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三日,数张试卷。为了这三日和数张试卷,我们的老师、家长、学生准备了十几年。为了闯过这人生的重要关口,在临考的最后一年,老师殚精竭虑,家长呕心沥血,学生更是夜以日继。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压在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头上。本书主要从独木桥上的生死搏杀,一个父亲眼中的高考,高考不能承受之重,中国高考向何处去,关于高考改革给教育厅长的一封信等五方面来论述中国的高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高考向何处去(中国恢复高考三十年思考)/中国聚焦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杨晓升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高考三日,数张试卷。为了这三日和数张试卷,我们的老师、家长、学生准备了十几年。为了闯过这人生的重要关口,在临考的最后一年,老师殚精竭虑,家长呕心沥血,学生更是夜以日继。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压在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头上。本书主要从独木桥上的生死搏杀,一个父亲眼中的高考,高考不能承受之重,中国高考向何处去,关于高考改革给教育厅长的一封信等五方面来论述中国的高考。 内容推荐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曾经令万众欢呼。无数怀才不遇、承受整整十年压抑的知识青年终于久旱逢春雨,在这场关乎命运转折然而却是刚刚恢复的高考中脱颖而出。时至今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进行了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的高考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以高考为轴心的中国的应试教育,也日益显露出其难以抑制的负面效应: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压在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头上。公正地说,高考这种方式,其合理和相对公平的成分是显而易见的,多数人都不同意全盘否定,更不会同意全盘取消。不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中国的教育现状无法让人满意;但是,简单地取消高考,会带来更多其他的矛盾和问题。 目录 总序:“话语权”和“知情权” 独木桥上的生死搏杀 高考温度 瘦肉型猪,你在哪里 考场还是战场 题海边的坟茔 炭火尚有余温 条子战 留级也要走后门 第八次搏杀 立交桥前的思考 “检讨中国高考制度” 一个父亲眼中的高考 高考病相之一:黎明前夕静悄悄 高考病相之二:估分择校何其难 高考病相之三:等待通知乐与忧 高考病症之一:考生消得人憔悴 高考病症之二:父母辛劳也不悔 高考病症之三:全社会为高考忙 高考不能承受之重 《北京文学》展开语文大讨论 高考试卷为什么这么难 享受绝密级待遇的高考试卷 高考阅卷会不会出错 高考分数能不能复查 谁没有经过高三,谁就不知道“地狱” 高考,你知道你的“罪恶”吗 高考的“剑”悬在中小学头上 我想玩,我好困,我要自主阅读 为什么“四眼”和“胖子”越来越多 高考为什么是“不倒翁” 2000年元旦的“减负”会议 “减负”减不下来的关键在哪里 高考也不是“榆木疙瘩” 有没有比高考更好的办法 美国的高校入学考试 中国人的创造力被谁“偷”走了 中国需要创新人才 中国高考向何处去 一个高三学生眼中的高考 今夕是何年 高考并非万恶之源 伤痛的高考 话说高考 高考,与素质教育接轨之路还有多远 关于高考改革给教育厅长的一封信 “高考指挥棒”早该下课了 高考:要改,而不该废 在高校心理咨询室回望高考制度 该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 高考·灵璧石·模糊工资 高考,真的公平吗 教育的春天还有多远 “享受高考” “糖葫芦现象”与高考改革 细数高考的不公 多听听高中老师的意见 高考:己之矛与彼之盾 高考指挥棒下何谈素质教育 让高考奏响和谐的音符 高考制度改革,想说爱你也容易 我们将为“新八股”付出代价——由几篇高考满分作文说起 追问我们的常规教学和高考选拔标准 理性地对待高考“状元”如何 一个中学生的心里话 高考将把语文教学带向何方 高考制度的合理性不容置疑 高考不能只是一种简单的竞技 在改革中把高考进行到底 一个语文老师对高考的感受 从应试教育中解脱 为学生搭建更多通往成功的桥梁 高考改革的两点建议 改革高考,培养创新人才 高考改革寄希望于现行教育体制的改革 万众呼唤中国高考改革 试读章节 条子战 条子。条子。通过各种渠道传递过来的条子汇集到招生者的手中,几乎人人都有一大沓。这些写有姓名、准考证号码、分数以及报考志愿的条子,揭开了分数线内各显神通的纷乱而神秘的场面。 这些条子是全方位的。现代人的“信息意识”充满了可怕的穿透力。人们能够在几十乃至几个小时里,调动起全部显现的、潜在的、亲的、疏的、生的、熟的、近的、远的……各种关系,迅速准确地把条子传递到通常隔离起来的为数极少的招生官手里。 一位招生工作人员叹苦经:“我手里的一大把条子没有一张不是经人送来的,可条子上的人又没有一个是我熟悉的。” 本来天晴气清的招生大楼,因为纷至沓来的条子而乌云片片。 某政法院校的招生官带着指令性的录取名单向北方招生办要档案:“这个考生一定要招走。”对方以分数不够档次而拒绝抛档。招生官紧迫不放。招生办寸土不让。双方僵持一星期。招生办工作人员勃然大怒:“你们搞政法的还讲不讲法?”招生官为松动僵局不得已而透底:“这是我们校长的条子。” 同这种强索硬敲的毕露锋芒相比,某大学的招生官则显得温文尔雅,有一种外松内深不露声色的自如气度。 按照内定的杠子,每个学校能拿到的档案数为招生额的20%。这有限的数额显然抑制了他的视野。为了使他手里的“条子人物”能名正言顺地进入排选圈,他要求他的调档数上升到30%。理由自然是冠冕堂皇的:希望“能从综合的角度选拔学生,而不仅仅是分数”。对于这位年年相遇的老对手,地方招生办拗他不过,依了。 在他扩大了的视野里,那些欲照顾的“条子人物”还一起从希望的地平线上出现。从高分到低分的选择常规被悄无声息地攻破了。 “这两个分数高的为什么不取?”面对质询,他的回答胸有成竹:“这个视力不好”,“那个专科成绩平平”。 “那两个分数低的怎么取了?”多余的询问。既然取了,就有取的理由,明的暗的反正既说得清又说不清。 切莫以为地方招生办只有招架的本事。这其实是场对攻。在某招生点,招生办把几份档案推到学校招生宫面前,以不容商量的口吻要挟对方:“这些得收下。否则下一次不好合作了。”“这些”——自然也是条子上的。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何况这块地方历来是优等生云集,一个偏远大学怎拗得过这手劲? 以电子计算机穿孔为界的录取分数线,划出了一道铁面无私的高墙。但是由人创造的科学最终是管不住人的——分数线高墙里依然悄悄保留着清廉之风吹不到的小小死角。尽管有纪律的条文赫然在目,有纪委干部督察其间,那些不出大格又颇伤原则的交易,以无数张条子为媒介,有节制地发生着。 留级也要走后门 徐娜老师送走一对农村来的中年夫妇,心里为这个令她百思不得其解的问号而犯愁。 她打开成绩册,在“徐道生”的名下凝视良久:语文75分,数学80分,外语78分,政治70分……总平均在75分以上,不错嘛,远不在留级之列,努力一下完全可以再上一步。 可徐道生的父母好说歹说要他留级。桌上的瓶酒和木耳代表着他们的诚心。 “留级风”其实是学校刮起的。校长指令把高三学生按成绩切块:1至60名重点扶植;60至90名听其自然;90至140名劝其回家——“你们这些人考取希望等于零,从实际出发,回去的好。”被淘汰的学生到教育局闹,要退学费,这风刚平一点,处于“听其自然”的第二块的学生也认清了前途,开始寻求以退为进的策略。 徐道生的父亲说话期期艾艾—— 徐老师,行个好,让我们道生留了吧!现在这分数没把握。考不上,又没地方补习。高复班,给教育局禁了。我这辈子说什么也要让道生进大学。留了,多读一年,这补习就合理合法了。就像庄稼,长熟点,再收,对不? 她不知道怎样回答这对淳厚的农村夫妇。让他留,明摆着是重复教育,又占了下面升上来的学生的位子;不让,她怎样正视这老实巴交的夫妇的哀求的眼睛? 她从师专毕业,还从没听到过走后门留级的事。 第二天,徐道生那个村的村长也来了。不谙世事的年轻女教师又多知道了一层社会的底蕴—— “我是挑明了来求情走后门的。要是上大学也能走后门,我更敢干。送啥礼我都情愿。村里人均二分八厘地,都抱这个‘土饭碗’。我算过了,道生要回乡里,得安排他活干;讨了娘子得给他宅基地盖房;生了‘小把戏’添丁添口,还得划给自留地……这子子孙孙下去,没完的。我送出一个人读大学,等于省二亩地。我在村里立了规矩,谁考上大学奖谁1000元,中专500元,有篇报道说我是智力投资,活见鬼,我是拿钱轰人走呐!徐老师,就为保我们全村老小这一点点耕地,你也得让道生留。” 徐娜被一种不可名状的情绪锯啮着。 土地挤人。人挤大学。可中国这晨星般稀疏的大学经得起被土地挤出的人海的冲击吗? 她违心地给徐道生留了一级。不为别的,为给这个贫困的村子留二亩地的可怜的希望。P13-P15 序言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椭圆形球体上,每天都会发生一些令人瞩目的事件,出现一串新鲜耀眼的名字——这本在情理之中,并不值得人们为此而多加议论。 然而,倘若我们将镜头定格在一个特定的时空——21世纪的中华大地,聚焦这个正处在变革、转型时期的古老国度,探究其中的各种典型事件和人物,我们便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是一件颇有意义、极具价值的事情,它至少能为我们研究当下纷繁的世界提供一把钥匙,从看似杂乱无序的人和事中,寻找到一种历史的、必然的逻辑关系。诚如爱默生所言:世界的秘密在于人和时势的联系,人制造出时势,时势造就了人。 作为一家媒体集团旗下的出版社,我们有责任客观、公正地行使好自己的“话语权”,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将我们在特殊时期中的所见、所闻、所思,通过图书的形式全面、忠实地告知读者,用我们的“诚信度”,换取读者朋友的“知情权”……如是,便有了这套“中国聚集丛书”。假如这套以中国的人和事为主要描述对象的丛书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透过一些普通的人和事而在更高、更深层次上的思考与评判,我们将感到无比欣慰。 当然,现今的中国,已是一个开放度日益提高、对外交流日趋频繁的国家,因此,这套丛书中所描述的人和事,既可能出现在国内,也可能发生在海外——在交通工具、通讯方式高度现代化的今天,地球早已成为一个小小的“村庄”;而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公民出现在“地球村”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一件合乎逻辑、理所当然的事情。 打造一套新生的丛书不易,试图让丛书在读者心中占据一席之地、最终赢得读者的青睐更难。我们衷心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关心、关注、喜爱、呵护展现在您眼前的“中国聚焦丛书”,对丛书编纂的得与失给予真挚的批评和建议——我们将把您的每一项意见都视作珍宝,并融人到今后的编纂工作中。 书评(媒体评论) “高考三日,数张试卷。为了这三日和数张考卷,我们的老师、家长、学生准备了十几年。为了闯过这人生的重要关口,在临考的最后一年,老师殚精竭虑,家长呕心沥血,学生更是夜以继日。” “自1990年参加高考至今已十多年了,可提到高考我仍心有余悸。不知道多少次我在睡梦中急得满头是汗,梦中的高考我不是迟到,就是忘记了答卷……” 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就成了一群苦行者,在题海中苦苦跋涉,他们不可能有多余的时间来追问人生的意义,放飞青春的梦想。” “老师,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为我们眼中布置作业的机器。老师一会儿天使一会儿魔鬼,是和作业量成正比的。老师和我们都很无奈。” “教育问题也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学生真苦,教师真累,教育问题真严重。” “高考制度毕竟是利大于弊,尽管争议不断,但群策群力,一定能兴利除弊。” “高考制度没错,并不是说中国教育没有弊端。高考制度不可废是共识,高考招生不可不改也是共识。” “我说现在的高考制度公平,就在于凭本事,凭能力读书。考不取一类大学考二类,考不取二类考三类,考不取三类考四类,四类考不取那就怨不得谁了。” “现行的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却是最不坏的制度。” “高考不是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筐,也不能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在中国当前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高考制度相对而言的确是最能够向尽可能多的青年学生提供公平机会的方法。对此,任何一个成熟的中国人都有清醒的认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