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后,年轻的巴黎记者皮埃尔·德卡尔格有机会亲身造访欧洲的大小画室、画廊和美术馆,与艺术大师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记录下他们的或快乐或忧伤的回忆:布拉克、夏加尔、鲁奥、阿尔普、马格里特、曼·雷、米罗、马克斯·恩斯特、亨利·摩尔、贾柯梅蒂、等……
这本文集不尝试回溯现代艺术的历史,而只是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方方面面,这个时代不知从何时开始也不知在何时结束。读者从中可以了解艺术创造者们的生活片段和创作生涯。他们介绍自己的作品,谈论自己和朋友,写下自己的向往与情感;他们存在于永不结束的当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与大师相约五十年/红色系列/巴黎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法)皮埃尔·德卡尔格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二战以后,年轻的巴黎记者皮埃尔·德卡尔格有机会亲身造访欧洲的大小画室、画廊和美术馆,与艺术大师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记录下他们的或快乐或忧伤的回忆:布拉克、夏加尔、鲁奥、阿尔普、马格里特、曼·雷、米罗、马克斯·恩斯特、亨利·摩尔、贾柯梅蒂、等…… 这本文集不尝试回溯现代艺术的历史,而只是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方方面面,这个时代不知从何时开始也不知在何时结束。读者从中可以了解艺术创造者们的生活片段和创作生涯。他们介绍自己的作品,谈论自己和朋友,写下自己的向往与情感;他们存在于永不结束的当下。 内容推荐 巴黎是盛产艺术大师的地方,皮埃尔·德卡尔格是法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他亲身走访巴黎的大小画室,与巴黎的艺术大师们正面对话。本书汇集了60来位活跃在20世纪的法国艺术家或旅居巴黎的外国艺术家。作者选取每位艺术家的一个生活小片段,生动再现了这些共同谱写着20世纪西方艺术史的人。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从乔治·布拉克到奥西普·扎德金 乔治·布拉克 费尔南·莱热 雅克·维永 乔治·鲁奥 马克·夏加尔 亚历山大·卡尔代 安托万·佩夫斯内 布拉萨依 奥西普·扎德金和瓦伦丁·普拉克斯 让·阿尔普和苏菲·塔厄贝 第二章 从塞萨尔·多梅拉到维克托·瓦萨勒利 阿尔贝托·马涅里 塞萨尔·多梅拉 让·德瓦纳 维克托·瓦萨勒利 尼古拉·舍费尔 第三章 从马克斯·恩斯特到胡安·米罗 安德烈·马松 罗贝尔托·马塔 斯坦利·威廉·艾泰 勒内·马格里特 保尔·德尔沃 曼·雷 胡安·米罗 皮埃尔·阿列辛斯基 马克斯·恩斯特 第四章 从阿尔贝托·贾柯梅蒂到弗朗索瓦·斯塔利 艾蒂安·阿尔杜 罗贝尔·雅各布森 艾蒂安-马尔丁 罗贝尔·米勒 亨利·摩尔 埃米尔·吉利奥里 阿尔贝托·贾柯梅蒂 弗朗索瓦·斯索瓦·斯塔利和帕维·居里 第五章 从乔治·马蒂厄到皮埃尔·苏拉热 乔治·马蒂厄 热拉尔·施奈德 皮埃尔·苏拉热 汉斯·哈同和安娜-爱娃·贝格曼 第六章 从罗歇·比西埃到皮埃尔·塔尔·科阿 两位瑞士画家:博萨尔和奥贝尔约纳 罗歇·比西埃 阿尔弗雷德·马內西耶 让·巴赞 皮埃尔·塔尔·科阿 赵无极 安德烈·博丹和苏珊·罗歇 路易·纳拉尔和马丽亚·芒东 维埃拉·达·席尔瓦和阿尔帕·斯泽內 第七章 从弗朗西斯·培根到佐朗·穆齐克 让·福特里耶 弗朗西斯·培根 让·埃利翁 贝尔纳·比费 保尔·勒贝罗勒 佐朗·穆齐克和依达·巴尔巴里戈 阿利娜·萨波克兹尼科和罗曼·切希勒维兹 第八章 从波尔·比里到让·坦盖里 伊夫·克莱因 波尔·比里 让-皮埃尔·雷诺 达尼埃尔·比朗 让·坦盖里和尼基·德·圣法尔 第九章 从让·迪比费到约翰·塔卡维拉 让·迪比费 约翰·塔卡维拉 人名译名表 试读章节 在现时的斗争中,我看到法西斯方面的力量已经衰竭,而具有无限创造力的人民方面会给西班牙带来震惊世界的冲力。 米罗是在1937年写这句话的。而佛朗哥在1939年占领巴塞罗那。米罗一直在巴塞罗那附近生活。他会说什么呢? 我住在靠近塔拉哥纳的乡下。那地方适合我。我的祖辈都在那儿度过一生。我很重视那儿的风景。那个地方支持我! 他就是这样谈论他的土地,他的树林,他的田地。听他的描述,我好像亲眼目睹了他在20年代画的风景:一家农场的院子,粮仓大开,在亮晃晃的月光下,看得见所有的农具和所有的牲畜。米罗就躲在那儿,躲在这块土地上。我明白了他对我说的话的深刻意义:他向我讲述了在唯一存在的现实世界里的隐退。他没和我提起一本题为《巴塞罗那》的书,他在1944年出版的,也就是在佛朗哥攻占巴城的五年之后。50幅黑白石版画,充斥着屠杀者的形象,甲壳类、昆虫、轮虫类动物,全都在撕咬、吞噬、玩弄颌骨。发行量是多少?我后来才知道。5册。这数字本身也很有意义。 米罗计划出另一本书,他和特里斯坦·查拉合作的《自言自语》。“今年夏天我拟好了画稿。75幅石版画,我们打算要在玛格画廊发行。”75幅版画:画家东山再起的胃口很大。生活终于又回来了!回到巴黎,意味着和朋友们一起,重新进行共同的创作。同时,马克斯·恩斯特也和我说起同样的事:是诗人们接待了画家们。 然而,米罗没有把巴塞罗那撇在一边。在巴塞罗那,他找到了陶瓷匠人阿尔提嘉。阿尔提嘉重建了工作室。米罗去看他。于是,画家成了陶瓷工。 开头,我在阿尔提嘉那儿,只有和他烧坏了的瓶子碟子在一起时才感觉舒服一点。我喜欢利用这些翘弯的、变形的瓷片。用它们创作还可以。后来,阿尔提嘉给我新的陶瓷片,表面很光滑,很干净,反倒不能用了。我感觉到我像平时那样在绘画。后来,有一天,我在车间里找到旧的砸毁了的砖块,被毁坏的炉。我觉得它们更能派上用场。我在那上面涂颜色,在两边画画。 就这样,他用被毁掉、砸坏、破碎、肮脏的材料,制成可以用火烤的艺术品。陶瓷艺术给了他试验的场地,他在自己所偏爱的坚硬材质上得到了发挥。米罗成了粗陶瓷器制造者。他称它们做“两个铜板的碟子”,他用的是烧过的土和带疤痕的瓷片。 1961年,有另一次,我去看望在巴黎附近的米罗。他在玛格画廊的一家印刷所里。这回的车间是全白的,很明亮。墙上挂着他的石版画,刚刚用图钉固定好。这是他重新进入创作高潮的标记和构思。桌上有一块海绵、几块抹布、纸。他接待了我,然后动手制作他的铜版画。他同意我拍他在工作时的照片。我将看到一幅米罗的作品的诞生。他用手指蘸了墨,在铜板上画很大的黑色图案。然后用海绵蘸上黄色的溶液,把它倾注到黑墨里。乳浊液把一种颜色推向另一种颜色。有些地方开始冒泡。黑色蒸发以后,只剩一个印记。我看着墨、水和酒精的化学反应。他让海绵造成某种绿色花开的效果,然后取走。米罗站直,剪一块纸,在上面甩出一点痕迹,再用手指添点儿什么。他把这张纸插到版画上。这让原先的黑色图案淤化开。他取下纸,重新加工那个黑图的四周,把手指浸上红颜料,点上红图形,又抹掉。再用海绵抹成同一红色的云,取而代之。这还没完。他在黑图的下方加上一点绿色,然后一点紫色,抹掉它们。我看见什么了?一只手利用化学反应唤醒了生命。我拍照。我没有计算时间,这幅版画花了十分钟还是一个小时?我不知道。 六个月以后,我想看看结果。石版画冲晒出来,做了日内瓦展览的目录册的封面。我看见上面加了他的名字。米罗用很小的点和透明的线写字。那就好像显微镜下的原生动物,被水流冲扫的细流。他名字中的O飘渺得如同烟圈一样。这和他最初用指尖画的黑色大椭圓图案相得益彰。所有这一切,只是为了做一本目录册子的封面。即便是在这样一些小事上,米罗也只肯拿出真实的东西。后来,我了解到海绵在其中的意义。这是为了进行某种尝试。同样,在巴塞罗那的阿尔提嘉画室里,他也曾用废炉旧砖做了一些尝试。 那一天,我依然不敢问他有关西班牙的问题。佛朗哥一直在那儿统治着。从1937年起,米罗就没有改变过他的主题。九年以后,我们证实了这一点。1970年,一些政论报报道说,米罗和一些反抗者在一起,其中有画家安托尼·塔皮斯。他们把自己关在迦太南的圣地、蒙特塞拉修道院,以抗议几个ETA成员被判处死刑。警察包围了修道院。当时米罗已经77岁了。我在想达利这另外一个迦太南人当时在做什么。警察最终没有攻击。原因是什么,又有谁能知道呢?也许因为,米罗的画里都是一些驯服的乌鸫、熏衣草、蟋蟀、火石和星星。大自然的所有力量都和他一起躲进了圣地。政府不会令警察镇压这个。也许还要加以说明的是,正如理查德·瓦格纳所说的,蒙特塞拉修道院受着圣·格拉阿尔的庇护。 1978年,在那个活着的艺术还没被看作精英主义亦没有失去公众兴趣的年代,我有幸在法兰西文化电台的一个工作室里,邀请了许多米罗的朋友。其中有一些在巴塞罗那,如建筑师何塞-路易·塞尔,诗人若昂·布罗萨,画家安托尼·塔皮斯,巴塞罗那福特波尔俱乐部的团队。有一些在纽约,如批评家詹姆斯·约翰逊·斯维尼,画家罗伯特·马塞韦尔·有一些在伦敦,比如超现实主义历史学家罗兰·蓬罗斯。在巴黎的有画家维费列多·拉姆、华列里奥·阿达米,诗人雅克·迪潘,少不了的菲利普·苏波,历史学家让·莱马里·我们甚至找到了日本有关米罗的第一本书的作者Takiguchi,那本书于1940年在东京出版。艾梅·玛格借给我们一盘录音,是诗人雅克·普莱维尔的《写给米罗的一首诗》。所有这些声音,在米罗四周谈话。有了这么些见证人的在场,米罗自己无需多说什么。但他比皮埃尔·勒布所预计的要话多。在最激动的时刻,他甚至连续说了两次“对的”。 除了这近两个小时的录音,我们还有什么礼物可以送给米罗呢?卡特琳·华尔向我建议,送他一个在树林里找到的小小的鸟窝。我们把它包在塑料盒子里。整个儿看起来并不显得可笑。米罗从始到终都紧紧抱着那个盒子。他85岁了。祝您生日快乐,米罗先生!P143-147 序言 这是一位记者的文集。从1945年起的半个世纪里,他频繁地采访画家、雕塑家等艺术家,与他们会面交谈,并记录下他们的快乐或忧伤的回忆。 这本文集不尝试回溯现代艺术的历史,而只是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方方面面,这个时代不知从何时开始也不知在何时结束。读者从中可以了解艺术创造者们的生活片段和创作生涯。他们介绍自己的作品,谈论自己和朋友,写下自己的向往与情感;他们存在于永不结束的当下。 记者把他们的名字加以排列和组合,如同绘制一幅星系图。他们如星球般穿梭运行其间。因为,每位艺术家是自己这个宇宙中心的太阳。 这些太阳中,有几个还“喜结良缘”。艺术家有时会与另一位艺术家结为终身伴侣。在20世纪以前,这是不多见的事情。我们也无从知晓,比翼齐飞的伉俪间谁是谁的卫星。 艺术是永存的,在历史的存储机制里,“现在”永不会消失。 除了记述这些会面交谈的文字,记者在文集中加插了他拍下的一些艺术家的照片、资料,他们写给他的信件。这样,读者能多少了解他们的私秘生活。 如果读者愿意读这本书的续集,记者还将介绍如下艺术家:达尼埃尔·斯波埃里、乔尔乔涅、塞萨尔、弗朗兹·哈尔斯、工藤哲巳、维梅尔、吉诺·塞维利尼、里奥佩尔、亨利-乔治·亚当、莫利斯·埃斯泰夫、萨尔瓦多·达利、阿尔芒、弗拉戈纳尔、丢勒、冈萨雷斯、雷蒙·安斯…… 因为,世世代代的作品都属于现在。艺术是永存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