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国文读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国文
出版社 崇文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著名作家李国文历年创作的历史散文随笔作品50篇,基本网罗了作者历史散文的全部精华。本书取材广泛,从秦汉到明清,从正史到野史,从大题材到小人物,从帝王将相到三教九流,都有涉笔。书中所述及的人物包括秦始皇、曹操、唐太宗、宋徽宗、明太祖等帝王,李斯、董卓、诸葛亮、司马懿、王衍、海瑞、和珅等将相,更有司马迁、嵇康、白居易、李清照、方孝孺、李卓吾、龚自珍等文人才子。作者坚持了自己杂文写作一贯的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记述历史,藏否人物,笔如游龙,议论生风。读者即可以了解很多史实,也可品味作家优美流畅的文笔。

内容推荐

李国文,小说家,散文随笔作家,曾任理事,主席团委员,《小说选刊》主编。李国文先生以小说创作蜚声海内外,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首届茅盾文学奖、首届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书收录著名作家李国文历年创作的历史散文随笔作品50篇,基本网罗了作者历史散文的全部精华。本书取材广泛,从秦汉到明清,从正史到野史,从大题材到小人物,从帝王将相到三教九流,都有涉笔。它的作品独树一帜,成就斐然,融文学的才情、历史的厚重、杂文的犀利于一炉,有评论家认为“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

目录

不似人君

文人遭遇皇帝

东门犬和华亭鹤

刘项原来不读书

磨和驴

司马迁的悲哀

“裙带风”考

邪教与造神

话说曹操

董卓不杀王允杀

穿上龙袍的丑角

谁口纠你不长胡须

褒贬吕布

走出关帝庙

诸葛亮难辞蜀亡咎

我看司马懿

吴大帝的晚年

桓大将军发脾气

“宁馨儿”的下场

嵇康和阮籍

大谢和小谢

无可笑处

博士买驴

得意与忘形

唐朝的“苦迭打”

胡椒八百石

谎话大师

长安城闹虎

帝王的聪昏周期率

唐朝的不死药

舅舅杀了外甥

谁人得似张公子

唐末食人考

李后主之死

大师太忙

乌台诗案

宋徽宗的末路

李清照的悲哀

朱皇带腰斩高启

方孝孺之死

严氏父子

海瑞骂皇帝

李卓吾之死

张居正始末

“泥爱”者鉴

私刻明史案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名父之子

老太太哭了

火神烧了自己的庙

试读章节

“不似人君,何见所畏。”这话出自《孟子》,是孟轲见到梁襄王后,对这位君主的一段评论。

原文为:“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猝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用白话文,要费点口舌:“孟子见到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家说:‘远远望上去不像一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了看,也没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突然间,他向我提了个问题:先生,你说天下怎么才能安定呢?我就对他说,大王,我认为天下的安定,在于统一。’”

“不似人君”,这是个相当负面的评价。若是加在哪位皇帝身上;或者加在哪位虽不是皇帝,但握有权力的统治者身上;或者加在哪位既不是皇帝,也不是统治者,但坐在一个相当重要位置上的什么人物身上,就等于说此人不是那材料,不是那东西,比成语“尸位素餐”还差劲。至少那个空占职位而不尽职守的家伙,还有一个样子在,而梁襄王,大概是一个站无站相,坐无坐态的上不了台盘的二赖子。

中国历史上,先后出过三百多个皇帝,其中,“不似人君”者,颇不少。这也是中国在汉唐时曾经是世界上的领先国家,后来到了明清,不领先反而成为落后国家的重要原因。

孟子干吗一出魏国都门就大讲主人的坏话呢?这是有历史渊源的。他早些年,曾找过梁襄王的爹,也就是旧时启蒙读物《孟子》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的那位。当时,孟子很以为自己的学问,能得到一份精神教父的工作,结果碰壁而归。

老子死了,儿子接班,孟子又上门来了,继续想得到这份美差。谁知梁襄王不买他的账,你跟他说得嘴出血,他只当耳旁风。虽然梁襄王“不似人君”,但也绝非白痴,他所需要的是欺强凌弱,称王称霸,孟夫子所能提供的是王道仁政,天下一统,南辕而北辙,那怎么行?如司马迁所说:“持方枘欲内圆凿,其能入乎?”又一次碰壁,当然不很开心。

此时此刻,有一位孟轲同时代人庄周,冷眼在一边看着,不禁莞尔。在《秋水篇》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一直以为是说给孟子听的。“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老兄,你有必要对这位“不似人君”的家伙,苦口婆心,大费唾沫吗?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群身份为“说客”的知识分子,仆仆风尘于各个邦国之间,向人君们兜售其治国安邦之道,以求得一份差使。只有庄周例外,楚庄王厚币相聘,许以为相,他为求得一份自由,宁为“孤豚”,不做“牺牛”。人君“似”也好,“不似”也好,与我何干?他浑不凛,所以没负担,他没负担,所以很轻松,躺在漆园里看天上的白云苍狗,顺便看孟夫子的笑话。

儒家讲入世,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做不到庄周那样豁达,那样潇洒,那样放浪形骸。魏国肯定没戏,只好卷起铺盖,挽起裤腿,重新上路,去寻找新的赏识他满腹经纶的邦国。若是凭那三寸不烂之舌,能说到顽石点头的程度,那咸鱼就该翻身了。一朝得意,飞黄腾达,发号施令,望风披靡。只消看看六国封相的苏秦,那神仙也似的快活,着紫衣绯,高屋华轩,出乘入驷,美女如云,便知道说客的原动力在哪里了。

若没有这些物质上的实际诱惑,精神上的愿景期许,很难想像孔子,以及他学生的学生孟子,风餐露宿,忍饥挨饿,不辞劳苦,奔走于山东各国的驿路上。这种“货于帝王家”的求售心理,从来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努力奋斗的目标。十年寒窗,为什么?上京赶考,图什么?不就是高官厚禄,以及随之而来的快乐无比吗?倘没有这点奔头,曲阜的孔夫子,邹县的孟夫子,才不肯放下小米煎饼,大葱蘸酱,远走他乡呢!

那时的交通工具,为牛拉车,速度奇慢,那时的国道干线,为泥石路,坑洼不平,那时虽没有车匪路霸,但翦径的绿林豪杰,偶尔也会从草莽中跳出来,横刀相向,所以,旅行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可为了生计,也就不得不尔。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题目很长的文章,《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因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学匪”派考古学之一)》,考证出来孔夫子的胃病,与圣人们为了谋生,推销自己的学问,常年作艰苦跋涉的旅行有关。

我生于上海,食大米长大,曾经觉得此论有点牵强。1949年,到了北方,尝到了咬难断、嚼难烂的戗面馒头,硬如铁、厚如砖的挂炉锅盔,才体会这些干粮在胃里,那确实难以克化的过程,便钦服了鲁迅的论断。吃了一肚子这样的食物,在牛车上长途颠簸,老先生要是不得胃下垂病,或胃黏膜脱落症才怪呢!

病因的时代性,地域性,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精神状态下,人类生活习惯所形成的必然结果。孔夫子那个时代,容易得消化系统的病,因为食物粗粝,制作简陋,连皮带壳,极难吸收,故而胃肠受损。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日子好过,胃口大开,摄取食物大大超过营养需要,结果,肝有脂肪,尿中有糖,一时间,富贵病又成了时髦。至于与我年纪相仿的当代文人,十有八九,不是高血压,就是冠心病,不言而喻,20世纪里的政治运动,那年复一年的诚惶诚恐,那岁复一岁的惴惴不安,恐怕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真是什么时代生什么病,胃病固然要命,心血管病则更要命,这一点,我又不禁羡慕孔夫子的幸运了。P1-3

后记

李国文先生本来是以小说名世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一路得来,如拾草芥。后来转而写杂文,尤重历史散文,不久就在“历史大散文”这个行当里独树一帜,当之无愧地成一大家。

我留心李老师的散文久矣。开始是在《随笔》《文学自由谈》等刊物上零星地读到,后来就读到了《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文人的活法》这样的文集,很是喜爱。出于编辑的本能,心想什么时候要是自己能出本李老师的书,则不胜幸焉。这样的机会果然来了,我在做一套历史书的时候,自然想到了李老师。当时定的书名是《中国历史之叹》,意在对中国历史上一些令人捶胸顿足、伤心叹婉的人与事进行述评,如李牧、岳飞、袁承焕这样的名将不能战死疆场却屈死于内乱权奸,以至自毁长城大厦立倾的国家之痛;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这样令人发指地摧残文化、谑杀文明的民族之灾;如宋徽宗、李后主这样的艺术奇才,因错生帝王之家,不仅浪费了自己的艺术才华而且身死国灭的历史之误。给李老师发出约稿信后,诚皇诚恐地等待着,几日后,收到了回信,这样写着:

来信收到已有一段时日,因为我觉得你的设想不错,但我已非年富力强之辈,力不胜任,想了这些日子,还是要给你写这封令你扫兴的信,我实在不可能接受此项约稿。如果你编书,选用我以前发表过的类似作品,我会欣然同意的。

实在对不起。不过,你这个议题,还是值得下力气找别的人来做。

虽然没有答应,但也没有回绝,没有扫去全部的兴。李老师的文章我已读过不少,要我按照既定的主题搜罗他的旧文加以选编倒也不是难事。于是立即着手搜集复印资料,购买文集,不多久案头居然堆得有一尺多高。幸福的定义是什么?有一个较通行较朴实的答案:工作并快乐着。当我把所喜欢的一种阅读与自己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时,那种快乐是由衷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我发现李老师有好多历史随笔虽不契合我所定的主题,有些并不重大的历史题材在李老师笔下却显得发人深省。他对历史资料的熟悉程度令我吃惊。从秦汉到明清,从正史到野史,从大题材到小人物,从帝王将相到三教九流,他都有涉笔,而且不是一般的“涉”,是深加工。文学家写起历史来比之历史学家写起文学来是大不一样的。文学家胸中有丘壑,腕底起风云,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史料也会写出别样的精彩来。如果按照我先前所定的标准来选编,势必有很多好文章得割爱,这是我所不愿意的。于是我将书名定为《李国文读史》,这样的题目涵盖面广,可收的文章要多得多了。

选编工作开始之前,我想请李老师写篇序文,他慨然应允。后来却因身体状况不好,住了好长时间的院。他说序文的事也难以完成了,嘱咐我自己写一篇。我掂掂自己,哪能应这个命?那样只会招来佛头著粪的批评,但又有必要对这本书的原委给读者做个交待,只得写篇跋,附在书后,权作续貂的狗尾吧。

王重阳

2007年10月1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