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的灵武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许多人正是在唐肃宗于灵武即位以及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才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他们中有些人由此而成为千古名相、名将,作出过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许多事,也由此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人物。
《灵武都督府揭密》是很优秀的一部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灵武都督府揭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振海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唐的灵武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许多人正是在唐肃宗于灵武即位以及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才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他们中有些人由此而成为千古名相、名将,作出过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许多事,也由此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人物。 《灵武都督府揭密》是很优秀的一部作品。 内容推荐 《灵武都督府揭密》是很优秀的一部作品,它体现了作者刘振海先生对个性的追求和张扬,对艺术激情的把握和尊重,对审美的精神追求和指认,也展现出他的文化内蕴和精神向度。书中具体讲述了:红颜失色、廷议兵制、回纥求亲、永王争位等故事。 目录 一 鼙鼓惊魂 二 红颜失色 三 守战失利 四 郭李进军 五 建燕称帝 六 二颜起兵 七 杲卿死节 八 军民同忾 九 奸相败政 十 仓皇出逃 十一 马嵬惊变 十二 途中定策 十三 七夕乞巧 十四 高固被祸 十五 灵武登基 十六 陀螺败敌 十七 兄弟奇遇 十八 诏寻故友 十九 李泌入朝 二十 廷议兵制 二一 抚慰同罗 二二 谏和与国 二三 朔方策反 二四 石沟煤现 二五 中秋联诗 二六 喜忧参半 二七 杀伐儆泌 二八 回纥求亲 二九 永王争位 三十 平定河曲 三一 决战关中 三二 收复两京 后记 试读章节 大殿上,唐玄宗言道:“安禄山今无故反,众卿以为当如何讨之?”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却见杨国忠出班奏道:“百工都知臣曾预言安禄山日后必反。尽管如此,今反者唯安禄山一人而已,幽州将士皆不愿听从他,只不过是被胁迫罢了。今我朝君明臣贤,四夷归附,海内军民向往朝廷,就像万物仰日一般,万岁不必忧心。旬日之间,只要陛下大军一出,幽州将士必斩安禄山首级送往阙下。”唐玄宗一听,心中高兴,点头道:“卿言有理!”朝臣们闻言相顾失色。他们中尽管大多数都是杨国忠的亲信,但他们深知,天下太平日久,自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为相以来,朝廷几乎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将士多不知兵。如今到朝廷吏民生死存亡的关头,杨国忠不但不厉兵秣马,却只以大言欺人。安禄山蓄谋已久,无论从军事上还是物质上,早做了充分准备,并非毫无远见、仓促起兵之徒。 说起安禄山,却也有些来头。这年约五十三岁的他,身高八尺,体态肥壮,力大无比,但面色白净。史书上说他“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又说他“忮忍多智,善臆测人情”。肥则肥矣,若说“腹垂过膝”,却未免有些夸张。 安禄山系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胡人,原姓康,名阿萃山,字轧荦山。其母阿史德氏,是突厥巫师,其父死后,他母亲改嫁突厥人安延偃,他因改姓安,更名禄山。史载其原本是无赖子弟,偷鸡摸狗,赌博斗殴,骑马射猎,无所不为。因他长期混迹于各游牧部落,渐至懂六蕃语,被特进(文散官之第二阶,相当于正二品)乌知义招为互市郎(主管唐与蕃部贸易市场的小吏)。 开元二十年(732年),张守畦为幽州节度时,见安禄山粗壮剽悍,骁勇善战,即任为捉生将,他因此常领兵侵入契丹、奚等地掳掠人口、牲畜,称为“捉生”,每次都不空手而回。为迎合唐玄宗喜边功心意,张守畦视之为爱将,表奏唐玄宗以安禄山为折冲。安禄山更加悉心侍候张守畦,恭敬得像儿子孝顺父亲一般。有一天晚上他为张守硅洗脚,无意中发现张守畦脚心有七颗黑痣,状如北斗七星,就奉迎说他二人有父子情分,愿认张守眭为父。张守畦问是何故,安禄山说自己左脚心也有七颗黑痣和张守硅脚上的一般,就脱去靴袜让张守硅看,果然相同。张守硅大喜,就认他为养子,自此他对张守硅更是百依百顺。张守硅嫌他太胖,他就吃饭不敢饱食,更得张守琏欢心,就提任安禄山为偏将。安禄山自以为有张守琏为靠山,开始肆意把掠得契丹、奚人的羊只偷卖,所得据为己有。张守硅发现后大怒,就削去安禄山的官职,将其大绑要棒杀。安禄山大呼:“大夫不想灭两蕃吗(指契丹、奚)?何为打杀禄山!”张守硅听他要帮自己大立边功,又喜他肥白,就放了他。此后,他率同乡努力出界“捉生”,所获无数。到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张守硅就表奏唐玄宗以安禄山为平卢兵马使。 生性狡诈的安禄山,自为兵马使后,认真总结了自己升迁的“经验”,大肆贿赂朝使、中使。他们回京后,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宫中,唐玄宗听到的都是一片对安禄山的称赞声。唐玄宗更喜自己“慧眼识才”,就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八月,又以安禄山为营州都督,充平卢军使及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天宝元年(742年),好大喜功的唐玄宗称“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于是于其年正月改元“天宝”,改灵州为灵武郡,于灵武、范阳等十六军镇设朔方军等节度使,安禄山以摄中丞的身份为平卢节度使。至天宝三年(744年),镇守灵武的名将、朔方节度使王忠嗣,持重安边,声望日高,兼领河西、陇右、河东、朔方四镇节度使。奸相李林甫惟恐王忠嗣入朝为相,为保自己的宰辅相位,他与侍御史杨国忠狼狈为奸,千方百计地杜绝王忠嗣人相之路,就通过时已得宠的杨贵妃,不断给安禄山增权加官,使他兼领范阳节度使。 大奸似忠的安禄山人朝时,乘机向唐玄宗表“忠心”说:“臣生蕃戎,宠荣过甚,无异材可用,愿以身为陛下死。”唐玄宗大喜。适逢太子李亨在旁,唐玄宗令安禄山拜见太子,他佯愚盖奸,故意装糊涂说:“臣不识朝廷礼仪,不知太子为何官?”唐玄宗却被他蒙蔽,认为他愚得可爱,就笑着说道:“吾百岁后,即以皇位付太子。”安禄山马上“诚惶诚恐”地拜见李亨,并向他和唐玄宗谢罪说:“臣愚,只知陛下不知太子,罪该万死。”对于安禄山的惺惺作态,李亨深以为恶,自此和安禄山不和。 安禄山兼任两镇节度使后,更加肆无忌惮地大开边衅,杀契丹、奚人如麻,抢掠其财富无数,却更得唐玄宗赏识。天宝六年(747年),他又得唐玄宗允准,再度入朝,自由出入禁宫,见到杨贵妃,即为其姿色所倾倒,就请求以她为母。其实安禄山这年已四十四岁了,杨贵妃只有二十八岁,他却做了她的干儿子。每遇唐玄宗、杨贵妃在一起时,安禄山先拜杨贵妃,后拜唐玄宗。唐玄宗笑道:“胡儿礼数错了,岂有先拜母后拜父之礼!”安禄山却装出一副憨态说:“不错,儿臣是胡人,胡人先母后父。”唐玄宗却高兴得大笑,戏道:“胡儿腹中都装着什么,怎么这样大?”安禄山仰面答道:“只有一颗忠于父王的忠心。”唐玄宗大喜,就下令在京中为安禄山大建府第,派宫中太监前去督工。他对督工的太监说:“一定要精心建造,胡儿禄山眼孔大,不要让他笑话我!” 安禄山的府第建好后,虽规模不及皇宫,但其华丽不亚于王宫,连厨房里盛菜的筐、爪篱等厨具都用金银制成。唐玄宗就以安禄山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使其拥有数十州,有兵十五万,加封他为大夫;又封安禄山的小老婆段氏为夫人,且令杨国忠及其三姊妹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和安禄山结为兄弟姊妹,赏杨氏兄妹每人十万缗,令他们大开宴席招待安禄山。唐玄宗听凭安禄山自由出入后宫,安禄山整日和杨贵妃在后宫不出,朝中颇有议论,但唐玄宗却充耳不闻。 太子李亨于宫中见安禄山每当经过朝堂时,就站在龙尾道(唐代含元殿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故名),仔细端详南北朝堂的建造式样。中唐时,大明宫的正殿称“含元殿”,是皇帝听政和举行国家大典的地方。其位于丹凤门正北的龙首原南沿上,地基高出地面十五米,为长方形台基。殿两侧向外伸延并南折出殿之东南、西南两阁,东日“翔鸾”,西日“栖凤”,二阁相对,阁、殿间有廊相接。殿的正南,建有南北向的三条平行的斜坡和台阶相问的砖石道,长约七十米,称之为“龙尾道”。外臣到此间是不敢停留的,而安禄山却不但驻足详观,且细心揣摩。李亨见状,就上谏说:“安禄山觊觎朝制,似有不臣之心,父王不可不防。”唐玄宗根本不听,也不相信安禄山会是这样的人。他登上勤政楼大宴文武百官时,专在楼前左面设金鸡大帐,帐内又设一特大床,诏令安禄山于其上“侍宴”,以示尊宠。太子李亨又劝谏说:“自古以来不曾有人臣在君前与君王同向而坐,今陛下又为他特设帷幄,令其独坐其中,恩宠过甚,必使其骄纵。”唐玄宗说:“太子道胡儿有异心,我正是要这样使他看到帝王独尊,必能镇住他。”恰恰相反,这使安禄山把包括李林甫在内的百官都不放在眼里,李林甫大怒。P4-7 序言 灵武人杰地灵,地域文化浑厚,多年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作家活跃在文学艺术领域,笔耕不辍,为繁荣宁夏的文学艺术作出了积极贡献。《灵武都督府揭密》的作者刘振海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 前不久,刘振海请我为《灵武都督府揭密》作序。当我拿到这本打印稿,打开这散发着浓重油墨气味的文稿,一种厚重、飘逸、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用自己丰富的历史、军事知识,审视笃实,精心构思,扬长避短,通过艺术手段,给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精彩的历史斗争画面。开卷后,那紧张刺激而又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使我难以释卷,我忍不住一气呵成地读下去。 刘振海多年从事过教师、政法、编志等工作。受职业的影响,几十年的岁月里,他“四方风雨写史笔,百尺楼台读书灯”,唯一的嗜好是研史读书。他的家庭经济状况很一般,但这些年淬励奋勉,节衣缩食,千方百计买书藏书,使自己拥有了不少的好书,这为日后著书立说、进行文学创作莫足J,艮好的基础。写长篇历史小说,是文学创作中比较难的事。作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写作技巧、文字驾驭能力外,还需要各种厚实的知识,要谙熟那段时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民俗民风。有位评论家曾说过这样的话:写10万字的历史小说,至少要读100万字以上的历史资料,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而刘振海正是这样的作家。据我所知,为了完成《灵武都督府揭密》这部作品,几年时间里创作激情充溢着他的心。他查档案,抄资料,走访一些专家学者,“横扫素缣三百尺”,在一摞摞的文献中摄取有价值的史料。为了这部书,数年里他茶饭不香,坐卧不安,谢绝了一些应酬和社交活动。当夜阑人静时,他超越社会的喧嚣,身居小楼,冥思苦想,在孤寂中听灵魂的驱动与哭泣。在一束橘黄色的灯光下,入帘静坐,心无旁骛,感悟艺术的空间,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到小说主人公的塑造中去。他一字一句地斟酌,用真挚的情感精心地裁剪,完成自己的作品。 大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在将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有可歌可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又有惊心动魄的玄武门政变和晚期的宦官之乱。在这些早已湮没的历史尘埃里,有多少王侯将相、英雄豪杰、绝色美人曾在滚滚风尘中尽情表演。其中既有勾心斗角的阴谋,也有射向英雄豪杰的冷箭,更有可叹可泣的历史悲剧。 唐玄宗李隆基本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但在执政后期纵情声色,荒于朝政,重用了李林甫、杨国忠等佞臣,导致了宫廷中的奢靡和混乱,以致出现“安史之乱”。安禄山阴险、骄横、凶蛮,他利用唐玄宗、杨贵妃对他的信任,屯兵于北方,成为大唐王朝的肘腋之患;李亨沉着坚毅,励精图治,善于用人,故赢得了郭子仪、颜真卿等大臣的信任和拥戴;史思明武艺高强,性情急躁;杨贵妃娇媚任性,工于心计;杜鸿渐刚毅果断,善于用兵;郭子仪威重如山,措大局于指学问。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刘振海构思这部小说时,把握了他们的重要性格特征,通过一个个细节,把忠义、智谋、狠毒、狂妄、较量都融化在起起落落、峰回路转的情节之中,使人读后似曾相识而又不无陌生,不由自主地深入到一个个故事和人物中去。文学作品是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的,作者在精雕细刻这些历史人物时注重他们的性格特征,用心灵的感悟剖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灵与血液里暗藏着与艺术息息相通的东西”。他利用一切机会展示人物性格,描绘人物心灵,用人物性格内涵的深度体现政治的深度,用人物性格的魅力来赢得读者。在一些人物性格的刻画中,既怀有久远的历史温情与敬意,又投以犀利冷峻的目光。同时随着这些人物、纷繁的事件和宏大的场景逐步剥离与抽象、演化和透视,来拓展情感的空间。在这种相互冲撞和兼容的过程中,给人展示出看似平淡却奇崛的横断面,流露出作者沉重的忧患意识。 在现代思想主题与古典审美理想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避免的矛盾,稍不注意,现代人的生活习俗、语言就会运用到小说中,从而成为败笔。刘振海在这一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一是对古人某些对话及生活采取淡化或虚化的处理方式;二是尽量减少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他通过这种方式避免破坏小说审美的完整性。经过这样的处理,作品基调符合历史背景,语言自然、流畅,出现了多重的审美态势和浓重厚实的艺术表现力,产生了多角度的意境和魅力。 “高者在腹”是一句围棋术语,它是指真正的围棋高手,在下棋时往往将目光和思维不放在边角,而是放在“中腹”,即最难掌握、最有潜力、最复杂的中间部分。我想用这个术语形容刘振海是最为恰当的。在这部小说中,最难把握的是郭子仪奉诏回军至灵武,随李亨开始征讨后展开的陀螺败敌、李泌入朝、中秋联诗、马嵬惊变、朝议兵制、回纥求亲这些重要情节。因为资料奇缺,年代相距久远,写得简单难以描写出当时那种刀光剑影的复杂军情,写得复杂又不能任意杜撰,有悖历史的真实性。而刘振海由于研讨既久,纯熟练达,在“中腹”行笔时,筛选爬剔、胸有成竹,不愿对一些历史事件浅尝辄止,而是注重其黄钟大吕般的震撼力,把自己的思想穿透力与艺术想象力体现在创作中,并通过艺术的构思对既有的历史实事、历史细节进行全新的阐释,使人在阅读中能真切触摸那段历史,感受爽垲之美。 人类历史完全是一部文化史,人类社会形态的所有结构与支柱,如政治体制、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民俗风情、文化艺术等等无不是文化的产物。所以史学家们说:历史的灵魂就是文化。社会的时空构成历史,而时空的主导者仍是人。人创造了文化,并且在这种文化推动和熏陶中发展,又用文化的巨手创造历史。由于刘振海熟稔唐朝这段历史,在构思这部小说每个故事情节时,游目骋怀于卷帙字行之间,用非常睿智的剖析,通过“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斗争告诫人们,所有不同的文化形态与国家的政治军事结构及人们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生活理念都是息息相关的。由于有唐玄宗纵情声色,宫廷内便出现了《霓裳羽衣曲》之果。由于有“安史之乱”带给人们的痛苦,便有了杜甫的“三吏三别”和颜真卿的《祭侄稿》。沉重是人类在生与死之间的真实写照,强大与脆弱、虚伪与真诚、璀璨与毁灭等多重元素的缠绕和博弈,会使我们从历史中看到人类进化的艰苦而壮丽的行程,更自觉地从历史中发现文化之美,从而对生命和心灵更加关注。 《灵武都督府揭密》是很优秀的一部作品,它体现了作者对个性的追求和张扬,对艺术激情的把握和尊重,对审美的精神追求和指认,也展现出他的文化内蕴和精神向度。整个作品一环扣一环,抒情中透着厚重,议论里蕴涵着哲思,平铺下隐藏着玄机,叙述中埋着伏笔,把新奇、沉浮、悬念很巧妙地融为一体,使读者澄心静虑,“意境朗然深蔚,心境空漠,寐不交睫”,追随着作者的文思,在艺术的星河里自在游弋。 此书倾注了作者的大量心血,也为宁夏、灵武的文学艺术作出了贡献。当然由于大唐王朝已过去了快1400年,加之资料匮乏奇缺,在一些事件的叙述上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但这并不影响这部书的完整性和审美价值。因为有了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灵武,了解了大唐王朝曾走过的这段历史,其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不言而喻。我们感谢刘振海先生,读者会永远记住他。 2007年4月30日于灵武 后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阅读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特别读完唐肃宗于灵武即位,智士李泌赴灵武助唐肃宗平叛一节时,看到范文澜先生对李泌其人评价颇高,很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将其敷演成小说的心愿。但囿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一是灵武尚是个小县城,有关史料奇缺;二是忙于工作,很难静心来从事写作。若究其根本原因,与其说客观上忙,不如说主观上懒,虽说也留心这方面的历史,可自己终未涉笔。 直到2001年,灵武市文联创办了《灵州文苑》,应市文联原主席杨成先生之约,才在文苑上连载了关于李泌生平的若干篇文章,也倒受到读者欢迎。其后,又因自治区宣传部朱昌平副部长主持出版《新绿丛书》,在杨成先生的催促下,才仓促动笔完成了《白衣宰相》的写作。其由于是着重写李泌的一生的,免不了要写唐肃宗于灵武登基一节,却写得粗疏简略,留下了很大遗憾,令人读后总觉得这一部分写得不深不透,浅尝辄止。 出于对以灵武为代表的宁夏平原光辉灿烂而又深沉厚重历史的挚爱和对其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文化的流连,银川、灵武两市文联原主席高耀山、杨成先生,要求我以唐肃宗灵武登基的这段历史为题材,专门写成一部小说。通过撷取一个历史的横截面,来反映灵武以至宁夏平原的那段峥嵘岁月,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以及“丝绸之路”的中西交流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从而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自豪感,促进本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我欣然“奉命而为”。 既然是历史题材,就要忠实于历史,对历史上所发生的重要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就必须还历史的真实面貌,不能随心所欲。可作为小说,又不能像写历史那样照搬照抄人物的言行,为丰富人物的形象,不免像鲁迅先生所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开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学是这样学,但未必能学得好,若有悖之处,那决不是我的初衷;所写更不敢说深透,但我毕竟遵嘱做了。 中唐的灵武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许多人正是在唐肃宗于灵武即位以及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才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他们中有些人由此而成为千古名相、名将,作出过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许多事,也由此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人物。塑造他们的形象和反映这段历史,是热爱家乡的人们所十分希望的。因此。这部作品在写作的过程中,除高耀山、杨成先生外,还得到了灵武市政府副市长周福崎,《共产党人》杂志社副主编段怀颖,大古铁路公司工会主席曾保,吴忠市电信局基建办公室主任杨义,吴忠市隆湖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经理韩少华,灵武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蒋峰,灵武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刘银安、副主席崔占奎,灵武市文联前任主席王军、现任主席王占江、副主席余学保及陈丽娟,灵武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刘宏安及花军、杨思勇、王璞云、唐世俊等领导和友人的热情鼓励和关心。成稿后,又得自治区作家协会吴淮生、张久鹏先生提出诚恳而有益的建议,在此一并致以谢忱。尤其要感谢灵武市房地产管理局局长段怀君,在本书出版中给予的鼎力相助。特别要感谢灵武市高贺昕市长。高市长自到灵武工作后,得知本书写作的信息,从灵武经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于百忙中为本书作序,又提供了出版的经济保障,我因此也成了灵武新时代文学写作中的第一个幸运者。由于本人学识和写作水平有限,疏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还望仁人志士予以斧正。 作者 二○○七年四月二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