著称。佛教寺院的银灯、酒宴上的银筷、牧民家中的银碗,以及雕琢精致的嘎乌盒(装佛像的银盒),大都出自湟中银匠之手。
P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