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知识的宝库,它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和智慧。有选择地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更有智慧。而且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性情,美化我们的气质。
古人说:“读书宜精不宜多。”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出身乡间,少时读书不多,做官后反复钻研《论语》,他说他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既自谦,也自夸,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些经典著作的“含金量”确实不一般。基于此,历代都有人像张之洞一样,为读书人“开卷”提出一些书目,作阅读的引导,帮助读书人在“岔路当中有岔路”的书山学海中,尽可能少走一些弯路。
阅读时,在众多的作品当中,要给伟大的作品一席显赫之地。当然,应该对当代作家感兴趣。这也是必要的。正是在他们之中,我们才有幸找到了与我们有着共同的忧虑与需求的朋友。但是,不要把自己淹没在一般性书籍的海洋中。
名著之多,我们已经无暇一一问津。要相信前人的选择。一个人兴许看错,一代人也兴许看错。而整个人类不会看错。
读书是有选择的。在读书生活中,开什么“卷”,是大有讲究的。选择得好,“开卷”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选择不好,也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可能给自己带来危害——正如别林斯基说的:“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要怀。”读了没有用的和低劣的书,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可能接受小鸡的错误的影响。 为了得到真正的“益”处,读书人在“开卷”中,需要有选择地接纳一些,拒绝一些。正如歌德说的那样:“把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把一切对你没有好处何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
《诗经》
【主要内容介绍】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的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约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编订成书。当时,人们称它为《诗》或《诗三百》,汉代统治者把它奉为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大雅、小雅)、颂(周颂、鲁颂、商颂)。风即“国风”,大都是从15个诸侯国采集来的民歌;雅,是宴礼乐歌,大多是周王室及贵族作品;颂,是统治阶级祭祀祖先、天地的宗庙祭祀乐歌。
“风”有15国风,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剥削压迫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篇。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在国风中数量最多。这些诗大多数是当事者率真大胆的表白,感情真挚、强烈、质朴、健康。虽然同属爱情题材,内容却很少重复,凡属恋爱生活里所有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都有所表现。《诗经》中的情诗大多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烈健康的感情和严肃认真的态度。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还有观点认为, 《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l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其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记叙周族兴起的传说和历史以及当时经济制度、生产状况的篇章,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总之,《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完整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展示了一幅完整的西周生活方方面面的画卷。
另外,《诗经》中提到植物近70种,树、兽、鸟各30种,还有10种鱼和20种虫类,这实际上是当时中国较一般的动植物名录。
《诗经》的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常以章节的复叠加强表达效果。
《诗经》中大部分诗篇,特别是民歌部分,有着高度的艺术成就。首:危,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纯真、深厚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小雅》中的政治讽刺诗密切联系时政,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针砭了时弊。
《诗经》不仅本身是一片繁茂的艺术园林,而且是后世许多诗歌题材、成语典故创作的源头,为后世的诗人和作家提供了优秀的范例,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成就和影响是巨大的,深刻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文学发展。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诗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经之美可以诵之、弦之、歌之、舞之,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诗经》对中国诗歌艺术宝库的杰出贡献之一。不仅如此,《诗经》的艺术技巧一直是中国古代诗人的学习典范,比如其常用的比拟、夸张、烘托、对比等修辞手法;隔句押韵的句尾韵,前句人韵后再隔句押韵的句尾韵等主要押韵格式。
P8-10
高尔基说:“读书有时会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义,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梁实秋说:“读好书是充实知识的方法,也是调剂心情的良方。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古人说:“开卷有益”。
这些话都是强调读书的重要,鼓励人们努力读书。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读书是要有选择的。在读书生活中,开什么“卷”,是大有讲究的。选择得好,“开卷”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选择得不好,也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可能给自己带来危害——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要坏。”读了没有用的和低劣的书,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受消极的错误的影响。
另一方面,现在,仅我国每年出书就达十余万种,如果把中外古今的图书加在一起,真可谓浩如烟海。当你走进图书馆或书店,面对满架满柜的图书,真有点像驶进茫茫大海的小船一样找不到方向:这么多书,读什么好呢?就一个人来说,不仅不可能把这些书都读下去,而且也不必要每本书都去读。为了得到真正的“益”处,读书人在“开卷”中,面对汗牛充栋的图书,需要有选择地接纳一些,拒绝一些。正如歌德说的那样:“把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把一切对你没有好处和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
古人说:“读书宜精不宜多。”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出身乡间,少时读书不多,做官后反复钻研《论语》,他说他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既自谦,也自夸,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些经典著作的“含金量”确实不一般。基于此,历代都有人像张之洞一样,为读书人“开卷”提出一些书目,作阅读的引导。帮助读书人在“岔路当中有岔路”的书山学海中,尽可能少走一些弯路。
那么,该怎样选择书籍来读呢?各人的情况不同,要求不同,难于有统一的具体的规定。但是,有些基本原则,确是值得每个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借鉴的:
首先就是要读好书。重要的当然是选好书。所谓的好书,是指思想健康,内容正确,读后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书。具体地说,就是多读经典,多读名著,多读价值高的书。
英国著名学者布尔韦尔·利顿说:“在科学著作中,最好读最新的书;在文学著作中,最好读最老的书。古典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衰老。”
经典和名著都受过时间的考验,内容厚实,文笔精美。能给读者带来最大收益。歌德在谈到人的鉴赏力的提高时说:“鉴赏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在与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寂寞时,它会给我们以安慰;有疑难时,它会给我们解答;遇到挫折时,它会给我们鼓舞和力量;迷失方向时,他会带我们走向光明的前程。
其次,要选择内容深浅、难易适当的书。一开始就选很深的书来读,你会因读不懂而失去兴趣;若是选一些内容简单的书来读,又不利于你增长知识,所以,最好是根据你的知识基础选择你所需要的并能够读懂的书。
另外,选择图书,既要面宽一点,又要有重点。最好文学、艺术、自然、社会各类书都读一点。但不是平均使用力气,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确定自己主攻的目标,然后围绕目标选择有关的书籍。
在选择图书方面,最常见的误区就是“随大流”,“赶时髦”:社会上一时热销什么书,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跟着去凑热闹。结果,让大量宝贵的时光,随着“流行的时尚泡沫”白白被浪费掉了。
《18岁前孩子应读的112本书》,会帮助广大青少年读者明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绕开误区,多读具有生命力的经典名著,多读适合自己的有价值的书,以达到投入最经济的时间,取得最大收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