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畲汉人民和谐共生,源远流长。畲民自称“山哈”,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就从福建迁居浙江景宁,千百年来,畲汉两族人民共同在景宁这方热土上生聚教训,共启山林,畲族人民以其“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的心理禀赋,深深影响着景宁汉族群众的文化观念,汉族群众则以其源于五千年文明的广博文化,滋养着绚丽多姿的畲族文化,两者既各承一脉,又融会贯通,共同铸就了独特的畲乡文化体系。
本书以生动优美的笔调,简练纪实的文字,串玉成珠,娓娓道来,让您尽情领略畲乡之美、之韵、之风。通过本书的出版发行,使致力于畲乡建设和关心支持畲乡发展的同志和朋友进一步加深对畲乡历史文化的认识,共同为畲乡景宁明天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它的出版,对于宣传景宁、弘扬民族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汉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作过程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保护、弘扬和发展畲族文化、县域文化,扬己所长,彰显特色,宣传畲乡,县委决定编写出版《畲山之风》文集,通过挖掘提炼畲族文化、县域文化的特色和亮点,使诸多历史、名人、古村、风情得以重现和创新,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畲乡三个文明建设。
本书是以叙写抒情为主的文学作品集,通书以史为鉴,大胆想象,文字优美,行文流畅,集史料性、文学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我县深入贯彻“二为双百”方针,不断繁荣发展先进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
醇厚畲风
一阵喜庆的鼓乐声,畲家门楼前迎来了一支热闹的迎亲队伍。走近细看,迎亲队伍原是游客装扮,有的模样还不错,有的却散扣腆肚,犹如员外相公,样子颇为滑稽。但不管模样帅不帅,个个都兴奋快意,欢颜浪漫,幸福无限——要娶个畲家妹子做“老婆”了。
畲乡景宁作为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份难得的古朴的畲家婚俗等风情活动,吸引了长三角各大城市的人们。较大的文化差异,迥然不同的生活习俗,扑面而来的山野气息,让久居都市,为“水泥森林”和快节奏生活奔忙所围困的人们,得到一次心灵的放纵和纯自然的畲乡文化之旅,好不惬意。
景宁作为浙江、安徽畲族的发祥地,在畲民中影响很大。畲族风情保留完整,蕴藏深厚,文物繁富。畲族的婚俗、歌俗、茶俗、织带工艺、祭祖习俗、生产生活习俗演示等一系列畲族风情旅游项目及独特的饮食习俗别具一格,令人心动。景宁是亲历畲族文化、风情的最佳处所。
走进村寨,倚山而筑敞门迎客的畲族民居——小木楼,古朴而温馨,几乎每一位村内畲民都会主动招呼,热情邀你,延至家中,捧上农家手工自制惠明茶,茶汤清冽好喝,有些甜味,一般要喝两碗,畲家认为“喝一碗是无情茶”。畲民大多不善言辞,却总会留你吃饭,为你杀鸡,做糯米粑,磨豆腐娘,端上一系列自家腌制的山菜野菜。这些山野咸菜,口味独特,咸淡适宜,味如醯醢。如果猎户最近猎来野猪、黄麂一类野味,还能吃上一顿热腾腾的畲家野味火锅,就是没有野味,也会弄个田螺、泥鳅、菜干肉或豆腐娘的火锅,畲家不论季节冬夏,都用火锅。有了火锅,主人会极其热情地与你平分壶中的家酿米酒,或是畲药浸制的白干米烧,不醉不休。有的还能用畲语给你唱畲家敬酒歌。如你豪爽,饕餮善饮,言谈也平和可亲,认同畲族,畲民们会把你当做至亲,拿出家中恋爱时的定情物——畲族彩带和草鞋,结婚时的纪念品——畲族银制头饰和凤凰装,还有家藏香袋、肚兜、坎肩等手工刺绣,让你一一欣赏。皓月当空的夜晚,村中旷地常为游客燃一堆篝火,竹吟松啸,畲乐声起,美丽的畲姑畲妹邀你共舞,一些仿佛打猎和劳动的动作,温和有趣,让你整个身心沐浴在畲家自然天籁之中,感受着山野纯净的呼吸。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定会如馨香花瓣次第绽放,思想如飘飘的彩云,飞升了人间。
畲家没有什么大的禁忌,但也并非可以贸然乱闯,尤其是楼上中堂和宗族祠堂,那是祖宗的牌位或祖图所在。你须在主人的陪同下,才可走近,细看那有些陈旧而显斑驳的烛台和祖宗牌位。如果要参观宗族祠堂,还须在村内族长的陪同下,由他引路,打开大门,依次可观看畲族祭祖时的各色道具和联辞,体会畲族敬仰祖先的那份真挚和虔诚。
畲族有些禁忌很有趣味,说是禁忌,不如说是乡风民俗,有些还是社会经验和生活实践的总结,很纯朴、很动人的。如正月初一不串门,不喝汤,白天不睡眠。喝了汤整年出门逢下雨,须打伞,睡了床自家的田坳会崩塌。正月初五前不晒衣,不扫地,不到别人家点火种。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初八为谷生日,不煮米饭。打猎的土铳和猎来的猎物忌人跨越、垫坐,忌用鞋板打猎物。畲民爱牛,四月初八定为牛生日,这天忌用牛耕田,要早早让牛上山吃天上掉下的三个半馒头。立夏日不用牛,否则牛蹄会蛀虫。谷种自家未落土,绝不借送他人。上山劳动临出门时忌言不吉利话语,忌在水口处开始下田拔秧,不然会被秧鬼打,整年腰背痛。立秋日不下田,下田则有鼠害。六月酿酒一定酸,十一月酿酒会烂糟,丙丁日不酿酒,酿酒一定酸。新娘出嫁忌遇孕妇,有孕在身的妇女不能迎接新娘,也不能去送亲。孕妇忌坐门槛,忌看木偶戏,忌摘水果。日常中忌用筷子打猫,否则猫会把蛇背回来。忌用有字的纸揩屁股,揩了会眼瞎。饭粒掉在地上忌用脚踩,踩了会被雷击。忌言“死”字,人死了称“老了”、“过山了”、“归去了”。 畲族男女之间不分尊卑,生男生女一样可以获得一份祖产。在畲家,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家家干净,户户整洁,沿坡而建,格局相类的小木楼,给人一种拙朴自然的感觉。《高皇歌》中唱道:“祖宗落担凤凰山,做天做地做乾坤,青山绿水做衫着,溪河流水做琴弹。”畲族的春种秋收,衣食住行,畲族的勤劳勇敢,淳朴热情,是现代都市居民的梦幻境界。
畲,刀耕火种的畲,古朴生趣的畲。
醇厚的畲风淡淡吹来,畲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P12-15
中共景宁畲族自治县委书记 武昌
巍巍畲山,清韵雅风。
汇聚畲乡景宁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精华的《畲山之风》成书问世了!它的出版,对于宣传景宁、弘扬民族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县积极推进“文化畲乡”建设的重要举措。
景宁畲汉人民和谐共生,源远流长。畲民自称“山哈”,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就从福建迁居浙江景宁,千百年来,畲汉两族人民共同在景宁这方热土上生聚教训,共启山林,畲族人民以其“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的心理禀赋,深深影响着景宁汉族群众的文化观念,汉族群众则以其源于五千年文明的广博文化,滋养着绚丽多姿的畲族文化,两者既各承一脉,又融会贯通,共同铸就了独特的畲乡文化体系。
景宁因畲而美,风情浓郁。在这块古老沧桑的土地上,畲族人民伐猎于深山沟壑,耕作于田间阡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畲族文化。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朴实奔放的舞蹈,富有哲理的谚语,工艺精巧的刺绣编织以及畲族的语言、山歌、婚嫁、祭祖、彩带、服饰等,无不彰显着畲族的亘古神秘,浓缩着畲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它们在传承发展中不断丰富充实,自成一派,成为代表畲族文化特征的民族符号和元素。
景宁山川秀美,古韵悠远。境内原始森林荫蔽茂密,飞瀑奇崖相映成趣,宛如银河倾泻的雪花飞瀑,堪称华东第一的望东洋高山湿地,秀美山水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巍巍敕木山麓,涓涓沐鹤溪畔,古往今来,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寻踪踏访,题词赋诗,时思寺、柳杉王、浮丘伯钓台、谢灵运题刻、摩崖“浮伞仙迹”,还有那近代书法家沈尹默留下的《景宁杂诗》24首,秦观、李阳冰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以及飞架群山沟壑间的40多座木拱古廊桥,点滴记录着一页页厚重的历史沧桑,意味深长地向人们诉说着关于山、关于水、关于生命的无限风情。
景宁物换星移,前程更美。自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景宁畲族自治县以来,这个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迈人了历史新纪元。二十多年来,秉承着“纯朴厚道、坚忍不拔、兼收并蓄、敢闯天下”的畲乡精神,畲汉同胞团结奋进,摘掉“贫困帽”,齐心谋发展,迈人了历史的新纪元。畲乡文化也在挖掘、整理、传承、创新中不断繁荣发展。而今,随着“十一五”新序幕的拉开,畲乡人民正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深入实施“一三四八”战略,携手行进在“打造中国畲乡,建设和谐景宁,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前列”的道路上,我们相信,畲乡文化也将在新的时代中进发出新鲜的活力!
本书以生动优美的笔调,简练纪实的文字,串玉成珠,娓娓道来,让您尽情领略畲乡之美、之韵、之风。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发行,使致力于畲乡建设和关心支持畲乡发展的同志和朋友进一步加深对畲乡历史文化的认识,共同为畲乡景宁明天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2006年7月1日
《畲山之风》终于付梓问世了,这是畲乡景宁文化生活中意义深远的一件大事。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汉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作过程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保护、弘扬和发展畲族文化、县域文化,扬己所长,彰显特色,宣传畲乡,县委决定编写出版《畲山之风》文集,通过挖掘提炼畲族文化、县域文化的特色和亮点,使诸多历史、名人、古村、风情得以重现和创新,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畲乡三个文明建设。
《畲山之风》是以叙写抒情为主的文学作品集,通书以史为鉴,大胆想象,文字优美,行文流畅,集史料性、文学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我县深入贯彻“二为双百”方针,不断繁荣发展先进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由于每人看事待物的角度不一,感悟不同,相同的史实事件,书中表述难免会与县志史籍有些不同,见地相异,再者,受时间、经验、水平限制,存在缺陷和错讹在所难免,敬请大方之家斧正。
编写出版此书得到了县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蓝良兴,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雷华英等于百忙之中为此书提出宝贵建议。编写组成员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查阅大量史籍,深入一线采访,精心撰写编校,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无不令人感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另外,书中《战云过处沐贤风——记与黎沛华等民国知名人士之文学缘》一文作者为抗日时期本县大均乡乡政负责人李恒元,已于2001年1月仙逝,在此特作说明。
“名山还须名人扶”。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外地朋友来关心和支持畲乡景宁建设,更欢迎国内外文学家、艺术家朋友们能够到我们畲乡来走一走看一看,为我们创作更多更好反映畲乡景宁这方热土的精品力作,使畲乡景宁这块璞玉,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愿畲乡景宁明天更加美好,文化事业更加辉煌!
编者
2006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