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看皇朝兴亡”系列之一的“最后的紫禁城”专著,书中描写了天朝落日余晖民国故宫的往事……
本书是第一部民国时期皇宫生活实录,第一部以紫禁城为历史舞台的近代中国历史长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后的紫禁城/我看皇朝兴亡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向斯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我看皇朝兴亡”系列之一的“最后的紫禁城”专著,书中描写了天朝落日余晖民国故宫的往事…… 本书是第一部民国时期皇宫生活实录,第一部以紫禁城为历史舞台的近代中国历史长卷。 内容推荐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然退出历史舞台。溥仪和他的宫眷们被赶出了故宫,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民国扑朔迷离的风云历史,从此开始在紫禁城上演。 民国时期的故宫是一部浓缩的、厚重的、惊心动魄的历史,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众多政界要人和社会名流在这座特殊的宫殿里登台亮相。从这里,既可以走进一个数千年文明积淀的文化宝库,也可以走进一个动荡而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紫禁城内的白日帝制梦 一、隆裕太后在养心殿发布退位诏书 共和的圣火燃遍全中国 大清帝国土崩瓦解 袁世凯“拥护”共和 太后在养心殿发布清帝退位诏书 二、民国政府对清室的八项优待条件 御前会议无结果而散 “优待条件”的出笼 左右逢源的权术家 优待皇族和满蒙回藏各族 善后办法 关于“优待条件”的是与非 三、复辟帝制梦 窃国总统袁世觊 太和殿称帝活动留下笑话一堆 辫子帅张勋复辟帝制 炸弹惊醒白日帝制梦 飘扬的龙旗和不醒的帝制梦 四、逊帝溥仪和他的小朝廷 小皇帝的乐趣 皇帝的帝师们 英文帝师庄士敦 胡适:我为皇帝的召见所感动 泰戈尔在御花园的美好时光 中国皇宫最后一次 帝后大婚礼 溥仪的嫔妃们 五、逐出紫禁城 溥仪想出行满洲 建福宫大火 取消优待条件和帝号的呼声 基督将军与北京政变 逊帝携宫眷离开皇宫 王公遗老“营救”皇帝 六、历史聚焦 帝制与共和 逊帝出宫 第二章 打开厚重的宫门 一、过渡时期的皇宫内外 清室善后委员会 宫中古物被盗 溥仪:宫中之物,应公诸人民 点查风波 清室向孙中山、执政府发难 清点皇宫古物 遗老们 二、徐世昌的效忠和吴稚晖的笑骂 徐世昌的为人 民国元首效忠溥仪 吴稚晖的风格 吴稚晖 轰动京师的《冤哉溥仪》 三、溥仪在行动 段祺瑞撤除对溥仪的监视 溥仪逃往日使馆 监视溥仪 逊帝的寿宴 溥仪秘密赴津 何处去? 四、故宫博物院:从诞生到鼎盛 筹备成立故宫博物院 双十节在乾清门举行盛大的庆典 风云突变 直奉联军欲强行入驻皇宫 复宫运动引发轩然大波 艰难的日子 荒唐的“废除故宫博物院”议案风波 故宫博物院闻名于世 宫廷珍宝库——古物馆 宫廷图籍库——图书馆 宫廷文献库——文献馆 打开厚重的宫门向民众开放 养心殿发现密谋复辟文件 五、故宫里的那些事儿 故宫的首任领导 第一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涉嫌盗宝案真相 六、要人和名流在皇宫留下的足迹 吴佩孚致电大总统反对拆毁三大殿 蒋介石漫步皇宫 蒋介石在 西六宫问:能不能进屋看看 蒋介石在漱芳斋 张学良醉心故宫书画 鲁迅曾任故宫助理员 徐志摩和他的《残诗》 俞平伯 笔下的故宫 梅兰芳在故宫 张君秋扮演珍妃 第三章 怀着诗意的心情走进皇宫宝库 一、皇帝的书画之娱 雅好丹青的帝王们 艺术天才宋徽宗 明帝重书画 清帝的艺术 修养 二、中国宫廷古画奇珍 《洛神赋图》 《游春图》 《步辇图》 《重屏会棋图》 《文会图》 《鹊华秋色图》 三、精美的清代宫廷画 宫廷画院作品的巅峰 清宫帝后画像 宫禁行乐图 历史纪 实画卷 山水花鸟画 宗教画 四、历史聚焦:宣统时期流失宫外的清宫珍品 第四章 动荡时期皇宫文物南迁 一、举世关注故宫博物院 开放的故宫博物院 故宫的组织机构 宫廷文物的审定 故宫物品的处理引人注目 北京高等法院将历代帝后像判归清室 二、宫廷遗物的清点和整理 逐殿清点皇宫文物 乾清宫原状珍宝 坤宁宫生活遗物昭 仁殿典籍珍品 上书房古玩 钦安殿道堂古物 三、时局险恶,皇宫珍宝紧急装箱 京津危急,战云笼罩北平 故宫三大馆紧急行动 请古玩商人指导装箱 古物馆精品珍宝按英文编号 图书馆古书按类编号 文献馆档案按“文”编号 秘书处文物的特别编号 行家挑选的是最好的珍品 四、分批南迁——在黑夜中进行 北平人反对珍宝南迁 天黑后宫廷珍宝悄悄运往车站 闲话宫中 狐仙鬼怪以消磨长夜 文物珍宝精品分五批南迁 第五章 宫廷珍宝的命运 一、平静的北京故宫博物院 祥和平静的宫殿 丰富多样的陈列,观众如潮 三大馆留下的 精品依旧耀眼 二、宫廷奇珍:从北平到上海到南京 五批奇珍先后运抵上海 南京朝天宫建故宫分院 宫廷奇珍集 中于南京 故宫珍宝惊艳伦敦国际艺展 三、珍宝颠沛流离到四川 时局更加险恶 珍宝向后方疏散 由湖南转运贵州 由汉口转运四川 由陕西转运四川 三办事处 峨眉大火 四、从重庆到南京到台湾 三、处故宫奇珍集中重庆 对付白蚂蚁 回到南京朝天宫 南京故宫分院机构 点查和收购 南迁故宫国宝运往台湾 五、历史聚焦:一个声音,一个中国 后记:宫中的鬼神怪影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左右逢源的权术家 “优待条件”的出笼十分微妙,这个结果,对于南方共和政府和满清皇室,既是成功,也是失败。 对于南方共和政府来说,其成功之处在于,刚刚兴起共和革命,力量还十分单薄,在共和党人很有可能被击败和镇压的形势下,中华民国被承认,共和国体被北方政府和清皇室所接受。而其失败之处在于,中华民国成立了,如何还要清朝的承认和认可?清皇帝尊号保存不废,民国政府还要以君主之礼相待;皇帝依旧与其眷属住在宫中,侍卫人等保留;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每年还要拨款400万两白银维持其生活。 对于清皇室而言,其成功之处在于,江山失去了,但尊号和待遇还在。其失败之处在于,承认了民国政府,失去了江山社稷。 “优待条件”的获利者是谁?是订这些条款的人,而且是惟一的获利者,他就是富于政治经验的权术家袁世凯。 袁世凯左右逢源:“优待条件”的出笼,冠冕堂皇的说法是,隆裕太后不忍心看到人民遭受内战的痛苦,她在革命党可能被击败的情形下同意皇帝退位,是以牺牲皇室来拯救人民。这种说法无异于痴人说梦。真正的事实是,袁世凯逼南方政府妥协,又迫令皇室退位,他拥有兵权,完全控制了局势,“优待条件”正符合他的愿望、野心、计划和要求。 袁世凯对南方共和政府说:协议规定皇帝退位,并给予了你们所要求的东西——共和。作为回报,要求你们让皇帝保留一个名义上的尊号,并支付给他一笔年度津贴,看起来数目很大,但同长期内战的花费相比,却微不足道。允许皇帝继续留在紫禁城中,只是暂时的事情,当你们要他移住颐和园时,他必须服从。为皇帝及其家族保留的特权,实际上并不重要,也无损于民国的声誉和尊严。所有这些特权,可以被认为是防止皇帝参与任何反对共和或反动活动的一种保证,也将使监视他的任务容易一些。从总的方面来看,协议既给了皇帝“面子”,也没有使你们失掉任何“面子”。你们保住了实体,而留给皇帝的只是影子。外国将赞美人们的宽宏大量,新共和国将在欢呼声和灿烂的光辉中开始它的历程。对于你们来说,将会有一个晴朗的天空和耀眼的阳光,对于大清皇帝,只是渐近黑暗的黄昏。 袁世凯转过身又对他曾发誓决不辜负的清皇室的孤儿寡母说:协议挽救了朝廷,皇帝仍然是皇帝。他所损失的仅是政权。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损失;因为,皇上只不过是一个孩子,在未来的许多年还不能亲自担负皇帝的责任。由于放弃了政权,皇室将避免许许多多的烦恼和忧虑。到了皇帝长大成人,革命的疯狂业已减弱,他就可重新获得权力。皇帝只是暂时将这些权力交给一个自称为民国的摇摇欲坠的组织代为管理而已。民国将证明它自身没有能力管理或维持秩序,人民也会逐渐感到厌倦。于是,他们就会记起他们的皇帝还活着,朝廷也从未空过,皇帝可随时准备响应遭难人民的呼唤。协议保证,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提供大量津贴以维护皇上的帝王尊严。内务府继续行使职责,传统的朝廷仪式保持如旧。你们保证了实体,而留给革命党人的只是影子。由于你们不忍看到人民继续遭受内战之苦而放弃武力,外国将会赞美你们的宽宏大量。朝廷将重新获得它失去的特权,几年之内,全世界将高兴地看到,天子出来亲政,再次出现一个繁荣幸福的中国。 袁世凯真是巧舌如簧,他对敌对双方都可以自圆其说地宣称:你们保证了实体,留给对方的只是影子。事实上,南方共和政府和清室都只拥有漂亮外衣下的影子,而实体只在袁世凯手中。 英国人庄士敦亲身经历了这一历史过程,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优待条件是一个特殊的文件,心中怀有民国的或皇帝的真正利益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拟出这样的文件。但是,文件起草人并不愚蠢,他的才干使他能够炮制出一个欺骗敌对双方的文件,使任何一方都认为自己战胜了对手,同时却创造了一种把实权留在他自己手中的局面。 这就是权力的贪婪拥有者袁世凯,一个富于政治经验、左右逢源的权术家。 人类的历史证明,任何一位极权的拥有者,都不会因为人民的利益而放弃权力;恰恰相反,他们只会为了权力而放弃人民。 人民的痛苦,在极权的拥有者眼里是微不足道的。 优待皇族和满蒙回藏各族 南北双方在颁发“关于大清皇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的同时,还颁发了两份文件,一是“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二是“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关于皇族成员待遇问题的文件保证:皇族的所有成员,除了免服兵役之外,其个人的公权、私权与一应国民同等;皇族的私产受到法律的保护;满洲王公贵族,世爵仍旧。 关于各族待遇问题的文件是鉴于满、蒙、回、藏等各族人民共同赞成共和,故而特此宣布:各族人民与汉人享有平等的待遇;新生政府保障一切私有财产;保证宗教信仰自由;废除一切旧规和旧制度;未改编前的八旗士兵俸禄照旧发放;王公贵族世爵依旧;贵族成员中生计维艰的给予帮助。 民国政府随后又发布了一个蒙古族待遇的特别通告,主旨在消除蒙、汉之间的误会和隔阂,再次确认蒙古王公、喇嘛的封号、特权,明确蒙古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而不是藩属。 民国政府接着又发布了一个总统令,保证优待各族人民,宣布汉、满、蒙、回、藏五族组成亲邦,共享共和政府。 善后办法 两年后,民国政府公布了关于清室待遇的最后一个文件,是对“优待条件”的更进一步和更确切的解释,这便是七条“善后办法”: 一)清皇室应尊重中华民国国家统治权,除优待条件特有规定外,凡一切行为与现行法令抵触者,概行废止。 二)清皇室对于政府文书及其他履行公权私权之文书契约,通行民国纪年,不适用旧时年号。 三)清皇帝谕告及一切赏赐,但行于宗族家庭及其属下人等,其对于官民赠给,以物品为限,所有赐谥及其他荣典,概行废止;清皇室所属机关,对于人民不得用公文告示及一切行政处分;清皇室如为民事上或商事上法律行为,非依现行法令办理,不能认为有效。 四)政府对于清皇室,照优待条件保护宗庙陵寝及其原有私产等一切事宜,专以内务部为主管之衙门。 五)清皇室应允确定内务府办事之职位为主管皇室事务总机关,应负责任,其组织另定之。 六)新编护军专任内廷警察职务,管理护军长官负完全稽查保卫之责,其章程另定之。慎刑司应即裁撤。其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役及太监等,犯罪在违警范围以内者,由护军长官按警察法处分,其犯刑律者,应送司法官厅办理。 七)清皇室所用各项执事人等,同属民国国民,应一律服用民国制服,并准其自由剪发。但遇宫中典礼及其他礼仪,进内当差人员所用服色,得从其宜。P16-19 序言 公元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召集全国最好的工匠,在燕京营建宫城,历时整整十八年建成,这就是紫禁城。 这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宫。这一座皇宫,伴随着中国历史走过了数百年的风雨。 公元1450年,蒙古一支强悍部落南下,第一次打破了明王朝的宁静。明朝第五代皇帝“亲征”失败,在塞外被掳走,紫禁城内日夜回荡着悲伤的哭号声。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直捣北京,迫使明崇祯皇帝命断煤山(今景山),明王朝骤然崩溃。然而,戏剧性的历史突变紧随其后发生,更为强大的满族武装突破山海关,击溃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入主紫禁城,紫禁城再一次默然地接纳了新的主人。 紫禁城伴随着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历尽了荣辱兴衰。 长达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为这个王朝树立了一个较为体面的形象,也可以说,中国的封建帝制在那个时期达到了巅峰状态。但江河日下已经在康乾盛世末端形成。历史走到公元1840年的时候,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泱泱大国的自尊,这个王朝的颓败之势不可逆转。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局面,“太平”二字已成奢望(可笑的是,晚年的慈禧太后派人在紫禁城北部的绛雪轩栽种了几株太平花,充作抚慰)。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最后的象征性的统治者,黯然退出历史舞台。5岁的宣统皇帝退位,不仅意味着清王朝的结束,也意味着中国结束了两千年的帝制时代,更是中国五千年家天下历史的终结。 民国开始了中国新的章程,昔日的紫禁城也更换了它的定义。从此,紫禁城被称为故宫,即过去的皇宫。但是,故宫在退出政治中枢的最初十四年,仍作为清逊帝溥仪的居所。但这十四年,故宫并不平静。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故宫太和殿即皇帝位,在四面楚歌声中仅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就一命呜呼。1917年,军阀张勋愚蠢地拥立溥仪复辟,但历史不容逆转,复辟终以闹剧了结。1924年年末,冯玉祥将军将溥仪赶出了故宫。 1925年,在紫禁城旧址上成立了故宫博物院,故宫焕然成为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最宏伟的博物院,这里也是世界上容纳上百万件珍稀宫廷文物的最大文化宝库之一。从1925年至1933年,故宫汇集了全国一流的专家和学者,清点、研究清宫文物,同时将这座曾经关锁重重的皇宫向世人开放。 日军的侵华战争打断了故宫博物院学术研究工作,上百万件珍贵的古物面临战火的威胁。故宫奉命将珍贵文物装箱南迁。故宫人为了保护这些文物,一路躲避敌机轰炸,历尽千难万险,有的人甚至献出了生命。 抗战以后,由于战争和政治的原因,这一大批国宝继续飘零。其中一大部分流落到了台湾。 如今,仍然滞留在台湾的这批文物也该梦想着回到它们的故地——故宫博物院了吧! 后记 宫中的鬼神怪影 中国历朝皇宫像湮没在尘烟中的楼兰古城一样消逝在历史的时空之中,只 剩下一堆乱土和一片残垣断壁,只有明清时代的紫禁城,至今还风姿绰约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紫禁城,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名字。 走进紫禁城,人们用探寻茫茫星空的眼光凝视着她,去感觉她的厚重历史和丰富文化。数百年来,她一直默默地屹立着,任凭风吹雨打,骄傲地坐拥着陆地,诱惑着天空;她有满腹经纶,也有一腔的辛酸和泪水,她无从倾诉,欲言又止。 好奇心和猎奇心,激励和诱惑着人们走进历史时空中的紫禁城,从层层的迷雾中去探寻宫中神秘的往事,走进狐仙鬼怪的世界中去感悟历史的虚幻和虚幻的历史。随着清帝的退位,清逊帝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基本上对宫中狐仙鬼怪的往事,作了终结。 进人民国以后,故宫博物院成立。关于狐仙鬼怪的传闻,再度甚嚣尘上。时至今日,还有人好奇地问:民国时期,紫禁城中真的有狐仙显灵? 狐仙鬼怪有没有?读者心里很明白。 我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分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就住在紫禁城内东墙边十三排中有一棵大槐树的7号院。在此我仅谈谈在紫禁城中对于狐仙鬼怪的切身感受。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故宫里面住过4年,那时我们一些单身汉和没有分到楼房住的老职工,住在名叫“十三排”的一条长巷里。那长巷的形状怕就是想像中的汉代的永巷吧,但在清宫中,它还没有获得永巷的地位。 “十三排”是宫中东墙里侧的十三排院子,巷子宽不过一条胡同,由两道高十米的宫墙夹着。西边的墙是保护后宫内庭的安全与防火的屏障。 当年的“十三排”,住的是下层宫女和太监,据说来宫中演戏的戏班子也宿在这里。那时的戏是一本一本地演,整场戏需要很多天才演完。夹巷西面的那道高墙,设有一个不大的门,门内就是宫中戏台畅音阁,戏班子就在那里演戏。 我住在十三排的时候,正是多愁善感的年龄,现在想来,那时却是“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现在烦恼的事多了,反而不愁了。那时候每天无所事事,下了班草草吃点东西,就和几个年轻同事在“十三排”里游荡。被两道高墙夹着的巷子,天黑得比外面早,几位年龄相仿的单身汉扯些山海经和牢骚话,天很快就黑了。黑了以后,大家继续走在那永巷里,从南头到:北头,再折回来,影影幢幢的,就像几个鬼影子。 或许是两边的高墙特别吸音,或许是天黑以后大家失去了说话的底气,这时候空气中的声音都变得细碎和低沉。有时隐隐约约地听见宛若游丝般的唱腔,分不出是临近的院子里传出来的呢,抑或是从高墙里渗出来的。那唱腔听不出是京剧还是昆曲,也可能就是唱者自度的曲调罢! 有时候那模糊的声音,也辨不出是男还是女的。那韵味,忽而如泣如诉,忽而铿锵碎急,那节奏中有梆子的敲击声,唱音在梆子声中穿梭。常常是,在唱段似乎还没有完成之际,唱音就消失了,耳旁只剩下蚊虫声。 那时候已经无法从小门走到畅音阁那边去了,漆皮斑驳的小门,早已牢牢锁住,门座上都长出了杂草。那时我并没有把夜晚的唱音和畅音阁联系起来,后来有一次偶然走到畅音阁,忽然起了一种好奇之心,于是:吧这戏台好好瞻仰了一番。 戏台分成三层,以中层台为主要演出场地,设天井与上层台连通,地面上的井与地下室连通。在地下室中央的那口井是一个真水井,四角各有一个小井,为干土井。 这样的戏台结构是何道理?只能说是为了演鬼神戏而做的了。演戏的时候,神仙从天井中落下,鬼怪从地井中涌出。这种鬼神戏恐怕绝大部分都已失传,至今没有哪个剧团能再演一下当年的鬼神戏了吧! 看着白天游客们在畅音阁前拍照留影,然后匆匆走过,我努力去想像帝、后们坐在对面小殿里,看天神从天而降与地鬼由地涌出的情景,不免生出一点诧异,紫禁城的后宫阴气不谓不重,而帝后贵妃们却以鬼神戏自娱,恐怕不妥当吧。 但诧异过后,又转念想到,也许正因为后宫阴气很重,才更要多演几番天神降魔驱鬼的戏以抵消不祥。每年岁末宫中照例举行大型驱鬼仪式,也正是缘于这个动机,拙作《中国帝王宫廷生活》,专有一节谈到岁末大庆的事。 说到后宫阴气之重,我在“十三排”里体会到了一点滋味。窄巷被高墙所夹,天亮得比外面晚,黑得比外面早,特别是秋冬天,切实感到昼短夜长。夜晚仰看天际,有时找不到月亮,有时候月亮就像一面残缺的铜镜,高挂在宫墙上。 宫中的夜晚有很多禁忌,宫女、太监们没人敢乱说乱动,只能在黑暗中睁着眼睛,打发惆怅。当年我们住在“十三排”,也莫名其妙地生出类似打人冷宫的宫女般的惆怅,常常夜深难眠,好像被包围在一个巨大而无形的魔法之中。由于大家都是年轻小伙子,这魔法一时对我们无可奈何。但这魔法当年也许扼毙了不少哀哀可怜的宫女的性命。 在黑夜游荡的“十三排”里的单身汉们,满脑子了无禁忌,话题难免扯到阴魂怪影上面。后背偶尔掠过一股寒气,但也故作从容。大家知道,人类科学虽然已经很发达了,但现今人类对于宇宙和自身的认识仍有许多难以索解的东西。比如死亡现象,人是否有灵魂,人死之后灵魂归于哪里,鬼是一种存在还是想像,等等。 某君说,在大殿里值班的职工,一天晚上,竟然看到宫殿墙壁上出现了人影,好像是宫女翩翩起舞的样子,长袖飘裾,人都惊呆了。 另一位则说:“同样是在大殿里,静无人声时,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嘎吱嘎吱’的响声。很像是怪物嚼碎人骨头的声音。” “还有,你们听说过吗?”另一位同道又说:“夜间巡察的队员,在后宫的一所院子里,听见一个女人恐怖的哭声和连续的叹气声,令人毛发乍起……”这就是故宫曾有过的帝王岁月留给今人的一点痕迹吧。 故宫的这些奇闻在民间迅速流传,因为那时报纸容许报道的范围有限,不可以登载这些消息。民间的广泛流传,引起了从事文艺和影视人士的兴趣。于是那些年间出现了一些以此为题材的小说和电影;如《潜影》、《王府怪影》。在《潜影》的故事中,主要角色是一个年轻的科技爱好者,他埋头发明了一种仪器,打算把曾经在墙壁上现出的影像再次召唤出来,进而把宫廷所有墙壁储存的潜在影像都召唤出来。 科学探讨,对我来说有些力不从心,关于死亡与魂灵和鬼的问题,前沿科学仍似有不同的解答。我耿耿于怀的是,宫院深处一个女人留下的哭声和持续的叹气声。对于后宫的人物和生活情况,我确信自己知道得比较多些,我在《宫禁后妃生活》一书中对各朝代皇后、妃嫔、宫女的生死命运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但每每想起留在深院中的女性的哀叹,便觉得我对那些不幸女子的生活所知有限,她们的真实的悲哀故事,远远超过我们用以凭借为资料的史书。 史书中记载的多是有名的后妃宫女,许多不幸的妃嫔宫女没有在史书中留下雪泥鸿爪,那才是真正的不幸。 联想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正义之鬼钟馗,是从皇帝的梦中冒出来的,比较有趣。唐玄宗开元年间,曾讲武于骊山,还宫后,玄宗得了一种类似于痢疾的病,恶寒发热,将近一个月不见好转。一夕,玄宗梦见两个鬼,那小鬼偷窃了太真紫香囊和皇帝玉笛,绕殿而跑,被大鬼捉住。大鬼将小鬼剜目后生吃了。玄宗问那大鬼:“尔何人也?”大鬼奏称,自己名叫钟馗,在这之前应试武举,由于貌丑,试官持偏见而未将其录取,羞愤触阶而死。死后为鬼,发誓要驱除阴间和人世的邪恶。 唐玄宗醒后,疾病顿时祛除。召来画工吴道子,将梦中情景告之,令吴道子按照梦中的样子画出钟馗的像。吴道子奉旨后,援笔在手,奇异的是,钟馗的形象宛在眼前,于是很快画出,进呈皇帝。玄宗大悦,赐吴道子百两黄金,然后将图批告天下。从此,钟馗成了钦定的一个执法镇妖的威风之鬼。 鬼这种东西,无论在哪个民族中,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角色。欧洲古城堡中邪恶的吸血鬼不知演绎了多少代。中国文人自古秉承孔夫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教训,在道德文章(稗史笔记除外)中,对鬼避而不谈。 向斯 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