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帝王的智源贞观政要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雷家骥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唐代史学家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是一部史学著作,也是一部政治伦理著作。……特别是它作为一部总结古代政治伦理精粹的名著,为后世从政者、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所重视,并曾于九世纪东传日本,受到皇家、幕府的青睐。

本书约在第8世纪初期唐玄宗开元间(713~741)辑成,距离唐太宗之死不过数十年。这时史料未佚,书籍丰富,所以吴兢能够采撷辑录。正因如此,本书不仅是中国传统论政的宝典,也是研究初唐历史的基本史料。你要知道“贞观之治”如何达成,此书是非读不可的。

内容推荐

《贞观政要》为唐朝名史家吴兢所辑纂,分为十卷,广泛地记载了唐太宗君臣的言论,主要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内容包括了政治、制度、人事、教诫子弟、研讨做人做事的道理、探究学术、讨论国防军事,乃至私生活等问题。这部书也和骥先前所编撰的《资治通鉴》一样,为后代帝王常读之书。

本书主要是作者对《贞观政要》这部名著的整理和修订。

目录

“中国式思维”与读经

致读者书

修订版序

上篇 贞观重要人物略传

 第一章 唐太宗李世民略传

一、李世民的家世与性格

二、由平定天下至贞观之治

三、唐太宗的后半生

 第二章 贞观名臣列传

一、房玄龄

二、杜如晦

三、魏徵

四、王珪

五、李靖

六、虞世南

七、李勣

八、马周

下篇 问题讨论的展开

 第一章 统治问题的讨论

一、论怎样做一个统治者

二、论政治的重要原则

 第二章 论怎样求谏和纳谏

一、求得谏诤的谈论

二、纳谏的行为和言论

三、直谏

 第三章 论君臣之际和制度的建立

一、论君臣的鉴戒

二、有关慎选官员的谈话

三、有关封建的争论

 第四章 教育皇子们的言论

一、分别太子和诸王名分的讨论

二、论尊敬师傅

三、教诫太子和诸王

四、规谏太子的言论

 第五章 论美德(上)

一、论仁义

二、论忠义

三、论孝友

四、论公平

五、论诚信

 第六章 论美德(下)

一、论俭约

二、论谦让

三、仁恻之心

四、论慎所好

五、论语言须慎重

六、论杜绝谗邪

七、悔过之言

八、论贪鄙

 第七章 崇扬学术

一、崇扬儒学

二、论史学的意义与功用

三、批评礼、乐和社会风气

 第八章 论治国的实际问题

一、谈务农

二、论刑法的原则

三、论特赦和法令的统一

四、有关朝贡的谈话

五、论国家兴亡之机运

 第九章 论战争与国防

一、论战争与国防

二、安边问题的争论

 第十章 有关私生活的言论

一、关于旅游

二、关于畋猎

三、关于灾祥的看法

四、论贯彻始终

附录 原典精选

试读章节

“朕观古代创业拨乱之主,都超过四十始登大位,只有东汉光武帝在三十三岁就登位了。但是,朕年十八即举兵经纶王业,二十四岁就平定天下,二十九岁即已升为天子。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还有谁人能比得上我!”唐太宗在即位后八九年间,曾两次自豪地说(参下文第175条及179条)。

唐太宗名叫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十二月戊午生于今陕西省武功县的别馆。李渊家族系出陇西李氏,是阀阅之家,门第甚高,累世仕西魏、北周和隋朝,均为最高级的将领之一,封为唐国公,也曾经一度被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时才归宗姓李。隋文帝杨坚即是李渊的姨父,因此李渊在隋仕途颇畅,他与窦氏所生的长子取名为“建成”,次子取名为“世民”,以后诸子才以“元”字排行。李渊为次子取名为“世民”,即寓“济世安民”之意。

世民的母亲出身京兆窦氏,是一个屡代显贵的最高门第之一。窦氏的舅舅就是北周武帝。她有智略勇气,识达大体,颇善于书法和写文章,后来长孙晟(shèng)把女儿许配给世民,即与此有关。李渊和窦氏都具有胡人血统,是胡、汉混血儿,所以他们的子孙也是如此。窦氏在隋文帝开皇九年——中国南北统一那年(589),为李渊生下第一胎,即李建成。又过了九年才生下李世民,所以建成比世民整整大了10岁。第三子李玄霸早天,第四子李元吉则在隋文帝仁寿三年(603)才出生,整整比世民小了6岁,比兄长小了14岁。李渊另有18个儿子,均不是窦氏所生。至于女儿则一共有19人,第三女即后来著名的平阳公主,也是窦氏所生。平阳公主可能是建成之妹、世民之姊。李渊7岁就袭唐国公爵位,以后一直任官,也常常外调为地方长官。隋朝制度,地方长官赴任,只可以携带15岁以下的儿子同行,所以李建成在文帝末年及炀帝时期,常常是留在京师的家里主持家事,世民则得以随同父母赴任,形成兄弟隔膜的原因。

李元吉在隋朝崩亡时才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少年,所以留在家里由长兄照顾,这是日后元吉协助建成,而对二哥世民不好的伏因。世民则因随侍父母,尤其最得母亲宠爱,这是形成世民青少年时代。比较任性刚烈、要得到的东西一定要得到的性格的基本因素(太宗后来即曾自述此性格)。世民是军事阀阅的子弟,自小即喜飞鹰走马,尤精于射箭。至于读书方面则似乎就不甚了了,他没有下过苦功,也缺乏师傅的指导,很少听到先达之言。及至十七八岁时。又碰到天下大乱,于是提剑跃马,东征西讨,想求学也无暇了。后来当了皇帝,就曾多次对此表示咎悔。(参第88条及117、119条)事实上,由于经过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造成了地区风尚的差异,西北一带的社会,大多崇尚政治事业与军事功业——当时称为“冠冕”、“武功”的成就,李世民自不例外。他少年时代的挚友如长孙无忌、柴绍和窦诞,皆为贵胄门第的公子。无忌较好读书,有智略,反应敏捷,后来协助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成为第一功臣。柴绍亦出身军阀之家,自幼即身手矫捷,勇力过人,任侠之名闻于关中,少年时代即成为炀帝太子的带刀侍卫,李渊将平阳公主嫁给他,可说是世民的连襟兄弟。窦诞则是李渊夫人窦氏的族人,后来亦协同世民东征西讨。这群贵介公子,都是活泼、外向、进取、坚强,喜爱武功,甚至有大胆妄为、敢说敢做的倾向,所以世民后来说他们不是益友。窦氏在45岁那年逝世,这时天下已经崩乱,李渊经常奉炀帝的诏命领军征伐,他似乎并没有很多时间去留意教育世民。事实上,他稍后即有志乘时起事,暗中结交天下豪杰,建成、世民、平阳公主等也分担了父亲的忧劳,也均在暗中各自结交豪杰。所谓豪杰,大多是指那些任侠敢为之士,这是建成、世民后来各有人事集团的原因之一。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炀帝决定二度征伐高丽。在远征期间,杨玄感举兵起事——这是隋朝贵族大臣首次的大叛变(玄感时为礼部尚书,相当于教育部长,是前首相杨素之子),李渊奉诏驰镇弘化郡(治今甘肃庆阳县)。就在这一年,16岁的李世民和13岁的长孙氏——长孙晟之女、长孙无忌之妹——结婚了。据说两家通婚,是因为长孙炽——长孙晟的哥哥——认为窦毅之女李渊夫人是聪明睿智的妇人,她所生的儿子之中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和李家谈婚论嫁,因此长孙晟就把女儿许配给李世民。世民成了家,但却没有让婚姻绊阻了他的事业,长孙氏是知书循礼、富有智略的人,正好能成为世民的贤内助;事实上,她确为中国史上少见的模范皇后,本书即收录了她部分的言论事迹(参第23、32、86、148条等)。(P2-P5)

序言

1980年高上秦先生为台湾的时报文化公司主编一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邀我改写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吴兢的《贞观政要》。于时我初在大学任教未久,研教忙碌,受命之后,前书遂以口述录音、学友誊抄的方式进行改写;后书则亲手为之,于今犹感其事疯狂,可谓“咸丰(咸疯)年间遗事”!

去年底,突接北京东方出版社的来电,询余将二书交由该社出版的可能,并说明其原因。余感两岸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出版的确应有交流的需要,以故本世纪初应邀为北京人民出版社撰述过《武则天传》一书。窃思该书虽是此岸的个人观点,但仍获彼岸读者的好评,是以如今也不妨再接再厉,增强出版交流。由于事涉智能财产权,不敢造次,所以先与原公司相关主管做过沟通,决定将两书重新修订,然后诺其所请。

当年《资治通鉴》改写的方式既是口述录音,因此字斟句酌之间颇有未当之处,错别字以及标点符号亦有不少未妥,于今皆予以修订。另外,原版无意介述《资治通鉴》在后世学界的价值和影响,未免是该版的一大缺憾,于今修订遂予以补充,立为一节。

至于《贞观政要》,修订的方式亦同,而将原典固有的虞世南、李勣、马周三传补入。此三传是吴兢原典所固有,他当时理应认为此三人对襄助唐太宗达成“贞观之治”不可或阙;然而鲁钝如我,格于字数篇幅以及对此判断不甚认同,以故删去。如今马齿已增,始知向学不精!李勣为唐朝开国立有大功不说,就以他协助李靖灭亡当时世界强权东突厥,平定漠北强权薛延陀,以至攻取朝鲜三国置为唐土。使东亚秩序置于天可汗单一国际体制之下的功劳而言,即为此后历代名将所不能及,因此对“贞观之治”可云大矣!虞世南、马周富有学辩,劝谏太宗的风格虽与魏徵、王珪不同,但他们引经据典、援史入政的谏论方式,匡正太宗之失,以使国家能跻于“贞观之治”,贡献也不谓不大。因此太宗曾感慨地对侍臣说:“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治!”又说:“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谏之。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至于对马周。太宗也曾说过:“自朕临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徵朝夕进谏。自徵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之。”可见他对二人佐治贡献的推崇。如今因修订的机会而将他们补入,庶亦可补当年之失。

唐太宗在魏徵死后,曾伤感地说过一句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其实《贞观政要》和《资治通鉴》二书都是后来帝王的教科书,所不同者,就是司马光“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作叙述重点,提供天子直接从历史兴替中学习治国经验,因此《资治通鉴》是一部“以古为镜”的史学巨著,称之为“天子之镜”实不为过。至于《贞观政要》,则是唐太宗与群臣论治,尤其是从历史兴替、人物功过中检讨政治原理的学思言行的纪录,所以是古镜、人镜两镜合一的“天子之镜”。两者若与当今高校的必修学科相较,则《资治通鉴》固是天子直接学史的“天子之镜”,具有“中国通史”教科书的性质;而《贞观政要》则是天子与人论史的“天子之镜”,因此颇有“政治理论”或“马列主义”教科书的性质,此其异耳。

总之,如今修订完毕,庶几可以稍补当年的“咸丰遗憾”了。

雷家骥 2007年春节

书评(媒体评论)

桂罗敏:《贞观政要》在问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吴兢在朝廷内始终处于被压制的境地,受唐玄宗所压,受张说所压,……但它确是本好书,在沉默了多年后,它终被后人在历史的尘土中发掘出来,奉为经典之书。(《〈贞观政要〉问世冷遇考)

闫质杰:生活在玄宗时代的吴兢,看到玄宗政治后不如前,讽谏玄宗,在《政要》中直书不讳,大写贞观后期逊前的事实及原因,从这里可以看出封建史学家吴兢的良苦用心。(《吴兢与〈贞观政要〉》)

衷成:时有“今董狐”之誉的唐代史学家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是一部史学著作,也是一部政治伦理著作。……特别是它作为一部总结古代政治伦理精粹的名著,为后世从政者、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所重视,并曾于九世纪东传日本,受到皇家、幕府的青睐。(《读古代政治伦理名著——〈贞观政要〉》)

耿余辉:《贞观政要》是我国的古典文化遗产,可是国人却始终未珍惜它,实在是令人遗憾……但这部古典领导学,却长期风靡日本,日本从一条天皇执政以来,历代君王都以《贞观政要》为治国宝典。(《吴兢与<贞现政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