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国豪与同济大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程国政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国豪、同济大学、国家、学校、魂与根、桥梁、土木……一个人和一所学校、一个人和一个民族,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它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本书向我们介绍了我国著名土木工程学家、桥梁结构力学专家、教育家、两院院士李国豪教授和同济大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内容推荐

李国豪教授是我国著名土木工程学家、桥梁结构力学专家、教育家、两院院士,曾任同济大学校长、名誉校长、上海市第六届政协主席、上海市科协主席。李国豪先生毕生致力于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培育了几代科学技术人才,他创造性地解决了大跨度桥梁结构中的空间和非线性分析方法以及稳定和震动中的许多难题,对桥梁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本书向我们介绍了李国豪教授和同济大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目录

第一章 同济求学

第二章 初入社会

第三章 德国留学

第四章 重返母校

第五章 红色教授

第六章 新生同济

第七章 身处逆境(上)

第八章 身处逆境(中)

第九章 身处逆境(下)

第十章 科研不辍

第十一章 大学校长

第十二章 土木工程学科大发展

第十三章 同济德语学科群

第十四章 国豪弟子

第十五章 风范长存

李国豪年谱简编

后记

附录一:李国豪著作选

战火纷飞中的留德生活

学校领导要德才兼备——我任校长的体会

对于上海市苏州河上桥梁之意见

桥梁工程的现状与展望

关于将我校恢复为综合性大学并与西德建立联系的报告

李国豪、叶景恩、赵其昌访问西德汇报

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在接受歌德奖章 仪式上的发言稿

关于中国拱桥

谈谈怎样培养好博士生

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桥上桥下

附录二:纪念李国豪文章选

一代宗师千秋典范——李国豪同志生平

一代宗师的人生之路——李国豪院士逝世一周年祭

李国豪传略

心中永远的丰碑——在恩师李国豪教授培养下成长

李国豪院士和苏通大桥

调寄西江月·悼念李国豪校长

我们的良师益友——追忆李国豪教授

忆国豪老师二三事

大师需要“大爱”托举——访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院士

永远的“桥梁”

李国豪校长与同济德语

建苑春风永驻心间——追忆名誉校长李国豪院士关注学术阵地建设

二三事

李国豪的家乡情怀

李国豪院士心系家乡大学

客家之子李国豪——老校长故里寻访散记

大桥,是他一生的支撑——李国豪先生与东海大桥建设

翘首就盼这一天——访桥梁专家李国豪院士

试读章节

1937年同济大学为学生们提供的实习工厂占地达到4 500平方米,内设木工场、焊工场、铸工场、钳工场、锻工场、淬火工场、机器工场及圬工场各一所,加上电工试验馆、水利试验馆、测量馆等5座馆舍,工科教学的硬件设施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正因为如此,同济大学培养的工科人才质量相当之高。1936年4月,柏林德国工程师学会来函,承认同济大学工学院毕业生与德国工业大学毕业生具有同等资格。

这一时期,同济大学还有一件大事值得提起。与同济大学同期成为国立大学的劳动大学1932年奉令停办。这年9月,翁之龙校长、周尚秘书长、唐英教授等9人受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组成劳动大学校产保管委员会。1933年5月,国民政府中央政治会议议决《处分劳大校产办法》:“将劳大工学院院舍及工场、机器、厂房等一并拨归国立同济大学接收。”同济1915年便创办了机师科,仿照德国教育模式培养高级技术工人。1922年改为附设中等机械科,1926年又称附设机师学校,但在1930年停止招生。而位于江湾的劳动大学工学院的校舍、设备划拨归属同济,学校迅速在此基础上组建起附设高级职业学校。1933年9月,第一批初中生便进校开始了土木、机械两科的学习。

理学院的筹建,由于经费、设备等滞后,直到1935年5月,生物研究馆才在医学院内建成使用。将生物研究馆建在医学院内,是出于生物、医学的紧密联系考虑:一则医科前期学生实习有了很好的去处,二则理学院生物系的筹建也有了基础。生物馆在德国动物学家柯勒教授的主持下,在原来动物学、植物学研究的基础上招兵买马,最后终于建成生物系;1935年,翁之龙校长又聘请王葆仁主持筹备化学系。王葆仁在医学院化学馆的基础上,紧锣密鼓地向国外定购图书、仪器、药品。1937年7月1日,同济大学理学院宣告成立,王葆仁任院长。学院设有化学、生物两系。

可以说,30年校庆时的同济大学已经从“一·二八”的创伤阴影中走了出来,各项事业张开了翅膀,正处在全面大发展的起跑线上。

但是,6天后,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同济人从此走上长达9年流离失所、辗转迁徙的漫漫征程。

侵占北平(今北京)、天津以后,日军仍然不断蓄意制造事端。1937年8月9日,派遣驻上海陆战队第一中队长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斋滕要藏乘军车闯入上海虹桥中国军用飞机场,遭到中国守卫士兵的阻拦后,他们竟开枪打死一名机场卫兵。中国军队进行自卫反击,当场将日军官兵二人击毙。日本帝国主义以虹桥事件为借口,命令大批日军陆续登陆,派飞机在沪宁、沪杭线上空侦察。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大举进攻,以租界和黄浦江中的军舰为作战基地,炮击闸北一带,中国军民奋起反击,“八·一三”事变爆发。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党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当地中国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8月14日,日守军开始总攻,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15日,日本正式组织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张治中决心扩大战果,对日本侵略军发起全线进攻,出动空军轰炸虹,口日军司令部,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上海抗战持续了3个月,日军投入10多个师团、30多万兵力,双方伤亡巨大。11月12日,上海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张治中被免去各种职务。

“八·一三”事变中,同济大学8月28日、29日连续两天遭受轰炸,大礼堂、办公室、工学院、电机馆、解剖馆、生理馆、材料实验室、实习工厂、图书馆等建筑几乎无一幸免,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好在正值暑假,且学校鉴于形势紧张已将全校能够拆装的仪器设备及图书转移到了市区,免遭浩劫。

此时,李国豪正在老家梅州。

刚刚经历盛大的30周年校庆,自己赴德各项事宜也筹划妥当,尤其是校方答应借给旅费,心情很好的李国豪趁着暑假,回到了老家。一来告诉家人这个好消息,二来一别不知何时归,回家尽点孝心。谁知,前脚刚进家门,学校、国家又遭大劫!惊讶、愤怒之后,他感到赴德的希望变得渺茫起来!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唯独不知道学校此刻在何方。

路途阻断,音讯全无。李国豪接受梅县一中之邀,教授高二数学。才上了一个月课的李国豪听说母校已经辗转到了浙江金华,顾不上多想,上路。到赣州、经南昌,马不停蹄乘火车风尘仆仆赶到金华,学校新学期刚刚开始上课,时为1937年10月底。

同济大学迁往金华,主要因为受到战争不会持久和一直关心同济的朱家骅此时正任浙江省主席两个因素的影响。一则回迁方便,二则朱会尽地主之谊照顾。据1936年进入同济求学的武忠弼回忆说:“我在地图上大致测算了母校8年往返搬迁的路线,约相当于著名的红军长征,姑妄名之为‘同济长征,。”可是,当时的同济人谁也没有意识到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怎样艰苦卓绝的漫漫迁徙!

果然,在金华,学校很快借到龙游银行、金华中学、作新中学以及章氏宗祠、中山公园等处分别作为办公、授课和安置仪器的地点。10月20日,同济大学在金华开始上课。

抗战爆发时,同济共有学生1100余人。除了医学院后期学生108人因为临床实习留在宝隆医院上课外,在金华报到上课的共有596名,几乎近半学生因为战乱而与学校音讯生生离断。

因为惧怕风险,大多数德籍教授没有跟随学校迁徙。在金华授课的33名教师中,德国教师仅有2名,包括钢结构及钢桥课程教授在内的众多德国教师纷纷滞留上海或者回国了。

李国豪挑起了授课的担子。

好景不长,日军逼近杭州,盯上金华,学校面临第三次迁徙。武忠弼回忆说,学校在金华只逗留了大约6周的时间,1937年11月由于受战事的威胁,学校不得不决定经浙赣铁路南迁江西赣州。“当我们途经南昌时,当时在四川民生轮船公司担任重要职务的母校工学院毕业校友多人,曾向校领导提出倡议,为了安全和减少损失,他们愿为母校提供足够的船舶,力争一劳永逸地将全校师生员工和校产由南昌直运四川,并从此立足于当时的‘陪都,重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但据说是因为校长翁之龙私心作怪,即唯恐到达重庆后他的校长宝座难保,而可能被原来的同济大学校长、当时任重庆大学校长的胡庶华所取代,所以拒绝了校友的好意而坚持南迁赣州。在此情况下,当时在母校工学院读书的冯玉祥将军的女儿,就是被冯将军派人专程来南昌接走的,看来他也不赞同汶样的决定。”

P24-27

后记

不再是键盘的“咔咔”声,当敲完最后一个字符,坐在电脑前的我已经难以自已,脑海里,李国豪、同济大学、国家、学校、魂与根、桥梁、土木……一个人和一所学校、一个人和一个民族,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它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1929年9月,一名客家少年走进当时学费昂贵的同济大学,和很多富家子弟一样接受德国老师的教育;和很多富家子弟不一样的是,他经常要为学费发愁。千难万险地完成学业之后,却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是母校张开了宽厚的怀抱接纳了他。当时的李国豪可能还未意识到,只有在母校他才能够自由地呼吸。也是在同济大学,他获得了洪堡奖学金资助得以负笈德国深造,可以说是同济大学成就了李国豪。

8年之后,李国豪回到祖国。他也曾想过为国家干些修桥建楼之类实务;也想过到中央研究院,为此他还请长期担任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的朱家骅帮忙,但他最终还是和母校不分不离、患难与共。“一·二九”、大搜捕、院系调整、各种运动、两个转变……作为同济的教师、“反动”学术权威、领导者,李国豪与母校一起经受考验,一起煎熬等待,一起大展宏图,同济大学今天已经成为一所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大学,李国豪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

是同济养成了李国豪求真务实、勇于追问的学术品格,但李国豪给同济也带来了:爱国爱校的大局意识、勇担大任的做人品格、独立勇敢的学术精神、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和团结合作的集体观念。虽然,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在空前的政治灾难中,李国豪彷徨过、犹豫过、悲观过,甚至软弱过,但这些却如一面镜子,照出的正是一名怀有学术报国志向的知识分子的善良与无奈,而这个人的无奈恰恰是民族的悲哀。

作为一名学者的李国豪,在民族、个人均遭厄运的困难时期恰恰是最先从学术研究中找回了做人的尊严,找回了做人的自信,找回了学校的希望。孟子有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李国豪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虽经风吹雨打,虽是伤痕犹在,李国豪的爱国之心不改。“历史将会证明”、“让外国人在虎门造桥是不可想象的”、“海上波涛翻滚,大小洋山风平浪静”……斯人已去,言犹在耳。强烈的爱国之心、独立的学术品格让李国豪从一名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站到了国家、民族振兴的前沿阵地,成为了一名中华民族急需但又稀缺的战略科学家。

李国豪让我们汲取的很多很多……

接受写作任务是在今年5月。天气已渐渐燥热,土木学院桥梁馆、学校档案馆的大量资料需要认真查阅,上海及外地很多地方,还有大量当年李先生的同事和学生要深入访谈,笔者也曾彷徨过、犹豫过,也想打退堂鼓,因为我并不熟悉李先生,对桥梁及结构力学的学问更是一问三不知。可是,对李先生的崇敬最终战胜了怯懦,我硬着头皮查阅资料、顶着烈日走访知情人士,终于如愿在新学期之前完成了写作。这里要特别感谢校党委书记周家伦、党委副书记陆敏恂,李国豪的儿子李乐曾教授、儿媳陈晓东亲为审定书稿,党委宣传部长黄昌勇,副部长端木怡文、吴为民,桥梁系主任葛耀君,德语系前主任赵其昌,同事姜锡祥,还有学校档案馆、桥梁系资料室、上海档案馆、上海市政协、上海市科协……没有他们的鼎力支持,这本小册子是不可能完成的。言难尽意,对于李国豪,对于帮助过我的人们,谢谢!

由于学浅识陋,这本小册子肯定会存在大量难尽人意的地方,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笔者谨识 

2006年8月30日于

火伞高张之秋日同济园    2006年12月27日改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