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时间的观念/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吴国盛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时间观念的演化史。本书确立两类原始时间经验,标度时间经验和时间之流经验。构画在两类原始时间经验之上生长出来的众多时间观念的交响与变奏,从思想史的角度,发掘当代哲学和当代科学中时间再发现的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时间观念的演化史。作者通过确立两类原始时间经验——标度时间经验和时间之流经验——勾勒出以二者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众多时间观念的交响与变奏。从思想史的角度,发掘当代哲学和科学中时间再发现的意义。

作者不仅关注时间的构成作用,展示了时间的多样性;同时更力求破除把时间当作一个物理学哲学问题来思考的传统,力求揭示出时间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基督教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意义,对于如何理解技术时代,理解近代科学中两大传统——数理传统和博物学传统——之交汇整合,也多有创见。

目录

《北京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总序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第一章 导论:两种原型时间经验

一、时间的象征

二、计时与标度时间经验

三、生命体验与时间之流经验

四、时间概念的起源:先验的和后验的

第二章 中国传统时间观

一、测度时间概念

二、本源性的标度时间:“时”

三、对时间之流泰然任之

四、循环观与线性观

第三章 希腊传统:测度时间与循环时间观

一、淡薄的历史感

二、循环时间观

三、时间被消除或降格:爱利亚学派与柏拉图

四、时间是运动的数:亚里士多德

第四章 基督教文化:时间之流与线性时间观

一、强烈的历史意识

二、线性时间观反对循环时间观

三、时间之流的内在化

第五章 技术时代:测度时间与线性时间观

一、钟表:技术时代的象征

二、循环时间观抗拒线性时间观

三、时间的暴政

第六章 近代科学与物理时间的测度化

一、运动的数学化与测度时间的数学化

二、牛顿绝对时间观的起源

三、经典物理学拒绝时间之矢

四、相对论以时间观带来的变化:测度时间的精致化

五、量子力学对时间观的影响

第七章 物理时间的哲学反思

一、笛卡尔

二、洛克

三、贝克莱

四、莱布尼兹-克拉克论战

五、康德

六、彭加勒

七、迈耶松

第八章 进化与深时的发现

一、地球演化的观念

二、化石的意义

三、地质深时的确立

四、进化论与深时难题

第九章 物理时间之矢的发现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时间之矢的浮现

二、经典力学对热力学的整合

三、经典框架中时间之矢的发现

四、热力学时间之矢的新诠释

五、混沌:开放未来的确证

六、物理时间再发现的意义

第十章 时间之流的哲学阐释

一、麦克塔加

二、柏格森

三、胡塞尔

四、海德格尔

附录 走向时间研究

人名索引

试读章节

如果人类能在太空中表演一番,那就更能感到自己的伟大了。美国前总统里根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说,“多亏了你们,我们现在再一次感到自己像巨人一样”。

天空展示规律,训练理性,供人类施展自己的意志,使人类觉着自己的伟大。

在天空浩荡的音乐的激励下,人类的理性开始了它征服的历程。柏拉图教导他的学生们,天文学的职责和功能在于“拯救现象”(save thephenomena):天球表观上的无规运动肯定受制于高贵的圆周运动的组合。对无规、无序、随机、不稳定的世界,人的理性伸出了拯救之手。

最伟大的拯救是对大地概念的粉碎。大地是地球,而地球也是一个天体,是众多天体中的一个。天地之神圣的界限被打破。这一伟大的拯救之举由毕达哥拉斯学派所为,于是,毕达哥拉斯成为自然科学的万世师表。因为自然科学本质上建基于天地界限的打破之上。人们早就正确地指出,牛顿的贡献没有别的,就在于认识到,导致苹果落地的力,与牵引月亮绕地球转动的力,没有本质的区别。

天地之神圣界限的打破,使天不再为天,地不再为地。不再有天,不再有地,只有物质和空间。大地的天空化、虚空化,使人类失足。不再有大地,我们只有一个宇宙飞船。由于我们只住在一个宇宙飞船之上,星际移民就成了近代科学的严肃话题。我们在凌空(间)蹈虚(无)。

近代科学的本质就是实现天空对大地的征服和归约,就是毁灭由人之直立带来的形上的二分,使天地两极之间的张力失衡。这个本质早在希腊时代就已经准备好了。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里讲到,泰勒斯夜里正观察着星空,不小心掉进了沟渠里,一位年轻的色雷斯女佣将他拉了上来,并笑他连脚底下的事情都没有看见,怎能搞清楚天上的事情。[1]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和科学家专注地仰望天空而在地上失足,其深远的象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在使人类变得伟岸和意志强盛的阳性天空的征服下,大地无言地、没有抗争地自行退隐。它的退隐是为了保护自己。它守住无须言说的真理:人并不因为顶天而不再立地。因理性而自大的人以为,只是因为自己参天才足跟牢固;只是因为我们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我们才(比动物们)生活得更好。岂不知,只是因为足踏大地,人类才可与天公比高;只是因为我们真正地生活着,我们才有对世界的筹划。

一切生命从泥土里生长出来,一切生长来自大地。大地是根,是本,是源。大地上充满了多样、复杂、随机,然而,自组织理论认为,天空特有的纯粹、简单和规则性,就出自多样、复杂、随机,有序出自混沌。生态学理论认为,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大地象征现实、实在,天空象征理想、理念。柏拉图将实在赋与理念,扬天抑地,使柏拉图主义所导引的西方思想主流否弃大地。自尼采以来西方哲学家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实质上,是重新恢复大地的象征。

生命的本质在于有死,死这种现象只是在生命中才浮现出来。有死是生长的原动力。普里戈金说,生命的奥秘,自组织的奥秘,都系于热力学第二定律,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宣告万物皆有终结。

直立的人类从泥土中卓然而立,但它从泥土中带出的有终性一直伴随着它。正是这种有终性激励着它在天空有所作为。

出自大地必回归大地。死归黄泉,化作泥土。大地是人的本源也是人的归宿。

人割断不了对大地的依赖,安泰只有在与大地接触的时候才有力量。宇航员遨游于太空,也得携带大地上的氧气,那是安居在大地之上的生物们同舟共济的象征。

人生活在房子里,而房子建筑在土地上。古时的天空是房子的顶,中国古人相信天盖地承。希腊人的宇宙就是房子。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并非人类中心论的狂妄自大,而是古代欧洲人安居意识的宇宙学化。宇宙的同心球层层包裹着地球,人生活在地球上,无比安稳,如同母腹中的胎儿。哥白尼革命打碎了宇宙同心球之后,天不再为天,地不再为地,只有无限的空间。人类获得了无限的空间,但却丧失了房子。如同婴儿出世了,有了一个世界,但却丧失了母腹。

房子与子宫具有同样的结构,它们都象征着安全和稳定。然而,启蒙运动培育了另一种对安全的解释。一个有规律、有秩序的世界被认为是一个安全的世界,对世界规律性的认识被认为出自寻求安全的动机。在对“安全”的这种现代性的阐释之中,隐藏着侵略和征服欲的真相。培根早就透露过,欲征服自然,必先了解自然。对规律的寻求的背后,是征服的意志。在处处是征服和侵略意志的世界上,安全安在?历史上的每一次侵略战争必有侵略者维护自身安全的借口。在人类以寻求自身安全为借口所开展的对神圣大地的征服之后,我们更有安全吗?人类打开了原子核,却进入了一个核威胁的时代;人类正在进行的遗传密码破译工程一旦成功,生命的安全感将灰飞湮灭。破除现代性所制造的安全的神话,我们终将回到安全的本来含义:住在大地上,不离开大地,是安全的。

顶天立地的直立人的象征,透露了天地两极神秘的互斥和互补性。人之高贵在于昂首挺立,人不会轻易低下它高贵的头颅,然而对大地母亲的垂首丝毫无损它的尊严。站立着的人必欲有所作为,然而正是大地给了它作为的力量。高傲地挥动理性之剑征服世界的阳性的人类,需要受到沉默的大地阴性力量的制约。后现代女性主义哲学的宗旨盖出于此。

P5-7

序言

写一部时间观念的演化史,是我已持续了8年的一个理想。一开始我对宇宙学的哲学问题非常感兴趣,而时间空间问题很自然的被引发出来。80年代中后期,我开始不满意宇宙学家们关于时间的看法{著名宇宙物理学家霍金的《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1988)之畅销震惊了整个世界出版界,胰衔? 除了霍金本人的学术声望和传奇遭遇外,以“时间”为主题也是原因之一。然而在我看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本书讲的并不是“时间”的历史。时间有历史吗?说时间有历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对此说法我极其茫然,不知所云。显然,霍金并不是在叙述人类时间概念或时间观念的历史,他说的是宇宙的历史,而在他们理论物理学家看来,宇宙就是时空。那该书的恰当标题就应该是“宇宙简史”或“时空简史”,而不是“时间简史”。我总觉得,许多理论物理学家在谈论时间的本质这样的哲学问题时,并不总是对时间问题有足够的反省意识。}。他们拒绝了作为人类基本生活经验的时间意识,将之宣布为人类的幻觉。可是,宇宙学家们得以从事他们工作的先验基础,也许就建立在人类的基本生活经验之上。

我找到了分析哲学家们论述时间的著作,他们也不能使我满意。他们将时间与空间一样看待,当成一个有结构的东西进行解剖,可是时间怎么能是一个既成的东西呢,那样的话就取消了时间最本质的东西。这一点从如下的事实就看得很清楚了:对空间化、图象化时间的任何分析必导致时间为虚妄的结论。  

柏格森的著作令我感到耳目一新,读来时有同感。事实上,相当一个时期,我关于时间的理解都来源于柏格森。直到读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我才发现,柏格森通过敏锐的直觉得出的那些结论,原来有着更为牢靠的说法。我觉得,海德格尔以哲学的方式将时间问题的探究推进到了一个相当的深度,确实达到了某种通透的地步。当然,时间岂能是全部通透得了的?对时间的探索岂有尽乎?大概只有取消时间,我们才能走到探索的尽头。  

本书直到今天才免为其难的写出来,只是因为这个课题过于艰难。主要的困难在于,我一直坚持认为,为了对时间观念史做一个透视,首先需要对时间的本质有一个哲学的把握,没有一个对时间的基本看法,光靠一些哲学史和科学史的资料就写时间观念史是完全不可思议的。我很清楚,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表达过自己对时间的看法,然而,将这些看法收集起来并不就构成一部时间观念史。  

当然,现成的时间观是有的,但我不愿采纳,因为据此写出的时间观念史将漏掉许多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历史内容。比如,有许多时间概念史的著作,连奥古斯丁和柏格森这两位时间观念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都不提。事实上,通常我们见到的时间史,一般是按照物理时间概念的演化来展开的,它们关注的主题往往是,绝对论与关系论之争如何由牛顿、莱布尼兹发端,经过马赫,到爱因斯坦有一个最终的解决。这种思路无疑来自相对论的巨大影响。常听到人说,自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之后,任何将时间与空间分开来研究的尝试即便不是不可能也会是浅溥的,因此,我们甚至不可能写出一部独立的时间观念史。我们出版了许多部时空概念史,但还没有一部独立的时间观念史,就是对这种观点的一个很好的注释。但我觉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至少在我国哲学界,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时间哲学中的其他更重要的问题。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物理实在是否有一个时间之矢,即物理过程是否本质上属于不可逆过程。这牵涉到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评价,对普里戈金耗散结构理论的评价,对当前正热门的混沌学等非线性科学的哲学意义的评价。本世纪上半叶过程哲学(process philosophy)与流形哲学(manifold philosophy)之争,也属于这个范围。时间之矢还将包括生物进化论在内的生命科学问题,也卷入时间观念的历史演变之中。    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古代世界的循环时间观和近代的线性时间观之间的对立,围绕着这一主题,可以展开对我们这个技术时代的反思,因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生活模式可能有着时间观方面的根源。  

与时间之矢问题对应的是哲学史上关于时间之本体论地位的争论。一般认为,时间只是一个物理学哲学(或所谓自然哲学)讨论的主题,不是纯哲学的问题。然而,本世纪的哲学大家们,无论是现象学传统还是分析传统的,都不能回避时间的本体论地位问题。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将使我们勾出哲学史上一连串的名字,从赫拉克利特,奥古斯丁,到柏格森,怀特海,麦克塔加,胡塞尔,海德格尔,这些名字,如果不是因为这一问题,也许就不会出现在时间观念史上。  

我自己为了勾勒时间观念史而形成的对于时间的一般看法写在了本书的第一章,我希望这种理解能包容更多的历史内容,并且反过来通过具体的历史阐释获得支持,得以加强。    写作本书并不是出于博学的爱好,而是想突出时间问题在当代思想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当代科学和当代哲学都在不约而同的重新发现时间,这意味着什么呢?我想,时间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或哲学的概念,而且还是一个时代文化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间观念的变化一定揭示了文化变迁的奥秘。当代思想家们对时间问题的关注和执着[1],一定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了我们时代正在经历着的变化。

弗朗西斯·培根说过,时间是最伟大的改革者。在西方思想史上,伟大的时间反思者均处在文化演进的转折点上。时间在文化的交汇与冲突之处神秘地浮现出来,预示着旧的毁灭和新的降生,预示着对传统的反叛同时又是对传统的革新。  

公元4世纪,正当新兴的基督教文化意欲取代希腊文化的时候,早期基督教的思想家圣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中深沉而痛苦地思考时间的本质问题,他的“时间是什么?没人问我,我很清楚;一旦问起,我便茫然”已成千古绝句。基督教文化以其线性时间观取代希腊的循环时间观,规定了整个西方文明新的走向。历史的观念、进步的观念和发展演化的观念这些启蒙运动高扬的旗帜,只有在线性时间观中才有可能。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实现了自希腊文明以来时间观念的一次大转折。  

近世以来,就在科技文明昌明鼎盛的19、20世纪之交,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明确地树起了“突出时间”的大旗,反对机械(力学)自然观对时间的空间化,强调绵延作为真正时间的整体性与创造性,为人的自由意志,为生命的进化和创造力提供依据。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通过将时间引入存在,将时间作为存在问题得以澄明的境域,对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传统发起批判,使哲学进入一个新时代。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使西方的思想传统得以尽早暴露其局限性。当代的时间再发现运动,实质上是对近代科技的一种控诉。近代科学将时间空间化,取消真正的时间。然而,在对时间问题的反思中,我们将近代科学的本质追溯到了希腊,追溯到了西方文明的源头。因此,对时间的理解是通往对我们的文明、我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彻底反省的最佳道路。在这个人类的希望与危机同样巨大的时代,对时间问题的反思就不只有纯学术的意义。  

吴国盛   

1996年8月于北京郎家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13:03