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疯狂的,不疯只是疯狂的另一种表现。”疯狂作为一种存在的常态,在本书中通过文学著作和电影作品为基本案例分析,得到深入浅出的揭示。
在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疯子。疯狂是人类社会传播最广的一种疾病。撇开一些极端的例子不谈,疯狂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也许每个读者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影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对面的疯子--解读平常的疯狂/白色系列/巴黎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法)皮埃尔·玛里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法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疯狂的,不疯只是疯狂的另一种表现。”疯狂作为一种存在的常态,在本书中通过文学著作和电影作品为基本案例分析,得到深入浅出的揭示。 在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疯子。疯狂是人类社会传播最广的一种疾病。撇开一些极端的例子不谈,疯狂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也许每个读者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影子。 内容推荐 谁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无聊,抑郁,(有时狂热地)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抑制不住检查的必要(门是不是真关好了,熨斗插头是否真拔掉了),不能忍受乘公交互、电梯,害怕(和心爱的人、住在同一楼层的邻居)攀谈,疯狂无处不在。没有人可以逃脱。这也印证了帕斯卡的著名思想:我们其实是疯狂的,不疯只是疯狂的另一种表现。 重要的是我们和他人的关系。甚至当我们独自一人、自言目语的时候,我们还是处在和他人的关系中,是我们建立和他人关系的万式决定了我们疯狂的形式。 我不会去讲述某个关于抑郁症的故事。自极其久远的年代起,它就被描述过了。希腊人将其称作情感缺失,罗马人则称作厌世,在中世纪被称为淡漠忧郁,18世纪是萎靡不振,19世纪是神经衰弱,到了20世纪则叫抑郁症。以此为主题的又学作品浩如烟海,我们每个人都读过很多。 目录 告读者 引言 歇斯底里 无聊 请求狂 嫉妒 更…… 孩子 威严 癔病型厌食 癔病型性爱 综述歇斯底里 强迫症 论强迫症与歇斯底里的区别 怀疑 自闭 罪恶 精神衰弱症和疑病症 肛淫癖 强迫性性行为:压抑 综述强迫症 恐惧症 焦虑 宗教体系和形而上学体系 恐惧症,从“小汉斯”到现在 综述恐惧症 变态 个体变态 集体变态 被曲解的权威:权力 性虐待 所谓的性变态 恋童癖 综述变态 抑郁症、忧郁症、自杀 偏执狂和精神分裂症 欲望 结语:疯狂之外的探索 什么是精神疗法? 催眠术 认知——行为主义 文学作品参考书目 译后记:疯了疯了,不怕不怕! 试读章节 先要承认这个词是被误用最厉害的词之一:人们使用它来贬义地形容那些被认为是不得体的举止。人人都是相对于他者的歇斯底里症患者。 但是想一想:当我们说我们的伴侣歇斯底里或轮到我们自己变得歇斯底里的时候,我们肯定对歇斯底里的所指会有一个概念。 谁没有过某一天试图引起某人的注意?你到了机场的一个候机大厅,火车的一个车厢,一个新的工作地,在朋友家里,你忍不住要吸引一位已经在场的人的目光,甚至在这样做之前你或许并没有真真切切地意识到自己的举止。 由此,我们多少知道一点什么是歇斯底里;我们很容易在他人身上发现它,当我们使完小性子,之后冷静下来,承认自己“的确有些过分”的时候,我们也能在自己身上发现它。 我有什么需求要任凭自己去吸引此人的注意,加入他的谈话’突然在他面前抱怨?之后,还有这些突然攫住我们的奇怪的不自在的感觉,好像身子不听使唤了:脚步拖拉,偏头痛也犯了,肚子也不舒服了,要么便秘,要么腹泻。 歇斯底里很容易通过那些Cloche的东西表现出来,那是从cloppicare来的,也就是七瘸八拐、走样了的意思。 这并不是表现得非常道德的强迫性行为或表现得非常合理的恐惧举止。作为工作狂,在这个放任自流的时代,还有什么比它更难能可贵?害怕坐飞机,这也是很理智的体现,如果我们读到报纸上所有对飞机失事的报道的话。 这也不是一种女性的怪癖。或者说,我们在某些时候都有女性气质。福楼拜深谙个中滋味,强调男人们同样也有歇斯底里的本性,而且这也是他们一切放纵行为的原因。 歇斯底里不是其他,只不过是我们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倾向。 我们很清楚,那些急于在台前表现、排挤别人、相信自己最光彩照人的人,都属于歇斯底里的类型,但要肯定的是,那些拒绝从阴影中走出来、让人们以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和前者一样,也尽力在吸引我们的关注。 没有他人的认同,我们就无法活下去,这就是我们的秉性。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同,我们准备好做任何事。 看看一个家庭里的那些孩子们:他们每人的个性都不一样。并不一定是因为养育他们的方式不同,也不是他们每人都符合他们父母的某种不同的奇怪想法,而是每个人都要用可以从其他人中“脱颖而出”的方式在自我定位。如果长子(女)占了好学生的位置,那么次子(女)就会成为一个懒学生,照此类推,反之亦然。 看看公司里,我们身边的同一个团队的成员:每人都采用一种让自己显眼的存在方式。或者说,当朋友们聚在一张桌前:每人都要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有那个处处占先的她或他,也有那个一声不吭的她或他。 “电视真人秀”(tele-realite),借用了村镇节日的功能很好地迎合了这种倾向,在那些节日上,人人都为了赢得奖杯你争我夺。电视真人秀的巨大成功也能证明:这样的节目向公众开放,尤其是那些从公众中产生明星的节目,要么是在节目中自我坦诚,就像是一档现场直播精神治疗,要么是在节目中完成一项和几百万观众互动的成就,就像美国的“幸存者”(Survivor)节目,荷兰的“老大哥”(Big Brother)节目,法国的“明星学院”(Star Academy)节目等等。这些“真人秀”(reality-shows),如果说使用和戏剧、电视连续剧、“脱口秀”(talk-shows)一样的佐料,却还要加一味:赋予每一个参加节目的人非凡的机遇,像演员或像主宰参与者命运的决策者。 然而,比电视、比“真人秀”更胜一筹的是手机,就像意大利人带着一丝柔情爱意说的tele fonino无限地满足了我们歇斯底里的倾向。可否知道有90%的呼叫——这个数据还在持续攀升,没有别的功用,无非是想让接听方听到呼叫方的声音而已,以至于手机产业成了股东们名副其实的奶牛,一项比化妆品和奢侈品产业更好的投资。手机消费受到广告的诱导,它们无休无止地强调手机的不可或缺,怂恿大众使用它。“亲爱的,是的,我就来,我刚出办公室;等我到了地铁站我再打电话给你。”之后我们把手机放回它小小的套子里,一整天都能美滋滋地触摸到。走到露天座的时候,你马上把它掏出来向众人炫耀,如果这时候手机正好响了,你就把它抓在手里,听一个问:“一切都好吗?”另一个再次回答:“是的,都好,你呢?” 广告完全是基于人的这种倾向,利用了人内心最为隐秘的驱动力。它不停地建议我们去拥有:衣服、饰物、汽车、娱乐、旅行目的地、室内装修、饮食习惯,从而达到与时俱进。它对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就像是宗教言说和政治思想之于我们的父辈祖辈:是它引导我们的行为并影响我们的道德判断。广告无所不在,谁也无法逃脱,除非采用一些反文化的姿态,但这些行为也是受广告控制的。流浪有产者、知识分子、同性恋者、年轻的“边缘人”同样都是营销策略特别瞄准的市场环节。 我们骨子里就是这样被造就的:我们希望引人注目,这一倾向影响我们存在的各个方面:私人、社会、职业、政治生活等等。我们按照每一种境遇采用相应的态度:我们可以是搞笑的、迷人的、幽怨的、粘人的、严肃的,只要能达到内心的诉求、让别人满足我们的期望,什么态度都是好的。P3-6 序言 现在,每周,杂志、广播或电视都会辟出一块“心理”园地,鉴于此,再次对疯狂进行探究、试图从中得出更浅显的解读,在我看来是潮流所趋,因为,众所周知,疯狂不仅仅和那些徘徊在疯人院的走廊上、脑子里缺根筋的漫游者有关,它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 从某些清晨迫人的焦虑到恐慌和谵妄的侵袭,这其间的性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程度有别而已。 忘记这一点会让人偏执地认为疯子就是他者,而当他者一旦成为我们自身的时候,这让人联想到时事新闻所播报的:某位公认的所谓“理智”的人突然陷入抑郁,神经兮兮地大喊大叫或者过渡到自杀行为。 当然,疯狂带来的并不只是灾难,也应该把一些愉快的体验如欣悦归功于它,就像伊拉斯谟早就指出过一样。不管怎么说,疯狂需要一些阐释来预知它可能产生的后果。 因此,此书是对疯狂的探索之邀,就疯狂现今的种种表现本身,我们得以跳开一步来思考它。我们应该走出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让我们惯习了的带着历史烙印的种种框架,它们把疯狂简化为一种机能障碍。我们也应该走㈩某种总是把疯狂摆在家庭纷争纠葛中看待的精神分析学的拘囿。诚然,这些研究都有真实的一面,但疯狂和我们自身的维系并不比它和我们社会现实的关系更加疏离。 人多少都有些疯狂,就像大海多少都有些喧嚣。有些日子大海是平静的,甚至有些海比另一些海更平静,之后浪又来了,甚至还有风暴。最近的一次灾难教给了我们这一认识。 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组织,都是非理性的;因各自的倾向偏好而变化,竟然奇怪地和我们自身的各种疯狂倾向相吻合。 正是这些所表现出来的素材需要我们作出思考。 一种话语,不管它是什么内容,都是一个时代的话语;它承载了时代的价值取向。今天,用另一种方式去思考疯狂或许已经成为一种可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接受疯狂的种种含义。 如果本书的诸多提议和推论在读者看来很别出心裁,但愿他不要因此感到惊愕或诧异。 后记 疯狂无处不在。没有人可以逃脱,甚至那些以治疗疯狂作为职业的人也不例外,尽管他们时常摆出一副无所不知的表情。聪明人都知道:“心理医生都有点儿……疯”,这也印证了帕斯卡著名的思想:我们其实是疯狂的,不疯只是疯狂的另一种表现。 既然疯狂无处不在,是存在的常态,那理智是什么?它是否意味着受到压抑的正常是(也只能是)疯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法浯中,“疯狂”是阴性的,像普罗旺斯五月阳光下一山坡如火如荼的虞美人,容易让我想起玛戈皇后、乔治·桑、阿岱尔·H、卡米耶·克洛岱尔、柯莱特、包法利夫人,黑暗中她们发烧的眼神和渐渐熄灭的爱情…… 不久前看了一部法国新片《天使爱过界》,2002年上映的,也算不上新,说它新那是对习惯丁无聊时找部黑白老片看的我而言的。2003年该片在美国上映的片名被译成He loves me,he loves me not…(他爱我,他不爱我……),比较影片的法文原名A la folie…pas du tout(爱到疯狂……一点也不),就像喝了一杯兑了两杯温吞吞白开水的咖啡。 情节不复杂,叙事分三个部分、从三个视角窥探同一份矢志不移的苦恋:美术学院高才生安琪(Angelique)爱上了心脏科医生路易克(Loic)。安琪骑单车去花店.娇美的她在绚烂花海中挑了一朵央求店主送花服务,以纪念她和爱人的相识。素描课上,她把所有模特都画成路易克的模样,路易克成了她艺术和生活的主题。她送去诊所的礼物层出不穷:玫瑰、情书、亲手画的肖像、新配的家门钥匙……可惜路易克有妻子,正怀着两人的孩子,安琪在希望和绝望的沉浮里挣扎。终于,等待似乎有了一线契机:路易克和太太吵翻了,后者因交通意外流产,随后更离家出走,安琪安排丫和路易克去意大利度假,路易克的爽约让安琪心灰意冷。一天,安琪在电视上看到医生被控袭击女病人,安琪爱君心切,竟找到女病人理论并失手杀死了她。路易克被警方当成疑犯拘留,这时他做律师的太太回来帮他洗冤。安琪的梦想破灭,在家中开煤气自杀………… 四 现代社会,最可怕的不是物质上的不满足,而是精神上的不满足,不满足就容易抑郁,抑郁就容易自我否定,自责、失眠是通例,而自我否定最极端也最彻底的手段就是“自杀”。因为自杀行为是使自己在与他人关系中发挥作用的终极办法,“因为自杀不是我杀死了自己,而是我被杀死了。”在当今法国,每年至少有三万人死于自杀,皮埃尔·玛里提醒我们:“不要忘了,还有几十万人自杀未遂。” 据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有关报告:2001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报告全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对全国1995—1999年的死因资料的分析发现:自杀是我国全人口第五位、5—34岁人口第一位重要的死亡原因。非自杀性的心理危机则更常见,根据世界银行1996年《全球疾病负担》一书的报告,中国1620万严重抑郁症患者、660万躁狂患者和320万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而他们中间95%的患者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治疗。 干预是一种途径,自我调节排遣则是另一种更加直接有效的途径,不做自我的闪徒,释放自己,如果有点疯可以讣你过得更自在.那不妨就放肆一点,或许我们感到自由自在正是因为我们有时候有点疯疯癫癫。这让我想起去年在紫金大剧院听的一场音乐会,我和一群法语系四年级的学生坐在楼上,爵士乐蓝调的哀愁就像水波的灯光映了满墙满天花板,音乐贴在皮肤上.有点疼。旋律是舞动的,但观众全都一动不动地坐着,除了楼下两个我认识的法国美眉站在那里扭动着好看的腰肢,或许这就是文化差异吧,我们习惯丫在套子里,我们感觉不到身体。 忽然想起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一本书,“这本书,也许就像那些只有一个秘密出入口的大厦,不知内情的人以为它只是一堵不可逾越的墙。在这堵墙后面,正在举行一场十分令人不安的化装舞会:舞会上有人化装成自己。”相同的经历像一把无形的钥匙,每个人都在面对生存的相同境域,总有某个时刻,严重或不严重的,我们“依稀看见石头缝隙中透出的微弱的火炬亮光,听见几声叫喊,几声无缘无故的笑声,几阵也许不协调的音乐以及心的碎裂声。” 或者在书中,或者在现实中。 疯了疯了,我对自己说:不怕不怕。 这不,就“疯”完了。下一本是柯莱特的《花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