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奥运中国--中外名人解读北京奥运
分类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作者 张永恒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何振梁:一生只做一件事情

何振梁,两次申奥功臣,原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著名体育外交家。

两次申办,历经磨难,全球华人多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中间经历了哪些波折?2008年奥运会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他是国际奥委会中我最亲近的朋友之一。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投入是出于他对《奥林匹克宪章》的忠诚,对他国家的忠诚。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对好几种语言的完美掌握、他的经历以及他的政治经验,是他完成国际奥委会的各项使命的宝贵手段。

——萨马兰奇(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

2007年6月20日,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在雅典普尼克斯山顶向何振梁颁发了特尔斐奖。这是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传统。在它每年举办的国际青年学习班开学典礼时都要颁发三个荣誉奖,用奥林匹亚、雅典、特尔斐这三个与古希腊的竞技运动会有深厚历史渊源的希腊城市分别命名的荣誉奖,得主都是国际上为文学、教育、奥林匹克运动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2007年6月27日,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宴请正在北京进行国事访问的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接受邀请后,关心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的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建议这个小范围宴请也请何振梁出席。

没有想到的是,在午宴结束时,西班牙国王说:“我要给何先生一个惊喜”。国王从大圆桌自己的位置上走到何振梁面前,颁授给何振梁一个西班牙功勋章。这个装饰有蓝白色的功勋章是国王特意从国内带来的,授勋状上事先签署了国王和西班牙外交部长的名字。这真是个极大的意外惊喜。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时,西班牙国王曾经颁授过西班牙大十字功勋章给何振梁,以表彰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没想到事隔15年后,他又再次从西班牙国王手中接受了功勋章。连与西班牙国王一起活动了几天的萨马兰奇也是在宴会之前才知道这件事的。

一周内,何振梁两获殊荣。

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

他经历了很多沧桑,也做了很多辉煌的大事,但所有的大事,最后都浓缩成一件事,为中国的体育强国梦,为中国的奥运梦,正是由于何振梁的努力,很多梦想都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这是中华文明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中国梦”的一部分。

一、道路与梦想

在20世纪初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曾经提出三个问题:

1.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个选手参加奥运会?

2.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

3.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张伯苓提出问题的背景,正是中国处于被列强殖民瓜分的年代。积贫积弱,“东亚病夫”是那个时代缠绕在中国人心头的魔咒。

就在张伯苓提出这个问题二十多年后,1929年,何振梁出生于浙江上虞。当然,何振梁并不是天生就是为奥运会的,但时代的风云际会与人生的机缘巧合使他走上奥运之路。

他的父亲十几岁便离家去上海当学徒,多年后含辛茹苦地开起了一家小作坊。可是不久日本人人侵了,战火毁了何父多年苦心经营的小作坊,他忧愤成疾,饮恨早逝。靠着典当、借债,何振梁才勉强保住学籍。逆境催人成长,何振梁在上海中法学校上小学和中学时非常刻苦勤奋,一再跳级。1946年,年仅16岁的他便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震旦大学机电系,并因成绩优秀常常受到减免学费的奖励。何振梁还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加入上海人民保安队开展护厂护校运动,迎接上海的解放……  1950年,团中央来沪物色人选,离毕业还有两个月的何振梁奉命去北京,在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当法文翻译。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许多部门开展外事工作都缺少翻译,操一口纯正法语的何振梁常被借到外交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帮忙。

1955年,国家体委成立,何振梁又服从组织安排,来到国家体委,参与我国与国际奥委会的交往工作,当时他才24岁。风华正茂的他,从此与体育、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

何振梁思维敏捷,口齿伶俐,讲起话来逻辑性很强,在外交圈内有“金口”之称。“八大”前后,他曾为毛泽东主席当法语翻译。当毛主席问他叫什么名字时,他回答说:“我叫何振梁,振作精神的振,栋梁的梁。”毛主席笑着说:“很好,是要振作精神,成为栋梁之才。”

何振梁的确不负厚望。1979年,时任中国奥委会副秘书长的他,在国际奥委会大会中作了长达40分钟的发言,改变了不少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最后,国际奥委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名古屋执委会决议,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席位。

1981年,何振梁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在国际奥委会,何振梁有“圣人振梁”的雅号。因为他举止高雅,风度翩翩,为人正派,处事公正,而且在发言时,常常引用中国富有哲理的典故或诗句,为许多同行所喜欢。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章程规定:当执委有空缺时,任职几年的委员才有资格竞选执委,当副主席一职空缺时,一般是从担任几年的执委中选出,新当选的副主席只能担任第四副主席,直到三年后才升至第一副主席。

可是何振梁从1981年当选委员起至1989年当选为副主席,8年内顺利地通过“三级跳”,并每次都以全票当选,这在国际奥委会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何氏三级跳”的传奇故事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何振梁极富个人魅力。当年我国举办第11届亚运会,不但请来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还请来六十多位国际奥委会委员,这在一个洲的运动会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虽然他在国际奥委会的工作是义务的,但他却非常认真努力,因而获得了国际奥林匹克奖章,西班牙国王也授予他“大十字功勋章”。他被誉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

二、两次申奥 何振梁掌舵

2001年7月13日晚,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一楼新闻中心大屏幕上久久定格在一个动人的场面上:何振梁眼含热泪,与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逐个握手、拥抱,当中国台北委员吴经国含着泪水走过来与何振梁拥抱,并说“中国人最高兴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时,何振梁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72岁的何振梁想的便是:“北京拿到了奥运会举办权,我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

何振梁在中国两次参加申办奥运会中,两次担任陈述人。他在莫斯科的陈述中,以自己毕生对奥林匹克理想的追求和中国人民对奥运会的期盼而深深地打动了委员。美国女委员、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德弗朗茨在投票结束后说:“很多委员都被何先生的真诚所感动。”

1993年那次申办时,何振梁也流过泪;但遭受心灵创伤的何振梁没有在公众场合流泪,没有在外国人面前流泪。所有人都记得当年那个令人酸楚的场面:当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是悉尼而不是北京时,何振梁抑制住内心的沉痛,微笑着转过身子,第一个走上前与澳大利亚委员高斯帕握手祝贺。

何振梁的心里在流血,但他没有流泪。当晚,何振梁和夫人梁丽娟从会场返回饭店后,许多朋友打来电话向他们表示慰问。何振梁总是压抑着伤感镇静地交谈。夜深了,又一次响起电话铃声,是他在北京的女儿打来的:“爸爸,我看了电视,您别太难过了,要保重身体,我爱你们。”这时,何振梁的泪水夺眶而出……

北京第二次申办奥运会,何振梁是无可替代的人物。他在国际奥委会的地位、威望和影响,他的经验和语言能力对北京申奥极其关键。时任北京市领导的贾庆林、刘淇非常尊敬他,聘请他担任北京奥申委顾问,并多次对他说:“要帮我们出主意啊。”何振梁说:“申办奥运是我能为国家做的最后一件事了,我一定会尽全力的。”他称自己是“北京奥申委最年长的志愿者”。

往事如烟。1997年,萨马兰奇应邀前来观摩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全运会。席间他与何振梁“咬”起了耳朵。萨翁说,在他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近二十年间,有两件憾事使他一直耿耿于怀:第一件是奥委会没有将现代奥运会诞生100周年之际的1996年奥运会交给奥运发源地希腊雅典举办,第二件便是没有将世纪之交的2000年奥运会交给北京举办。萨翁还表示,他希望能在自己2001年任满退休之前,亲口宣布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

萨翁的表态为中国再次申办奥运增强了信心。1998年11月,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北京将再次申办奥运会。

说起北京申奥初期阶段的情况,何振梁似乎还有些后怕,他形容那时的情况是“如履薄冰”。2008年奥运会最初有10个城市申办,为了从中选出5个候选城市,国际奥委会要求10个城市分别在22个问题上作出回答。这22个问题都是有关申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体育硬件建设的,结果北京在“关于奥运村的设想”这一项上获得最高分,在“旅馆的条件”这一项中与巴黎并列第一。而巴黎在5个项目上获得了最高分,多伦多则在4个项目上名列第一,大阪虽然没有一项获得最高分,但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在第二、三位上。结果北京的分数排在这三个城市之后,仅名列第四。

随后,5个候选城市市长进行陈述,北京市市长刘淇用英语作了精彩的陈述;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同时播放的介绍北京情况的多媒体图像却异常模糊。这一情况再次影响了北京的排名,北京依然排列第四。回到北京以后,刘淇立即调查图像模糊的原因,结果才知道是我们的技术人员好心办坏事:国际奥委会本来已将他们使用的显示器型号通知了中国方面,但我们的技术人员却认为,我们在这方面的设备比人家好,用好一些的器材总不会错吧,结果造成双方器材接口不符。P2-7

书评(媒体评论)

承担起向全世界宣传奥林匹克理想和价值的重任。

——罗格(国际奥委会主席)

愿全球华人为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共同努力。

——何振梁(两次申奥功臣,原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如果想走得更远,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赛场上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姚明(NBA著名篮球运动员)

毕竟是在家门口参加奥运会,压力还是有的。一场一场地拼吧!

——刘翔(雅典奥运冠军)

中国奥运会开、闭幕式是一项规模庞大的工程。

——张艺谋(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奥运是北京人、中国人、地球人的狂欢盛宴。

——曾子墨(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

做得最痛苦的是这次吉祥物的设计。

——韩美林(奥运福娃的主要设计者)

奥运会是一个大Party,我们不仅出了点钱。

——张朝阳(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后记

2005年1月5日,一份散发着清香的《北京奥运特刊》随《人民日报海外版》飞向全世界,为海外华人华侨、中国留学生以及所有关注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人们打开一扇美丽而独特的窗口。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为《北京奥运特刊》创刊专门发来贺电:“2008年,全世界的目光将聚焦在首次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中国。为了纪念这特殊的盛会,闻名遐迩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将与北京奥组委紧密携手,在未来3年的时间里承担起推广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向全世界宣传奥林匹克理想和价值的重任。”

我也因此得以进入《北京奥运特刊》编辑部,从事我记者职业生涯中一个神秘陌生、蕴涵无限未知可能的领域。在近3年的奥运观察与采访报道中,我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北京2008年奥运会成功申办对拥有灿烂辉煌文明、在近代历尽沧桑、改革开放30年终至面临全面复兴的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于是我开始寻找,寻找那些与这个重大历史事件息息相关的人物。与他们一道,拂去岁月的风尘,拨开往事的云烟,记录这个大时代、个人与民族、国家共同的命运。

感谢《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杨振武、《人民日报》编委、《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以及副总编辑王行增、王谨、刘国昌、钱江的鼓励与指导;感谢《人民日报海外版》国际与体育部主任陈昭老师的培养,正是在陈昭老师的直接带领下,我走上了奥运报道之路。感谢缪鲁老师与郑红深老师的指点,还有我可爱的同事朱凯、罗俊、张保淑、孙有靖以及刚毕业的王凡、李樱、李娜、王嵩等。

感谢《人民日报海外版》党委刘玉昌书记、《人民日报》团委吴亚明书记的鼓励与支持。

感谢我的导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秦志希教授的谆谆教导;感谢武汉大学哲学院彭富春教授在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感谢中宣部新闻出版局局长胡孝汉老师的指导。

书中有些内容是我和同事一起完成的,比如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是和任胜利共同采访的,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是和罗俊一起采访的,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是和萧萧一起采访的,老舍茶馆总经理尹智君的采访是读图时代蒋一谈安排的,非常感谢他们的帮助。感谢中华鼓乐大会执行总指挥吕英杰先生以及中国长城学会的帮助与支持。

感谢国家广电总局梁刚建司长、晋商研究专家曹培红以及艺林山水韩长印的支持与帮助。感谢中兴光速王银城的支持。

感谢艺术家陈岩、张云以及辽宁盘锦的田玉武先生;感谢蒋升平以及中新旅图。

感谢本书的策划和责编洪琼先生,正是他的创意才使此书得以面世,以及我们共同的好友青岛大学王凯教授。

奥运将改变中国,我坚信。

目录

“奥运风”吹醒“中国复兴梦”(代自序)

一、高端声音

1 何振梁:一生只做一件事情

2 霍震霆:一个家族的奥运情结

3 刘鹏:既要搭好台又要唱好戏

4 许嘉璐:长城文化是人文奥运的底蕴

5 吴经国:北京奥运的“关键一票”

二、体坛星空

6 姚明:王者归来

7 刘翔:不一样的2008

8 杨扬:让奥运精神深入民间

9 黄金宝:寻常巷陌 英雄曾住

10 林丹:羽坛“一哥”的快意恩仇

11 叶乔波:冰上女皇的奥运创伤

三、传播力量

12 张艺谋:给13亿人看,还是给50亿人看?

13 曾子墨:墨迹?心迹?

14 袁和平:让全世界看中国武术

15 唐季礼:北上”捞世界”

16 乔羽:乔家大院“父子兵”

17 关牧村:希望为北京奥运歌唱

18 倪鹰:中国电影瞄准2008

19 郭峰:奥运重燃音乐梦想

四、人文中国

20 韩美林:石破天惊的奥运吉祥物设计

21 袁熙坤:一生中最大的作品

22 张统:碧水蓝天奥运城

23 冯惠玲:北京奥运的文化遗产

24 王界山:为什么说北京最适合举办奥运会7

25 刘元风:不拘一格改唐装

26 王化:奥运穿“唐装”

五、奥运商道

27 张朝阳:“狐”眼观奥运

28 王均豪:体育营销成就商业帝国

29 柯瑞嘉:老牌中的王牌

30 陈素贞:最“精确”的奥运赞助商

31 陈波:金龙鱼“游”进奥运餐桌

32 张志勇:奥运会”一切皆有可能”

33 翁团伟:用行动助力人文奥运

34 王振滔:天佑奥康

35 何鲁敏: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36 王鹏:奥运铸就“金”饺子

六、风格境界

37 唐师曾:我为申奥斡旋中东

38 于西蔓:五彩人生 七彩世界

39 李柠:美丽传播者

40 王敏:从核心图形到奥运奖章

41 尹智君:京味儿 中国茶

42 苏珊:奥运口号诞生始末

43 郑华伟:奥运礼仪不是“面子工程”

七、海外观潮

44 埃里克:奥运将会改变中国

45 朴世直:韩国经济起飞的奥运翅膀

46 阿久津:感受2008温故1964

47 温仁德:新加坡奥运零金牌之痛

48 陈屹:在曼哈顿遥看北京

后记

序言

“奥运风”吹醒“中国复兴梦”

(代自序)

2007年年初,美国《时代》杂志的一期封面故事,用了一幅血红色的图片来展示中国:一个巨大的五星升起在万里长城之上,金光闪闪,在风起云涌的大千世界投下万道霞光。光芒中跳出一行字来:“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出现”。(China:Dawn of a New Dynasty)。这期封面故事长达11页,按照他们的描述,在这个刚刚开始的世纪里,美国的力量会走下坡路,而中国的力量将上扬。中国正将它的经济影响转变为强大的政治威力。因此,“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一点也不夸张。”

从1993年中国第一次申办奥运会,到2001年7月13日第二次申奥终于成功,其实正是中国综合国力发展带来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最好证明。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进入了筹办奥运会阶段。奥运会带来的最直接的效应是:中国正越来越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因为,只有奥运会这个全球第一盛会的魅力,才可以超越政治和文明的冲突,成为普世接受的“PARTY”。

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20世纪初叶,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曾经提出三个问题:

1.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个选手参加奥运会?

2.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

3.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也许,在积贫积弱的年代,这样的三个问题对于中国而言太奢侈了。但当中国一旦国力强蛊,一旦有能力举办奥运会,可以理解,这个魂牵梦绕在心头的蛊会对于全球华人而言有多么重要。

举办奥运会,一向是西方经济强国的专利,在亚洲,只有两个国家举办过奥运会,一个是日本,另一个是韩国。无一例外的是,在这两个国家举办奥运会的时候,都是经济迅速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刻,而反过来,奥运会的举办更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在国际上的形象,促进了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1960年年底,池田内阁将东京举办奥运会纳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为举办奥运会扩建了城市,改进了交通网点,兴建了体育场馆和其他服务设施。这些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制遣业、建筑业、服务业、运输、通讯等行业的强劲发展,使日本出现了经济的持续繁荣,形成了1962—1964年的“奥林匹克景气”。

1988年汉城奥运会,使韩国完成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国家的转变,一些经济学家在分析该国经济起飞的原因时,高度评价1988年汉城奥运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景气,并称之为“奥林匹克生产效应”。

“你也要告诉我一个中国崛起的故事吗?”在华丽的北京饭店大堂,《朝日新闻》驻北京专职报道2008年奥运会记者阿久津这样问我。因为奥运,他来到了中国,学习汉语,试着更多地了解中国。也因为都是“奥运记者”的缘故,我们有了多次见面的机会,这个东京大学法律系毕业的高才生,喜欢观察奥运会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喜欢拿1964年东京奥运会与北京奥运会做比较。

“我们正在努力,这是我们中国梦的一部分。”我回答,“但我们有自己的方式。”我们的奥运期待,是将中华五千年文明,展现给世界。

2005年11月,朴世直,1988年汉城奥运会组织委员会委员长,来到北京宣传他的新书《我策划了汉城奥运会》;在王府饭店与我面对面交谈。当时正值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发布,全北京甚至全中国都沉浸在奥运的热潮中,朴世直先生无法理解,距2008奥运会还有两年半多的时间,中国人为何这么兴奋?  不能理解的还有温仁德,新加坡体育理事会总裁,新加坡体育界最高机构的领导人,2006年年底邀请我飞赴狮城与他们交流。温仁德很想知道,即将举办的奥运会给这个古老的国度带来了哪些变化,以及探讨新加坡申办奥运会的可能性。因为都说汉语,我们的交流没有任何障碍,当我告诉他中国人为举办奥运会真诚地骄傲和自豪的时候,他的眼睛里有了晶莹的泪光。他被感动了,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多么希望不被人欺负,多么希望被别人看得起,多么希望跟所有的人一样堂堂正正地站立!这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屡遭践踏的民族一个最简单、最朴素的梦啊!

现在,我们不但站立起来了,而且发展强大了,更让人高兴的是,我们打扫好房屋,置办了佳肴,向全世界发出了邀请函,2008年8月,到北京做客!

这就是中国的奥运梦,自尊、自信、自强的中国复兴梦。如果你没有灿烂辉煌的五千年历史文明,如果你没有一百多年遭受任人宰割的历史,你就无法理解。我们进入了一个需要全面“总结”的时代,总结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寻求中国崛起的历史方位和中华文明复兴的新机遇。奥运会的适时举办,无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

现在,距离北京2008年奥运会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故事的主角队伍在不断扩大,他们是全体中国人,全球华人几女。因为,奥运跟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

这些故事和梦想的关键词是——中国复兴。

内容推荐

奥运是什么?北京奥运会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在这样一种全球最大的狂欢仪式中,我们该如何解读它对于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精选了北京奥运第一平面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奥运特刊》对何振梁、霍震霆、刘鹏、许嘉璐、吴经国、姚明、刘翔、叶乔波、张艺谋、袁和平、曾子墨、韩美林、唐师曾、张朝阳等48位与奥运有关的名人专访,并根据大众的阅读品味修改而成,他们从申奥成功的幕后故事、奥运赛场的备战风云、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创意、吉祥物诞生的曲折过程、奥运口号的征集与创作、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奥运商道、海外观潮等多角度对北京奥运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解读。

编辑推荐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一天天地临近了,所有的中国人都在亲身地体验和感受着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名人们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作者张永恒以奥运记录者的身份走近他们,向读者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名人的奥运情怀。让我们走进何振梁、霍震霆、刘鹏、姚明、刘翔、张艺谋、袁和平、曾子墨、韩美林、张朝阳等的奥运心。深入北京奥运筹备发生现场,挖掘申奥成功幕后故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18: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