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万物的终结(宇宙毁灭的5种方式)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作者 (美)凯蒂·麦克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我们都知道宇宙有一个开端。随着大爆炸的发生,它从一种难以想象的超高密度状态扩展为一颗包罗万象的宇宙火球,再到物质和能量的沸腾,然后形成从星球到黑洞的一切事物。但在故事的最后,宇宙会发生什么?它对现在的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凯蒂·麦克以活泼的智慧和幽默,带我们领略了宇宙可能出现的五种结局:大坍缩、热寂、大撕裂、真空衰变和大反弹。宇宙膨胀会一直持续下去吗?暗能量和熵怎样影响宇宙的未来?宇宙终结之后又会是怎样的光景?对于这些浩渺的问题,全书没有复杂的数学运算,而是采用了通俗有趣的文笔和恰到好处的插图。
在量子力学、平行宇宙、弦理论等前沿科学和主流观念的引导下,本书是一次内容丰富、出人意料的欢快之旅,将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带到最遥远的未来。
作者简介
凯蒂·麦克,天体物理学家,宇宙灾难鉴赏家,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宇宙学和科学传播领域的首任霍金主席,加拿大高等研究院全球学者,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物理学教授。
她的研究涉及暗物质、早期宇宙、星系形成、黑洞、宇宙弦及宇宙的最终命运。她曾为《卫报》《科学美国人》《对话》《天空与望远镜》《时代》《宇宙》等媒体撰稿,为BBC提供专家信息。她还是TED演讲嘉宾,并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等地进行演讲和访谈。她的讲座曾吸引霍金先生亲临现场聆听。其推特粉丝数超40万。
目录
第1章 宇宙简介
第2章 从大爆炸到现在
第3章 大坍缩
第4章 热寂
第5章 大撕裂
第6章 真空衰变
第7章 大反弹
第8章 未来之后
后记
导语
从《时间简史》知道宇宙咋来的,从《万物的终结》了解宇宙咋没的。
《what if?》作者兰道尔·门罗、《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卡洛·罗韦利、《存在主义咖啡馆》作者等世界级大咖赞不绝口!
《自然》《科学》权威期刊一致推荐!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推荐!
后记
马丁·里斯并没有建造
什么大教堂。
在六月里的一个阳光
明媚的早晨,我们坐在剑
桥大学天文学研究所中他
的办公室里。他告诉我,
我们所知的人类将被遗忘
。“在中世纪,大教堂的
建造者很乐意建造一座在
他们身故之后仍然耸立的
大教堂,因为他们认为子
孙会欣赏它,会过上和他
们一样的生活。然而,我
不认为我们如他们所想。
”里斯是一位思考遥远未
来的老手,曾经著书探讨
人类的未来,以及我们可
能意外毁灭自己的所有不
同方式。根据他的说法,
在文化和技术意义上的进
化正在越发迅速,以至于
无论未来几百年或几千年
后占主导地位的智慧生命
是什么,我们都无法预测
它是什么样子。但我们可
以肯定,它不会关心我们
。“我认为,现如今希望
留下流传百年的遗产,这
样的野心要比我们的祖先
更大胆。”他说。
“这让你不开心吗?”
我问他。
“这让我很不开心。但
是,世界凭什么非得是我
们喜欢的样子呢?”
我们不可能只是认真
思考宇宙的终结,最终却
不接受它对人类的意义。
即使你认为里斯的观点过
于悲观,在任何时间线上
有限的范围内也总会有一
个点,我们作为一个物种
的遗产到那里便要……不
复存在。无论我们用什么
基于遗产的合理化解释来
与自己的死亡和平相处(
也许我们留下了孩子,或
者留下了伟大的作品,或
者以某种方式使世界变得
更好),这些都不能在万
物最终毁灭之际幸存下来
。总有那么一刻,在宇宙
的层面上,我们是否曾经
存在并不重要。宇宙很可
能会消逝在冰冷、黑暗、
空虚中,而我们所做的一
切将被彻底遗忘。那么我
们现在当何去何从?
希拉尼亚·佩里斯用一
个词来概括:“悲伤”。
“这非常令人沮丧。”
她说,“我不知道对此还
能说些什么。我在演讲中
提到这可能是宇宙的命运
,人们都哭了。”
这确实引发了一些思
辨。“宇宙产生了一个非
常有趣的时期,其间发生
了很多事情,这在我看来
非常耐人寻味。”她说,“
然而,我们似乎要面对一
个长得多,而且彻底黑暗
、寒冷的时期。这是很可
怕的。实际上,从这个角
度来看,生活在宇宙学发
展历程中我们第一次了解
到所有这些东西的年代,
我感到非常幸运。”
“这让我立刻感到了悲
伤,”安德鲁·波岑同意,
“然后我很快就开始担心
此时此刻我们在地球上的
问题,心想‘得了吧’。我
们的麻烦比宇宙的热寂要
严重得多。所以,我想这
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作为一
个文明在短得多的时间尺
度上所面l临的问题。如
果我要担心什么,那将是
这些,而不是热寂。”
“对于宇宙的死亡,我
想我只是没有真正的情感
联系。”波岑继续说,“但
我对地球的死亡有。我不
介意我在50年后或其他时
间死亡,但我不希望地球
在50年后死亡。”
我对这种观点很有同
感。就我们真正应该担心
的事情而言,热寂,或者
真空衰变,或者大撕裂,
或者其他什么,都排不到
这个名单的首位(哪怕抛
开我们完全无能为力的事
实)。作为生命体,我们
自然最关心自己的生命,
以及在空间和时间上亲近
我们的人的生命,而在大
多数情况下,我们把宇宙
遥远得无法想象的未来留
给了它自己。
但就我个人而言,我
仍然觉得,在某种情感意
义上,“宇宙恒久远”和“
终有竞时”之间存在着很
大的区别。阿卡尼一哈米
德也有同样的感觉。“在
绝对最深的层次上,无论
人们是否明确承认思考过
这个问题(如果他们不承
认,他们就更可怜了),
如果你认为生命有目的,
那么我实在不知道如何找
到一个不与超越我们渺小
的必死命运有关的目的。
”他告诉我,“我认为很多
人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那
句话,无论是直白的还是
含蓄的),都会因为觉得
自己确实能够超越一些东
西,而去研究科学或艺术
或其他的事情。你触摸到
了一些永恒的东西。‘永
恒’这个词,非常重要。
它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
弗里曼.戴森曾希望
找到一种将智慧生命永久
保存下去的方法。他在
1979年的论文中提出了
一种方法,通过一种涉及
不断减缓处理速度和间歇
性休眠的方案,将某种智
能机器延续到无限未来。
不幸的是,相关计算是在
假设宇宙膨胀不会加速的
情况下进行的,而现在看
来,膨胀确实在加速。而
如果加速继续下去,戴森
的计划就不会成功。“这
令人失望。”他承认,“我
的意思是,你必须接受大
自然的安排。这就像我们
的寿命有限的事实一样。
这并不那么悲惨。在很多
方面,它令宇宙更加有趣
。万物都在不停地演化。
但是,一切都有一个有限
的寿命,也许这就是我们
的命运。当然,我还是更
希望演化之路永无止境。

谁知道呢?也许在某
种意义上确实如此。罗杰
·彭罗斯认为有一个更好
的方法。他花了10年左右
的时间来发展他的共形循
环宇宙论。该理论假设宇
宙不断循环从大爆炸到热
寂,一次又一次,永无休
止,而且还有一种诱人的
可能性,即某些东西(来
自前一个循环的印记)也
许能穿越循环的界限。他
认为,穿越的
书评(媒体评论)
讲宇宙的过去和现在
的书很多,讲宇宙的未来
的书却很少。这本书立足
现在看宇宙的未来,震撼
之余又饱含魅力。虽然我
们无法亲眼见证那一天,
但从这里就能提前了解宇
宙可能的结局。
一苟利军 中科院国家
天文台研究员
这本书以卡尔·萨根的
风格将对物理学的深刻思
考和对宏观的敬畏完美结
合。
——兰道尔·门罗 《
那些古匿又让人忧心的问
题》作者
凯蒂·麦克是一位伟大
的科学家,一位对自然充
满激情的探究者,是这次
探索中重要的伙伴,充满
了机智和幽默。我从她那
里学到了很多我不知道的
事情。
——卡洛·罗韦利 《
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
在麦克的笔下,这种
关于宇宙末日的猜测构成
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她是复杂物理学的天才传
播者,对天文学的热情和
好奇心使她成为受欢迎的
演讲者和推特红人,这一
点在这本书里也很明显。
——《自然》杂志
优秀、影响深远,这
本书是世俗烦恼的完美解
药。
——《科学》杂志
精彩页
第1章 宇宙简介
古往今来,世界将如何终结的问题一直是诗人和哲学家猜测和辩论的主题。当然,时至今日,科学的发展告诉了我们答案:是火。绝对是火。再过大约50亿年,太阳将膨胀为红巨星,吞噬水星甚至金星的轨道,并把地球变成一团烧焦的岩石,那里的生命不复存在,到处是横流的岩浆。即使是这种毫无生机的余烬,最终的命运也可能是螺旋式地进入太阳的外层,在垂死恒星的汹涌大气中分解成一粒粒原子。
因此,火,就是定论。弗罗斯特第一次的猜想是对的。
但是,他思考的格局还不够大。我是一个宇宙学家。我研究宇宙,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并以最大的尺度来研究。从这个角度来看,地球只是一粒让人伤感的微尘,迷失在广袤多变的宇宙中。对我来说,无论是出于专业的思考还是个人的兴趣,重要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宇宙将如何终结?
我们知道宇宙有一个开端。大约138亿年前,宇宙从一种难以想象的致密状态,变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火球,再变成一团逐渐冷却的物质和能量流体,并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恒星和星系埋下了种子。群星形成,星系相撞,光充满了整个宇宙。在一个螺旋星系的边缘,某颗平平无奇的恒星身旁,一颗岩石行星上发展出了生命、计算机、政治学,以及以阅读物理学书籍为乐的瘦长两足哺乳动物。
但接下来又当如何?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原则上来说,我们应该可以从一颗行星,甚至一颗恒星的死亡中幸免于难。我们可以想象人类在数十亿年后仍然存在,以某种可能无法识别的形式,向遥远的太空进军,寻找新的家园,建立新的文明。不过,宇宙的死亡是所有事物的终结。如果一切最终都将结束,这对于我们,对于万事万物,意味着什么呢?
欢迎来到末世
尽管在科学文献中有一些与此相关的经典论文(而且读起来很有趣),但我第一次接触到“末世论”这个术语,也就是对一切事物终结的研究,是在阅读有关宗教文章的时候。
末世论,或者更确切地说,世界末日,为世界上许多宗教提供了一种使神学的训诫拥有背景的方法,并以压倒性的力量使其意义深入人心。尽管在信仰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末日会带来世界的最终重构。在这个过程中,善会战胜恶,那些被上天眷顾的人会得到回报。也许最终审判的承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个不幸的事实,即我们并不能指望这个不完美、不公平、肆意妄为的物质世界会令那些正派人的生存变得美好、有价值。就像一部小说可以被它的终章救赎或回溯般地毁灭一样,许多宗教哲学似乎需要世界的结束,而且是“公正地”结束,这样它才会有意义。
当然,并非所有的末世论都是救赎性的,也并非所有的宗教都预言了世界末日的时间。尽管2012年12月下旬很多人都在大肆宣传,但玛雅人的宇宙观是周期性的,就像印度教传统一样,没有特定的“终点”。这些传统中的周期并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充满了下一轮事情会变得更好的可能性:你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痛苦都是糟糕透顶的,但不要担心,一个新的世界即将到来,现世的不公不会对它造成任何伤害,或许还会改善它。另外,关于末日的世俗故事既包含着虚无主义的观点,即什么都不重要(到头来终将是一场空),也有令人振奋的永恒复现观念,即已经发生的一切都会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再次发生,直到永远。事实上,两种看似对立的理论通常都会被认为与弗里德里希·尼采有关,在宣布任何可能给宇宙带来秩序和意义的神的死亡后,他努力思考过生活在一个缺乏最终救赎之弧的宇宙中的意义。
当然,尼采并不是唯一思考过存在意义的人。从亚里士多德到老子到波伏娃到柯克舰长到吸血鬼猎人巴菲,每个人都曾经问过:“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截至目前,我们还没有达成共识。
无论是否认同某种特定的宗教或哲学,我们都很难否认,知道了我们宇宙的命运,对我们有关自身存在的思考,甚至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都必然产生一些影响。如果想知道我们在这里所做的事情最终是否重要,我们首先要问的是:最终结果会如何?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会立即引出下面的问题:这对此时此刻的我们意味着什么?如果宇宙终将灭亡,我们下周二还必须把垃圾倒掉吗?
我自己也对神学和哲学文章进行过研究,虽然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迷人的东西,但不幸的是,“存在”的意义并不在其中。大概我天生就不是思考这个问题的料儿。那些可以用科学观察、数学运算和物理证据来回答的问题及其答案,才是一直强烈吸引着我的。把整个故事和生命的意义一劳永逸地写在一本书里,这样的愿望有时候看起来很吸引人,但我知道,我只能真正接受我可以利用数学重新推导的那种真理。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8: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