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苏洵图传/三苏图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曾枣庄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三苏之中,就散文质量而言,自然以苏轼的成就为最高,因为他成名晚,他的文章都经过反复打磨,故经得起推敲。尤其是他的策论,文思博辩宏伟,语言质朴简劲,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本书是以苏轼的生平介绍和他主要的文学著作为主,向人们展示一代文豪的一生。

内容推荐

苏轼兄弟皆受学于苏洵,作者撰写的这本《苏洵图传》,研究苏洵的家学渊源。将研究者有兴趣的《苏洵年谱》以图的形式展现出来,本书主要介绍了苏洵的身世、家庭、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及他一生最著名的文学著作,是研究三苏和苏洵的重要参考资料。

目录

一 千载诗书城——眉山

二 苏洵的家世

三 年二十七始大发愤

四 决心不走科举之路

五 《衡论》——“真王佐才”

六 《权书》——苏洵“本好言兵”

七 苏洵的《六经论》和《史论》

八 张方平、雷简夫力荐苏洵

九 名动京师

一0  拒绝召试

一一 上书仁宗

一二 梅尧臣劝苏洵入京

一三 三苏父子南行赴京

一四 修《太常因革礼》

一五 《辨奸论》——苏洵与王安石

一六 积劳成疾而卒

一七 一时之杰,百世所宗

附录一 苏洵著述简介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二 苏洵的家世

苏洵的家世,他在《苏氏族谱》(卷一四)中说,苏氏起于古帝颛顼,到了汉顺帝时有苏章,曾为冀州(今属河北)刺史,又迁为并州(今山西太原)刺史,其子孙家于赵州(今河北赵县一带),因此,三苏都自称“赵郡苏氏”。

唐朝武则天时有苏味道,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九岁能文,与同乡李峤都以文翰著称,时号“苏、李”.他在朝曾为凤阁侍郎,后贬为眉州(今四川眉山)刺史;迁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未赴任就死了。一子未能回栾城,在眉州定居下来,从此,眉州才有苏姓。

苏味道的后人留居眉州后,直到三苏以前,没有再出过什么名人。苏洵的高祖叫苏祜,高祖母为李氏。李氏是唐太宗之子李瑜的后裔。瑜贬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尉,失官后,移居眉州丹稜。

苏洵的祖父叫苏杲,祖母为朱氏。苏洵的父亲叫苏序,母亲为史氏。苏序字仲先,生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殁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他为人平易,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往,无论贵贱,都能曲躬尽敬。他表面上虽然同各种人都有交往,但并非没有是非:相反,他心中对人物的品评非常严格。他生活简朴,不耻敝衣恶食,他出入乡里从不乘马。他不大管家事,但别人有事,找他帮忙,他却很热心。他轻财好施,荒年曾卖田来赈济邻里,丰收后,邻里要偿还债务,他却不收。他的旱地都种小米,又以稻谷换小米,用大仓储存,多至三四千石,人们都不知他储存小米干什么。后来眉山遇荒年,他就用小米救济乡邻。有人问他,为什么一定要储存小米?他说,小米性坚耐久,故广储以备荒年。苏序喜做好事而不好读书,晚年却爱写诗,敏捷立成。数十年中得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县之事,下至乡间、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表现在他的诗中。他不信迷信,据李廟《师友谈记》载,天禧五年(1021),盛传有神降眉州,叫茅将军。州人很畏惧,修一大庙,塑一茅将军像,虔诚地祷告。苏序却带着二十多个村的乡民,毁了神像,拆了庙屋。后来他去剑门,经过七家岭,又见有茅将军庙。他又要率众毁庙。一庙吏向前迎拜苏序,说茅将军托梦要他哀求苏序,希望能保存此庙,让他在此享受香火。其他人也来劝告苏序,苏序才没有毁七家岭的茅将军庙。

苏序有三子二女,除第三子苏洵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幼女和次子苏涣。幼女嫁给石扬言,石扬言是石扬休的兄弟。扬休字昌言,眉山人,年十八与司马光同科进士及第,官至知制诰。苏洵的《送石昌言使北引》是一篇仅四百来字的短文,文章的前一部分写他同石昌言的关系:苏洵儿时游戏,石昌言常以枣栗给他吃,两家相近,加之又是亲戚,故“甚狎”;后来苏洵读书,未成而废,昌言听说了,“甚恨”;十余年后,苏洵“摧折复学”,昌言又“甚喜”。“甚狎”、“甚恨”、“甚喜”六字,不仅使得文章脉络清楚,而且使得文章波澜起伏,曲折多姿。文章后一部分才写送石昌言使北,苏洵先发感慨:“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接着写往年出使的人,一见敌人炫耀武力,往往“震惧而失辞”,被夷狄所笑。苏洵认为,敌人不足惧,因为词卑者攻,词强者退,敌人如此耀武扬威,“吾知其无能为力也”。最后他引孟子关于对大人物说话应藐视他,以“况于夷狄”四字作结,表面看,苏洵似乎没有一句直接规讽石昌言的话,但实际上作者希望石昌言不要被敌人的气势所吓倒,要敢于藐视敌人,夺取外交上的胜利。行文婉转曲折,意在言外,言者并未伤人,闻者足为鉴戒,就是此文的特点。苏洵称赞孟子“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卷一二《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苏洵这篇文章也具有这种特点。

苏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甫)。他从小聪明颖悟,苏序不让他管理家事,而让他专心读书。他曾手抄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他从小喜欢与老年人交往,文辞可与他们相上下。天圣元年(1023)参加乡试,通判蒋堂读了他的文章,赞扬他的文章工整,以他为第一。但苏涣却说还有父兄一辈的人,不愿名列他们的前面。蒋堂认为苏涣人品好,尊重他的谦让,以他为第三名。天圣二年(1024),苏涣进士及第,任宝鸡主簿,后官至提点利州路刑狱。四川经过五代、宋初的战乱,文化衰落了,读书人很少,多安于乡里,不愿外出作官。在苏涣之前,眉山孙堪已举进士,未显而卒,影响不大。苏涣的进士及第,却在眉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轼说:“天圣中,伯父解褐西归,乡人嗟叹,观者塞途。”(卷四九《谢范舍人书》)苏辙说:“(苏涣)登科,乡人皆喜之,迎者百里不绝。”又说,一乡的人都很羡慕苏涣,从此读书的人很多,外出做官的常达上百人,读书而未出做官的常达千多人,“皆以公为称首”(卷二五《伯父墓表》)。

在苏涣进士及第这一年,眉山巨富程文应之子程濬也同科进士及第。苏洵之妻程氏一族,在苏、程联姻时,虽为眉山巨富,但地位并不显要。苏轼的外曾祖程仁霸,仅作过摄录事参军,不久即罢职还家。外祖程文应,后因子贵,追封为大理寺丞。直至程濬进士及第,才先后通判彭州、嘉州、梓州,知归、遂二州,提点湖南路刑狱,徙夔州路转运使。程濬长子程正辅,字之才,娶苏洵之女、苏轼幼姊八娘,后为广南东路提刑:正辅弟德孺,字之元,提刑广东;懿叔,字之邵,曾任熙河路转运使。也就是说,直至苏洵、苏轼这两辈,程家才有较为显赫的地位。

苏序和程文应对他们的儿子同科进士及第的反应迥然不同。李廟《师友谈记》载,程文应为迎接程濬进士及第归宋,预先作了充分准备,并要苏序也作准备。苏序却毫无准备,他爱喝酒,常常与村父蹲在地上畅饮。一天下午大醉中,苏渙的封诰来了,并寄回公服、笏版等物。苏序醉中取过封诰,埋头看了一遍,就把寄回的东西装在布口袋中,又把喝酒时剩下的牛肉也装在口袋中,叫一村童带回去。自己也骑着小毛驴回城,城中人听说苏涣的封诰到了,都赶出城来观看热闹,看见一个村童挑着两个口袋回来,这就算接受封诰,“莫不大笑”。程文应知道后,也责备苏序太简慢。

苏涣进士及第时,苏洵已经十六岁。正是在苏涣进士及第的影响下,十八岁的苏洵也参加了下一届即天圣五年(1027)的进士考试,但未及第。苏洵少喜游荡,应试不及第是必然的。当时的亲戚邻里都为苏洵的前途忧虑,只有他的父亲苏序很放心。有人问苏序,苏序或笑而不答,或说不担心他不读书,甚至说不是你们所能知道的。为什么苏序对苏澹、苏涣是精心培养,对苏洵却“纵而不问”,并对其未来充满信心呢?这是因为苏序对苏洵很了解,他颇有大志,不愿为声律、句读之学所束缚;所谓“游荡不学”,对书本知识来说,固然是“不学”,但对社会知识来说,“游荡”也是一种学习,可增加同社会的接触,了解时弊;加之苏洵“为人聪明,辨智过人”,只要他下决心静下来苦读,是不难“大究六经、百家之说”的。苏洵后来曾说:“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苏序确实很了解苏洵的特点,善于因材施教。P11-15

序言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是朱德同志为四川眉山三苏祠的题词。在宋代,父子兄弟能文者甚多。但是像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这样,皆堪称“大文豪”,皆列名唐宋八大家,却仅只眉山苏氏一门。

无名氏《史阙》载:“轼、辙登科,明允(苏洵)曰:‘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不论《史阙》的记载是否属实,三苏父子的经历确实如此。苏轼兄弟皆二十上下一举进士及第,确实“如拾芥”;苏洵却屡试不第,确实比“登天”还难。

清人邵仁泓在《苏老泉先生全集序》中说:“二苏具天授之雄才,而又得老泉先生为之先引,其能卓然成一家言,不足异也。老泉先生中年奋发,无所师承,而能以其文抗衡韩、欧,以传之二子,斯足异也。”苏轼兄弟幼而习之,又有苏洵的精心培养,能自成一家,不足为奇。而苏洵发奋既晚,又无师承,全靠自己摸索,最终能与孟子、刘向、刘歆、贾谊、董仲舒、韩愈、欧阳修抗衡,确实是很了不起的。

客观地讲,三苏之中,自然以苏轼的成就为最高,但也不可一概而论。苏洵的散文,仅就数量看,远不足以与其二子比;但就质量言,恐怕应以苏洵的成就为最高。因为他成名晚,他的文章都经过反复打磨,故经得起推敲。尤其是他的策论,文思博辩宏伟,语言质朴简劲,“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使之约,远能使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曾巩《苏明允哀辞》),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苏轼兄弟皆受学于苏洵,故我在完成《苏轼评传》后,为进一步研究苏轼的家学渊源,又开始研究苏洵,撰写了《苏洵评传》。现在这本《苏洵图传》就是在我的《苏洵评传》的基础上改写的,改得更加通俗,并删去了原书附录的、只有研究者有兴趣的《苏洵年谱》。图都是友人为我提供的,部分图片是眉山三苏祠王国荣先生拍照,并提供给我的,特别珍贵;部分图片是日本池泽滋子女士提供的;书影是本所吴洪泽、王蓉贵两先生为我制作的。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河北人民出版社的王书华先生,早在2000年于河北栾城召开苏轼研究会年会时,他就向我提出了出版《三苏图传》的计划。因为我忙于杂务,此事一直未提上日程。今年在他的督促下终于完成了。当年撰写《评传》时, 引用三苏诗文是用的当时流行的版本。后又用中华书局出版的《苏轼诗集》、《苏轼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栾城集》、《嘉祐集笺注》校改过。这次又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三苏全书》通校引文,文字择善而从,但都有版本依据;标点更是根据现在自己的理解取舍,未全遵某一版本。

曾枣庄

于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

2005年8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4: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