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沛人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描述中国的60年代生人由童年到壮年的身心成长历程的书,也可以说是一部60年代生人的心灵成长史。

60年代生人的童年和少年是在70年代的一元的理想主义的红色氛围中度过的,60年代生人的青年是在80年代的由一元到多元的剧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落、激荡、亢奋中度过的。

内容推荐

20世纪60年代生人在他们的童年到壮年的人生中,经历了中国社会由一元到多元,由禁锢到开放的种种变迁。这种经历必定在他们身上留下某些特殊的印记,并且形成某些精神特质。我们试图通过挖掘和整理60年代生人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回顾60年代生人身心成长的历程,去探究和揭示60年代生人的精神特质以及成因。

60年代生人现在正值壮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今后,他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所以对他们来说,人生中途回望的意义不仅仅是梳理过去和自我安慰,也许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发一代人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思索。

笔者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为当今社会其他年龄人群了解60年代生人,特别是70、80、90年代生人了解他们的父母兄姊一辈,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文本。

目录

总论:60年代生人到底是群什么样的人?

迷醉在红色里的童年和少年

我们是红小兵、红卫兵

幸福的童年

醒悟

难以释怀的情结

我们的幸运

困惑与失落

观望和游移

躁动、急进和挫败

零星的“发言”

我们为什么沉默?

平顺的经历造就平庸、惰性、脆弱

价值观的自相矛盾造就忧郁和散漫

壮年时,开始怀旧

60年代生人——温和左派

活着,需不需要理由?

关于我们的未来

注定平庸又何妨?

70年代:红色的、清贫的、游荡玩耍的童年和少年

红色记忆

红色世界

红太阳就是毛主席

“温左”之花——“文革”后期的风俗画

70年代的日常生活

逝去的美味

过年杂忆

“文革”中后期的电影

70年代的夜晚

小时候的穿着打扮

跟炉子较劲

那时的副食店

70年代普通家庭的家当

70年代的女红

70年代的工资福利

70年代的阅读

70年代北京的一条城关小街

在游荡玩耍中慢慢长大

儿时游戏

那B寸童谣

小时候挨揍

儿时游泳的记忆

小学逸事

北京城关的一所小学——二里庄小学

一个60年代生人的家庭样本

性的萌动

酸涩的单恋

谁是我们的梦中情人?

70年代后期:灾祸、解冻、兴奋、疑惑

1976年的几件大事

新领袖

恢复高考

升学

科学的春天

自卫反击战

电影解禁

听广播

外来文化的冲击

邓丽君的歌与我的矛盾心情

70年代后期我的两篇作文

80年代:激荡而浮躁的青春岁月

80年代真是一个一言难尽的年代!

80年代前期的乐观情绪

人们开始追求世俗的幸福

新启蒙年代

文学和艺术的黄金时代

遍地诗人——80年代的诗歌

80年代的阅读

80年代大学逸事

大学食事

80年代值得记忆的事情

90年代至今:平涩而随波逐流的壮年

功利的90年代

电视剧《渴望》热的背后

毛泽东热

铁饭碗的日子

浮躁、身体失调、恶病

发现王朔

赵本山和王朔

看话剧、听音乐

随波逐流

浮躁后的反思

90年代到现在的阅读

时尚的变迁

越听老歌,感触越深

逼仄的小街和路口——市井文化的温床

60年代生人成长感悟:中国人都还是孩子

我们真的长大了吗?

农村孩子

城市孩子

小城孩子

中国的城市孩子具有真正的自由气质吗?

后记

试读章节

困惑与失落

当我们眼前的红色渐渐流变成了令人迷乱的杂色,或者令人颓丧失望的灰色时,我们感到了困惑与失落。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并没有“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1974年1月《红旗》文章语),帝国主义者并没有如儿时唱的那样“夹着尾巴、端着尿盆儿、杵着拐棍儿逃跑了”,而是以其成熟的政治体制、民主和人权理念、先进的技术和管理、雄厚的资金,重新“杀”了回来,并且像一条翘着尾巴、精力旺盛、颐指气使的牧羊犬一样,管理着世界上它以为属于它的“羔羊”。在现实中,我们也无从体会到这样浪漫乐观豪迈的论断:“唯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我们的梦醒了,知道了我们的落后,知道了并且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的强大是因为有它先进合理的地方。我们陷入这样的精神困境:理智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儿时的经历有很多是荒谬和可笑的,但在情感上却又感到深深的不甘,还是觉得那些理想主义的实践是那么的美好,是那么的有意义。

观望和游移

我们亲历了由禁锢到开放的全过程,但我们更多的是作为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一开始,我们还在初中、高中、大学读书,还没有能力和机会真正参与到变革当中。而当我们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还能感受到旧体制的“余温”,我们更习惯于生活在使我们有着“幸福童年”的旧有体制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这代人对旧有体制总是习惯于信任、依赖和寄予希望,很少产生过怀疑。

幼年形成的理想主义情结,使我们缺乏追名逐利的动力,使我们中的很多人仍不知不觉地与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于变革,我们反应迟钝,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观望,游移,不自信,不屑,甚至是本能地拒绝,由此错失很多所谓的机遇。最后由于情势所迫,我们才不得不卷入其中,随波逐流,其时已经是比别人慢半拍或慢数拍了。所幸我们还不老,也不笨,最后总能勉强适应新派的思维和做法。

躁动、急进和挫败

当然,面对扑面而来的种种诱惑,青春的我们也未能免俗,我们也曾躁动。因为虽然我们有理想主义打底,但也不可能不受到西方传来的“个性解放和自我实现”价值观的影响。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我们中的很多人也曾陷入了对世俗成功的蝇营狗苟的追逐和争斗。极少数人“成功”了,但大多数人随即便败下阵来,因为我们最终不能适应其中肮脏、残酷、冰冷的弱肉强食的规则。此时,我们头脑中的理想主义情结并没有死去,只是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这些情结仍然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并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进取”。

我们这一代可以说是“集体实现”和“个体实现”这两种价值观集于一身的矛盾体。这表现在,我们既有幼年时期养成的泯灭不掉的理想主义情结,又有青年时期接受的西方自由主义理念。正因为如此,再加上青春期的冲动,我们中的一些人在80年代末曾经激进过,爆发过,但在现实面前很快就沉寂下来。我想这是我们必然要承受的挫败,因为平顺的经历所赋予我们的天真、幼稚和脆弱,使我们还无力承担社会变革的重任。

P14-15

后记

很多人说60年代生人是“沉默的一代”,其实也不尽然。一些60年代生人还是相当活跃的,他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现实以及对自己的审视,特别是在网络上。只不过他们的发言是零星的和间断的,并没有引起社会大的关注。2003年的时候,我正赋闲在家无所事事,而又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就决意要好好写写60年代生人。从那时到现在过去四年了,写作迫于生计和种种琐事而数度中断,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算是完成了这件事。

写作过程中我才渐渐意识到,以我个人之力去写一代人的成长史,确实有些勉为其难。比如我生于60年代中后期,我要努力地顾及60年代前期出生的入的经历。我是城市孩子,对生长于农村的同龄人的成长经历就比较陌生。我想我只能是通过自己的经历、观察和思索,去描述一代人的成长历程以及共同的特质,尽可能做到全面、客观,并且不矫情,也不自恋。

60年代生入已经走过青春,步入人生的成熟期,这时写自己的成长史也算得上是时候。不过说到写史,又确乎早了一些,因为还没有经过足够的沉淀,无法预知过往对今后的影响,因而可能很难给出相对中肯的判断和评价。不过我想这时候写还是有意义的,其一,是作为一代人的中年时的自省。其二,是为后来的探索者插一些相对清晰和密集的路标。其三,为社会其他年龄人群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因为在我看来,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从50年代生人到80年代生入,甚至到90年代生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相似的特征,从历史长态看,甚至都可以归到一群,就是经历由一元到多元转变的一群,就是由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急遽蜕变的一群,就是道德底线模糊的“自我膨胀”的一群,就是需要寻找和确立新的理性的一群。因此,在这本《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中,上述人群都可以隐约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并引发一些思索。

写这本书可说是一件相对超前的工作,因此难免感受到现实的压力,其中还包括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为了能得到尽可能多的资料,这些年我经常去北京的潘家园、报国寺等旧货市场,收集了大量六七十年代的书刊、画册,以及一些日常用品,比如老唱片、老唱机、票证、徽章等等,还去过上海的东台路、文庙、多伦路搜集资料,其中的欣悦和辛苦只有我自己知道。不过我认定了我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还是坚持下来。在这本书即将面世的时候,我想我应该不谦虚地说,首先应该感谢我自己,感谢我自己的执著和“一根儿筋”。

当然,这本书并不是单单靠我自己的执著就能成就的。我得到过很多入的支持和帮助,我要感谢他们。

我要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能接受这本书。

我要感谢本书的责编林栋老师,是在他的悉心启发和指导下,才把原来的一堆散碎的文章结构成条理清晰的一本书。

我要感谢王小萍女士和许智先生给我帮助。

我要感谢聚集了大量同代入的“依旧论坛”和“红色时代论坛”给我的启发和帮助。我要感谢sa…1rig、红姑、blues、龙虾、sj527、xaxaxa、Topgun007等等众多网友给我的帮助。

我还要感谢家人实质的宽容。

特别要指出的是,本书的图片得到了许多朋友,特别是美国朋友willam A.Joseph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但尚有个别图片一时难以联系到作者。所以在这里,除了向这些承载着我们共同记忆的图片的作者和收藏者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感谢以外,希望您能与本人取得联系,本人定当当面表达我最诚恳的谢意。

最后我要说,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期待着读者,特别是同代人的回应和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3: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