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大唐盛世——玄宗时代的全景中国(1-4)》的第四卷,描述的是玄宗时代的文化简史。分5章45万字,讲述大唐玄宗时代的宗教之道教、佛教、杂教,学术之经学、史学、书籍,文学之诗词、赋文、传奇、笔记,艺术之书法、绘画、舞蹈、戏文、雕塑等文化成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唐盛世(玄宗时代的全景中国4)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赵剑敏 |
出版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大唐盛世——玄宗时代的全景中国(1-4)》的第四卷,描述的是玄宗时代的文化简史。分5章45万字,讲述大唐玄宗时代的宗教之道教、佛教、杂教,学术之经学、史学、书籍,文学之诗词、赋文、传奇、笔记,艺术之书法、绘画、舞蹈、戏文、雕塑等文化成就。 内容推荐 《大唐盛世——玄宗时代的全景中国(1-4)》,洋洋洒洒4卷本,近150万言,系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内容最系统的全景式讲述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几十年间,大唐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盛况的大型通俗性历史著作。这4卷本的内容分别为玄宗王朝政治史、典制史、外交史、文化史。 作者赵剑敏教授,系国内著名隋唐史和三国史研究专家,十多年前曾以文史哲笔法浓缩玄宗时代的《盛世魂》而出版了该书的中文简体字版、韩文版和台湾繁体字版等多种版本,广受关注和好评。 该著是他二十多年来潜心探索大唐历史尤其是玄宗王朝开元、天宝年间历史的丰硕成果的结晶。相信这部盛世之作和他目前正在潜心撰著的另一部250万言的史诗性巨作《大三国(5卷本)》一样,会广受读者欢迎。 本书为其第四卷,讲述的是玄宗时代的文化简史。分5章45万字,包括大唐玄宗时代的宗教、文学、艺术等文化成就。 目录 第一章 道教 第一节 地位 第二节 经典 第三节 教义 第四节 道士 第二章 佛教 第一节 地位 第二节 经典 第三节 天台宗 第四节 密宗 第五节 净土宗 第六节 法相宗 第七节 三论宗 第八节 华严宗 第九节 律宗 第十节 普法宗 第十一节 禅宗 第十二节 僧人 第三章 其他宗教 第一节 景教 第二节 摩尼教 第三节 祆教 第四节 伊斯兰教 第四章 经学 第一节 地位 第二节 经典 第三节 注疏 第四节 考据 第五节 谈经 第六节 儒家 第五章 史学 第一节 史馆 第二节 修史 第三节 著作 第四节 注史 第五节 史家 第六章 诗词 第一节 浪漫诗 第二节 现实诗 第三节 边塞诗 第四节 田园诗 第五节 感伤诗 第六节 长短句 第七节 诗人 第七章 赋文 第一节 赋体 第二节 散文 第八章 传奇 第一节 境界 第二节 人物 第三节 言语 第四节 景物 第九章 笔记 第一节 《隋唐嘉话》 第二节 《朝野佥载》 第十章 音乐 第一节 鼓吹曲歌 第二节 橫吹曲歌 第三节 相和歌 第四节 杂曲歌 第五节 民歌与杂谣 第六节 祭歌 第七节 乐曲 第八节 法曲 第九节 羯鼓曲 第十节 琵琶曲 第十一节 笛曲 第十二节 筚篥曲 第十三节 琴曲 第十四节 乐器 第十五节 乐论 第十六节 乐部 第十七节 乐况 第十八节 音乐家 第十一章 舞蹈 第一节 坐部伎与立部伎 第二节 健舞和软舞 第三节 歌舞大曲 第四节 中原舞 第五节 外来舞 第六节 宗教舞 第七节 舞蹈家 第十二章 戏类 第一节 参军戏 第二节 歌舞戏 第三节 杂技 第四节 木偶戏 第五节 马戏 第六节 杂戏 第十三章 书法 第一节 草书 第二节 颜体 第三节 篆书 第四节 碑文 第五节 余迹 第六节 藏事 第十四章 绘画 第一节 道释人物画 第二节 青绿山水画 第三节 水墨山水画 第四节 鞍马画 第五节 花鸟虫兽画 第六节 绘画理论 第七节 画府杂论 第八节 画家 第九节 壁画 第十节 壁画目录 第十五章 雕塑 第一节 石雕 第二节 泥塑 第三节 雕塑家 第十六章 书籍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经部 第三节 史部 第四节 子部 第五节 集部 试读章节 道教在玄宗时地位之高,可谓旷古未有。他对道教优奖敬礼,用国家权利扩大道教的社会影响,抬高道教的地位,以作为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玄宗发展道教之过程,大约是这样一些步骤所组成: 先天二年(713年),玄宗令太清观主史案会同与昭文馆、崇文馆学士等,撰修《一切道经音义》及《妙门原起》等道经目录书。书咸题“太清观主庾荣等奉勅撰”,玄宗亲为音义作序。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亲注老子《道德经》,令学者习之。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三月,玄宗亲注《老子》并修义疏,颁示公卿、士庶及道、释二门,听直言可否。 天宝四载(745年),玄宗亲制道曲《降真召仙之曲》、《紫微送仙之曲》,于太清官演奏。 天宝七载(748年),玄宗诏写一切道经以广流布。 天宝八载(749年),玄宗亲谒太清宫,册老君尊号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 天宝十载(751年),玄宗命写一切道经五本赐诸观。 天宝十三载(754年)二月七日,玄宗朝献太清宫,上圣祖尊号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皇帝。 天宝十四载(755年),颁玄宗所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 以上皆为玄宗亲自传布道教之行迹,其信奉道教之程度可与梁武帝信佛之诚心相竞比。这是玄宗弘化道教的措施,首先作出身体力行的表率,以期引起整个社会的注意和归化。 除此之外,玄宗维护和扩展道教之政策和手段,尚有以下几种: 一、将道士纳入官场,给予高官厚禄,将政教紧密结合,既能使官僚政治有宗教精神依托,又使道教有官僚政治撑腰,相辅相成,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如:“先天二年,拜(叶法善)鸿胪卿,封越国公,仍依旧为道士,止于京师之景龙观,又赠其父为歙州刺史。当时尊宠,莫与为比。……(开元)八年卒。诏曰:故道士鸿胪卿、员外置、越国公叶法善,天真精密,妙理玄暢,包括秘要,发挥灵符,固以冥默难源,希夷罕测。而情栖蓬阆,迹混朝伍,保黄冠而不杖,加紫绶而非荣,卓尔孤秀,冷然独往。胜气绝俗,贞风无尘,金骨外耸,珠光内应。斯乃体应中仙,名升上德。朕当听政之暇,屡询至道;公以理国之法,数奏昌言。谋参隐讽,事宣弘益。叹徽音之未泯,悲形解之俄留,曾莫■遗,歼良奄及。永惟平昔,感怆于怀,宜申礼命,式旌泉壤。可赠越州都督。” 又如:“开元九年,玄宗又遣使迎(司马承祯)人京,亲受法篆,前后赏赐甚厚。十年,驾还西都,承祯又请还天台山,玄宗赋诗以遣之。十五年,又召至都。玄宗令承祯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室以居焉。承祯因上言:‘今五岳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所理焉。冠冕章服,佐从神仙,皆有名数。请别立斋祠之所。’玄宗从其言,因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其形象制度,皆令承祯推按道经,创意为之。承祯颇善篆隶书,玄宗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以奏上之。以承祯王屋所居为阳台观,上自题额,遣使送之。赐绢三百匹,以充药饵之用。俄又令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紹至其所居,修金篆斋,复加以锡赍。是岁,卒于王屋山,时年八十九。其弟子表称;‘死之日,有双鹤饶坛,及白云从坛中涌出,上连于天,而师容色如生。’玄宗深叹之,乃下制曰:‘混成不测,人寥白化。虽独立有象,而至极则冥。故王屋山道士司马子微,心依道胜,理会玄远,遍游名山,密契仙洞。存观其妙,逍遥得意之场;亡复其根,宴息无何之境。固以名登真格,位在灵官。林壑未改,遐霄已旷;言念高烈,有怆于怀。宜赠徽章,用光丹篆。可银青光禄大夫,号真一先生。’仍为亲制碑文。” 二、玄宗亲自为道教传播教义的同时,也以诗文交结道士,与之唱和,为道教声扬。在今存的玄宗六十六首诗中,其中有十一首是与道教有关的,其名目是《经河上公庙》、《过老子庙》、《送贺知章归四明》、《赐道士邓紫阳》、《答司马承祯上剑镜》、《送赵法师还蜀因名山奠简》、《送道士薛季昌还山》、《送玄同真人李抱朴谒■山仙祠》、《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为赵法师别造精院过院赋诗》、《送胡真师还西山》。 其中尤以《为赵法师别造精院过院赋诗》为典型,最能表达玄宗弘化道教之意旨。诗序云:“秋九月,听政观风,存乎游息,退朝之后,历西上阳,人清虚院,则法师所居之地也。法师得玄元之法,养浩然之气,故法此仙家,特建真宇,紫房对耸,绿竹罗生。既亲生其人,每经过其地,以怡神洗雪。进德修业,何必斋心累月,远在顺风,因而赋诗,用适其意云尔。”诗云:“宗师心物外,为道运虚舟。不恋岩泉赏,来从宫禁游。探玄知几岁,习静更宜秋。烟树辨朝色,风湍闻夜流。望朝繁听览,寻胜在清幽。欲广天为化,因兹庶可求。” 三、玄宗鼓励道士广施幻术,以惑人心,还亲自学道教幻术,欲以与其辈朋比,以示神仙之术功用无比。 如:“玄宗初即位,亲访理道及神仙方药之事,及闻变化不测而疑之。有邢和璞者,善算人而知夭寿善恶。玄宗令算(张)果,则懵然莫知其甲子。又有师夜光者,善视鬼。玄宗召果与之密坐,令夜光视之。夜光进曰:‘果今安在?’夜光对面终莫能见。玄宗谓力士曰:‘吾闻饮堇汁无苦者,真奇士也。’会天寒,使以堇汁饮果。果乃引饮三卮,醺然如醉所作,顾曰:‘非佳酒也。’乃寝。顷之,取镜视齿,则尽燋且黧。命左右取铁如意击齿坠,藏于带。乃怀中出神仙药,微红,傅坠齿之断。复寐良久,齿皆出矣,粲然洁白,玄宗方信之。” 又如:“道士罗公远,幼时不慧。入梁山数年,忽有异见,言事皆中,敕追入京。先天中,皇太子设斋,远从太子乞金银器物,太子靳固不与。远曰:‘少时自取。’太子自封署房门,须臾开视,器物一无所见。东房先封闭,往视之,器物并在其中。又借太子所乘马,太子怒,不与。远曰:‘已取得来,见于后园中放在。’太子急往枥上检看,马在如故。侍御史袁守一将食器数枚,就罗公远看年命,奴擎衣补在门外,不觉须臾在公远衣箱中。诸人大惊,莫知其然。” 又如:“罗公远多秘异之术,最善隐形。玄宗乐隐形之术,就公远勤求而学。公远虽解,不尽其妙。上每与公远同为之,则隐没,人莫能测;若自为之,则或遗衣带,或露头巾脚,宫人每知上之所在也。百万锡赉,或临之以死,公远终不尽传其术。上怒,命力士裹以油幞,置于棺下压杀,而埋弃之。不经旬,有中官从蜀使回,逢公远乘骡于路,笑而谓曰:‘公之为戏,一何虚耶’”P4-6 序言 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 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 树古棠阴在,耕余让畔空。 鸣笳从此去,行见洛阳宫。 这首诗中透出的那种恢弘大气,那种雅致清淡,那种高远意境,若不说明,谁也难以想像如此隽永的文字,会出自一个天子之手。 这个天子不是别人,就是把中国推向千古大治巅峰,尔后,又跌入万劫不复深渊的唐玄宗。 在滚滚东逝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有多少帝,多少王。然而有记录的,从传说时代开始,只有三百九十七帝、一百六十二王。这些帝王,有英明的,有昏庸的,有龙骧虎步的,有泥塑木雕的,更多的,是介于这些中间的一般之主。然而,像玄宗这般前后判若两人,行迹差若天渊,几乎汇集所有矛盾面,在耀眼的荣光背后蒙受奇耻大辱的君主,在中国历史上还真找不出第二人。 玄宗有才,他的才,毫不夸张地说,是旷古罕见之才,经天纬地之才,包罗万象之才。 他从一个旁支王子,持剑沐火,一举端掉韦氏集团,挽救了李唐王室,把父亲扶上了位。他突破规范,造成声势,又让父亲让了位。 他韬光养晦,以弱克强,翦除了太平公主集团,得以真正君临天下。 他审时度势,起用姚崇,再用宋璟,励精求治,迎来了黄金般的开元之治。 他选择良牧,与民休息,鼓励生产,致使四海殷富。 他开通商贸,驼铃声响,把丝绸之路铺得更加绚丽华彩。 他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打出了一流的军事强国。 他提升国力,在外交风云中纵横捭阖,被列国敬称为“天可汗”。 他作诗,磅礴且空灵,制赋,高翱且抒情,行文,清新且自然,尤其为词的先河作了探索。 他击羯鼓,霹雳震空,吹玉笛,裂帛穿石,抚古琴,行云流水,编舞蹈,霓裳羽衣,定乐谱,妙曲传世,被后世尊奉为梨园老祖。 他绘画,开墨竹画先声,他书法,将八分书推陈出新。 没有他的领导,不可能有开元之治;没有他的鼓励,不可能有群星灿烂的人才格局。没有他的激扬,不可能有璀璨夺目的文化艺术成就。 曾几何时,取得无与伦比成就的玄宗,醉了,倦了,奉着道家高居无为的信条,隐到深宫去享受人生,在风花雪月中做风流才子,把一段李杨爱情演绎成绝版的千秋艳话。 他把权柄下放给李林甫,冀希以这个权相奉行的法家学说,替代儒家学说,用种种法规将大治局面格式化。李林甫确实建立了新秩序,下面绝对服从上面,然而这种服从成了无原则的服从,一切本该进向玄宗的谏言被阻断了,几乎所有官员为了保持荣华富贵,都做了仪仗马,看着好看,但绝不发声。结果玄宗的放权,变为了李林甫的19年专政。人才被逐,庸才尸位,矛盾在强压下转化为危机,看似河晏海清,实则漩涡四伏。 待到李林甫人老珠黄,攀着裙带走进权力中心的杨国忠,把混江湖的手段用来治理天下,使大唐在繁华的背后,迅速下滑。 最后出场的是方镇枭雄安禄山,他利用玄宗的宠爱,将手中的刀戈敲响渔阳鼙鼓,终于敲破了帝国魂,敲破了玄宗魂,敲破了盛世魂。 一场血流漂杵的安史之乱,替代了曾经执东方牛耳的盛世大唐。 玄宗有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又有宋徽李后的艺术才情。前者使他成为横空出世的伟大君主,后者让他险些成为亡国之君。连想像都很困难的事实,在玄宗的身上竟如神话般的展现。 这种神话般的图卷,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走马灯式的,比任何一个君主、任何一个时代更为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波澜壮阔。 梁启超曾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 中国确实史学发达,发达到世界各国只能望其项背,有正史、编年史、地方志、政书、笔记小说、稗乘野史等各种体裁的史书。在近现代又出现了通史、断代史、传记等样式。但翻来检去,眼帘中始终未能跳进一部断“朝”史。 断“朝”史,是笔者的杜撰,相对于断代史而言。断“朝”史就是以一朝君主为核心,展现整个时代的史著。若要“朝”的依据,便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谚语。在笔者看来,断“朝”史要比断代史更加具相,更加立体,更加全面。 笔者这样的念头,产生于跨入20世纪80年代的门槛之际。那是在恢复高考后,笔者进入高校之门的第二个年头,时年25岁。那时候的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少禁忌,少顾虑,少束缚,凭着打小喜欢历史的兴趣,借着科班的点化,立志要做一部体裁新颖,格局恢弘,语境别致的史书,由此逐渐萌发了撰写断“朝”史的意想。 体裁的意想有了,还得找叙述的对象。 既然为断“朝”史,前提总得是一个大时代,有着方方面面的内容,有着林林总总的事实,有着繁繁复复的深度,能够自成体系。笔者从而上下搜索,希冀能左右逢源。先是找到了康熙王朝,阅读了大量的史料,做了不少的笔记,但忽然发现,这做不了,至少做不透,因为笔者不懂满文。由是毅然放弃,重新寻找。当笔者把目光移向盛唐时,一种有缘的磁感油然而生。唐玄宗,那时尚无人注意的一个君主,在掀动书页间,好似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锁定了对象,在上课之余,笔者便再一次重复了学术准备,跑图书馆,制卡片,做笔记,谈不上是闻鸡起舞,倒也曦明即起,忙至深夜,不论是三伏,还是三九。 在边积累的同时,笔者开始了写作人生的第一个长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大学毕业前夕,方杀青初稿,字数达一百几十万言。 旋即搁笔,大病一场。 身体稍复,开始跑出版社,然无名小卒,到处碰壁。让我终身记忆的一句话是:“你出过书吗?”言下之意,你若有过出书的经历,那才能考虑。这是一个悖论:我要出的是第一本书,然没有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书作基础,这第一本书要出版是不可能的。 若干年后,笔者开始写第二稿。跳出中国史学窠臼,引进西方史学元素。予以缩编,剪去一些章节,得60余万字。 写毕,再大病一场。可出版之事,依然是镜花水月。 90年代初,北京三联书店和台湾锦绣文化企业联合出版《中华文库》,海峡两岸第一次合作出版大型丛书,笔者另起炉灶,写出样条,贸然投稿,幸得负责该文库出版的潘振平先生慧眼相看,发出了稿约。 铺开稿子,笔者开始写第三稿。 这一稿,从钩稽人物关系,深化心理冲突,调动社会背景,演示生存状态入手,辅之以文史哲综合手法,“以史学为筋骨,以文学为血肉,以哲学为灵魂”作为座右铭,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融为一炉,赋予雅俗共赏性,以期“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惜墨如金,力求峰回路转,引人入胜。如此,杀青后近20万字。 稿发出后,又是大病一场。 不惑之年,笔者终于收到了墨香正浓的样书。 屈指算来,从开始写唐玄宗时代的第一稿到第三稿的出版,整整15年的岁月。然而不论是第二稿,还是第三稿,源头终在第一稿。第一稿虽然文字尚欠火候,且还包裹了写作当儿那个时期的思想印迹,但却形成了原汁原味的史料宝藏,繁富宏远的时代大貌,平地拔起的大厦架构。更重要的是,它为笔者打下了治隋唐五代史的基础。尤其是包罗万象的内容,让笔者在实践中拓宽了眼界,锻炼了笔法,提升了对历史的理解。 今年春夏相交之际,得上海大学出版社总编助理李旭先生的青睐,复得该社社长兼总编姚铁军先生的鼎力支持,加以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胡申生先生的热忱鼓励,上海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幸享炜、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徐薇的文字校对整理等辛勤工作,这第一稿终于如丑媳妇要见公婆了。 该稿现分为4卷,全景讲述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几十年间大唐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盛况,这4卷的内容分别概括了玄宗时代的政治史、典制史、外交史和文化史。 有如每篇文字都留有时代烙印,每种文物出土都留有垒层的印迹一样,该稿也肯定存在着不少锈斑、水渍和蚀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指谬正讹,向来都是锻炼学术善举。笔者在此预表广纳批评之言、不胜感激之意。 想当年,笔者伏案写作时,慈母在帘影下纳衣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若非母亲的悉心照顾,很难想像这部巨帙书稿如何得以完成,三次大病如何得以痊愈。憾今天人永隔,无法再奉孝于膝前,报答母爱,只得燃心香一瓣,遥祝母亲在天堂安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