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城(当代作家笔下的城市人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任欢迎//李光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代作家笔下的城市人文——《读城》是当代作家群体奉献给世人的一道视角独特、体验深刻、诠释城市历史和生活变迁,并体现东西南北中特色风情的文化大餐。46位当代知名作家则用情景感受、纵深思考、贴切描述,带领我们对城市景观文本的具体内涵进行真实的阅读。在作家们的笔下,景观与故事、情感、思想层层展开,城市成为一本打开的书。

本书适合喜欢城市文化的都市白领、时尚人士、爱好旅游的人群、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和民俗研究学者,还有喜欢作家散文的文学爱好者。

内容推荐

本书是北京晚报精心策划、当代知名作家群体首度合作的一次“读城”之旅,也是一次长达3个月的写作接力赛。从海南的三亚开始,一路不断体味和发现,从“梦幻的香格里拉”、“拉萨,曾经的历史人事”、“在明孝陵撞见南京的灵魂”一直写到“永恒之城”北京,共计一百多个城市。所写之处都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所到之城。

城市是一本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厚重的册页。城市也是一个鲜活的不断变化更新的生命体,当代作家更是城市生活的鉴赏家,从他们独特的视角来捕捉和诠释城市,让我们既能够从中发现城市的历史变迁,同时也会感受到城市当下的脉动。

那些值得追忆的人与事,还有那些迷人的城市氛围……

目录

海南篇

 三亚:候鸟人的天堂(李启达)

 五指山:1129平方公里的花园别墅(李启达)

 海口:最适宜居住的地方(李启达)

广东篇

 在广州过俗世生活(谢有顺)

 在深圳听南腔北调(谢有顺)

 在惠州遇见苏东坡(谢有顺)

 到汕头吃粥去(谢有顺)

福建篇

 站在福州的阳台上眺望(南帆)

 厦门,我的半岛(北村)

 一条名叫“龙岩”的鱼(北村)

江西篇

 味蕾上的瑞金之红(程维)

 井冈茶寮品茶歌(程维)

 水润南昌(程维)

浙江篇

 杭州——湖畔的栖息(王旭烽)

 蔚蓝色的外婆家?石骨铁硬宁波人(王旭烽)

 陡峭的越州绍兴?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王旭烽)

 上海篇

上海之一:混杂即自我(陈丹燕)

 上海之二:地方化的世界主义(陈丹燕)

江苏篇

 在明孝陵撞见南京的灵魂(苏童)

 君到姑苏见(朱文颖)

 王泰州,或一个城市的哲学表情(费振钟)

安徵篇

 合肥:城市里的田园风景(许春樵)

 江淮双星:历史的见证人(许春樵)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许春樵)

湖北篇

 武汉这个地方(方方)

 宜昌天然大气派(方方)

 荆州:劫难与花朵(李修文)

湖南篇

 韶山(何立伟)

 我望岳阳楼(何立伟)

 我们长沙人(何立伟)

广西篇

 桂林,比想象多一点点(东西)

 南宁,生活的地方(东西)

 百色,三种自豪(东西)

云南篇

 在昆明烤太阳(范稳)

 丽江之水得自然(范稳)

 梦幻香格里拉(范稳)

贵州篇

 贵阳可人在野趣(戴明贤)

 苗岭新都听酒歌(戴明贤)

 遵义有幸得诗人(戴明贤)

重庆篇

 重庆之一:从陪都到直辖(莫怀戚)

 重庆之二:从江边到锅边(莫怀戚)

四川篇

 居于成都(麦家)

 宜宾,一杯飘香千年的美酒(麦家)

 绵阳:骨子里的文人情怀(麦家)

 乐山:靡靡的闲适(麦家)

西藏篇

 拉萨,曾经的历史人事(马丽华)

 亲历拉萨三十年(马丽华)

 属于山南的抵达(马丽华)

青海篇

 从格尔木到青海湖(杨志军)

 西宁,望麻了一对大眼睛(杨志军)

 青唐:宗曲穿城而过(梅卓)

新疆篇

 乌鲁木齐:上天的神来之笔(红柯)

 喀什:尘世与神灵的完美结合体(红柯)

 在昌吉吃拉条子(红柯)

 将军和一座城(红柯)

甘肃篇

 嘉峪关的河西民歌(雪漠)

 酒泉宝卷与河西贤孝(雪漠)

 天水的大地湾(雪漠)

 追求安分的敦煌人(雪漠)

宁厦篇

 银川,你想不到的事(石舒清)

 吴忠:水旱码头,天下大集(石舒清)

 中卫:羊皮阀子泛黄河(石舒清)

陕西篇

 西安这座城(贾平凹)

 延安:你不知道的还多着哩(高建群)

 沉醉咸阳(程海)

山西篇

 一个人的平遥(蒋韵)

 太原古槐认前朝(李锐)

 为了一个眼神去大同(李锐)

内蒙古篇

 呼和浩特的颜色(宝音贺希格)

 有一只鹰,就可以看见蓝天(宝音贺希格)

 在赤峰怀念契丹人(宝音贺希格)

黑龙江篇

 水墨丹青哈尔滨(迟子建)

 齐齐哈尔,鹤之舞(迟子建)

 萨尔图落日(迟子建)

吉林篇

 长春:惬意地栖居(金仁顺)

 吉林:相爱于江湖(金仁顺)

 延吉:孤“城”自赏(金仁顺)

辽宁篇

 鞍山:峻岭下的钢都(鲍尔吉?原野)

 沈阳,纯阳之地(鲍尔吉?原野)

 你到没到过大连(素素)

山东篇

 东部(烟台):美城之链(张炜)

 济南:泉水与垂杨(张炜)

 青岛,有历史?无历史?(尤凤伟)

 曲阜:两千年前的火炬(李贯通)

河南篇

 郑州的时间和爱情(张宇)

 美味之城(乔叶)

 洛阳花(乔叶)

 洹水安阳名不虚(何向阳)

河北篇

 天下最大的“庄”(关仁山)

 秦皇岛,北方的海(关仁山)

 唐山,我看见一只凤凰在起舞(关仁山)

天津篇

 小富即安的倒插门女婿(王小柔)

 骨子里的知足常乐(王小柔)

北京篇

 北京,永恒之城(祝勇)

 北京滋味(陈建功)

 一棵老柳树的追寻(张北海)

后记:一次兴味盎然的“读城”之旅

试读章节

我非蜀人,入得蜀来,要学习适应的习俗着实不少,甚至连基本的吃、喝之道也要从头学起。吃的学问主要在于对麻辣的麻木,这跟我有些为难,至今要领不得,感受平平。相比之下,喝的功夫是练到家了,有感情了,若是隔三差五的不去泡泡茶馆,心头是欠欠的。好在茶馆遍地,茶钱相应,满足一下也非难事,所以这等欠然倒是少有。

成都的茶馆之多,绝对没有哪个城市敢来一比高低的。尽管这样,也没有哪个茶馆经营不走的。哪个茶馆生意都好,都人满为患。有人说,在这个城市里,每天都有三十万大军泡在茶馆里。成都人喝茶不象北方人,喝的是大碗茶,咕咕下肚,以解渴为目的;也不象福建人,喝的是功夫茶,一口一口地品,品得陶醉,品得专心致致;也不象广东人,喝的是早茶晚茶,边喝边吃,喝茶的目的其实是填饱肚子,是不是也可以说是为了节省时间?成都人喝茶,喝的是雅茶,喝的是一种气氛,喝的是滴嗒滴嗒的时间。有人说,成都的茶馆就是一个社会,在这里,卖报看报的,吆喝擦鞋的,说书唱戏的,谈生意的,做买卖的,看相算命的,按摩掏耳朵屎的,访亲会友的,恩恩爱爱的,形形式式,无所不有。所以,说它是个社会,实在是一点不过分的,起码是个反应社会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张三把他的人生折射给了李四,李四又把他的意气传染给了孙二麻子。就这样,舞台又变成了学堂。从这样的学堂里出来的人,有点悠闲,有点懒散,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一个悠闲散懒之人,刚走出茶馆又进饭馆又有什么奇怪的?有人说,如果中国的有钱人都是成都人,那么我们的餐饮税收一定还要翻几翻。从科华路到西延线,再到羊西线,再到玉林小区,再到杜甫草堂,满大街都是肉香油气。我还要说,尽管满大街都是鳞次栉比的饭店餐馆,但激烈的竞争似乎并没有击败谁,而是激发了更多的人走出家门,坐在了闹热的“排场”里。成都人不但自己爱吃,而且还替全国人吊起了爱吃的胃口,川菜、川酒正是经过成都人嘴巴的千年造化后变得滋味十足,色香迷人而风靡全国。

有人还说,如果中国的有钱人都是成都人,那么中国的旅游业收入一定也会狂涨。到郊外农家去坐一坐,喝一杯茶,打一圈麻将;或者屋前院后走一走,钓一钓鱼,赏一赏花,真正是心旷神怡。成都人要的就是这个,所以成都市郊的农家乐,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平常,总是座无虚席。而三月里的龙泉桃花则时常叫成都人倾城出动。每到夏季,青城山、都江堰更是人满为患。仔细一瞅,多数还是成都人。

个性是城市的驱动器。成都人的个性在吃喝玩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并且由此精彩了这个城市,也演绎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如果说,鲜花象征着古典的诗意,那么成都人文、成都文化就是以这样的精神而显示出它的可贵,和这个城市的价值。然而,随着现化步伐的不断向前迈进,农耕甚至工业文明都已开始悄然隐退时,成都人的这种散发着千古馨香的人文之气,和桃花源式的文化,是不是过于诗意了一些?坦率说,我喜欢这个城市,又害怕。我总觉得,或者总担心,在这个“腐化”的好地方,我的精神深处也会跟着腐朽起来。(由于四川地震,麦家对成都做了一次重写。成书时,我们选未刊载的一篇以飨读者)P133-134

序言

代序:作家与城市

这本书里,写作者都是当代作家,写作的对象都是城市,有40多组。这样的群体规模的结合应该说是读者(包括文学爱好者与城市爱好者)未曾想过的,可又是?盼已久的。(好个新鲜点子!早干吗不做?)

城市当然是作家们关怀的对象,城市在人文上具有复杂性、华丽性、创造性、引导性。以往就城市进行写作的,多是建筑学者、历史学者、社会学者、民俗学者、经济学者,他们撰写的关于城市的书,到图书馆一查,总有好几架子了。那么,作家又来写城市,特点在哪里?价值在哪里?

那些学者们写城市,都是尽量隐去自己的情感,而进行端端正正的理性观察。作者隐去自己的情感,也就罢了,而读者读的时候,因作者的冷静,只好也作理性的阅读。他们读到:城市的规模(南北四至)有多少千米,历?城墙的厚度是多少,城市人口是50万还是49万,城市的犯罪率是去年高还是今年高,城市的经济增长是9%还是10%,等等。读过书,他们的城市知识增长了很多,但是,他们在学者的书中很难读出充分的美感和饱满的情感。

然而城市是富含美感与情感的。城市不是徒然有一个建筑的规模,更不是人口数目的机械相加。城市本身乃是一个生命的机体,她有美丽的外形、面貌,有内在的精神气质。历史的苍老与现代的青春活力在城市中交融。社会的先锋性探索与从容悠然的每日闲适彼此相伴。城市中虽有庞大统一的社会体制,但仍不失家庭的百样个性。所有这些,不仅表达在城市的错落景观上,更深藏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岁月之中。作家,是人文城市的知己,是城市中生活深壤的耕耘者与探索者。

与商业性的关怀不同,当代作家关注的都是与金钱无关的真情。在市场经济调动千军万马妄图将城市转化为金钱魔场的时候,作家们却在捍卫城市真正的尊严。在作家的引导下,我们进入城市,乃是进入了一个情感动人的世界,这里没有为金钱开道的喧嚣,一切色调、形体、声音都源自生活深层,蕴涵着人生的真谛。

城市的生活又有独特的情节,作家为我们讲述了只有城市中才能发生的故事。他们以过人的对于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为我们叙述了寻常表象背后的珍奇价值。在他们的叙述中,我们似乎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城市,萌发出对城市的另一种理解,在这些新鲜理解中,我们又享受到思想的快乐。

城市是百分之百的人文景观。中国古人曾是景观欣赏的行家,给我们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景观诗歌散文。不过,那些诗歌散文赞美的多是自然景观。现代中国作家,终于把景观关怀投向了人文城市。作家告诉我们,如果要欣赏人文之美,请到城市来。在城市里,从大街上的时尚,到小巷深处的人生韵味,所有源自人文的审美、价值、时尚、信仰,都以景观的形式被书写在城市的大地上。

文化地理学家用理性说,文化景观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三大文本之一(另两个是文字文本与口述文本),其中符号、语法、含义等文本要素一应俱全。而作家则用情景感受、纵深思考、贴切描述,带领我们对城市景观文本的具体内涵进行真实的阅读。在作家们的笔下,景观与故事、情感、思想层层展开,城市成为一本打开的书。

城市还可以为我们保存记忆,历史景观是文化记忆的重要形式。作家借助城市景观,对人生做历史的品评。他们帮助我们在陈旧中体会人生的醇味,发现永世的价值。如果你是在城市中长大的,作家会帮助你重返童年。在作家的笔下,过去的岁月逐渐显现,它是城市故事中——也是你的故事中——温馨的一页。心理学家说过,回忆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期待。

我们中国富于地方文化特色,所谓地方特色,是自然风景与人文习俗组成的的共同体。当什么地方出现了城市,这座城市一定是这个地方文化特色的一个缩影。读过本书,你一定会再次感到祖国的辽阔,感到巡礼于天南地北多样城市文化的乐趣。

最后,可以说,关于城市的文字,其实是一种反照,也是一种唤醒。我们建造了城市,而城市又带给我们什么?是我们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我们?当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已经把城市与我们自己合一。我们在“阅读”城市的时候,也是在阅读自我。城市是自我的放大,是人文的又一种规模。所以,当我们对城市负责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对自己负责。这是颇有实践意义的认识。

我相信,读过本书,聆听过作家们的述说,当你再返回城市街头的时候,你看到的将不再是楼房建筑的机械排列,不再是陌生人们的漠然相遇,你会感到城市生活的跃动。街上每个匆匆行走的人们都是城市生活的参与者,他们创造着城市生活,也在被城市的生活所创造。

城市的表象虽然日益繁缛,但生活的深流并不是在这个层次上延伸。正像作家们揭示的那样,留在记忆中的,最值得温习怀念的,只有朴实的真情。永远关注真情,这就是作家们的价值和贡献。

后记

后记:一次兴味盎然的“读城”之旅(1)

一、缘起·互动

没有想到会这么天南海北地读城,而且是和全国不同城市的作家一起读。这些作家有的早已相熟,有的素昧平生。但现在,经过了漫长的三个月合作,我统统叫他们“和我一起读城的战友”。栏目是依着去年奥运火炬传递而起,最后叫“作家读城”。就是火炬传到每一个城市,当地作家写一篇自己城市的文章。我的角色相当于接棒手,接过的不是火炬,而是那些新鲜独特的文字。我读它们,等于重新触摸了一下中国版图上熟悉与不熟悉的城市,也等于再次品读了作家本身——虽然文未必一定如其人,但是看他们在螺丝壳里做道场,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意外之笔,的确能激起我对他们人与作品的格外兴趣。

“读城”三个月,越来越有影响,至今,还有一些人记得去年奥运期间的这个栏目,他们对我说:你们报纸的这个创意好——有规模、又独到,还有文化含量、文字之美。而我的思维,立马会跳到去年四月报社的一次闲谈。有晚报总编任欢迎在、还有主管文化等版面的副总李光。他们正在讨论一个创意——奥运是体育,也是文化,火炬既然要走全国那么多城市,何不向读者介绍展示一下那些城市。而由什么人来写,写成什么样,正是当时他们费心思索之处。叫我来,大概想听听更多属下人的想法。最后,一致的看法是:由当地作家读。他们对居住的城市,总是有话可说。创意交我实现,当即还划定了篇幅。1500字,三个月连续刊登,这样的规模,在晚报,也是开天辟地头一遭。领导的意思很明确:彰显城市的文化个性,尊重作家的自由表达。

如此的领命而去,开始是兴奋,很快转为焦灼。以我对作家个性的了解,他们大多并不喜做命题作文,规定动作是必有之义,想伸展开来也属戴镣铐跳舞,怎么说动他们,我在心里打鼓。是一些相熟的作家朋友给我信心,答应我的同时,还为我推荐合适人选。看得出,这是建立在对彼此文字欣赏基础上的推荐,让我有了约稿底气:如果我能保证前面“读城”文字的作家水准,后面的事情就可能是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事情果然如我想象——读到后来,已经变成全国作家大串联。他们彼此在互动、较劲、切磋与沟通,读者也在通过我们与他们互动,因为正是他们的文字,唤起了这些客居北京的读者的思乡之情。

这也是“读城”越到后来,越是兴味盎然之处。在我看来,它达成了几个方面的互动:一项体育盛事与城市文化的互动、一个报纸与一批全国作家的互动,一篇文章所言说的城市与其它城市的互动,还有作家与他所写之城家乡人的互动。

二、阅读·奇想

报纸是必须讲名家效应的,尤其是在注重眼球经济的今天。作为“读城栏目”作家的选定,我们也当然看重名家。但同时,我们也考虑作家与这个栏目的贴合度。之所以请一些评论家作为幕后推荐,也就是想以此扩大视野,寻觅最佳人选。所以,在此成书,我仍然得意读城的作家是由这么一些阵容组成:贾平凹、张炜、李锐、方方、苏童、马丽华、高建群、红柯、麦家、东西、迟子建等驰骋文学疆场多年的小说家;朱文颖、金仁顺、李修文、乔叶、王小柔这样年轻的新锐;谢友顺、南帆、何向阳、费振钟这样有深刻见地的评论家,还有鲍尔吉·原野、素素这样讲究精耕细作的散文家,以及李启达这样在自行车轮上过生活的旅行玩家。作为约稿组稿之人,我是他们的第一读者,当然很想说说对这些约来文章的喜爱,又很担心挂一漏万。有朋友便建议我对每个作家做一个印象式点评。这方法听来冒险,确是我乐意所为,既然他们是我读城的战友,这种交流也是有趣。何况他们个个业内高手,也未必会计较我点评中的不当之处。

从李启达说起。此人属牛,也果然身壮如牛,看他的自行车轮下的海南便知,他该是个旅行作家的胚子。身到笔到,不玩虚的。

谢有顺:像他居住的广州,需要寻求世俗与精神的平衡。他的广东四城,也稳准狠地体现了这种平衡。感谢他先读城,我有了向后面作家约稿的模板。

南帆:绝对的好视力,阳台上一眺望,就把福州的历史与现实看了个门儿清。文章严丝合缝,害我删文,总担心掉下片瓦,破坏了美也破坏了实。索性通通留下,对福州历史负责,也对读者负责。

北村:如鱼在水,活色生香。读他的龙岩,感觉这个城市始终在动。

程维:他有江西人的狡猾,一直想涉险过关。我庆幸自己毫不相让,一逼一个准儿,总有剩余价值被我榨出来。

王旭峰:她的文字中,有学不来的温厚与沉静,我喜欢杭州之最后一句:“人间万象,有人生命艰苦,一旦融于杭州,便也知足。”

陈丹燕:把中国最小资的城市交给她写,是相信她写得不会小资。读过她的《外滩:影像与传奇》,我对此深信不疑。

朱文颖:还没进到苏州,就先在这个小女子的文字中软了下去。从此知道,这就是苏州的气息。

费振钟:有《堕落时代》这样的随笔集在前,写一个带哲学表情的泰州,对他来说,小CASE而已。

苏童:南京,他所居住的城市,人在这样的城市不是为了雄起,而是为了放低身段舒服。如今,他在这座城里种他的短篇,别人觉得“懒”,他却惬意无比,是一种“子非鱼焉知鱼知乐”的惬意啊。

许春樵:你要他把一个城市的历史与现实,都放进景框,他照做了,而?位置适中,尺寸不大不小。

方方:套用方方的宜昌文标题,方方的读城文字其实也是天然大气派。

李修文:看这个家伙绮丽阴柔的文字,我怎么想到的是韩国电影《王的男人》。

何立伟:文章可以做得漂亮,也可以挥洒得漂亮。何立伟两个都擅长。

东西:幸亏有酒的诱惑,让他小试了下拳脚。广西三城,每个都被他写得比想象多一点,但仅这一点,就让我们心生叹息:会写的与不会写的,也许就差这一点点。

范稳:据说普洱是靠岁月沉淀价值。他的昆明、他的丽江与香格里拉就是三片普洱,能品出滋味,皆因为他可以《水乳大地》和《悲悯大地》。

戴明贤:读过他《一个人的安顺》,就想到沈从文那个年代的写作,闻得见世间烟火,却不见生命燥气。我至今都在想,我们这个栏目是不是规定动作太多,让这位内心谦虚的作家发挥的笔墨不多?

莫怀戚:有江边火锅在那里蒸腾,我闻到了,就想凑过去。管它陪都不陪都。

麦家:一贯的南美技术型选手,可以让在场上轻盈闪躲、实施突破。此次遭逢地震,看他一遍遍改写成都,文字终有了情怀。

马丽华:是女人,还是大女人。这肯定是在西藏接的气,都在文字中了。

雪漠与红柯:两位西北作家,文字都透着实诚。信息密实不说,有重量,还有威压,如坦克般驶来。偶尔释放下情感,句子便扎到人心里。

杨志军、梅卓:一男一女写青海,角色竟然发生了互换。女人梳理的是繁杂的历史,男人写的则是近前。历史很古很远,现实果真就在鼻子跟前。

石舒清:宁夏三城如此的陌生,石舒清更让我们明白,它们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陌生。

高建群:哈哈,延安的狗都认识高建群。高建群岂不该写延安。能想象他写时的自得,就是那标题一句:你不知道的事情多着哩。

程海:咸阳,有历史而不光芒耀眼,程海偏安一隅,读出了没有历史重负的闲淡。

贾平凹:我约稿最难的一位,但没办法,“假烟假酒贾平凹”,写西安,谁还肯放过老贾。

李锐、蒋韵:一对文坛夫妻,为我写完了山西。融于心的写作,仅一个眼神就够。

鲍尔吉·原野:机趣与天真同在,这到底属于东北银呢,还是该归于蒙古人的基因?我读他的散文,是歌词里唱:我一见你就笑。心里冒泡般的喜欢。

素素:下次再有人问:你到没到过大连。我便可劲儿成全他:没,想啊。因为这一句简单的问话里,有一个城市的隐曲。好文章有时一眼标题就知道。

宝音贺希格:叹为珍宝的文字,其存在本身,就为了诉说一种即将逝去的文化的悲哀。请注意,这个人还在坚持用蒙语写作。

迟子建:伤怀之美,在萨尔图落日中流泻出来。那一刻我就知道,她是把自己也写进去了。

尤凤伟:爱听他说《石门夜话》,想让他再说青岛史话。回避不了便说了,说了那份青岛历史中不知从何说起的尴尬。

李贯通:有一些地方的文化重量,足以把人压垮。曲阜没把他压垮,因为他试过自己的斤两。

张炜:一个电话的邀约,济南就写来了。读他的济南,是有距离的稳当。想到当年采访《外省书》时做出的标题:每个地方都是外省。

金仁顺:这个东北妞,爽而利落,三两下拳脚,吉林三城就给你写就了。这么眉眼周正,而又大方舒展。叫我还有啥话说?

张宇:凡是火车纵横交错必经之地,大都混杂得没有了特色。但是张宇抛给了我们时间线,抓住了它,就抓住了郑州的历史。而爱情,就是那千年石榴结出的现实之花。爱它,也同样会扯出属于郑州的千年爱情。

乔叶:能在文字中结下姐妹情谊,非乔叶莫属。看文就知,她多么懂得收敛自己,思量你的心思。这样的人读城,当然会读出城的心思。

何向阳:安阳的文化,该男人来读。她读,我也放心。在写作中,她也可以说是女人中的男人。

关仁山:把注意力都放在写农村了,总感到读城这活儿,有些拉不开拴。下次想法再做个读村栏目,让这河北的“三驾马车”之一也痛快地扬一下鞭。

王小柔:以写段子起家,对得上天津话那种松散劲。由这个小女子说天津,味对了,文章就对。

祝勇:读他的散文,就觉得是散文的宫殿。一定是照着北京的旧宫殿结构文章的,那就不妨把北京的宫殿那段历史让他来说。

陈建功:多年没见他有写作的大动作了,品下他的北京,《找乐》的滋味还在。

张北海:读过台北、读过纽约,也读过北京。读城读多了,就不想按理出牌。最终尊重了他的想法,是因为读城,需要另外的声音。

点评完毕,纯属戏说。

三、题外的话

读城百日,文章成书。原以为是立马就得的事,不想竟成了转年的新书。出版社编辑认真又较劲,一道楞子过不去他就非要死磕。想想自己也是如此秉性的人,便只好心里说罢罢罢。有人说这本书不就因此从小炒变成了凉菜?但我似乎并不完全同意。我知道“读城”的作家大抵将成书当做一种参与其中的纪念,他们并不在乎它会不会大卖。但是就这些隽永而耐读的文字,我觉得读者最初的热爱,也不是冲着某个热劲。何况它虽然是为一个主题而做,但传达的信息远远超过了这个主题。读城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一座城。看着它,也琢磨着它。

最后说说感谢。当然首先感谢晚报领导的胆识与眼光。从一开始,就预见到了这个栏目在报纸与报纸以外的价值;感谢他们对作家文字的尊重。平日编稿,广告不定,我常会考虑版面有限,而想对有些文章做些删节,大多都会被审版的副总王学锋要求再恢复过来。还有一些感谢进不到书中,却留在我的心中。是一些点滴友情,来自我和作家交往的细节当中。海南是第一站,我的约稿工作迟迟开不了张。向客居海南的作家马原求助,才有了玩家李启达的出现。另一些偏远城市,作家也显陌生,都是评论家林建法、施战军等鼎力支持,让我得以结识更多的面孔。感谢许多作家,上我的贼船,还拉别的作家下水。她们有的已经成为我的铁杆,有我和乔叶互发的短信作证。我和河南作家何向阳之间的信息,每次都是托她转达。完事称她为“我的小飞鸽”,她总是很绝配地回个短信说:“你是我的大永久”。

这个短信我一直保留,每看必是大笑不止。

最后一句,报纸速朽,好在有书,可以让文章再次活过。

是为后记。

编者

2008年7月29日初稿

2010年3月9日定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10: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