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沃伦·巴菲特传(修订版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罗杰·洛文斯坦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沃伦·巴菲特被喻为“当代(也许永远是)最成功的投资者”。他就好像希腊神话中的迈达斯神,有点石成金术。股东们对他的追随和关注,形成奇特的“巴菲特现象”——他的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股市行情的涨落。这位喝着百事可乐却投资可口可乐的奥马哈乡下佬,一举手一投足牵动华尔街。

而在本书中,你将看到的,是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故事,看他如何从手持100美元跻身于投资行业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

内容推荐

  本书的作者以生花妙笔叙述了巴菲特令人神往的一生,揭示了他的致富原则;并且对他投资伯克希尔、GEICO、《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吉列等企业进行了生动详实的描写。语言轻松幽默,情节引人入胜。

目录

巴菲特对我的教益

前言

引言

1 奥马哈

2 逃离

3 格雷厄姆

4 创业

5 合伙人

6 买空卖空

7 伯克希尔·哈撒韦

8 本性回归

9 变化的自我

10 回到华盛顿

11 报业大王

12 伙伴,回来

13 地毯夫人

14 ABC的归宿

15 公开与私下

16 崩溃

17 关于飞镖

18 圣堂里的秘密

19 豪伊的伤感

20 恐钱症

21 国王

22 对所罗门的审判

23 巴菲特的公共电车

试读章节

然而,年轻的城市繁荣了,悉尼也随之富裕起来。到了19世纪70年代,奥马哈不仅有了铸铁的建筑物,还有了剧院。到世纪之交的时候,奥马哈耸立着摩天大楼,筑起了地铁,人口数也膨胀到了14万。悉尼建了个更大的商店,并把两个儿子也引入了生意场中,其中小儿子欧内斯特——即后来沃伦的祖父——继承了家族经商的本领。他和哥哥同时追求一个女孩,他获得了女孩的芳心并娶她为妻,于是,兄弟俩断绝了来往。1915年,欧内斯特离开了位居闹市的商店,在城西建了一个新居,命名为巴菲特父子商店。

巴菲特再次精明地抓住了时机。奥马哈的居民逐渐迁往河西岸。欧内斯特看清了郊区潜在的机会,便开始经营一项信用销售的业务。不久以后,富人家的厨师都纷纷打电话来向巴菲特父子商店订货,生意越来越兴隆。而欧内斯特还是保持了家族里吝啬的风格,他付给仓储职员每小时的轮班费为2美元,再加上一通对最低工资制的罪恶的评价和类似“社会主义的”训诫。长得高大雄壮的欧内斯特不仅仅是在经营他的商店——他完全是在对它施行暴政。

欧内斯特的儿子霍华德——也就是沃伦的父亲——对成为第三代杂货店店主丝毫不感兴趣。霍华德和欧内斯特一样有着独立思考的头脑,但他显得更温和一些,脾气也不暴躁。他在怀俄明的石油管道线上工作,但他真正的兴趣是在思维的活动之中。当霍华德在林肯的内布拉斯加大学里念书时,他是《内布拉斯加月报》的编辑,他渴望在新闻界任职。尽管他不算十分英俊,却有着黝黑的头发和迷人的凝眸。身为此团体的主席,他有选择女孩的标准,但在他四年级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除了社交以外其他方面平平的女孩。

利拉·斯塔尔在内布拉斯加的一个叫西点的只有2200人的荒凉乡镇长大。她的父亲约翰·安蒙·斯塔尔拥有一家周报——《卡明县民主报》。镇中大多数人都是德国籍,因而操一口英语的斯塔尔家属于异乡人。

利拉的母亲觉得特别孤独,于是她大多数的时间都卧床不起,精神萎靡不振。利拉和她的哥哥以及两个姐妹不得不自己保护自己,而利拉还要协助父亲经办《卡明县民主报》。从五年级开始,她就坐在高高的凳子上面用手来操作印刷,后来又用上了活字印刷机。有时当列车在西点停站时,她就冲上车让乘客填写新闻栏目。每到星期四,这个瘦小的女学生就站在巨大的印刷机旁边,紧紧抓住新闻印刷品的纸张,然后在恰当的时候将它们逐一拉出来。就在这段时间,利拉患上了连续剧烈的头痛,正逢其民主报紧张经营之时。

利拉16岁从高中毕业以后,不得不为了筹集在林肯的学费而工作了三年多的时间。她出现在霍华德·巴菲特的办公室里,是想在《内布拉斯加月报》找一份工作。她当年的经历使她语言辛辣,也使她有一种苦涩的幽默。她很美丽,有着仅5英尺高的娇小身材、柔顺的性格以及富有光泽的卷曲的褐发。正如她自己所说,她的“专业就是结婚”——对于一个面临着将返回西点的妇女而言,这并不是一门不切实际的课程。

霍华德雇佣了她,并且很快就提出和她约会了。两人都被对方深深吸引着。当霍华德临近毕业时,他向她求婚了。约翰·斯塔尔是一个很有涵养的人,他本希望女儿能念完大学,但他还是给了这对年轻人最深的祝福。在1925年圣诞节的第一天,冒着零下10度的严寒,两人的婚礼在西点举行了。据利拉在给孙子们的回忆录中提到,霍华德后来曾对她说:“和你结婚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交易。”因为当地没有度蜜月的风俗,所以婚礼一结束,两人就直接坐上了去奥马哈的汽车。  霍华德曾经有一份在报界的工作,这也正是他所梦寐以求的。但是他父亲的一位朋友在保险公司给他找了个周薪25美元的职位。霍华德放弃己爱的消息在当时还沸沸扬扬了一阵。正如利拉所说:“他服从了父亲的意愿,因为是父亲资助他念的大学。”

夫妇两人搬进位于巴克大街的一座有壁炉的二层白色平板房中。对于利拉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开端。被一个残疾的母亲带大的她,没有任何家庭主妇的经验。由于霍华德要用车,于是利拉在做临时秘书或打印工作时就搭乘公共汽车,然后她得走回家做一大堆家务活。最初几年,她有时每周比霍华德挣得还要多些。

1927年的时候,利拉做了眼部手术。此后她的头痛又复发了。第二年,当她的第一个孩子多丽丝出世时,利拉发烧达到了105度(华氏),几乎吓坏了所有的人。两年以后,夫妇俩又添了个儿子:沃伦·巴菲特。那是1930年8月30日,潮湿的夏季里,一场暴风雨撕碎了98度(华氏)的高温。

从最初开始,沃伦就超乎年龄的谨慎。他学走路时总是弯着膝盖,仿佛这样可以保证他不会摔得太惨。当他母亲带着他和多丽丝去教堂时,多丽丝会到处乱跑以至于走丢了,但沃伦则会乖乖地坐在母亲旁边。他被利拉称为“一个很少带来麻烦的小孩”。

在沃伦两岁时拍的照片上,他是个结结实实、皮肤白皙的小家伙。他穿着系白鞋带的小靴和白色短袜,一只手里握着一个立方体型的积木,浅浅的笑脸,深深的双眸。他的头发起先是金黄色,后来变成了赭色,但他的性情却没有任何变化。他从不在不熟悉的地方乱逛,也不惹是生非或寻衅滋事。比沃伦小3岁的罗贝塔常常保护他,使他免受附近的小霸王的欺负。有一次,霍华德带回家一些拳击手套,还约来个男孩与沃伦交战。利拉回忆道“他们压根儿就没有用到过那些手套”。沃伦天性如此好静,于是激起了他姐姐和其他人对他的一种本能的保护心理。沃伦似乎天生就不会打架。

P4-6

序言

我是以一名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该公司为巴菲特所控——的长期投资者及《华尔街日报》十几年的财经记者身份开始研究沃伦·巴菲特的。理论上,本书既有投资者对专业的通晓,又具备记者的客观性。至于这些愿望是否能够实现,则需要读者来作出判断。

我于1991年秋开始创作这部书,当时巴菲特正致力于挽救所罗门兄弟公司。对于我的创作,巴菲特告诉我,他不会给予任何帮助,但也不会横加干涉。他还特别保证,不鼓励也不反对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素材。他信守诺言,但是,巴菲特允许我引用他撰写的大量文章,这就是极其宝贵的资料来源。

本书的完成得益于对众多合作者的采访,这里有巴菲特的家人、朋友、助手及其他人,我感谢其中的每一位人,除极少数人要求不署名外,资料来源在正文中或脚注中都有说明,只是有时资料出处为大家所熟知时才未做注解,例如,涉及巴菲特和另一方大多数未加注明的对话或事件,就是采访另一方的结果。

我要特别提到几个人,罗克琳·勃兰特、肯·察思、鲍勃·戈德法布、斯坦·利普西、芭芭拉·莫罗和查理·芒格经我多次求助,伸以援手,他们进行调查的态度足以与最出色的记者相媲美。巴菲特的姐姐多丽丝、妹妹罗伯塔和他的三个子女苏茜、豪伊、彼得都是忠诚的家人,为我了解巴菲特家族提供了极其宝贵与慷慨的帮助。

在计算机时代,《华尔街日报》的布鲁斯·利维、《奥马哈世界先驱报》的詹妮·豪瑟、斯蒂芬·阿拉德证明优秀的图书馆员依然不可替代。同时,我也感谢《华尔街日报》的编辑们,对我请长假创作本书,他们表现得异常宽容。

特别感谢敏锐而宽容的读者——尼尔·巴斯基、罗伯特·古德门、安德鲁·洛文斯腾、杰弗里·塔内巴姆;我的代理人米兰里·杰克逊从一开始就看好本书,我对此十分感激;本书编辑安·戈道夫给予了毫不掩饰、十分准确的批评。没有这些,本书将远差强人意,而对于年幼的孩子马修、扎卡里和埃立森,这部书的创作历经了他们一半的岁月。(我也一直想念你们。)最后,必须提及的是我得之于父母的一些禀赋,其中就有父亲对金融的酷爱和始终如一的道德观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0: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