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为了加速全国解放的进程,中央军委将华北野战军的第18、第19兵团调归一野建制,这使得一野的总兵力猛增至40万人,从此彻底改变了西北战场的形势。华北野战军这两个兵团也是虎将众多,本书在择选“一野十虎将”时,自然把这两个兵团的虎将统编在内。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上存在过一支威震四海、名冠九洲的主力部队——第一野战军。
在这支英雄的部队里,涌现出成千上万个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的虎将,他们历经千难万险拼杀而来。在抗日烽火中百炼成钢。他们是红色军人的代表。是时代的骄子。我们仅从这些虎将中选择10位进行记叙。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编制序旬上存在过一支威震四海、名冠九洲的主力部队——第一野战军。在这支英雄的部队里,涌现出成千上万个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的虎将,他们历经千难万险拼杀而来,在抗日烽火中百炼成钢。他们是红色军人的代表,是时代的骄子。我们仅从这些虎将中选择10位进行记录。
这些知名的骁将,在解放军将领传、人物传记、史料中曾有过记载,也曾从不同的侧面作过宣传。本书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80周年,我们仅从这些骁将中选择10位进行记叙。这10位不是一野中官职最大、军衔最高的,也不全是一野中军功最显赫的,但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具有睿智、英勇、坚毅、果敢的品格和气质,他们都对党忠心耿耿,为人民舍生忘死,他们都曾指挥过千军万马、所向无敌,极富传奇色彩。他们成长的故事、战斗的历程无不动人心魄、感人之深。因此,他们身上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辉,至今依然闪耀,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划时代精神,今天依然需要发扬光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与此是由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参谋长》等书为同一系刊,内容上互为补充弄尽量减少重复。
本书的编写力求客观、准确;既突出最精彩、最具传奇的人生片断,又注意反映一生的经历;既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又有科学严谨性。
开荒打仗“王胡子”:王震
入团宣誓时,他发现墙上挂的是两个满脸大胡子
的人像,扭头便走
151张请假条交到了王震手里
毛泽东点将王震,组织领导肃反工作
“速战速决”的婚姻大事
不见到毛主席,我不刮胡子
进驻南泥湾,开始军垦事业第一步
毛泽东称赞359旅的南征为“第二次长征”
“王胡子”一道特殊命令
任用在押犯人,“挪用”军费建钢厂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设兵团
怒发冲冠撤县长
“王家大屋”没能盖成
发布一道奇特的命令
毛主席说:“知识分子不怕王胡子,那就好啊!”
“这上面能长谷子、能结南瓜吗?”
办实事伸手要“官”
为共产主义奉献一切
叱咤风云大将军:杨得志
第一次参加战斗,用一杆梭镖夺得一支枪
“参加共产党不是图什么‘好事’的”
20岁的小连长,领导一个40岁的老“连长”
小小竹排强渡乌江
向刘伯承保证:“一定打好这一仗”
开辟冀鲁豫根据地,搜剿土匪司令
设计巧打顽固派孙良诚部
见毛泽东
巧破罗历戎“梅花”防御阵
入朝作战
下连当兵
电缆车上结交老外朋友
身先士卒:王新亭
投身革命
找红军去
率团开辟太南、冀南抗日根据地
布口袋阵
反击日军五路围攻
集中优势兵力,歼灭阎军61军主力
打破“攻不破的铜墙铁壁”
取得城市攻坚战的胜利
他总是冒着枪林弹雨,出现在阵地前沿
总攻太原,粉碎敌人反扑
进军川西北,剿匪固边陲
“我的立场没有错,我讲过的话,可让历史去检验!”
严于律己,奋斗不息
“铁面将军”:彭绍辉
我要离开这个鬼地方,到外边去闹革命
管他什么兵,先当上再说
在战斗中成长
我犯错误,可以给予处分,但我不会以消极的态度
对待革命工作
“这点伤算不了什么,不要声张,以免影响战斗。”
我虽然没有左臂了,还有右臂,还能指挥战斗
我的这条命是朱总司令从张国焘的枪口下
捡回来的!
“铁面将军”受毛泽东称赞
一份别致的定情信物
布衣将军的优良作风
坚贞不屈,刚直不阿
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军队建设,一直战斗到
最后一刻
西北豪杰:廖汉生
敢看“过兵”的男孩儿
坚定地跟着贺龙、跟着共产党闹革命
全军第一个党员发展对象
长征出发前对乡亲们许下的一句承诺,压在他心头
几十年
为吃大发脾气
雁门关设伏
担任中共襄南地委书记,为襄南地区的大发展
尽心尽力
使敌人“三天占领延安”的狂言破产
三战三捷,打出了毛主席“蘑菇”战术的神威
实现了毛主席“打过山坳”的愿望
扎根青海
披艰历险敢争胜:曾思玉
参加农民运动,走自己想走的路
誓死保住红旗不落敌手
泰宁攻坚战急中生智
长征中的通信主任
突破日寇“铁壁合围”
坑道爆破炸毁汤阴古城
巧计夺炮
八公桥偷袭战:以极小的代价换取巨大胜利的
成功战例
壮族雄鹰:韦杰
挑盐巴的娃子认识了马克思和列宁
“薛长官的侦察部队”
22岁的参谋长指挥渡河战斗
给朱总司令送马
指挥艺术的杰作——香城固诱伏战
他为16旅抢来首场硬仗
邓小平点将:抢渡汝河,韦杰留下来指挥
开赴大西北、血战咸阳
带领一支不熟悉的部队,在不熟悉的异国土地上,同不熟悉的强敌进行殊死战斗
一不要叫“首长”,二不要说“请示”
与青山作伴
大智大勇:王尚荣
拿起枪去打敌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瓦屋塘战斗中,两块光洋救了参谋长的命
带头戴上了青天白日帽徽
日本鬼子尚未赶出中国,我怎好去向大胡子马克思交待呀……
陈庄一战,水原少将的“牛刀子”战术宣告失败
“旅长拾粪多,纺线也好,这可算得上天下奇闻!”
对彭总说:“保证完成任务”
率军将马匪全部包围
“我为什么要向我们的人民低头?”
毛主席亲点王尚荣参加“八一”招待会
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
负伤十余次,得胜无数回:郭鹏
踏上革命征程
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
过草地时,全身被打了7个窟窿
征战二万七千里
保卫延安,把敌人牵着走
壶梯山上的神话
顽固派家宴上的军长风采
戍边老将
浩气长存
虎胆英雄:耿飚
当敲砂童工
历险东阳渡
用老掉牙的驳壳枪夺得崭新的“汉阳造”
在龙冈战斗中初显身手
“旱鸭子”用旧车轮内胎渡河战漳
脚山铺战斗中身先士卒
“不必大惊小怪,离掉脑袋还远着哪,
我还可以骑马呢!”
“无所畏惧的领导”
与特务“交朋友”
参与指挥华北战场最后一仗
脱下军装
主要参考书目
第一次参加战斗,用一杆梭镖夺得一支枪
1911年1月3日,杨得志出生在湖南醴陵县南阳桥(今属株洲市)三望冲的一户贫穷人家。
1928年前,由于家境的贫寒,杨得志不得不和哥哥一起在江西萍乡安源煤矿里挑煤,小小的年纪就和大人们一样挑起沉重的煤筐,吃尽了苦。煤矿里的工头还常常克扣工钱,杨得志辛辛苦苦的干一整天,也挣不到几个钱,于是就和哥哥又到湖南衡阳修路工地当“挑脚”。有了在煤矿挑煤的锻炼,160多斤的担子,杨得志应付自如,虽然比煤矿苦,但拿到的工钱比较多,便一直坚持了下来。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从粤北转到湘南宜章县境,同当地共产党组织取得联系,决定趁国民党李(宗仁)唐(生智)战争爆发,湘南敌人兵力薄弱之机向湘南发展,夺取宜章,发动武装起义。1月12日,起义军智取宜章,逮捕了国民党县政府官吏和豪绅,解除了团防的武装,发动群众,开仓济贫,并打开监狱,解救出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随后,又先后占领资兴、永兴、耒阳、郴县。湘南起义过程中,中共湘南特委将宜章、耒阳、郴县和永兴、资兴五县农军,分别编成工农革命军第3、第4、第7师和两个独立团。
2月的一天,杨得志便和哥哥一起投奔红军了。以后才知道,他们投奔的是红7师。哥哥杨海堂被分在师属特务连,杨得志被留在师部当了一名通信员。
当了红军的杨得志,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他不怕吃苦,干什么都很卖力,脑子又很灵亮。
只是有一点,他感到不满意,他想得到一支枪。在他看来,没有枪,怎么能算个兵呢?可是,当通信员,给他的仅仅是一杆梭镖,甚至连军装也不发,穿的还是原来的破棉袄,盖的还是带来的破棉被,唯一能证明和老百姓区别的,就是一个土布做的红袖章。
杨得志很羡慕那些背着枪的士兵,他想:哪一天,我也像他们一样该多好啊!
他听人说,只有战斗连队,才能享受到有枪的待遇。
于是,他盼望有一天能被分配到战斗连队。
一天,杨得志接到命令,让他到师属特务连去当战士。刚听到这个消息时,他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这样,他可以领到一支枪了!
杨得志来到了特务连3排7班。7班长热情地迎了上来:“你是杨得志同志吗?”
“是的!”杨得志回答。
班长接过杨得志手中的行李,说:“我是7班的班长,我代表全班欢迎你!”
“我一定和同志们一起多打胜仗。”杨得志说完,跟着班长走进了屋内。
班长把杨得志的行李放在稻草铺上,顺手从稻草下边摸出一个梭镖头,对他说:“去找根木棍砍砍,把它装好。”
“这是什么?”杨得志感到不解。
“你的武器,以后用它的地方多着呢!”
杨得志愣住了。原想来连队能领到一支枪,没想还是梭镖,而且梭镖头都快磨平了,还不如他在师部当通信员时用的那个呢,便愤愤地说:“我不要!”
“你说什么?”班长压住心头的不悦问。
“我不要!我要一支汉阳造。”杨得志毫不示弱地说,还是没有去接梭镖头。
班长火了,提高了嗓门:“杨得志同志,我再说一遍,去找根木棍砍砍,把它装好!”
杨得志心里虽然感到震惊,可仍站着没动。
班长显然是强忍着,把梭镖头放在地上,猛地转过身,大声喊道:“全班带武器集合!”
随着班长的一声命令,全班迅速集合了起来。杨得志这才发现,从班长到班里每个人手里拿的武器都是梭镖或者大刀。他默然了,悄悄地拣起了留给自己的梭镖头。
“想要汉阳造,”班长对杨得志,也是对着全班战士说:“好呀,打仗的时候自己从白匪手里夺吧,解散!”
杨得志不愿要梭镖的事,很快被他在2排当班长的哥哥杨海堂知道了,他找到弟弟,说:“那梭镖头是农友们打土豪得来送给红军的,不容易哩,你怎么可以不要呢?”
杨得志本来想向哥哥诉一诉心中委屈的,听哥哥这么说,便说道:“他那么凶,简直像个工头。”
“怎么可以这么讲?他是红军的班长,是我们的亲兄弟!”杨海堂生气了。
杨得志一看哥哥这副模样,知道自己错了,忙说:“等打仗的时候我拼命夺两支枪,送给班长一支还不行吗?”
“这还差不多。”哥哥点点头,笑了。
没几天,这样的机会来了。
那天,部队打土豪归来的途中,班长问杨得志:“今天要是碰上敌人,你怎么办?”
杨得志举着擦得雪亮的梭镖说:“用它夺汉阳造!”
“好!”班长说。
也真让班长说着了。当他们走到一个山梁上,太阳已经落下了地平线,四周一片寂静,忽听得队伍中有人惊呼:“敌人!”
果然,山梁下走着一队敌人。敌人也发现了红军,开始猛烈地射击,子弹“嗖嗖”地从杨得志他们的头顶、身旁穿过。
“卧倒!”连长喊道。
杨得志就势往地上一趴。他想抬头看一看山下的敌人,在他身边的班长猛地一把将他按在地上,厉声说:“身子再低点,否则,要吃亏的。”“班长,我想夺两支汉阳造,一支送给你。”
“好,这个礼物我收下了!”
“轰!轰!”两声炮响,炮弹在连队的周围炸开了,班长对杨得志悄声地说:“别怕,这只是小炮,没有瞄准镜的,吓唬人而已,准备冲锋。”
敌人在几声炮响后,壮着胆,开始慢慢地向山上攻来。敌人愈来愈近了,透过夜色,杨得志清楚地看到敌兵们打的青天白日旗,还有胳膊上的白袖章。
只听得连长大喊一声:“上!”
班长随即在杨得志背上猛拍一下,说:“快,去夺他们的汉阳造!”
战斗开始了。这是一场白刃格斗。黑暗中,战友们只能从对方的白袖章上去辨认敌人。年轻的杨得志犹如下山的小老虎,在敌军的队伍中冲来冲去,在他闪亮的梭镖下面,敌人乖乖地举手投降。
这是一场小小的遭遇战。战斗很快结束了,杨得志站在那儿发愣。那个老兵走过来问道:“怎么啦,杨得志,吓坏了吧?”
“谁说的,我答应给班长一支汉阳造的,可现在只夺了一支杂牌枪,这可怎么办?”
正说着,只听一个声音从山坡上传来:“快来呀,班长不行啦!”
杨得志提着那支杂牌枪,迅速往山坡上跑去,到跟前才看清,班长仰卧在那里,被敌人子弹打穿的肠子流了一地。 “班长!”杨得志趴下身子,对班长喊道。
班长朝杨得志笑了一下,用手轻轻地指了指身边的一支真正的汉阳造,就停止了呼吸。杨得志轻轻地拿起班长留给他的那支汉阳造,抚去枪上的灰尘,把它背在肩上,眼睛里噙满了泪水,对着班长的遗体说:“班长,我会用这支汉阳造,去狠狠地痛打白匪,为你报仇!”
算起来,这是杨得志参军后参加的第一次战斗。第一次参加战斗,就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拥有一支汉阳造步枪,而这支枪却来得不易,是他的班长用生命换来的。P49-52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上存在过一支威震四海、名冠九洲的主力部队——第一野战军。这支野战军由西北野战军改编而成,拥有数个兵团。解放战争时期,她在敌我兵力异常悬殊、人力物力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共歼灭国民党军51万余人,完成了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解放区和解放西北全境的任务,并以一部兵力配合第二野战军解放大西南。
在这支英雄的部队里,涌现了成千上万个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的骁将,他们或从南昌、井冈山历经千难万险拼杀而来,他们或从抗日峰火中百炼成钢。他们是千百万战士的代表,他们是时代的骄子、人民的英雄。诸如: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副司令员张宗逊和赵寿山、参谋长阎揆要、副参谋长王政柱和李夫克、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政治部副主任张德生、后勤部长黎化南、后勤部政委方仲如,第1兵团司令兼政委王震、政治部主任孙志远,第2兵团司令许光达、政委王世泰、副政委徐立清、参谋长张文舟,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周士第、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王新亭、参谋长陈漫远、政治部主任胡耀邦,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副司令员葛宴春、副司令兼参谋长耿飚、政治部主任潘自力,第1军军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第2军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第3军军长黄新廷、政委朱明,第4军军长张达志、政委张仲良,第6军军长罗元发、政委张贤约,第7军军长彭绍辉、政委罗贵波,第60军军长张祖谅、政委袁子钦,第61军军长韦杰、政委徐子荣,第62军军长刘忠、政委鲁瑞林,第63军军长郑维山、政委王宗槐,第64军军长曾思玉、政委王昭,第65军军长邱蔚、政委王道邦等等。
这些知名的骁将,在解放军将领传、人物传记、史料中曾有过记载,也曾从不同的侧面作过宣传。本书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80周年,我们仅从这些骁将中选择10位进行记叙。这10位不是一野中官职最大、军衔最高的,也不全是一野中军功最显赫的,但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具有睿智、英勇、坚毅、果敢的品格和气质,他们都对党忠心耿耿,为人民舍生忘死,他们都曾指挥过千军万马、所向无敌,极富传奇色彩。他们成长的故事、战斗的历程无不动人心魄、感人之深。因此,他们身上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辉,至今依然闪耀,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划时代精神,今天依然需要发扬光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与此是由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参谋长》等书为同一系刊,内容上互为补充弄尽量减少重复。
本书的编写力求客观、准确;既突出这十位将领最精彩的人生片断,又注意反映其一生的经历;既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又有科学严谨性。当然,究竟如何,还待读者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